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基本认识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及答案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一份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及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 遗传因素B. 情志因素C. 饮食因素D. 自然环境答案:B2.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后遗症D. 治疗疾病的症状答案:B3.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对应的五行元素是什么?A. 金B. 木C. 水D. 火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B. 闻C. 问D. 切E. 摸答案:A, B, C, D5. 中医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A. 外邪侵袭B. 情志内伤C. 饮食不节D. 劳逸失度E. 遗传因素答案:A, B, C, D三、填空题6. 中医的“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______。
答案:虚实7.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体现了中医的哪种治疗原则?答案:扶正祛邪四、简答题8. 简述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相反相成的物质构成,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人体生理上,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在病理上,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治疗上,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 解释“五行相生相克”在中医中的应用。
答: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
五行相生指的是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则是指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八单元防治原则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1)正治含义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中医“治未病”ppt课件
3.病是什么?
• Illness,disease • Disorder,malady • Sickness • 疾病 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 。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 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 • 亚健康状态:疾病到健康的连续地带 (Health-Disease Continuum, HDC) 健康态-亚健康态-潜在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亚临床态 -临床态
5.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 四气调神论》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 刺热篇》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 《灵枢· 逆顺》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l medicine is the sum total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the theories, beliefs and experiences indigenous to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are used to maintain health, as well as to prevent, diagnose, improve or treat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es. • 世卫组织:中医是一种主要利用人体的经络穴位,采 用自然手段(针灸药石等)帮助人体恢复自愈力和增 强自愈力,以达到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治未病”
一、中医“治未病”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举例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3)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肾藏精: 指肾有贮藏人体精气的作用。
先天之精: 即来源于父母两性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胎儿的原始物质,又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故又称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指来源于胎儿出生后,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物当中摄取的水谷之精,具有滋养脏腑的功能,又称为“脏腑之精”。
天癸: 指肾的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所出现的一种促进并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
肾主水液: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肾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
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部分,身为一身阴液的根本。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阳气的根本。
君主之官: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把心比作“君主之官”。
相傅之官: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辅助心对全身起着治理调节作用,故古人把肺成为“相傅之官”。
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水火之脏:肾精属阴,肾气属阳。
肾阴肾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称“水火之脏”。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湿燥寒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形容肺为“娇脏”。
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比喻肝为“刚脏”。
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及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胃主受纳: 指胃有接受喝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
胃主通降: 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征,以通降为正常。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
泌别清浊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
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 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 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 曰治已病也。”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于强壮 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 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未病先防
治未病
避免邪气侵害 早期诊断治疗
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传变,有规律可循,“移皆有次”,只有掌握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 变,控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疾病的痊愈。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临床据此传变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运脾 胃之法,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 制定的,对于临床立法、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干也。” 端午节,门挂菖蒲剑,路洒雄黄酒; 用苍术、白芷烟熏避秽; 用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流脑和腮腺炎; 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人工免疫,十六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答案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认识。
以下是一份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习者检验和巩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单位是()A. 细胞B. 脏腑C. 经络D. 气血答案:B2.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义是()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治疗疾病的症状C. 预防疾病的发生D. 治疗疾病的并发症答案:C3.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是指()A. 五种治疗方法B. 五种草药C. 五种生理功能D. 五种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答案:D4. 中医认为,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物质是()A. 气B. 血C. 津液D. 精答案:A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中“证”指的是()A. 疾病的病因B. 疾病的症状C. 疾病的表现D. 疾病的诊断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中医“八纲辨证”内容的有()A. 阴阳B. 表里C. 虚实D. 寒热答案:ABCD2. 中医理论中的“气”具有多种功能,包括()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答案:ABCD3.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A. 外邪侵袭B. 情志内伤C. 饮食不节D. 劳逸过度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的“阴阳学说”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答: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并且这两种属性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在人体中,阴阳代表了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的两个方面。
例如,阴代表体内的物质基础,如体液、血液等;阳则代表生理功能,如体温、代谢等。
在诊断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判断阴阳是否失衡。
在治疗中,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和阴阳,如补阴或补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解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治未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概念: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我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和调理脾胃,其具体方法手段很多,如形体锻炼、药物调养、针灸推拿、饮食、音乐等等。
1.顺应自然一年四季存在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使人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节律性变化。
根据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说春夏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至寒,自然界阴气偏盛,人体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阳气不致妄泄。
这种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而调摄人体阴阳的方法,即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2.养性调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气血阴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持久、反复的精神刺激,可导致人体脏腑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在疾病过程中,剧烈的情志波动可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或恢复。
注意调摄精神,一是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足,抗邪有力。
二是要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清静。
修德养性,不贪欲妄想,喜怒而不妄发,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3.护肾保精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
体现在养生上,即有护肾保精的主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谈到养生时说“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说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预防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内经》称之为“治未病”。
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的概念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
“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充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
未病先防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1)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中医摄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
“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要作到:①饮食有节: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
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卷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的基本认识和方法。
以下是一份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卷及答案,旨在帮助学习者检验和巩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单位是:A. 细胞B. 脏腑C. 经络D. 气血答案:B2.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主要含义是: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治疗疾病的症状C. 预防疾病的发生D. 治疗疾病的病因答案:C3.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火对应的是:A. 肺B. 心C. 肝D. 肾答案:B4. 中医认为,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 疏泄B. 运化C. 排泄D. 分泌答案:B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句话体现了中医的哪个治疗原则?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C. 脏腑协调D. 经络通畅答案:A6. 中医的“四诊”包括: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摸C. 望、闻、切、摸D. 望、听、问、切答案:A7. “肾为先天之本”这一说法强调的是:A. 肾的解剖结构B. 肾的生理功能C. 肾在生命活动中的基础地位D. 肾的病理变化答案:C8. 中医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 主疏泄B. 主运化C. 主排泄D. 主分泌答案:A9. “肺为相傅之官”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A. 肺的解剖位置B. 肺的呼吸功能C. 肺的治理功能D. 肺的保护功能答案:C10. 在中医的“七情内伤”理论中,与“怒”相对应影响的脏腑是: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平衡状态。
答案:阴阳12. 中医的“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阴阳13. 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相生”指的是:木生_______,火生_______,土生_______,金生_______,水生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2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 概括,包括病因、病理和病位等方面的情况。
3
治则和治法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制定相应的 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天人合一
01
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强调天道 与人道的统一性。
02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气候、环境、阴阳消长等变化对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3
脏腑经络
01
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 容之一。
02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 络脉。
03
脏腑经络在中医的生理、病理和诊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医治疗疾 病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治未病概述 • 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治未病的实践与应用 • 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治未病概述
治未病的定义
治未病是一种预防疾病的理念和方法,强调在疾病未发之时 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04
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 展
治未病的现代科学研究
现代医学对治未病的研究
从生理、病理、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治未病的作用机制,证实治未病对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
现代中药药理学对治未病的研究
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为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治未病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治未病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血管、肿瘤、内分泌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 疗效。
中医超级宝典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十三单元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考点一预防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1. 养生以增强正气。
2. 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1. 早期诊治2. 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考点二治则(一)正治与反治1. 正治(逆治):指采用与疾病症候性质相反方药以治疗的原则。
(1)寒者热之———以热药治寒证(实寒)。
(2)热者寒之———以寒药治热证(实热)。
(3)虚则补之———以补益药治虚证。
(4)实则泻之———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2. 反治(从治):指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1)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假热———真寒假热。
(2)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性药物治假寒———真热假寒。
(3)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闭塞不通—真虚假实。
(4)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药治通泻症状—真实假虚。
(二)治标与治本1. 急则治其标———①剧痛、频繁呕吐、二便不通;②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③大出血的病人。
2. 缓则治其本———①肺痨咳嗽;②急性热病中后期;③气虚自汗。
3. 标本兼治———气虚感冒。
(三)扶正与祛邪1. 扶正:以正虚为主要矛盾,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采用补虚法,适用于虚性病或真虚假实。
2. 祛邪: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采用祛邪法。
3. 扶正祛邪同时应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变。
且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会伤正者。
4.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气尚能耐攻者。
5.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兼祛邪反更伤正,或集体不能不能耐受攻伐者。
(四)调整阴阳1.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偏盛有余的实性病变。
包括两个方面:(1)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2)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2.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中一方虚损不足的病变。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本文探讨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通过主管护士的系统理论培训,建立了中医体质分类测评制度,行中医护理干预,并与其他其他科室或医院进行实践的交流,针对我中心的中医护理,提高了几点建议。
标签:治未病;临床护理“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身大论篇》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与发展,到明清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其核心思想即无病早防,即病防变[1]。
治未病理论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科为全军中医针灸康复技术中心,在临床护理中一直致力于将中医理论更好地融合于护理实践中。
近年来我中心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开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开展情况及体会汇报如下:1 进行主管护士的系统理论培训为保证其中医护理思想的更好实施及有效运用治未病理论于临床护理实践,我科建立了系统的中医理论培训与考核方案。
1.1 中医基础理论系统讲座每周定期对护士(高年资)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2个月。
每年进行1次。
由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讲,以贴近临床实践、必须熟练掌握的理论及中医护理操作为主:其中主要包括中医脏象理论、望诊、问诊、闻诊、舌诊,经络学基础及重点保健穴的基本知识,常用中药及药膳疗法。
护理操作包括:穴位拔罐、刮痧疗法、保健灸法、捏脊疗法、耳穴贴敷、药物熏蒸疗法等。
1.2 考评方法培训结束后组织统一考核。
科室内部在已建立的题库内对所学理论进行理论考核。
中医操作部分亦进行演示及讲评。
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的护士(高年资)方可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实施。
通过梯次培训、考核及临床实践,逐步提高我科护士中医护理水平,保证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的更好运用。
2 建立了中医体质分类测评制度2.1对患者进行体质分类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在70年代提出,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护理实践中已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其将患者按体质共分为九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异质九种体质[2]。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A、调摄精神B、加强锻炼C、审因论治D、人工免疫2、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这种治疗属:()A、治病求本B、既病防变C、早期治疗D、扶正祛邪3、属治则的有:()A、滋阴B、温阳C、扶正D、发汗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A、反治法B、逆治法C、从治法D、治标法5、“通因通用”适用下列哪种病证?()A、肠虚滑脱B、寒湿泄泻C、脾虚泄泻D、食积泄泻6、“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A、表实里虚证B、虚实夹杂证C、真虚假实证D、真实假虚证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属:()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D、因病制宜8、下列何种为从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9、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A、扶正为主B、先扶正后祛邪C、扶正与祛邪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10、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因时制宜C、缓则治其本D、标本兼治11、扶正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虚实夹杂证B、邪盛为主,兼正虚C、正虚邪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D、扶正会助邪,祛邪更伤正12、阴阳偏盛的治疗以下列哪一项最中肯?()A、调整阴阳B、热者寒之C、寒者热之D、损其有余13、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调整阴阳B、补偏救弊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14、除……外,均属因人制宜:()A、因性格不同而用药B、因年龄不同而用药C、因性别不同而用药D、因体质不同而用药二、多项选择题1、中医学“治未病”是指:()A、治标治本B、未病先防C、正治反治D、既病防变E、扶正祛邪2、“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A、年龄不同B、体质差异C、性别差异D、生活习惯不同E、生活环境不同3、属于祛邪的治法是:()A、发汗解表B、消导C、活血化瘀D、涌吐E、理气4、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此属:()A、因人制宜B、标本兼治C、缓则治其本D、先扶正后祛邪E、扶正祛邪兼用5、既病防变的措施有:()A、人工免疫B、调摄精神C、早期诊治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6、“通因通用”适用于:()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B、食积腹痛,泻下不畅C、肾气不固引起小便清长D、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E、瘀血引起的出血7、“塞因塞用”适用于:()A、精血虚便秘B、血枯经闭C、阳明腑实D、脾虚腹胀E、热结大肠8、属扶正的方法有:()A、益气B、养血C、壮阳D、滋阴E、止血9、下列治法属于“从治”的是:()A、阳中求阴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阴病治阳E、塞因塞用10、下列治法属于“反治”的是:()A、热者寒之B、塞因塞用C、上病治下D、虚则补之E、通因通用三、填空题1、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ppt
THANKS
以五行养生法为指导
中医认为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通过调节五行气机的升降出入,可以调和阴阳平衡。
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治未病应该注重调理脏腑经络。
02
治未病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调适方法
情志相胜
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 一种情志活动来调节另一种情志活动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 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 运动、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预防疾病的 目的。
从治未病看现代预防医学的不足
要点一
现代预防医学注重对疾病的群体 预防,而忽视了个体预防
现代预防医学主要针对的是群体性的疾病预防,往往忽 视了每个人的身体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差异 。
要点二
治未病思想可以弥补现代预防医 学的不足
治未病思想提倡健康 的生活方式
治未病思想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提倡饮食有 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等良好 的生活习惯,这种健康生活方式 的提倡可以为现代预防医学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治未病的应用与效果
治未病在临床的应用
优化临床决策
通过运用治未病理论,医生可更好地权衡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 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加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与应用
总结词
推广和应用措施
详细描述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中医治未病,需要从多个方面 入手。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中医治未 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其次,开展专业培训和教育, 提高中医治未病医疗人员的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 时,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 投入和支持,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全面发展。最后,开 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 的融合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治未病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概念: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我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和调理脾胃,其具体方法手段很多,如形体锻炼、药物调养、针灸推拿、饮食、音乐等等。
1.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存在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使人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节律性变化。
根据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说春夏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至寒,自然界阴气偏盛,人体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阳气不致妄泄。
这种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而调摄人体阴阳的方法,即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2.养性调神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气血阴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持久、反复的精神刺激,可导致人体脏腑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在疾病过程中,剧烈的情志波动可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或恢复。
注意调摄精神,一是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营
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足,抗邪有力。
二是要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清静。
修德养性,不贪欲妄想,喜怒而不妄发,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3.护肾保精
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
体现在养生上,即有护肾保精的主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谈到养生时说“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说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
男女间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所需,对身体是无害的。
若性生活得不到满足,每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
但性生活要消耗肾精肾气,而肾精肾气,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及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
性生活过度,必致肾精肾气亏损而使人易于衰老或患病,故中医学将房劳过度看作是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护肾保精之法除房室有节外,尚有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灸药物调治等,从而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4.体魄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促进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流利,以增强体质,从而减少或防止疾病的产生。
传统养生学中创造了形式多样的运动健身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其运动基本原则是形神兼养、协调统一;循序渐进、有张有弛;经常运动、贵在坚持。
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一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调摄饮食
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两个方面。
注意饮食宜忌:一是提倡饮食的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即《内经》所言“饮食有节”。
二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防止得肠胃疾病、寄生虫病或食物中毒。
三是克服饮食偏嗜,如五味搭配适合,不可偏嗜某味,以防某脏之气偏盛;
药膳保健: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食物与中药,以及食物的辅料、调料等相配合,通过加工调制而成的膳食。
这种食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药膳常用的中药如人参、枸杞子、黄芪、黄精、何首乌、桑椹子、莲子、百合、薏米、芡实、菊花等,药性多平和,所以可以长期服用,适应面较广。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推拿,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有三:一是纠正解剖位置异常,二是调整体内生物信息,三是改变系统功能。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即通过针刺手法或艾灸的物理热效应及艾绒的药性对穴位的特异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及调节机能,而使人身气血阴阳得到调整而恢复平衡,从而发挥其治疗保健及防病效能。
药物调养是长期服食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平调体内阴阳,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益寿的目的。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邪气是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未病先防除了调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之外,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病邪的侵害。
比如使用药物消灭病邪,包括燃烧烟熏法、浴敷涂擦法、药囊佩带法等;讲究卫生,做到居处干净清洁,空气
流通,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还应注意避免跌扑损伤、虫兽咬伤等各种外伤。
2.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服用一些中草药以扶助正气,调和人体阴阳,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比如对体弱多病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选用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作用的中药,但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见效。
此外,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用马齿苋预防痢疾,用茵陈蒿、栀子预防肝炎等。
二、既病防变
概念: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一)早期诊治
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往往有一个过程,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逐步加重。
在疾病的初期阶段,邪气侵犯的部位较表浅,对正气的损伤也不严重,病情较轻,此时机体的抗邪、抗损伤及康复的能力也较强,故治疗容易且疗效明显。
但若未及时诊断治疗,病邪就可能继续深入,病情由轻变重,日趋复杂,甚至可累及脏腑,故治疗也更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
(二)防止传变
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对有可能被累及、侵犯的地方,要及时
地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截断病邪蔓延的途径。
比如,在临床上治疗肝病时,常配用调理脾胃的药物,防止肝病传之于脾,这就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