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课件8: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6、“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 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
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 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浓烈的悲壮色彩。 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 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 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 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 着浓烈的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 邓小平曾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 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阅读诗歌,整理每节的内容。
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火车开动离京 3、幻觉叠合 4、告别亲人 5、物我颠倒 6、7、依恋北京
告别北京 迷惘失落 眷恋母爱 回归现实 漂泊无依 惶惑无助
思考问题
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 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
时代背景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 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 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 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 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 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 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 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 流传。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 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 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 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 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 卷》、《食指的诗》。
这
是
四
点
零
八
分
的
食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共35张PPT)
3.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重点)
走近作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山东济宁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 状元成才 路
作有诗歌《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状路是元成才 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集状 路元成才《相信未来》《食指
状元成才路
此段承接上文,写出了诗人此时强烈的感受: 依恋亲人,对未来命运的忧患与恐慌。
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大,与人内心的孤独 就要卷走车站;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北京在我的脚下, 诗人为什么这样说? 已经缓缓地移动。
物我颠倒:本来是车已开动,诗人却说“北京 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 倒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此时无比的失落感。
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 时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后来,食指去山 西杏花村插队。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 不停地创作诗歌。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 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 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 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
课后作业
收集阅读有关思念故乡的古 诗词,积累下来。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对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与亲人 离别时的撕心裂肺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 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 对未来的迷惘、失落和恐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构梳理
这是四点零 八分的北京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告别场面 第一部分
迷惘失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部分
诗人巧妙捕捉住送知青下乡的火车开动这一 历史性时刻,敏锐地抓住“我”心中的几个幻觉, 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 的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心灵的外化,
走近作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山东济宁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 状元成才 路
作有诗歌《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状路是元成才 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集状 路元成才《相信未来》《食指
状元成才路
此段承接上文,写出了诗人此时强烈的感受: 依恋亲人,对未来命运的忧患与恐慌。
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大,与人内心的孤独 就要卷走车站;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北京在我的脚下, 诗人为什么这样说? 已经缓缓地移动。
物我颠倒:本来是车已开动,诗人却说“北京 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 倒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此时无比的失落感。
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 时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后来,食指去山 西杏花村插队。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 不停地创作诗歌。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 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 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 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
课后作业
收集阅读有关思念故乡的古 诗词,积累下来。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对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与亲人 离别时的撕心裂肺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 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 对未来的迷惘、失落和恐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构梳理
这是四点零 八分的北京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告别场面 第一部分
迷惘失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部分
诗人巧妙捕捉住送知青下乡的火车开动这一 历史性时刻,敏锐地抓住“我”心中的几个幻觉, 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 的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心灵的外化,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课件
二、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感受进行描写。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三、语言朴素自然,主旨深刻。 诗人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倾注自己的 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
四、用衬托的手法写离情
车站中渲染告别的声浪,正是为了反衬离乡人的失落、恐慌与难以割舍之情。
(1)这一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2)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为自己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她们叠合在了一起。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但是诗人更愿意相信这疼痛是母亲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因为如果是这样,我和母亲就会因为这针线盒这疼痛而血肉相连了。
听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明确: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2、朗读第二诗节,火车开动了,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只是“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试着联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与诗人的感受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这个错觉仿佛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这写出了诗人自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5、朗读诗歌最后两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语言朴素自然,主旨深刻。 诗人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倾注自己的 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
四、用衬托的手法写离情
车站中渲染告别的声浪,正是为了反衬离乡人的失落、恐慌与难以割舍之情。
(1)这一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2)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为自己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她们叠合在了一起。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但是诗人更愿意相信这疼痛是母亲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因为如果是这样,我和母亲就会因为这针线盒这疼痛而血肉相连了。
听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明确: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2、朗读第二诗节,火车开动了,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只是“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试着联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与诗人的感受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这个错觉仿佛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这写出了诗人自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5、朗读诗歌最后两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课件 语文版
2020/1/2
精品课件
15
第三节诗人化用《游子吟》,既写出了诗 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 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四节承接第三节,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 出车窗,与亲人告别,他从送行者的表情 中明白了此刻的意义;
2020/1/2
精品课件
16
第五节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的强烈 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1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 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 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 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 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
2020/1/2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 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念就 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2020/1/2
精品课件
9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
9.体会诗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坚 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 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 10.分析诗意结构:第1节开头说“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第5节开头却说“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这是否矛盾?为什 么?这样写从诗意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表现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 往;结尾写“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对过去的日子不留恋,同样表 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这样写,从诗意上看,前呼后应,共同 表现对未来新生活的呼唤;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3.结构图解
4.重点聚焦 师:诗中的意象“针线”应怎样理解?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生: 诗人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从古 至今只要离家就会想到母亲,“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 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亲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情感 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战天斗地、挥洒青春 、青山碧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离别的酸楚被无限的放大。诗 人为一代青年在口号的热情与茫然中找回了情感,同时表达了作者离别 时的眷恋与酸楚。
【阅读范题】见第8题。 【技法点拨】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含义的能力,可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因为作者当时19岁,风华正茂,尤其是在经历了战 争和苦难之后,面对新中国,面对火热的生活,其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 知。因此青年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感到惊奇、激动、兴奋,因此所有的 一切,包括眼泪、欢笑、思索,都是全新的,因而全是第一次。 【智慧锦囊】如何赏析诗句的含义 1.诗句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4.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5.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6.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 北京
食 指
上山下乡运动
妈妈放开我吧 放开我,妈妈! 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 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 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 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
当时的电影故事片显示了这样的情景:在火 车徐徐离站时,知识青年从车窗中探出上身,脸 红得像打蜡的大苹果,人人手持红宝书,整齐地 喊着:“毛主席万岁!”而实际情景是,在车上车 下哭成一团。有的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关在学校, 连家也不能回,被工宣队直接押上火车。他们的 父母抱着为他们备好的行李,来见最后一面,哭 成了泪人。有的父母是剃了阴阳头的黑帮或反革 命,被单位造反派押来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有 的人当时就哭昏了,被抬到站东大铁栅栏门前临 时设立的急救台抢救。 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 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郭路生诗中所描写的——哭 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北 京”。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 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 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 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 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 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送北大荒的战友》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诗歌的写作角度,表现内容,情感基调)
作者手记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在 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 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 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时的那 “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 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 在黑夜中放声大哭。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食 指
上山下乡运动
妈妈放开我吧 放开我,妈妈! 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 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 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 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
当时的电影故事片显示了这样的情景:在火 车徐徐离站时,知识青年从车窗中探出上身,脸 红得像打蜡的大苹果,人人手持红宝书,整齐地 喊着:“毛主席万岁!”而实际情景是,在车上车 下哭成一团。有的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关在学校, 连家也不能回,被工宣队直接押上火车。他们的 父母抱着为他们备好的行李,来见最后一面,哭 成了泪人。有的父母是剃了阴阳头的黑帮或反革 命,被单位造反派押来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有 的人当时就哭昏了,被抬到站东大铁栅栏门前临 时设立的急救台抢救。 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 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郭路生诗中所描写的——哭 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北 京”。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 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 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 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 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 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送北大荒的战友》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诗歌的写作角度,表现内容,情感基调)
作者手记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在 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 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 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时的那 “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 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 在黑夜中放声大哭。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课件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 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义?
解析:
联系诗人此刻的心情进行分析。
答案:
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 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 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 的心理感受。
名家名篇欣赏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诗 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 有何深意?
解析:
从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答案:
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 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 舍的感情,同时传达出内心对党、对 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 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 不要抛弃知青。
创作背景
1966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引发一系列的 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在错误思想的引导 下,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 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诗人为何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 京”为题?
解析:
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想要抒发的 情感进行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 忧虑和恐慌,都集中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 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 历史内涵。本诗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 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 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 通过再现强烈的主现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 刻反思。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31页PPT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这是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这是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优秀教学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
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 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什么样 事实你知道吗?
•
【明确】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 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 着三个事实。 • A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 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 多的联想,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 西。
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 理感受?
•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剧烈的抖动,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心胸,我的心变成 风筝,声浪要卷走北京站,北京缓缓移动。
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
•
【点拨】起初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 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 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 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 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 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 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 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他 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惶恐和悚惧。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两句运用反复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修辞强调这是定格在作者 心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是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即将告别的最后的北京。 “海浪”而非“海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洋”强调人多,与“翻动” 搭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知青离京亲人送别的热烈 场面。 “尖厉”表明汽笛 很刺耳,暗含了作者不愿 意听到、不愿意离开北京 的心情。
诗中反复出现“这是四点零八 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诗人 在这一刻感受如何?透过诗人 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个时代 青年人的心理?用诗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
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 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什么样 事实你知道吗?
•
【明确】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 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 着三个事实。 • A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 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 多的联想,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 西。
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 理感受?
•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剧烈的抖动,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心胸,我的心变成 风筝,声浪要卷走北京站,北京缓缓移动。
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
•
【点拨】起初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 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 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 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 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 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 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 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他 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惶恐和悚惧。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两句运用反复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修辞强调这是定格在作者 心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是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即将告别的最后的北京。 “海浪”而非“海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洋”强调人多,与“翻动” 搭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知青离京亲人送别的热烈 场面。 “尖厉”表明汽笛 很刺耳,暗含了作者不愿 意听到、不愿意离开北京 的心情。
诗中反复出现“这是四点零八 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诗人 在这一刻感受如何?透过诗人 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个时代 青年人的心理?用诗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绳绷得”一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句写出了痛苦 的情感让作者 感到窒息,难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以承受。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食指
“卷”字写出了告别声浪之巨大 之震撼。 “缓缓地移动的北京”幻觉意 象,实际上移动的是火车, 也写出了仿佛被北京抛弃注 定漂泊的失落痛楚。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 肺的场面。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抓住她的衣领” “不能松”写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出了作者离开时的依恋、迷惘、 绝望和痛楚。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亲热地叫喊” “妈妈啊,北 京”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 情,同时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 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 “最后”与前面呼应,这是最后 一面,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 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 感受。
主题
诗歌通过对 1968年4点08分载 着的北京知青赴农 村插队的火车开动 这一特定场景的描 绘,表达了诗人对 故乡和亲人的依恋 之情、对未来命运 的忧虑和恐慌。见 证了知青时代那段 不堪回首的历史。
诗歌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食指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疼痛”是离开母亲离开京 城的痛楚。“骤然”点 明痛苦触动心灵时的猝 不及防。 “妈妈”一句化用孟郊诗 句,细腻形象地写出了 内心的无比痛苦。 “风筝”一句运用比喻, 写出了内心对母亲及京 城的牵挂,依恋。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68年12月20日,诗 中描述的是诗人1968年12月20 日4:08分,告别家乡北京到山 西插队的情形。“四点零八分的 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 知青: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 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 • 知青文学:反映的是当年知识青年的经历 和感受。
• • • • • • • • • • • • •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这是”两句运用反复修辞强调 这是定格在作者心中最难忘的 时刻,这是即将告别的最后的 北京。 “海浪”而非“海洋”强调人 多,与“翻动”搭配形象生动 地描绘出了知青离京亲人送别 的热烈场面。 “尖厉”表明汽笛很刺耳,暗 含了作者不愿意听到、不愿意 离开北京的心情。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剧烈抖动的北京建筑” 是幻觉意象,实际上抖动 的是即将离去的火车, “剧烈”写出了车启动瞬 间作者的惊愕感觉,离京 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 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 震撼。
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 的痛苦和迷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最后”与前面呼应, 这是最后一面,这个 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 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 诀别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 依恋之情。
课后思考题:分析离别场景中“手”的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
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 住了不知是谁的手,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 爱之情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 到了有力的升华。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抒 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 伤、失落和无助。
•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 我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 • • • • • • • • •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就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