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新星派”与“学院派”之间的较量

——“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流行音乐是以明星包装制为主要运行机制的一种商业文化,流行音乐产业就是要制造各种类型的“明星”让大众来消费,并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出现在“包装制”概念下运作并产生的真正的“歌星”。因为,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内地的很多保守人士一直是忌讳“歌星”这个叫法的,认为“歌星”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内地娱乐圈大规模掀起造星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而赋予“歌星”这个称呼正面认识、积极内涵的活动肇始于1980年9月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

直接触发“新星音乐会”举办的“引子”是1980年8月天津市声乐比赛获奖演员的音乐会演出,节目单上明明印着群众喜爱的新歌,却硬是按着不让唱,让唱的,仍是《翻身道情》、《南泥湾》等解放前的歌曲和群众一般都很难学会的西洋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观众对此意见纷纷。当时《北京晚报》的记者坐在观众席上听到群众的议论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因此萌生了为歌坛新星举办音乐会的念头。

紧接着,《北京晚报》在1980年9月18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发了《推出新人,推荐新歌》的编辑部对举办“新星音乐会”的声明,以及《应首都广大读者和听众的要求,本报举办<新星音乐会>》的报道,并在第4版刊登了“新星音乐会”的演出广告。在《推出新人,推荐新歌》的声明中,《北京晚报》编辑部对举办“新星音乐会”的目的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解释:

为什么叫《新星音乐会》?新星,就是新的明星。过去,人们忌讳提明星这两个字,我们认为,为实现四化,各行各业都应该有明星,都应该有自己的尖子。我们报社应该宣传这些新人,宣传这些尖子,宣传这些年轻的新星。这就是我们举办《新星音乐会》的主要目的。……一个时期以来,音乐界有一种现象,对于新的歌手、新的歌曲,这也挑剔,那也指责,这也不行,那也不是,弄得人家无所适从。我们认为,批评是需要的,但首先要爱护,要扶持。多给他们和她们创造一些条件吧。

(上述文字单独打出来作为一屏剪辑)

接下来,在9月19和20日《北京晚报》的第4版上,详细的介绍了每一个参加“新星音乐会”演出的演员和为演出进行伴奏的新影乐团轻音乐队和海政歌舞团轻音乐队的情况。

当时,广大群众对此活动的反映也是热烈的。据当时的报导称:“深夜十二点,便有人赶到售票处排队,等候购票。从十九日上午九时开始,不到三个小时,三万多张票一售而空。……”这种狂热的行为与现在的“粉丝”们对偶像明星的追捧并无二致。

参加音乐会的演员包括远征、吴国松、任雁、苏小明、朱明瑛、郑绪岚、李默、王静八位新星和报幕新秀阚丽君。其中重点向听众介绍的八首新歌是《军港之夜》、《中秋月》、《年青的朋友来相会》、《你问我》、《彩云归》、《幸福在明朝》、《风筝》、《唱吧》。

两场演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80年“新星音乐会”经中央电视台在国庆期间向全国播放后,上海、南京、天津、西安、杭州、沈阳、郑州、西宁、烟台等城市的电视观众也纷纷给《北京晚报》报社写信,表示对音乐会的肯定和祝贺。

甚至于《人民日报》在1980年10月4日《今日谈》上也登出了《“新星音乐会”的启示》一文,对“新星音乐会”的举办表示了肯定。

这台音乐会在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的同时也在音乐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起讨论。讨论的焦点仍然是围绕着部分演员的演唱方法、演唱形式以及乐队伴奏形式而展开。支持者认为,新秀们的演唱与港台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有质的区别,理应“少指责,多扶持”。

而反对者则认为:

某些新歌星根本就不够独唱水平,之所以爱到欢迎,只不过是模仿了某些港台歌星的演唱风格,迎合了一些人的趣味而已。

也有的讨论认为,只有这样的作品和演唱风格才为今天的观众所接受,音乐学院那种传统严肃的演唱已经过时了,并认为新歌星的成功,说明了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失败。某些持相反意见的人,因彼此隔阂很大,便互称为“学院派”与“新星派”。

可以看出,自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大陆后,便与原有的审美趣味、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在大众接受层面,表面的冲突,反映的其实是一种接受过程中的“磨合”。其实,“新星音乐会”上演员所唱的曲目,现在看来还都是属于抒情歌曲的性质,乐队伴奏也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几件电声乐器而已。

这样一种音乐表演形式,现在看来应该是很普通、很寻常的了,但是,在当时仍然有着异议。可见,新的历史时期,新生事物的出现是少不了“磨合”这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新、旧创作观念、表演观念更新的过程。

自“新星音乐会”开始,“歌星”的称谓遂渐流行开来,并最终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专用词。“歌星”是流行音乐娱乐圈的专属名词,“歌唱家”则是对严肃音乐领域内成就显著者的尊称。二者可谓泾渭分明,不容张冠李戴。

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链条中,“造星”是其中的重要一个环节,虽然“新星音乐会”上演唱的曲目还不是真正的流行歌曲,参与演出的歌唱演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星”,但是,观念一旦松动,离真正的流行歌星的出现,时日也就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