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复习要点
22 礼记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不,表否定。
旨:甘美,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jiā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天下为公: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贤,指品德高尚。
与,通"举",推举,选举。
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者,残疾人。
分(fèn):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礼记二则笔记
礼记二则笔记一、什么是《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部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由多种编者合并而成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主要包括“周礼”和“日用篇”。
《礼记》主要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关于礼仪、仪式、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观念和实践。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而《礼记》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礼记》中的两则主要内容1. 周礼周礼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对周朝时期礼制进行系统总结和规范的文字。
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贵族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礼仪活动非常复杂。
《周礼》中详细规定了各种不同场合下的礼仪和仪式,包括朝请、祭祀、宴会等各种仪式的具体步骤和礼仪要求。
这些规范和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和谐人伦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日用篇《日用篇》是《礼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习俗。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并通过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日用篇》中包括了婚嫁、丧葬、进食、穿戴等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礼记》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1. 礼仪的重要性《礼记》展示了古代中国人视礼仪为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标志。
在现代社会,礼仪仍然十分重要。
文明、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表达方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每个人都可以从《礼记》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礼仪的基本规范,如尊重老人、关爱孩子、注重公共秩序等。
2. 文化传承与创新《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需要创造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礼记》中蕴含的智慧可以为我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准则提供一定的参考。
3. 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礼记》强调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一词多义亲1、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2、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其1、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2、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子1、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2、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修1、讲信修.睦(动词,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分1、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其此之谓...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1【主题思想】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文章结构】一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学然后知不足(自反)-教然后知困(自强)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而不兴理想社会-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3【常识】《礼记》,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二则”点明了数量。
007《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虽有嘉肴》一.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二.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方法:学生自主寻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然后对一词多义中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探究、讨论,明确答案。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三.课文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知识点归纳1.通假字(1)兑命(“兑”同“说”)(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2.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3.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其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学半(学,同“斅”,教导)五.理解内容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礼记》二则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礼记》二则(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5 《礼记》二则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5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虽有嘉肴:美味的菜肴(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虽有嘉肴:美味的菜肴(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2.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3.一词多义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学学半:同“敩”,教导学学半:学习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不独子其子: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子女故人不独亲其亲:只是,单单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4.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动词,吃(2)不独亲其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3)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5.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目的;主旨(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4)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5)男有分古义:职分,职守今义:成分(6)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7)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货今义:货物(8)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二、重点句子翻译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三、内容理解《虽有嘉肴》: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教学相长”。《大道之行也》:文章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四、类文提升训练1. (2019山东滨州部分校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
202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 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虽有嘉肴》一.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二.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1)兑命(“兑”同“说”)(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2.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3.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其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学半(学,同“斅”,教导)三.理解内容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4.提问: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虽有嘉肴(yáo)一、原文、注音、注释、译文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品尝。
旨:(味道)甘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zhǐ)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反: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自我勉励。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长:促进。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其: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一词多义学学半(向别人学习)不知其旨也(它的)三、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四、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五、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七、课文分析①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为《曲礼上》和《曲礼下》。
这两篇文
献着重介绍了人们在古代进行曲礼时应该怎样做,并且还深入探究了曲礼的深层次含义和
文化内涵。
以下是《礼记二则》知识要点的归纳:
1.曲礼是古代礼仪的一种,针对于国君和大臣之间的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2.曲礼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和文化内涵,其中的许多仪式和动作都是寓意深远的,需要
仔细理解。
3.曲礼仪式主要分为五步,包括即位、执奏、朝爵、饮酒和归庙等环节。
4.曲礼中的排场非常严谨,对于诸如音乐、服装、品德等细节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
要求。
5.通过曲礼的进行,不仅可以展示出国君和大臣的尊贵身份,更能够彰显出其对于礼
仪的崇尚和尊重。
6.曲礼中涉及到的乐舞、礼器、礼物等方面,都是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7.曲礼起源于上古时期,经过多代的流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规范和仪式。
8.曲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礼仪作用,更在于其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
发扬。
总之,《礼记二则》全面深入地展示了曲礼的严谨和庄重,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
尊严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众多礼仪和仪式的详细内容。
其中,《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是两篇重要章节,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综述,达到复习知识点梳理的目的。
一、《虽有佳肴》《虽有佳肴》是《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的篇章。
该篇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节制、讲究食物的品质和禁忌以及宴会礼仪。
首先,知节制是指在食用过程中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贪吃、不暴饮,以养生为主要目的。
这与现代养生观念相契合,强调了饮食的健康与平衡。
其次,文章提到了对食物的品质和禁忌的讲究。
在《虽有佳肴》中,我们了解到古代人对食材的挑选有严格要求,尤其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同时,文章也列举了一些禁忌,例如忌食不洁、腥臊之物等,这是古人在饮食方面的道德规范。
最后,宴会礼仪是《虽有佳肴》的重点内容之一。
宴会礼仪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主人热情好客,客人尊敬主人,同时也要注意席间的仪态和口德。
这种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二、《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是《礼记》中关于法律与道德观念的章节。
它讨论了人类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等问题。
文章中,《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大道”和“小道”的分析,说明了人们应遵循大道的行为规范。
大道即指的是道德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而小道则是违反大道、有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大道之行也》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关于社会秩序的观点。
文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助,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总结:通过对《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的综述,我们了解到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和法律道德的重要知识点。
从《虽有佳肴》中,我们明白了古人对于饮食的节制要求,以及他们对食材品质和宴会礼仪的讲究。
礼记二则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礼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下面是礼记中的两则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
1. 《礼记·檀弓上》
《礼记·檀弓上》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仪式和礼节的重要性。
文章中强调了人们应当尊重礼节,犯有错误时应认真悔过。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通过仪式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庄重和有序,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的素质修养和中庸之道。
文章中强调了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不偏不倚,不偏废于任何一种极端。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人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通过努力实现中庸之道,达到心灵的和谐与统一。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这两则文章都涉及到了人的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强调了尊重礼节、追求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培养自身良好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两则关于《礼记》的课堂笔记:
1. 《礼记》的分类
《礼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礼、小礼和表记。
其中,大礼主要介绍宗庙祭祀等大型礼仪活动;小礼则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如婚礼、葬礼等;表记则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如《曲礼》就是对周公旦的纪念。
2. 《礼记》的主要思想
《礼记》主张“以礼治国”,即认为礼仪是国家管理的基础。
其
理由在于,礼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得以保持,也可以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同时,《礼记》还主张“仁爱”、“忠诚”等美德,认为这些美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
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
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
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
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
8.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9.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0.大同社会怎样选拔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1.“大道”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道”与“大同”之间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施行大道,才能实现社会大同。
1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天下为公、夜不闭户、鳏寡孤独
13.内容理解(填空)。
(1)“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社会的纲领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贤”和“能”,即要求“德才兼备”。
(用成语填空)
(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谋”和“盗窃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7《大道之行也》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结构。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天下为公(政权公有化),选贤与能(选举民主化),讲信修睦(民俗民风,讲诚信、求和平)
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结语——谋乱不作。
“大同”社会。
8.结合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学生怎样做能更接近于大同梦?
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安定,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
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9.《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