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合集下载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傅斯年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负责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

他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思想。

他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他的这一观点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也因此赢得了史料学派“旗手”和“舵手”的大名。

本文试就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观点做出以下梳理,以便了解傅斯年的观点。

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离开史料,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哲学与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

由此看出,他把史学的对象看做是史料,与他把史学放在什么位置是有关系的,他想建立一个科学的史学,想把历史学变成科学的历史学,这样凡是带有主观的史学便不是他口中的史学。

但是我们说傅斯年认为著史是在文学之外,并不表示他反对著史,他只是认为著史应该广泛地收集史料,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他对司马光、司马迁大加赞赏,就是因为他们在著史中收集了广泛的材料,尽量体现客观的历史,而后世史家的所作,则多为他所不满。

所以“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本意是说,历史研究便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史料学。

把著史已经划在史学之外了,自然就推出“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结论了。

第二,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到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因为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因此做出“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结论。

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

史料学派诞生少一十世纪一十年代末至二十年代初.山J几观察视角的不同.人们对它还有不同的称呼.如新考据学派、科学史学派等。

其代表人物便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傅斯年.他主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摩卜石集了一批志趣相近的史学精英.历史语言研究所理所当然成为史料学派的主阵地。

傅斯年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在当时国势不振、列强群据.时人为救国多有语不惊人死不体.常作振聋发啧之言的情况卜.也许不算太过新奇。

但在史学领域.它把传统史学中的历史哲学、历史评论、史J的编撰等一概拒之门外.独尊史料学.震动之大.可想而知。

但后来的影响证明这种给史学重新定位的观l从步{非无稽之谈.它的提出自有其深刻的原因。

理论来源首先是当时国内普遍兴起的“科学热’,。

近代中国长期领教了西方自然科学成就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伴随着痛彻肺腑的创伤.一改过去视其为“奇技淫巧”的无知.完全臣服少科学的魅力之卜。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L心主同时)I举.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向旧社会开刀的锋利武器.其势锐不可挡.影响遍及各领域。

当时就读少北大、热衷少接受各种新事物的傅斯年也深受触动.对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扫除因循守旧、了无创新的学风怀有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使命感。

他主持之卜的《新潮》杂志也经常刊登一些关」几自然科学的文章。

北大学业完成后.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感召卜.1920年傅斯年考取山东启’费留学名额.赴英德学习。

在伦敦大学研究院他跟史培曼教授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物学.后又兼及数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勃朗克的量r论所吸引。

对少这种偏重自然科学的原因.其好友罗家伦解释说:“要明白他这个举动.就得要明白当新文化运动时代那般人的学术心理背景.那时候大家对自然科学非常倾倒.除了想从自然科学里而得到所谓可靠的知识}fi!外.ifu N.想从里而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这些话,是傅斯年反复强调的名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傅斯年的主张,是“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这种主张及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史学大师的史学实践,都被论者归诸实证史学或“史料派”,而与“史论派”相对。

②这种通过严格地对待史料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做法,排斥史观,强调纯粹的客观与公正,对史料“存而不补”、“证而不疏”,无论其前提还是方法,都是与后现代史学的主张对立的,都是“现代性”的表现。

王晴佳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方面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方面表现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新文化史等。

③他也提到了汉斯・凯尔纳(Hans K ellner)的主张,在后者这里,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

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

史料同样是历史写作的结果,也是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在写作时不断引证史料,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

因此,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实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

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史学的“史料观”,可以以海登・怀特在其著作《后设历史学》(也译为《元历史学》)中的著名例子为代表。

④他通过分析18到19世纪的4个历史学家(米什莱、托克维尔、兰克、布克哈特)和4个历史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的作品,认为历史学家面对的过去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各种形式的文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他们若要把这些文本变成历史,首先就要把它们组合成一部编年史,然后再把这个编年史转化为一种叙事。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

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

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

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文是: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1/ 6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

(完整word版)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完整word版)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联系:历史的进程规定和影响着历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同时也反过来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
②史料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史料与可管理师相比总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历史制作者的主观认识。史料的简约性和主观性决定了史料并不等同与历史。而历史是无法随人的意志改变的客观存在。
3历史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史学当然也包括广义历史学和狭义历史学,广义历史学指关于一切事物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狭义历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是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狭义历史学。
1.史料、史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1)概念界定:
1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史料的范围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资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有意留下的史料和无意留下的史料,有形的资料和无形的资料,主观的资料和客观的资料,等。
因此,史料、史学、历史的含义各不相同,“史料即史学”、“史料即历史”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
(2)关系:
1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从哲学角度上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时间观念上看,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内容,历史学则是现实的产物;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联系:史料是历史认识的材料,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史学研究的第一步。而史学必须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史料,进而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

谈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的认识

谈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的认识

谈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的认识,是研究有关历史的科学学科。

史学是由史料学、历
史学理论及历史方法论三部分组成的学科体系,其中史料学又称为史学的基础,主要学习
史料的采集、保存、整理、编目以及史料的内容分析研究。

史料学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学不仅涉及史料的采集、搜集、整理和研究,而且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史料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古代文献学、实物学、民俗学、
考古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它的研究结果是史学的重要依据。

史学依赖史料学,而史料学又依赖于历史学理论和历史方法论,这三者互相联系、相
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史学研究的整体体系。

史学的研究必须依靠史料,史料的采集、
保存、整理、编目等工作都需要史料学的努力,从而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史料学还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包括实物学、古代文献学、民
俗学以及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并为史学的研究提供
了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具有深刻的认识,史学的研究依赖史料学,史料学
也为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理论和方法,史学与史料学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史学研究的
整体体系。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傅斯年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已成为傅斯年及其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一个纲领性口号,而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被称为“史料学派”。

民国时期,新派学人在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史料,但把史料推到如此高的位置并使之得以实现,则只有傅斯年。

学术界对其“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史学思想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那么,傅斯年的这一思想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分歧呢?是因为他的思想本身易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还是因为人们各自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所致?尽管史学界对此思想及突出反映这一思想的纲领性文献《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已作了很多的研究和解析,但对此问题似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有必要先简单叙述一下傅斯年的这一史学思想。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以下简称《工作旨趣》)是傅斯年于1928年5月撰写的,它揭示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方向、方法和宗旨。

有学者把它和胡适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并称为近五十年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两大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基础。

《工作旨趣》同此前于1927年11月为中山大学学生讲课而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中的《史料论略》部分、19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讲授《史学方法导论》(计七讲,现仅存《史料论略》)、《考古学的新方法》(1929年)、《史料与史学发刊词》(1943年)等文一并都阐发了“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史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一贯性。

傅斯年在《工作旨趣》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历史学不是“著史”,只是“史料学”。

他说:“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

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

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

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

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

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

‚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

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摘要]“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

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现下,也可能形成对桌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

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

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关键词]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学术误区治史理路历史学包含多方面、极丰富的内容,其内部分出多种专门的研究内容、探讨角度及治学方法,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

但不同的视角、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度、广度亦存区别,应当配合运用、互为补益。

倘若以偏代全、墨守一隅,则难免会导致舛误之见。

本文谨对中国“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内涵到学术实例作一番解析,抛砖引玉,以供史学界时贤思考和商榷。

一、三个专业命题的内涵与视角“史料学”以“史料”为学,“史料”之含义甚明,就是可以用于说明历史、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

而实际上,史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等,均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史料。

以“史料”为“学”,若不限定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对象,真乃漫无边际。

因此,所谓的中国历史的“史料学”,实际上是从研讨一定范围的历史问题的需要出发,汇总相关的、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料,予以排列、介绍和分析。

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已知历史文献及历史遗存从利用角度的提取与组合。

“历史文献”的概念也具备广泛的内涵,古代“文”指文字性资料,“献”指贤者的叙述和议论。

现代合称“文献”,意义有变,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历史文献就是蕴含有真实历史内容的书面文字资料。

而蕴含历史内容的书面资料在形式、体裁、内容、性质上多种多样,史籍自莫能外,而举凡经、子、集部书籍,大多也可归人,方志、笔记、档案、公私文书、散见碑铭等也概属其中,此外还有如甲骨文献、金文文献、敦煌文献、汉晋书简等专门类别。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经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一面地注重对于学生历史课本知识的传授,实际片面地突出了史实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其他几个概念的了解,因此导致学生对此几个概念不能区分,在史料的整理运用、史观的把握、史论的得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

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更是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当前的历史考卷中有关史料的“材料分析题”也越来越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要做好此类题也必涉及这些概念。

因此,将史料、史论、史观的应用引入新课改的教学中的做法也就显得很是必要。

但在事实上,对于相关问题却还没有很系统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什么是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

史料:是指历史材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

一般来说,史料愈是确凿、丰富,人们经过研究和解释,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

史学专家们一般把史料分为三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1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

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

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 BBS 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

2 .实物史料。

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

3 .口述史料。

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

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

・专题论文・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桑 兵内容提要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

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

以比较求得近真与头绪,是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的关键;而把握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整理材料与“聪明考证”,“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与“虏学”、“全汉”,以及考订与“大事”的关系,可以寻其本意,扩张积极效应。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史学方法导论自80年前傅斯年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虽然由此成就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使得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相当的地位,其本人亦被标举为所谓“史料学派”的盟主,却也因此惹来诸多争议。

围绕这一观念,各方学人议论纷纷,赞成与反对者的态度尖锐对立,迄今为止,还是聚讼纷纭的公案。

检视众多相关论著,似乎剩义无多,一些后来者的意见即使没有落入前人窠臼,也掉进傅斯年相当不以为然的“辩论”俗套。

所以还要再析,原因有三,其一,近年来新见的相关史料渐多,为解读既有史料和史实,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其二,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的主张本旨,究竟如何理解,与其史学思想的整体关系如何,似还有未尽之义。

以时间为线索,探究事实联系,即用傅斯年的办法来研究傅斯年的想法,有助于厘清一些关键问题。

其三,“史学只是史料学”对于历史研究的积极作用,还有在傅斯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余地。

有鉴于此,再析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对于时下学术风气的走向,不无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傅斯年正式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概念,始于1928年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原文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近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致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评述史学是史料学

评述史学是史料学

评述史学是史料学首先我想阐述一下史学的定义,史学指的是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固有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索。

然而史料学是指关于史料的鉴定、保存、流传、价值的学问,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学科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史学的范围比史料学更加的大,所以不能简单的说史学是史料学。

但是历史学家傅斯年就非常强调一句话:“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学就是史学。

”也是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 是西方19 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就从字面上就强调了史料的作用,有它的积极意义。

第一它可以改变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视史书的编辑,却忽视了史料的整理的局面。

第二它改变了中国当时把考古文物和历史的割裂,抛弃原先的“纸上考古”,从田野考古当中去找新的史料。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包含着要建立科学史料的观点。

它排除了史学中非科学的因素,史学当中只有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考订史料的史料学最能成为科学。

并且它引进了各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像地理,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的方法都可以用到历史研究上。

史学可以建成一门科学的学科实属不易。

当然这种论调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不仅否定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探寻, 甚至为了建立科学的史学, 不惜对史学的内在分类进行任意删减。

但是片面夸大历史具体和特殊的方面, 而否认它具有抽象与一般内容, 其实正是将史学自我摒弃于科学之外的做法。

可以说“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在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影响下对史学的一种武断的阄割, 它必然造成史学某些社会功能的丧失, 无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正视现实和预知未来。

第二,引进自然科学的方法以建立科学的史学,这种想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它对拓宽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角度、发展传统史学大有裨益, 但是如果以将史论、著史、历史哲学等史学门类逐出史学的范畴为代价, 则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史学是史料学有其片面性,有其局限性。

高考历史史学理论

高考历史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1.(2015·安徽文综·2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

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

”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A.史学即史料学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治史所以明变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解析】史料学只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史学即史料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侧重从历史研究的价值功用方面表达,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正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才构成历史的精髓,历史学研究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向人们展示这种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并进而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故C项正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当世,这与材料所述主旨不合,故D 项错误。

【答案】C2.(2015·北京文综·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解析】秉笔直书指写史的人不应该被权力部门所威胁而有所隐晦,应该把事实都写出来,材料与此无关,故①错误;“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意思是,如果没有事迹,就算是圣人,也写不出《春秋》,说明写史要根据事实来写,即言必有据,故②正确;“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具体的事迹,就算是圣人来读《春秋》,也不理解其中为什么褒扬为什么贬斥,说明观点的得出是从史实出发的,即“论从史出”,故③正确;以小见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B3.(2015·福建文综·13)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中国古代史学史与中国古代史料学关系浅论

中国古代史学史与中国古代史料学关系浅论

中国古代史学史与中国古代史料学关系浅论摘要:史学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掌握,因而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对于史学史研究的顺利开展很有必要。

而中国古代史料学,主要是对以往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故作为学术史的中国史学史显然应该成为中国古代史料学重要的外延知识。

史学史与史料学是互相促进的两门学科,二者在历史研究中缺一不可。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将古代史史料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应有之意,我们也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料学;学术地位一、中国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料学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史学史,离不开对史料学的掌握。

这首先是由中国古代史学史的任务决定的。

根据乔治忠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一书中的看法,“中国史学史就是把演进的范围大体规定在中国的范围之内,清理我们祖国自古以来的史学遗产,阐明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有规律。

①既然中国古代史学史是要清理遗产,那么自然就离不开对既往历史书和历史材料的梳理和总结,而这正离不开史料学的功底。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在各类史料(文字、实物遗迹口头传说)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方面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理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

②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也需要加强对史料的重视。

如果没有一手史料,则很容易将别人的二手史料看作是一手的原始史料,进而得出错误的史学史的结论。

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史料学意识,容易将伪造的史料,看作是真实的史料。

不区分史料,不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史料学、文献学考订,都不是史学史研究的正确路径。

史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主要依靠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录。

这些记录无论是纸上的历史档案或者文字史书,还是地下的出土文物或者器物铭文,都是史料,都需要进行辨伪和考订。

而对史料进行辨伪和考订,离不开史料学意识,尤其需要正确的史料学训练。

史料学就是研究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的科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

史料和史学的关系

史料和史学的关系

史料和史学的关系史料和史学,就像食材和烹饪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料是什么呢?史料就好比是盖房子的砖头。

没有砖头,房子只能是空中楼阁。

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人物的言行、当时的社会风貌等记录下来的东西,都是史料。

它可能是古代史官一笔一划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四处游历,搜集各种传说、故事、官方记录,这些就成了珍贵的史料。

也可能是一块刻着古老文字的石碑,那上面的字就是打开过去某个瞬间的钥匙。

你看,这些史料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里,就像一堆食材放在厨房,要是没人去动它,它就只是一些材料而已。

史学呢,那就是把这些史料变成美味佳肴的烹饪艺术。

史学家就像大厨,他们要从那一堆堆的史料里挑挑拣拣,选出合适的来。

这个过程可不简单。

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是靠谱的,就像不是所有看着新鲜的食材都是真的新鲜一样。

有的史料可能是后人伪造的,有的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搞错了。

史学家就得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分辨哪些是真材实料,哪些是滥竽充数。

史学家拿到了靠谱的史料后,就要开始“烹饪”了。

他们得想办法把这些史料组合起来,让它们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就像大厨把不同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

比如说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史学家得把各种关于三国的史料,像《三国志》,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考古发现等整合起来,然后分析曹操为什么能崛起,刘备为什么能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建立蜀汉。

这就像大厨要根据食材的特点,决定先放什么调料,后放什么调料,用多大的火候一样。

史料和史学谁也离不开谁。

要是没有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史学家没有东西可以研究,就像大厨没有食材,只能对着空灶台干瞪眼。

反过来,要是只有史料,没有史学,那这些史料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

就好比一堆食材,没有大厨来烹饪,它们永远也变不成美味的菜肴。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怎么知道史学家把史学这道菜做对了呢?这就有点像美食评论家的工作了。

其他的史学家、学者,还有我们这些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人,都可以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价。

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1.史料、史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1)概念界定:①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史料的范围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资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有意留下的史料和无意留下的史料,有形的资料和无形的资料,主观的资料和客观的资料,等。

②历史按其包含的内容可分为广义的历史和狭义的历史,广义的历史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是一切事物的固有属性;狭义的历史专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历史,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包括史家,史家既不是史料的“奴隶“,也不是史料的“主人”,二者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③历史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史学当然也包括广义历史学和狭义历史学,广义历史学指关于一切事物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狭义历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是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狭义历史学。

因此,史料、史学、历史的含义各不相同,“史料即史学”、“史料即历史”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

(2)关系:①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从哲学角度上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时间观念上看,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内容,历史学则是现实的产物;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联系:历史的进程规定和影响着历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同时也反过来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

②史料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史料与可管理师相比总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历史制作者的主观认识。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摘要]“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

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现下,也可能形成对桌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

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

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关键词]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学术误区治史理路历史学包含多方面、极丰富的内容,其内部分出多种专门的研究内容、探讨角度及治学方法,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

但不同的视角、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度、广度亦存区别,应当配合运用、互为补益。

倘若以偏代全、墨守一隅,则难免会导致舛误之见。

本文谨对中国“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内涵到学术实例作一番解析,抛砖引玉,以供史学界时贤思考和商榷。

一、三个专业命题的内涵与视角“史料学”以“史料”为学,“史料”之含义甚明,就是可以用于说明历史、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

而实际上,史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等,均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史料。

以“史料”为“学”,若不限定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对象,真乃漫无边际。

因此,所谓的中国历史的“史料学”,实际上是从研讨一定范围的历史问题的需要出发,汇总相关的、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料,予以排列、介绍和分析。

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已知历史文献及历史遗存从利用角度的提取与组合。

“历史文献”的概念也具备广泛的内涵,古代“文”指文字性资料,“献”指贤者的叙述和议论。

现代合称“文献”,意义有变,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历史文献就是蕴含有真实历史内容的书面文字资料。

而蕴含历史内容的书面资料在形式、体裁、内容、性质上多种多样,史籍自莫能外,而举凡经、子、集部书籍,大多也可归人,方志、笔记、档案、公私文书、散见碑铭等也概属其中,此外还有如甲骨文献、金文文献、敦煌文献、汉晋书简等专门类别。

论史料学、历史编纂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

论史料学、历史编纂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

论史料学、历史编纂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
史料学、历史编纂学和历史哲学是历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渗透的现象。

本文将从三者的概念入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学科,主要涉及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和评价。

历史编纂学是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主要涉及对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和注释等。

历史哲学则是研究历史本质、意义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看出,三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但都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实践中,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没有可靠的史料和正确的历史文献,历史研究就无从谈起。

而历史哲学则是对历史的深层次思考和分析,它涉及相对抽象的历史概念和范畴,需要在史料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进行。

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在实践中的关系非常密切。

史料学为历史编纂学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数据,而历史编纂学则是对史料进行整理、校勘和注释,使之更加准确、完备和可靠。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历史研究才能进行下去。

历史哲学与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的关系则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上。

历史哲学关注历史的本质、意义和规律,它需要从史料和历史文献中提取出历史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内容,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同时,历史哲学也为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史料学、历史编纂学和历史哲学是历史学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三者的协同作用下,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研究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

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

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

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

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

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

‚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

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

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

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

第四讲,史料略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论。

第五讲,古代史与近代史。

第六讲,史学的逻辑。

第七讲,所谓‘史观’。

‛②傅斯年是史料派的代表,他认为史学研究的宗旨在史料,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学。

‚今者决意设臵,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

‛③他概括了史学进步的三个标准:‚(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

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地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

(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

(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史语所研究工作的宗旨,即‚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扩张研究的材料和扩张研究的工具。

‛⑤此外,傅斯年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中强调‚反对国故‛、‚反对疏通‛。

20世纪20年代国内学术界曾有过一场由北大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最初胡适、傅斯年表明了与章太炎对‚国故‛的不同立场,后来王国维以其‚两重证据法‛获得众多学者的赞赏和推崇,并逐渐取代章太炎成为当时国学领域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而傅斯年也站入了王国维的阵营,开始反对章太炎。

⑥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中公开批评章太炎等人为‚尸学问上的大权威‛,‚章氏在文字学以外是个文人,在文字学以内做了一部《文始》,一步倒退过孙诒让,再步倒退过吴大澂,三步倒退过阮元,不特自己不能用新材料,即是别人已经开头用了的新材料,他还抹杀着。

‛还指出‚国故本来即是国粹,不过说来客气一点儿,而所谓国学院也恐怕是一个改良的存古学堂‛,‚还有些所谓整理国故的工作,不过每每因为所持住的一些题目不在关键中,换言之,无后世的题目,或者是自缚的题目,遂至于这些学问不见奔驰的发展,只表昏黄的残缺。

‛⑦傅斯年主张‚反对疏通‛,认为‚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我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以‚存而不补‛为对待材②桑兵 .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 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③何兹全 .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 历史研究,2000年04期④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⑤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⑥欧阳哲生 .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 文史哲,2005年03期⑦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料的态度,以‚证而不疏‛为处臵材料的手段。

⑧他认为史学研究的工作就是整理史料,而通过史料做出推测和结论是很容易有违历史的真实性的,而这只是私人的事而不能用于研究。

二、傅斯年史观的形成1916年傅斯年升入北京大学本科,这个时期章太炎是学术界深具权威的大师,而傅斯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崇信章太炎。

而后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实质是支持新的反对旧的,体现了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派的思想。

这时傅斯年抛弃章太炎派的旧学,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教育。

他在北大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还参与了五四运动。

北大毕业后,傅斯年又先后去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七年,所学学科涉及面广,但多为自然学科,没有历史学。

⑨随后傅斯年在1926年回国,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直至1950年去世。

从傅斯年的生平和事迹可以看出,其思想不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为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影响。

这从其学术思想主张中可以寻迹,同时也是傅斯年学术史观形成的渊源和因素,可谓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

在北大期间,傅斯年弃旧学接受新学,深受胡适的思想影响。

胡适留美期间受业于杜威门下,深得实用主义要旨,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对当时的影响巨大。

加上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实用主义在当时也以其务实进步的特点吸引了大批青年的注意。

这都为傅斯年接受实用主义、接受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想备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⑩此外,对傅斯年影响最大的当是留学英美时接受的彻底的西方科学思想,尤其是德国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

兰克派主张史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借助科学方法整理和考订史料。

而傅斯年便是主张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历史史料整理,追求客观的史学。

‚客观的历史学,是崇尚科学的傅斯年对史学的最高要求,也是他对现代史学的理解。

‛11三、史语所研究工作及成果⑧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⑨何兹全 .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 历史研究,2000年04期⑩栗彦卿 . 论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 . 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11刘俐娜 . 试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性及其局限 . ‚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1日傅斯年对史语所的工作倾尽了一生心血,从筹备建立史语所担任所长直至去世,他用十分的热情和专注为建立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而奋斗着。

而他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赞赏,更获得国际史学界的认可。

在史语所建立之初,傅斯年凭借个人努力揽集了一批名家学者为成员,积极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1929年5月史语所迁往北平,落住于北海静心斋,将成员改组为历史、语言、考古三组,分别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三组主任。

12他还尽揽了当时学界名流如陈垣、顾颉刚、徐中舒、岑仲勉、董作宾、罗常培、刘半农、李方桂等。

对于青年人才他也着意发现和培养,如以后成为大家的陈乐素、张政烺、严耕望、陈述、劳干、全汉升、郭宝均、凌纯声、丁树声等,在当时都是傅斯年所赏识和提拔的‚少年学者‛。

13在研究规划上,傅斯年既定史语所以求‚直接材料‛为目标,故其将研究规划的重心放在考古、搜集档案、田野调查、方言调查这一类的工作上,在很短时间内就‚为第一组找到了内阁大库的档案,指定了汉简与敦煌材料的范围;为第三组划定了安阳与洛阳的调查‛14在傅斯年的领导下,史语所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团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刊印了大量学术刊物和论文,还搜集、整理了大量原始资料,领导和组织了对古文化遗址的发掘。

15史语所的一些理念主张甚至已成为现代学术建设的规范和标准。

四、傅斯年的学术贡献及评价傅斯年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在先秦史、诸子百家、民族史和明清史等方面研究较深入,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史学方法论。

在此,他的论著有《性命古训辩证》《东北史纲》《周东封与殷遗民》《夷夏东西说》《姜原》《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以及未完成的《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或为《古代中国与民族》)等名篇著作。

相对同时代其他史学大师而言,傅斯年的学术著作是较少的,但他的文章著作都是具有开创性认识的精华之作。

而单就他为之耗费毕生心力的史语所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足以巩固其学术地位。

董作宾在总结史语所的学术成就时说:‚现在结算一下史语所二十三年的总成绩,可以说有赢余也有外欠。

这笔帐看去似乎是许多人的,事实上,是应12欧阳哲生 .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 文史哲,2005年03期13张书学 .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 . 文史哲,1995年06期14李济 . 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 . 傅所长纪念特刊 .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15张书学 .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 . 文史哲,1995年06期该全记在孟真先生的名下。

‛16无可臵疑的是,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和史语所的研究成就不仅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更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重视史料的主张,及其所属的史料派起到了‚开风气、立规矩、定方法、辟路径的作用‛。

17史语所的成就也为建设现代史学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傅斯年其人,他在学术研究和领导组织史语所中体现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个人魄力受到了各方学者的赞赏和崇敬。

他的品德中有‚高度的责任心‛、‚极端的认真‛。

18胡适在为《傅孟真先生集》写的序中用14个‚最‛字准确而全面地评述了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他说:‚孟真是人间最希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作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有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