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课件(28张PPT)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课件(28张PPT)
•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 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 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 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 夫!
•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 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 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 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 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 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 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 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 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 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 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 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 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 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高考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2021·江苏徐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

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

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

“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

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

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

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

“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

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

2022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如何梳理行文脉络课件20张

2022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如何梳理行文脉络课件20张
(3)最后,展望未来,强调汲取抗战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梳理行文思路: 第一步抓标题,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 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明对象,以段为单位,标示段意; 第三步析关系,分层次,分析段落之间或者段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 系,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3、答案组织:(1)层意准确、层次清晰;(2)答案语言尽可能 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3)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 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开头总起......””主体部分从......的角度并 列展开论述。
01
抓标题
2019·全国卷Ⅰ
阅读下列标题,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明掌确握对哪象些或内观容点?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2019·全国卷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2019·全国卷Ⅲ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020·全国卷Ⅰ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2020·全国卷Ⅱ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谢谢
2020·全国卷Ⅲ 《谈谈〈古文观止〉》
02
明对象
明确对象或观点
阅读文本一,明确各段陈述对象
阅读提示
有中心句的画出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画出各段对象
采用粗读、跳读的方式,省略中间叙述句、举例句
02
明对象
准确把握各段意思 明确对象或观点

历史地理学
起源
《汉书·地理志》《水经注》
第一句 最后一句 观点句
04 分层次
完成阅读文本二的练习
参考答案
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 是-种青春心态的审美。(1分) 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 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家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和青春风格等角度 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3分。以 青年为突破口、青年是创作主体、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各1分)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证结构特点和脉络题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证结构特点和脉络题

张兴杰: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今年4月印发的《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 设的意见》指出:“兼顾推动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城 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切 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着力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概括中心句
二、关注段落间的层次,理清脉 络结构。(首尾句,或中心句)
并列式 对照式 层递式 综合式 破立式
总结上文,重申观点 三、关注结尾部分。 卒章显志,提出结论。
发出号令或劝勉
四、关注关联词。
第一……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
五、论证方法带来的效果 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材料二最后一段怎样让论证更有说服力的?请简要说明。 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周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注意:侧重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等专业术 语的总结+结合文本分析。
解题步骤:
标题
一、通读全文,关注中心论点。 开头、结尾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 具有时空结及其演变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 形成及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抓关键句(分论点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材料一: 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
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天 下如此缭乱,如何才能化解?”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 改革,但是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 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 思维模式。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分析++课件25张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分析++课件25张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 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 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 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 “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装的,就越 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 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 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论证思路
专题练习
1.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论证思路。 2.请指出材料x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3.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行文脉络或论证思路。 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包括:提出什么观点, 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等。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 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 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 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 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 就明白它是桌子。
第一自然段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论点);
接着第二至三自然段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
第四到八自然段从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探讨;
最后两个自然段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这样通过各个自 然段的关系分析,层次自然就分明,条理自然就清楚。

分析行文脉络专题(供参考,请研究编印)

分析行文脉络专题(供参考,请研究编印)

供参考:分析行文脉络(思路)专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

《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

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

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

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

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

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3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3张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 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 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不 是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从元朝的倪瓒, 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 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19.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0.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19.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0.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 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 服力。 21.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 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
议论文的特征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证结构

立论方式


论证方法
论证语言
论证方式
• 从论证角度看,立论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先破后立) 两大类型。 • 1、立论
•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 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 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 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基本上都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 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 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 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5——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5——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论证结构·训练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实现理论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实践的探索。

“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要求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真知源于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回顾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理论品格分外鲜明,那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党的理论,推进各项工作。

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推进了理论创新,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充满生机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从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到13亿人奋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故事”,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对此,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万万不可心猿意马。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特点、产生着新问题。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如何以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如何通过反腐败、转作风激发前进新动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挑战,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实践创新任重道远,理论创新不能停顿。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卷)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卷)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高考论述类文本复习——论述类文本行文脉络专题》课件(36张PPT)

《高考论述类文本复习——论述类文本行文脉络专题》课件(36张PPT)
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同时对 一些观点、论证方法等作批注。
关键词句
• (1)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 (2)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
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
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
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
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首先提出城市文学研究的学
• 具体要点:

首 先 , 由 ××× ( 谈 起 ) 【 概 述 ×× ; 指 出 ×× 】 , 引 出 ××× ( 观 点 , 或 论
题);
• 其次,从×××方面阐述【论述,分析】××(观点,或论题);
• 【再次,联系现实,用××(方法)指出(强调)××;(用××方法指出××结 果)】
• 最后,总结上文,提出(突出,阐明)××(结论,观点,做法,希望)【照 应开篇论点或论题】
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
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
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
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讲解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讲解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分析材料论证方面的特点,考生既要对文本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还要辨明论点、论证思路结构、论证方法等,然后才能分要点组织出规范的答案,与原论述类文本考查论证的客观选择题侧重于信息的比对判断相比,更具有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凸显了整体阅读分析把握文本的能力。

一、选择题·题型设置题型1——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选项可能给出的是一种观点,也可能给出的是一个事例。

考生需要将选项所述与材料的主要观点进行匹配,以得出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选项与材料的主要观点可能有如下五种关系: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推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所述与材料无甚关联。

考生应排除与材料主要观点不相符的其他干扰项。

【示例】1(2021·全国新高考 I 卷)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题目分析】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

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35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35张

•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 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 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 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 汇成星河”。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 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 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 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 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 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 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 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 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 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 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 答案
突破三 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
•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或阐述的观点或者中心思想或 者是文章的主旨。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 论点。其他的几个论点(除中心论点外)可以是并列的,也 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 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有时会是标题。
• 第一步:速读全文(或某一段落),结合材料的标题,概括作者主要的观点态度。 • 第二步: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 第三步:在文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其作用。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信息类文本阅读--行文脉络、论证特点专题学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信息类文本阅读--行文脉络、论证特点专题学习

活动一:知识梳理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并展示成果,全班交流补充。

活动二:方法总结要求:1.认真研究答案构成。

2.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一、行文脉络(论证思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线课堂46页)材料一:“文献”一词远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时期的《论语》中便已经出现。

在历史之初,“文献”一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文化典籍等文献类资料,还有一个就是具有声富知识的贤人。

但是在时代变迁中,古典文献学是从时间上对文献学辟出的一块领域,一般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即1919.年以前的文献知识。

中华文明有几千年历史,从古代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开始,华夏人民便用文字记录。

从整体上来说,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古典文献的理论研究、古典文献的整理以及对文献的深化运用。

理论研究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内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从文字诞生起,在不同领域里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珍贵资料。

每一部著作都是前人思想的集中体现,深刻打上了时代印记。

如在古典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幼尊卑等思想在其中的体现,这些思想是带有时代印记的。

在不同时代会涌现各种不同思想,而这些思想就表现在历史文献资料中。

古典文献学在整理中国传统典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具有传承性。

但是随着代际传递,免不了会出现文献的缺失,通过对典籍的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不断被丰富以及被系统化,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发挥其作用。

现如今,古典文献学成果主要在文学以及历史学中得到应用,很多优秀成果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所以即便是针对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众多,但是在实际中只有文学、历史等几个学科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古典文献学在其他学科中,基础较弱。

原因之一是有些学科是从国外引进,国内学科发展主要对标国外,对于传统文化中该学科的相关内容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其二,古典文献中内容相对枯燥,且其语言并非白话文,需要研究人员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其三,古典文献与现代学科联系不紧密,现代学科中只是在就古典文献中的点进行阐述,没有从整体上贯通古典文献以及现代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2021·江苏徐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

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

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

“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

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

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

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

“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

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

网络上的信息和内容,必须借助“新中介”的层层筛选与推介才能够到达用户。

“新中介”的形态不一,但有相近的性质。

总体上,“新中介”可以采集来源不一的资讯、图片、问答、文章、视频等内容,再通过信息聚合造就个性化定制阅读,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分享功能。

今后,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对标签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习惯以及访问次数的排序,从而更加顺应用户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

基于个人兴趣,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

如此一来,浏览记录将取代大众媒介,为用户设置议程;人们将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搜索记录和习惯牵引着前行。

个人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渐行渐远,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极大破坏。

“意见自由表达”受阻。

网络交往的平等,不代表话语权的平等。

网络交流主体理论上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

网络媒介对海量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使公众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网络精英阶层与权威信息源就成为受众的首选,他们对信息的垄断导致了多数人话语权的丧失。

同时,网络的信息流动造成了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即互联网没有主动给浏览者提供他们应当获得的内容,但人们意识不到需求这些内容,这也被称为“合理化剥夺”。

群体极化是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社会心理学术语。

其含义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

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群情激愤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但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作用。

除此之外,公众在网络传播内容上也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如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会直接损害对理性公共领域的建设。

桑斯坦认为: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黏性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

但在网络时代,随着个人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就减少了共同经验,不同意见群之间的冲突将会上升。

当人们把不高兴看到的信息事先过滤掉的时候,就难以理解和同情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因此,社会黏性便会减少,共同体的维系也会出现问题。

(摘编自《“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社群之间的沟通也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B.按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说法,“新新媒介”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它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C.在“推荐时代”,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的喜好和习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建构。

D.网民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因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化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实际上我们却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化了。

B.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C.个人获取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进行,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D.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必然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会演化为极端思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A.家长微信群B.淘宝购物首页C.百度新闻检索与推送D.抖音视频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的具体表现。

★5.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题型概说:论述类文本考查行文脉络在新高考的模拟卷中频频出现,考查行文脉络,实则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常见结构:(1)引论: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最关键的部位。

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尤为重要。

本论内部的层次分为: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答题方法:1.从文体特征、大致内容、观点材料入手。

一般的论述文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地,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

我们也可以从理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

本论部分各分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应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

2.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

有些论述文,为了表达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1)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

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

(2)顺序词。

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握各个语段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

我们只要把握住直接表述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观点。

其次,我们应特别注意文本的开头段和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再次,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理清思路。

如:起统属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前后呼应的句子等。

3.学会抓关键词句:(1)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2)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从词义类型上看:关联词、语义主次轻重的词及全文的中心词。

(4)标示层次、思路的词①关联词,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②顺序词,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考题链接(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甘甜的大运河水滋养了两岸百姓,但是在泰州段,运河水却是带着“盐”的滋味,千百年间这段河运盐收税,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