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提要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阴阳五行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 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个有 人与自然环 人与社会环
机整体
境的统一性 境的统一性
生理
病理
诊治
生理
病理
疾病 防治
生理
病理
疾病 防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第一节 阴阳学说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三、精的贮藏与施泄
(一)精的贮藏
先天之精——贮藏于肾 剩余部分
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转运输送至各脏腑组织, 化为脏腑之精 ——供给脏腑生理活动需要
(二)精的施泄
• 形式: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 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四、精的生理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生长发育 (三)濡润脏腑 (四)生髓化血
也” 《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 机体健康的作用
2.生理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3.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三节六腑六腑,是胆,肾,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他们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七冲门”是指: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西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因而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点。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俯。
胆位于右肋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是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胃与脾在五行皆属土: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小肠包括十二直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成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
小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
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大肠的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糟粕与主津。
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五、膀胱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气机:即气的运动。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基本形式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气的运动畅通无阻 升降出入协调平衡 气机调畅。
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五脏 脾胃居中,在中者有升有降,脾胃为全身升降的枢纽。
气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的
六腑: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功能 化生血液:营注脉中,与津液调和,化为血液。 营养全身: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作用的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生成: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卫气。 卫 分布:行于脉外,不受脉管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气
➢ 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 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津液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示意图
饮食 水谷
脾胃之气
中焦 受气 取汁
水谷 精微
营气 津液
清气
肺气 心气
心脉
肾精
肝
血
肾气
髓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化神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资先天——对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宗气
丹田
心脉
助心行血气
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资助先天元气
3.营气
含义: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营阴。 营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 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 本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谢谢聆听! 欢迎交流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 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 ……皆有大数。 ——《灵枢·经水》
第一节-五脏
一、心
心位于胸中,其经脉络小肠,与小肠表里相合,生理功能 是主血脉,其华在面,主藏神,开窍于舌。
1. 2. 3. 4.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
第一节-五脏
五、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所以有“腰为肾之府”的说法 。其经脉络膀胱,与膀胱表里相合。肾的主要功能是藏 精,主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充 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便。
1. 2. 3. 4. 5. 藏精,主发育与生殖 主水液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二阴
第二节-五行
五行生克乘侮图 五行乘侮发生图
第二节-五行 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 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3.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脏腑学说(藏象)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六)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六脏——心、肺、脾、肝、肾、心包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心包是心脏的外卫,奇恒之腑的各腑分别从属在其他脏腑,故 一般只称“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腑
肺大 包焦
心小
脾胃 肝胆 肾膀 阴经 阳经
足六经
手三阳
阳明 少阳 手
太阳
六
阳
经
阳明
少阳 足 太太阴肺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2、循行:
1) 手三阴 : ①手太阴肺经
②手厥阴心包经
③手少阴心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太阴肺经
1) 手三阴 : ①手太阴肺经 ②手厥阴心包经
1趾甲 足厥阴 肝经
4趾
足太阳 膀胱经
目 头面支 内 额顶枕 眦
天 柱
背腰臀股后 委 下肢后 背腰臀股后 中 面中线
5趾
足少阴 肾经
络肾属膀胱
规律: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部,交足之三阳阴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足
厥
少
阴
阴
肝
肾
经
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1、经络:
经脉 主干 纵向分布 多在深层 与脏腑络属 气血运营主要通道 络脉 分支 纵横交错 浅深都有 无脏腑络属 气血运营辅助通道
2、经络学说: 二、经络学说旳形成: 1、经络现象旳发觉 2、经络学说旳雏形
3、经络学说旳完善
腧穴
点针艾 压刺灸
刺激效应
沿着固定 路线传导
经络
三、经络旳实质构造
1、经络-血管 2、经络-神经 3、经络-淋巴管 4、经络-胚层 5、经络-生物电 6、经络-其他说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为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为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题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
2021/6/27
22
3、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
①整体观念 ②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
场所 ③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2021/6/27
18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舌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脉搏—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气血不足); 脉迟无力(偏心阳虚); 脉细数无力(偏心阴虚); 脉涩滞或结代(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
胸部感觉—惊悸、怔忡 神志活动—失眠
2021/6/27
24
二、心的生理特性
1、主通明:通—相通、相应。明—光明。是指 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主通明的 生理特性主要体现在:①显明可见。②心生智慧, 明察宇宙万物。③心明则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3、心与夏气相应
2021/6/27
25
三、心的生理联系
1、在志为喜 2、在液为汗 3、在窍为舌 4、在体合脉 5、其华在面
③ 肺内异物不能肃清,可见咳嗽、吐痰、呼吸不 畅。
④ 大肠传导障碍,可见大便困难,甚或闭结不通。
2021/6/27
43
(5)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两者共同的生理效应
①维持呼吸运动正常 ②辅助心脏推动血行 ③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 ④布散卫气于体表 ⑤促进水液输布排泄
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是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 基础,肺失宣降是肺脏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宣 降肺气就成为治疗肺病的主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第1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主要内容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②人与外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定义①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②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③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2)证、病、症三者的概念及关系①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
②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③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④关系:症状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一个疾病过程中可能包含几个证候,而同一个证候可以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当中;疾病强调全过程,证候强调现阶段3、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证异则治异”4、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证同则治同”第2章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广义:又称精气,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狭义: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2)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来源于“水气说”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指气的运动,主要有升、降、聚、散②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精气运动变化的主要体现)气化的形式: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变化更新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第3章阴阳学说1、定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1)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2)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结果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平阳秘”2)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运动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又称为“阴阳相错”3)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Tips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互根: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 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5)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阴阳消长: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双方在一定程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7)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第4章 五行学说1、定义: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展、条达“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 清洁、肃降、收敛“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行3、五行的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4、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液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涎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哭 涕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惊 呻 唾 5、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相生: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2)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相克关系:①所胜:“我克”者为所胜,如“木克土”,则土为木所胜②所不胜:“克我”者为所不胜,如“木克土”,则木为土所不胜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4)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如:木乘土 5)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侮”,如土侮木6)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7)子病及母:①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亢盛,结果子母皆亢盛→“子病犯母” ②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③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6、五行在生理方面的应用1)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2)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3)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4)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7、五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母子相及;②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8、在疾病诊断中应用:①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②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9、在疾病治疗中应用: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②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1)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决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调经门》)。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虚劳论》)。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精髓:…‘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
“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侣山堂类辨·辨血》)。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
由上观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4.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
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
“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
《中医基础理论》(1)1
五脏(一)心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有心包卫护其外。
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灌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
(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心主神明以精血为物质基础。
2、心系统连属:(1)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喜乐过度,则心神耗散。
(2)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合脉,指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血可从面部的色泽来反映出来。
(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指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
(2)主宣发和肃降:主宣发体现在: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
肺主肃降体现在:吸入清气;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的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汇聚于肺,通过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
“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
2、肺的系统连属:(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则气消。
(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等组织。
(4)在窍为鼻:肺与鼻相通,鼻是呼吸的门户。
中医基础理论
• 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肝脏与胆腑。造化的 木气,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由秋季降入 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 身的木气亦然。 • 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 ,心与小 肠主血,有宣通作用。 • 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肺与大 肠主皮毛,有收敛作用。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
五
行
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气有疏泄能力,火气有宣通能力,金气 有收敛能力,水气有封藏能力,土气有运 化能力,能力亦称势力,亦称作用。 • 春气由冬气而来,故曰水生木。夏气由春 气而来,故曰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 来,故曰火生土。秋气由长夏之气而来, 故曰土生金。冬气由秋气而来,故曰金生 水。夏秋之间为长夏。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五
行
•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 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 火热,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土下的水 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大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 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 属水气。南方在地面之上,北方在地面之下,故北方属水 气。 • 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 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之热,经秋时金气 收而降于土下,又经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 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 生,故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
•
现代科学的证明
• 法医学检验:婴儿尸体,以通大气者, 为已有生命。未通大气者,为无生命。 未通大气者,肺脏肉质,未成海绵体, 是紧小的。人的生命,始于一吸,终 于一呼。 化学证明:化学化验大气,大气中有 氢气,炭气,氧气,氮气。氢气之性 上浮。炭气下沉。氧气上升。氮气下 降。化学乃化验不整个不运动的大气 也。河图者,示人以整个圆运动的大 气。 生物学证明:化验生物死体,尽是氧 氢氮炭等毒质,兽脏粉内尤为显着。 然若是毒质,人人呼吸大气?因大气 中氧氢氮炭本是升浮降沉圆运动而中 和的。中和者分析不开,彼此融合, 彼此互化,如河图的中气是也。五行 的中气,是生物的生命。氧氢氮炭的 中和,即使生物的生命。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必读!《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精讲收藏版(带字幕)
必读!《中医基础理论》全集精讲收藏版(带字幕)
微静号:岐黄宝库,可下讲义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
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弘中医文化,扬华夏国粹,有赖每一个岐黄人添砖加瓦。
整理不易,如果你觉得有用,请点赞,收藏,转发,祝君健康。
请留下你的宝贵意见,如需更多中医专辑,请在下面评论留言告诉我。
直接点击即可播放。
中医基础理论(1)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气虚引起血虚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①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②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常态 阴阳平衡 • 病态 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人:冯丽媚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含义
•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 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 证法。属于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被引 入到中医学中。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 要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含义
• 凡是光明的,温暖的,向上的,好动的, 主动的,施于的,在外地,明朗的,兴奋 的,具有温煦作用的…… 为阳,具有这些 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性。
气血津液学说
• (四)固摄作用 •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
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 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 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学说
• (五)中介作用 • 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
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充满着气这一物质。 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 为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
脏腑学说
• 三焦 • 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 1.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 2.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 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 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 地升降出入。
气血津液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三章脏象
第一节五脏
第二节六腑
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
第二节气
第三节血
第四节津液
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体质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养生
第二节预防
第三节治则
[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