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历史街区更新保护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案例研究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更新规划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策略和实践。

一、案例一: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规划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胡同是北京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胡同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的独特魅力,北京市政府制定了胡同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恢复胡同的原貌,并将其作为文化街区进行开发。

通过保护和更新规划,北京的胡同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二、案例二:巴黎蒙马特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巴黎蒙马特地区是法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地区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流失的问题。

为了保护蒙马特地区的独特性,巴黎市政府制定了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原始风貌,限制商业化开发,并鼓励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通过规划的实施,蒙马特地区得以保留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历史韵味。

三、案例三:东京浅草寺周边保护与更新规划东京浅草寺是日本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东京的重要旅游景点。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浅草寺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商业化侵蚀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浅草寺的历史文化,东京市政府制定了保护与更新规划。

该规划强调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并鼓励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通过规划的实施,浅草寺周边地区得以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

四、案例四:伦敦科文特花园保护与更新规划伦敦科文特花园是英国最古老的花园之一,也是伦敦市中心的绿地宝藏。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科文特花园面临着被商业化开发和城市化侵蚀的威胁。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完整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城市的传统风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社区。

始建于1883年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沿街都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以沿街店宅为主,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街区也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问题,急需建立保护与更新的良性互动模式,来妥善处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1 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1.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许多城市至今还保存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方风情,而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总是与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等密切相连。

在18世纪下半叶,随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把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殖民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浸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近代西洋建筑文化传也随着流入到北海,大量带有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文化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各国领事馆、邮政局、医院、教堂等相续在北海建成,推进了中西建筑文化在北海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街区主要特色有:1.1.1 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

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

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整个建筑群立面构图为骑楼建筑,骑楼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两边立柱自下而上统一为一个整体,立”柱”构造形成,线条的处理手法,窗饰花纹,浮雕花饰、檐口、女儿墙等处细部处理,均采用西洋建筑处理手法,体现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文化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

1.1.2 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立面坡屋顶运用,平面功能布局形式--前铺后院,天井及回廊的运用以及屋前出廊均是我国古建筑的形式特点,底层架空,楼上居住更是广西民居特色之一。

旧城改造中的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分析

旧城改造中的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分析

旧城改造中的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分析摘要:本文围绕着旧城改造中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展开,详细分析了传统街巷更新规划的原则、方法、实施和效果评估。

通过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借鉴历史文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传统街巷更新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价值和活力。

具体实施包括街巷的改造与更新,街巷宽度和交通规划的考虑,街巷景观与文化底蕴的保护和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规划。

通过对人口、居住状况、商业和经济发展情况、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提出对未来传统文化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旧城改造;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旧城区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传统的旧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老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旧城区的更新和改造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传统街巷更新是旧城区更新和改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旧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遗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价值。

在旧城区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如何保留这些文化和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里传统的街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

这些固有街面,无论是在人行道、建筑或在商业场所,已经逐渐变得陈旧、不适应当代城市的需求和发展。

这些传统街巷既是城市的历史遗产,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其目的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也与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交通等方面密切相关[1]。

(二)研究意义在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对城市景观、行人通行、道路结构、商业环境和社区氛围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问题。

怎样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摆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并非简单地“保护原貌”,更多的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发挥其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1. 保护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活化石”,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的魂。

在这些街区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过去的风貌,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底蕴,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感。

2. 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是历史的活化石。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让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3. 促进城市发展适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城市的发展。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往往都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通过合理保护和利用,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促进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建筑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这些建筑环境就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在城市更新中,应该避免过度的拆除和改建,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风情。

2.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深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使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 规划管理和监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有明确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保护和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利用1. 建立专门机构在城市更新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中的老街区逐渐被新的建筑所取代,老建筑被摧毁,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现代的浪潮中。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独特魅力的传承。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能够将城市历史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又能凸显城市特色的空间。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

历史建筑、古老的街道和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这些游客的到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也是对城市居民和游客的福利。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能够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

城市不仅是一个居住地,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的过去,了解城市的演变历程。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加强社区的凝聚力,激发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历史街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是古老文化艺术形式的展示场所。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既能够保留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能够提供一个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空间。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我们可以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激发文化创意的活力。

然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一方面,城市更新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需要不断发展,需要为居民提供更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许多城市都有着独特而珍贵的历史街区。

这些历史街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传承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

如何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让这些街区在不断变革的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了我们亟需面对的问题。

首先,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街区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其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特色和社会记忆。

因此,在保护历史街区时,应注重保护其整体的历史文脉,而不仅仅是个别建筑物的修缮。

这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保护历史街区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平衡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历史街区的更新意味着给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然而,过度更新可能导致历史街区的原汁原味丧失,甚至变成商业化的空壳。

因此,在进行更新时,需要谨慎选择更新项目,确保其符合历史街区的特色和风格,并且注重保护历史街区的环境和景观。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直接参与的居民和商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历史街区的一部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关键人群。

因此,政府应加强与居民和商户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共识,形成共同的保护理念,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可以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比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立文化艺术学校等,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历史街区,体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另外,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历史街区的精准保护和修复。

比如,通过激光扫描和三维建模,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准确测量和复原。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历史街区的教育、旅游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创新应用。

呼和浩特大召寺塞上老街

呼和浩特大召寺塞上老街

在大召西边,有一条著名的街道——通顺街,也称作塞上老街。

这条街道的北侧,就是尚义街。

尚义街有东西两段,分别称为东尚义街、西
尚义街。

西尚义街,是一条不算宽的街巷,破损的屋后墙随处可见,却看不到垃圾和污水。

这里的房子大多翻修过,变为红瓦房。

东尚义街则多是原汁原味的老院子。

11号院,大墙高而齐整,大门为拱型,院内还保留着照壁。

这两个院子与著名商号大盛魁有关,据说是大盛魁的家属院或是什么办事
机构。

东尚义街,其多数院门保留原有的风貌,造型都很漂亮;四合院均为青灰色的砖瓦,高耸的屋脊。

原来的东尚义街富裕人多,从
商的人更多。

在东尚义街7号院,我看到相邻院子间的高墙,还看到了7号院虽不高大,却有独特之处的大门:门楣上用双勾的手法刻有“藏珍所”三个大字。

7号院相邻院子是“大盛魁骆驼队的驻地”。

15号院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是大财主兰颖玉的住宅。

不知道兰颖玉是谁,但可以推断,兰颖玉是当
年名气很大的富人。

这组照片,展示了当年富人的生活环境。

东尚义街11号院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东尚义街15号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东尚义街13号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历史。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历史街区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破败与衰落,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城市的形象,也丧失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因此,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成为提升城市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方面,历史街区的保护需要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环境。

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仅是保护一些建筑物的外观,更要保护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同时,要改变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保护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历史街区的商业运作,使其具有经济价值和自我维持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保护。

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更新是为了使其与现代城市相协调和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历史街区更新的关键。

这需要将历史建筑适应现代化的功能和使用需求,同时保持其原有特点和面貌。

例如,可以将历史建筑改造成现代艺术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和活动形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物质与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打造独特的历史街区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还需要注重可持续的发展。

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原则,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同时,要提倡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还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意见。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对历史街区保护价值的认识,引导居民和游客的文明行为,形成共同参与的局面。

此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也需要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历史街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保护与更新应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共存与交流。

在保护过程中,应注重对少数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同时,在更新过程中要注重保留历史街区的原有文化特点,避免盖过或追求局部的国际化时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历史街区更新保护问题研究
刘铮1甄利敏2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历史悠久,风貌独特,区域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风貌商业街和大量传统民居。

2005年起,由呼和浩特市政府正式提出以旅游为先导的复兴策略,对塞上老街进行了开发改造。

在改造后,笔者发现塞上老街的更新工作中存在有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周边环境风貌的不协调,原有街巷和民居被拆除殆尽,配套设施落后以及交通混乱等方面。

关键词:塞上老街;历史街区;更新保护问题
Abstract Hohhot Tongshun Street has a long history,unique style, well-preserved Ming and Qing style commercial street and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area.From2005,the Government of Hohhot started to rebuild the Tongshun Street.After the transformation,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Tongshun Street,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features,the original streets and houses were removed and exhausted,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 are backward and traffic chaos and so on.
Key Words:Tontshun Street,Historic District,the problem of th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1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全长约380米,街宽约25米(包括两侧建筑)。

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归化城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也是当时中国北疆蒙元文化交融的中心。

塞上老街拥有丰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性上,也在于其商业性。

根据对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历史街区的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古城老街,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塞上老街是一条传统商业街,大多为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街廓整体风貌完整。

2.传统民居,空间丰富——街区内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街巷空间,完整
的展现了传统居住空间的丰富性。

3.依托大召,共生共荣——良好的旅游及商业运作环境。

塞上老街依托大召寺历史街区,形成传统建筑风貌区,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

4.商业兴旺,民族特色——拥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整条老街以经营具有呼和浩特历史及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古玩等为特色(如图4-9),已经成为市区一条重要的休闲旅游步行街。

2006年市政府对塞上老街进行了集中的更新改造工作。

通过几年的更新改造工作,塞上老街已经焕然一新,老街中的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塞上老街也恢复了往昔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但是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发现改造后的老街中存在有很大的问题,非常不利于对老街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城市空间结构
老街东侧是大召寺历史街区。

大召寺历史街区以大召寺为中心,恢复大召寺原有风貌,开辟绿地广场,恢复大召前街清代时期繁荣的商街景像。

因此毗邻大召寺的塞上老街,周边用地受到影响和侵蚀,不仅被大量仿古建筑围绕,而且部分用地也被开发兴建仿清式商业建筑。

这些商业建筑并不以还原历史风貌为出发点,而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建筑以二层为主,部分三、四层,雕梁画栋,红色的柱子,青色的墙面,与塞上老街整体建筑朴素的明清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由于塞上老街改造前周边密布居住区,在整个大召寺和塞上老街改造中,动迁居民达到3万人,在改造工作中,在老街北侧新建现代住宅,将部分居民回迁安置。

新建住宅均为6层现代风格,而且部分住宅用地已经到达老街边界,严重影响老街风貌。

图1塞上老街整体风貌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所以从整体城市空间结构上看,塞上老街与城市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直接与城市建筑相连接。

老街独有的明清民居风貌被局限在一个“街”的范围之内,被孤立在城市之中(如图1)。

2.街巷空间结构
传统街巷由于其独特的围合界面和宜人的空间尺度,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不同空间感受,也成为传统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

塞上老街南北两侧原有多条巷道,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巷子可以进入到各个庭院空间中。

巷子的尺度如今已无从可考,但是从现存的巷子遗迹可以看出,巷子的高宽比多数在1:1左右,还有极个别的巷子高宽比在2:1左右,形成围合感较强的宜人空间。

改造后的塞上老街,仅剩下核心街道,街道两侧的巷道仅剩下以前入口处,而巷道里面被堵死(如图2),使得原先的街——巷——院落空间被打断,空间肌理缺失,空间感受不复存在。

3.建筑单体保护
对塞上老街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老街中对于整体建筑的保护存有不足。

(1)缺乏全方位保护
老街中的建筑,没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只是对其沿街立面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其他方面有些不足,比如对于建筑第五立面的保护,有些房屋屋顶上随意增设卫星接收设备,或是安装烟囱,不仅破坏了沿街立面,而且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尤为严重的是建筑的背立面,基本没有进行很好的修复,部分完全处于未保护状态,长期处于潮湿脏乱的状态下,必将影响整体建筑的使用(如图3)。

对于老街建筑的保护应当是一个持续的全方位的保护过程,不能只做“面子”
工程。

塞上老街只剩一条街
原巷道入口
图2塞上老街巷空间现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2)个别建筑风貌不协调
在老街中,大部分为传统建筑,但仍有两处建筑严重破坏了老街的整体风貌。

一处为原公共卫生间,其建筑一层为传统建筑,但为了功能需要,不知在何年加盖了二层,并且为了突出其公共卫生间的标志性,采用了青色瓷砖贴面。

而且形制极为粗糙,方正的形体,方正的窗洞(如图4)。

在二层建筑与一层坡屋顶连接的地方设置铁栏杆,不仅对原有建筑造成了破坏,而且严重的影响了整个街区的立面风貌。

还有一处建筑为新建建筑,建筑年代不详,基地上原有商肆建筑遗址已无存,现有建筑并没有按照街区整体风貌建设,而是采用了现代形制和材料,采用白色瓷砖贴面,红瓦顶,门窗采用现代的铝合金门窗。

整个建筑无论从色彩、材质还是建筑形式上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这两处建筑位于老街东侧入口处不远,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非常醒目,尤其是公共卫生间,虽然属于必须的基础设施,
但是其完全可以按照传统建筑风貌老街上的公共卫生间老街上的影响风貌的商铺
图4塞上老街上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老街建筑背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进行改造,对整体街区风貌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3)建筑立面的破坏
老街建筑形成整体连续的沿街立面,但是在使用中却人为对其进行了破坏。

有的商家将建筑分割,把原本没有门的开间改造成为单独的一间商铺出租;有的商家在门前随意搭建;有的商铺改动原有建筑风貌,将门窗换成现代材质。

这些行为都是对历史建筑的极大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沿街立面的连续性。

由于老街上的传统建筑并没有留下专门供商家悬挂标牌的位置,所以商家往往在建筑最显眼的檐下悬挂,大部分商家的标牌非常有特色,古香古色,非常符合老街的历史氛围,但是有些标牌却与老街整体风貌非常不协调(如图5)。

4.道路流线
塞上老街原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交通作用,沟通老街两侧的巷道通向城市主干道,并且由于街上原存有小学(通顺街小学),所以整个老街上交通比较繁忙,人车混杂,使老街本部宽的街道显得更加的狭小。

改造后,两侧民居拆除,巷道消失,小学也整体搬迁至街区外,街区作为步行街存在,但是随着笔者的调研发现,街区仍然存在有大量的机动车,并且经常成为机动车的免费停车场,由于街道本身较窄,最窄处只有7米,严重阻碍了街区的交通,使得街区整体感觉拥挤混乱。

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大规模的保护更新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仍在继续,但是由于其过于依赖商业运作,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老街的保护中出现一
些问题,破坏了街区的传统风貌,甚至对于老街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随意改造随意搭建
标牌混杂
图5老街中立面风貌的破坏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作者简介:刘铮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甄利敏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