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与解析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一、单选题1.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3.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4.十月革命后,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采取的政策是A.推行集体农庄制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5.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6.1921年列宁提出“以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
这说明列宁A.反对建立管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B.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C.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试图打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主动修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抓住经济危机的契机发展工业D.已经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8.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
“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自主练习十一_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_一、选择题1.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 农业集体化方针2. 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 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 实行余粮收集制C. 实行义务劳动制D. 实行粮食税制3.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提出工业化方针④实行农业集体化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①③④4.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5.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 粮食税D. 劳动义务制6. 假如苏俄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A. 1917~1918年B. 1918~1920年C. 1921~1927年D. 1917年以前7.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 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 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C. 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A. 国内战争的胜利B. 苏联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海军基地发生兵变C. 列宁等领导人的决策D.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9. 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专题及答案(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全面实行工业化措施 D.在农村进行集体农庄化经营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承认商品货币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C.重视重工业的发展D.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6.苏联的现代化的完成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的特点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现代化道路所用时间短③有着明确的现代化目标④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8.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农业集体化 D.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略经济发展的质量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11.赫鲁晓夫改革的政治前提是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1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业改革为重点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15.导致勃列日涅夫后期失败的直接因素是A.与美国展开疯狂军备竞赛 B.政治上官僚腐化C.民族矛盾突出 D.农业长期停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高中历史必练题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获得了党员称号。
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3、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4、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列宁的这一论述( )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5、1922—1923年,苏俄私商控制了整个零售贸易的30%多。
在莫斯科,1922年零售贸易的83%掌握在私商手中,7%由国营商业控制, 合作社商业控制10%。
这主要是由于( )A.国家消费品生产增加B.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C.工业经济已全面恢复D.自由贸易获得合法化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7、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洛阳期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 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 1921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2019·上饶模拟)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
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
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23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9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
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
选择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试题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
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2.“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4.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1928年,苏联依据国家安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安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靠外资建设重工业 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头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相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像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安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全部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起先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复原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整生产的作用。
据此推断,中国20世纪80年头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安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斯大林模式”1.(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更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 61 8785 2733 4841955 285 10617 4527 941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缘由。
(15分)【考点】(1)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更;“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头至70年头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美国1950—1975年增长而1975—1980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头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1950—1975成倍增长,1975—1980增长较少得出50年头中期到60年头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头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削减可知稳步增长,70年头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填空题1.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4.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5.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6.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二、选择题7. “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B )A. 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 推动工业化建设D. 对付美国的“冷战”8.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B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9. 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B )A. 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 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10. “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2.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1930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下列哪一项与上述情况不是因果关系?()A.当时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B.苏联农村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C.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D.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5.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20__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__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__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__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__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__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__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3.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列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的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4.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①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①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①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
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6.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 )。
①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②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③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④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2.(2015·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4.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
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6.(2015·江西联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高二历史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练习与解析 旧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与解析苏联建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一革命政权的主要任务。
据此回答1~3题。
1.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曾有过“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的论断。
下列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苏俄新经济政策③联共(布)十四大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④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政策A.①②B.②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的是直接过渡的思想,联共(布)十四大、十五大确定的政策的特点是把国民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故①③④均与“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的思想相悖。
2.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①与当时苏联的国情基本适应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它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③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④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是这一体制形成的标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答案:C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弊端,可见它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所以③不正确,A、B两项可以排除。
苏联1936年宪法,把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因而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所以④属于正确的结论,答案只能是C项。
3.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答案:D解析:B、C两项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不属于“经济”特征;A项属于外在表现,不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属性,因而也不是“本质”特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据此回答4~7题。
4.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是A.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B.轻工业发展迅速,消费品供应充足C.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颁布苏联新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A项属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成果;B项与史实不符;C项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不属于“最大成就”;D项不是“经济”方面的内容。
2020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一课一练: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
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还因为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而变得更加突显。
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乱成一团的同时,苏联则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独特实验”的主要表现有(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3.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4.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 )A.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C.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5.读下图。
关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最符合史实的是( )A.从1926年开始实施的B.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C.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D.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6.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定:“继续对富农开展进攻,并采取种种新办法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成分的发展,引导农民经济循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为此苏联政府( )A.开展农业集体化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余粮收集制7.1929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与解析
苏联建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一革命政权的主要任务。
据此回答1~3题。
1.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曾有过“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的论断。
下列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苏俄新经济政策③联共(布)十四大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④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政策
A.①②
B.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的是直接过渡的思想,联共(布)十四大、十五大确定的政策的特点是把国民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故①③④均与“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的思想相悖。
2.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①与当时苏联的国情基本适应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它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③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④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是这一体制形成的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弊端,可见它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所以③不正确,A、B两项可以排除。
苏联1936年宪法,把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因而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所以④属于正确的结论,答案只能是C项。
3.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答案:D
解析:B、C两项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不属于“经济”特征;A项属于外在表现,不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属性,因而也不是“本质”特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据此回答4~7题。
4.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轻工业发展迅速,消费品供应充足
C.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颁布苏联新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A项属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成果;B项与史实不符;C项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不属于“最大成就”;D项不是“经济”方面的内容。
正确答案只能是A项。
5.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外敌人疯狂进攻,战争迫使苏联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
C.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挫伤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6.苏联在早期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②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③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主要成果就是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以其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但是,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所以①②③④均属于正确的结论。
7.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
①苏联只顾发展工业,忽视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④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1927年,苏联就作出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
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小农经济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所以①不符合史实,A、C、D三项应予以排除。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也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8~10题。
8.下列对1936年新宪法颁布时,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B.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在工业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C.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已经在工业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D.苏联的工业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欧国家
答案:A
解析: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时,苏联的工业水平已经不再落后,所以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A、B、C三项中,B、C两项只反映了苏联经济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因而不如A项“准确”。
9.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①斯大林对苏俄(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干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②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强调个人权威③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惜歪曲事实夸大斯大林的功绩④斯大林默认甚至纵容对他的个人崇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工业化”与“个人权威”没有必然联系,故②不正确。
因此,A、B、D三项可以排除。
10.下列对苏联“大清洗”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斯大林体制造成的严重后果
B.是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C.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D.严重破坏了苏联的各级干部资源
答案:B
解析:1935~1938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无产阶级早已当家作主,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苏联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开展“大清洗”运动,不是苏联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而是由斯大林对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失误导致的。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资金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现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上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通常情况下工业化道路的一般途径。
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苏联的工业化又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为什么采用这种途径?
(3)材料二反映出苏联建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4)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什么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1)首先发展轻工业,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
因为发展轻工业所需投资少,易于获得利润,并能够为发展重工业积累资金。
(2)首先发展重工业。
当时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战争威胁,需要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国家。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必须按比例平衡地发展;要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尊重价值规律,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第(1)(2)两个小题的答案要点,材料一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表述,只要注意阅读材料,这两个小题不难解决。
材料二中“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等内容,清楚地表明了当时经济体制的特点,由此可以判断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制约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总结经验教训,应从解决这两大问题入手。
12.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俄(苏联)在不同时期管理经济的措施。
这两者就其实施目的而言,有何相同点?从价值规律和商品关系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何本质不同?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地位或作用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两者的目的都是要把苏俄(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关系;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予以排斥。
(3)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斯大林模式虽然在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弊端却日渐突出,后来的苏联、东欧剧变证明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解析: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苏俄(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采取的经济措施,因而其目的都在于要建设社会主义。
第(2)(3)小题均属于基础知识,只要能够注意到题中所述两种政策的基本特点,这两个小题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