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王扫六合 教案 教学反思 说课

合集下载

秦王扫六合 反思

秦王扫六合 反思

秦王扫六合反思
本课的重点或者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对于本课的讲授,大的主线我把握住了
第一幕,讲到“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其中说到了秦建立的史实,还有为了巩固集权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幕,我讲的大的内容没问题,但是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分析透彻的讲述,导致很多同学没有理解或者记不住,“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里要分几部分讲述这个制度,首先是“封建”是为了阐述国建的性质是封建国家,“专制主义”是在说这个是一个皇上统治下的专制,“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中央集权其实是在为专制服务的,我没有分开讲,不过后来我补充上了。

第二幕,讲到的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大的内容也都讲到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思想方面的焚书坑儒。

但是这里忘记把焚书坑儒分开了,这里是两个事件要分开讲述。

第三幕,知识性错误没有,还可以。

讲课时的最大问题是关注学生太少,没有和学生多互动。

上面的知识点遗漏主要是对课本熟悉度不够。

再就是精神不够好,课后的习题没有及时处理。

《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新编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为人残暴,独断专行。

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展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利用网络收集、归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一步了解秦始皇。

逐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过程与方法:收集网络信息;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内交流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辩证的思想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3、教学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资料,分析秦始皇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4、教学难点网络信息庞杂,真伪难辨,培养学生分辨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说学情1、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收集信息,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

2、通过小学的知识积累,学生对秦始皇已有了粗浅的认识,但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片面的。

三、说方法教法:将生本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多媒体、网络等各种课程资源。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网络收集资料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五、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将“生本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学生先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王扫六合》。

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一、说课标要求新课标规定: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

因此我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思考历史,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要求。

本课的情感教育素材丰富,在教学中容易自然地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明确提出:学生要“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介绍了秦王嬴政其人及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创建的封建专主义央集权制度。

第二目:巩固统一的措施。

介绍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第三目: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介绍了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和秦朝的疆域。

三、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又刚刚真正的接触历史学科,学习历史的方法无从谈起。

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的选取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评说“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交流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初中历史交流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初中历史交流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的结束,下启__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影视及小说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2.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1.知识目标
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体验探究乐趣,交流探究心得,形成国家统一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的价值观。

(3)认识到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2.难点:“焚书坑儒”;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王青 教学反思

王青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青州市弥河初级中学王青《秦王扫六合》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重点课文,它叙述了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七年级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很难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

回顾战国七雄并再次熟悉“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为“秦国灭六国”做铺垫。

注意图文结合。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历史必须注意图文结合,例如秦始皇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疆域等,用图表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记得牢。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角,强调自学,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本着这种理念,本课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

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教师还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差很远,今后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1、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授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把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角,强调自学,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本着这种理念,本课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课件展示。

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

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还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违背,今后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秦王扫六合教案和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教案和说课稿

初一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设计张兴发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本课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把统一的主线抓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是切实学好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王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处理方法(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2)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秦始王统一天下及其暴政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对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但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多媒体显示变法的历史功用,让学生加深印象。

秦王扫六合说课

秦王扫六合说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中国各时期的历史有着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而前面所学的又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本课所讲的内容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这是一个跨越。

另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因初一学生的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音像、图片的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秦统一六国及其意义;(2)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3)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的能力;(3)通过对焚书坑儒的认识,提高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1)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难点:中央集权的概念:焚书坑儒。

四、教法学法教法:引导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观察归纳法、图表制作五、教学过程我依据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程度和历史课教学进度,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五个环节。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课后反思1. 引言历史学科是培养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现在的把握的重要学科之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这一章节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统一的秦朝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转折点。

本次课后反思旨在回顾和总结我们在这一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同时,也对自己在学习历史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 知识回顾《秦王扫六合》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创建统一的秦朝的历史事件。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学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2.1. 秦王如何一统六国在这个部分,我们学习了秦始皇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统一六个诸侯国。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法律制度、设置郡县制、实行统一的文字和货币等,秦始皇成功地将六个诸侯国统一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2.2. 秦朝对于历史的影响这一部分介绍了秦始皇将现有的文字规范化为统一的小篆,并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度量衡系统,这些措施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其他有关秦朝的知识在这个章节中,我们还学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以及兵马俑的历史价值等。

3. 课后思考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秦朝的知识,但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以下是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问和思考点,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并进一步探讨。

3.1. 统一是否总是好事?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朝代。

然而,统一是否总是好事呢?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其他可选择的方法?3.2. 秦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秦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包括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

除此之外,秦朝还对后来的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些影响?3.3.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统治?秦始皇的统治虽然一度统一了六个诸侯国,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百姓生活不幸、文化的破坏等。

如何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的统治成就和问题?4. 结语通过《秦王扫六合》这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统一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3、为了突破难点“焚书坑儒”,我在多媒体上展示“焚 书”“坑儒”的图片,讲述什么是“焚书”,什么是“坑
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加强思
想控制的做法是否可取?使学生理解“焚书坑儒”,学会 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和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4、由秦巩固统一的军事措施来切入“秦的疆域”,然后引 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画出秦疆土图,培养学生的实践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311历史1班 1112311013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秦王扫六合》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秦王扫六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 第十课,该单元以“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主题展开。本课讲 述了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巩固统一的各项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 答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 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 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在 阅读中体会重点,参与讨论中加深印象。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 学我准备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练习四 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我以战国七国地图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从战国七国地图导入“秦统一”,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
秦灭六国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秦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课本58页秦统一货币和秦统一文字图 引出第二个子目“巩固统一的措施”,然后结合表格、课 本、示意图、图片和故事进行讲解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各项措施。

秦王扫六合的教学反思

秦王扫六合的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反思我在七年级(3)班上了一节历史开课,课题是《秦王扫六合》。

这一课是本册的重点课文,它叙述了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七年级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很难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力求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

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本课应该紧接第六课,在叙述了春秋战国后,接着就是秦的统一。

而教材的编排是讲了春秋战国以后,又讲了这一时期的变革和文化,到第十课才叙述秦的统一,所以,空间跳跃大,在学习本文时,一定要做好知识连结,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线索。

二、是文史知识的结合。

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引用《三字经》、李白杜牧的诗,使学生知道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才实现的。

文史不分家,学生读一读史诗,再读一读史实,相得益彰,可以增强历史的趣味性。

三、是图文结合。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历史必须注意图文结合,例如秦始皇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疆域等,用图表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记得牢。

四、是把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一点可以说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的。

学历史不是为了炫耀聊天,别人说你懂的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不是为了考试。

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理解、解决现实问题。

培根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

明确的道出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我教学《秦王扫六合》一文,突出了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对秦始皇统一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讨论归纳;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的讨论,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以及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等,都是学习能力的训练。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
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师:引导学生讲故事,读诗歌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生:讲述故事,读悟诗歌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1.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统一六国有什么意义?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
3.秦朝统一文字、货币以后,全国通用的文字、货币是什么?
4.秦朝为什么修筑长城?东西起点是什么?灵渠的修筑有何作用?
秦王统一六国后,如你是秦王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你如何建议?
2.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秦统一前,各地的货币都不一样,我们设想下如果赵国的商人去齐国做生意需准备齐币,而如又去楚国需带上楚钱,这样做生意方不方便呀?
(2)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都不相同,这样好不好呢?我们来看书后的“自由阅读卡”,算一算,这种说法对不对
(2)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界四至呢?
巩固小结:学习了秦朝实现统一、巩固统一的情况,请同学们思考:秦朝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的重要作用?
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从秦国与六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军事条件、政治条件的对比及秦王本人的素养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出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然后组内成员补充说明,最后小组以外的成员再加以补充。
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
生:小组讨论,并以大臣和秦王的身份说出想法和建议
教师总结:出示图示讲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开基。
生:读秦朝疆域示意图,动手完成秦的疆域简图,理解秦朝修筑长城,开发岭南地区的意义
师总结: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立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
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生:①分货币组、度量组和文字组三组,各组派代表发言
②通过探究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理解意义。
师:出示图片或指导看课本图,强调
货币名称圆形方孔钱和文字小篆
的写法。总结: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就下令统一了货币、度量
衡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字,历史上虽不断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各地方言不一致,但文字始终是统一的,与秦朝这一举措有关
师总结:1.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长达500多年历史纷争的必然结果,荆轲刺秦王无论成败都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秦国是当时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最佳条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历史的进步。
师:提问题,指导看书,解疑
生:组内讨论,各抒己见
师:从三方面引导①讲述背景:秦刚完成统一,思想派别多。动机: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 采取手段野蛮、残暴并强调焚书令的内容 指导分析产生后果: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损失,对此我们应予以批判。
师总结:秦始皇通过统一战争,夺取河套地区,统一岭南、东南等地,扩充了疆界。明确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提示今天的长城是明长城而不是秦长城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编写人张秀丽单位仲里中学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1:成语“纸上谈兵”与战国末年哪一次战役有关?此后,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秦国从改革中得到了什么好处??
方案二:看成语讲故事“图穷匕现”导入新课。
方案三:利用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导入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3)在统一了度量衡后,各国交流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假设你是秦始皇,你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焚书坑儒。什么是"焚何看法呢?
4.北修长成,开发南疆
(1)秦始皇凭借着的睿智和胆略,秦始皇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他是否就此满足了?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
5.秦朝疆域四至分别是?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完成统一
1.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能灭六国吗?为什么?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好还是坏事?有什么意义?
二.巩固统一
1.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拓展延伸
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生:查阅、整理资料,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结论。
师小结加以引导:我国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完成了对香港、澳门的和平统一,台湾的回归指日可待。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国家实力的强大是统一的根本保障,统一是国家强大的前提。
反思完善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