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季氏第十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一)◎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陈力就列⑤,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⑥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⑦出于柙(xiá)⑧,龟玉毁于椟(dú)⑨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⑩之内也。
”【注释】①颛臾: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②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③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④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⑤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关于孔子名言解析
关于孔子名言解析,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孔子解析,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孔子名言解析精选1. 不贰过。
孔子《论语.雍也》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2. 每事问。
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
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请教。
《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
孔于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
可他并不自满自足,遇见不懂的事情,还是一一向别人请教。
这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为楷模。
3. 因材施教。
孔子《论语·为政》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4. 有教无类。
见《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
类:类别,区别。
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类别,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主色彩。
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治条件下,能够提出~的,不分社会地位,不论任何资历,广泛施行教育,的确难能可贵。
5. 大言不惭。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
本句大意是:说大话而不感到羞愧。
说大话而心安理得,不知羞愧,可见此人喜欢自吹自擂,毫无自知之明。
他们的大话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准备去实践。
现在~已成为常用的,用以讥讽那些喜欢吹牛而又不知脸红的人。
6. 过犹不及。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过:过分,办事做过了头。
犹:像,如同。
不及:赶不上。
本句大意是: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
相对性还表现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和达不到这个限度一样会导致失败。
闲谈莫论人非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名言出自清·金缨《格言联壁》。
这句话可以作为人生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释义:
1、“静坐常思己过”意思是人们应当静坐反思自己的过错,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不犯错误。
要经常思考自己思想、行为、语言、行善、孝敬父母、对待家人等各个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闲谈莫论人非”---意思是平时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不说别人的坏话。
一是符合圣贤主张的“隐恶扬善”思想。
二是说了也没用。
每个人因果不同,素质不同;三是会对社会产生负能量;四是会引发矛盾纠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五是体现自己的高级素质。
如果有时间,应当努力精进,多做善事,弘扬善法,让更多人都走上正能量道路。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这个称呼,其中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分别代表五部书,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这些名言的解读过多而常被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下面就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常被人误解的名句吧。
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倡导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遭到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再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是说: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不是教给人们要自私。
二、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恩怨,其实“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今天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的纪念日。
关于孔子,他曾经被长期地供于神坛,也曾经被当作是反面教材。
在人们可以正视他的今天,他也终于以一个智者、令人尊敬的长者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你承不承认,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体系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早已深入骨髓、根深蒂固,可以修正但不容抹杀。
今日,我们便一起回顾下,那些年被曲解的孔夫子。
一、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则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当然比起被孔子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那还是强很多的。
二、三思而后行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劝别人或自己凡事要仔细斟酌。
其实孔子恰好是不赞成这样做的。
《论语·公冶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
就是说,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太谨慎。
三、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乍听确实符合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事实上呢?原文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应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
而不是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四、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在政治开明时则发挥才智,君主昏庸时则装傻充愣等待时机。
孔子是称赞宁武子处世有方,这种“愚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五、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事实上,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卫国国君邀请孔子去卫国,而孔子发现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却是以此抬高身望,公开炫耀,便愤而离去。
100句千古遗训及解释
IOO句千古遗训及解释1.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一一《格言联璧》在是非圈子里,人家用口说,我用耳朵听。
在热闹场合中,人家争先向前,我则退后。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一《三国志》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做。
对于坏事应防微杜渐,坚决不做,对于好事应从小处小事做起,多多益善。
3.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一一《小窗幽记》为人处世,一定要少说废话,多读书,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品行,这才是正道。
4.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一一《论语》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一《格言联璧》一个人静坐时应该经常想想自己的过错,与人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
6.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
一一《抱朴子》见识的少,感受到奇怪的事就多,这是世之常理。
要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要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激发自己活跃的思维,提高自己接纳新事物、新想法的能力。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论语》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
8.当仁,不让于师。
一一《论语》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9.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
一一《三国志》只怕美好的名声树立不起来,不怕寿命短促。
10.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
—《三国志》自身的才能是用来做善事的,所以拥有大的才能,就做大的善事,拥有小的才能,就做小的善事。
I1君子藏器于身,等时而动。
一一《周易》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会到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一一《尚书》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会招来损失;谦逊并感到自己的不足,能因此得益。
13.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一一《了凡四训I》每当见到贫寒的读书人将要发达之前,总有一段时间会表现得特别谦虚。
有谦德之君子万事皆能亨通,可见谦卑是最有益的处世为人之道。
静坐常思记过,闲谈莫论人非的意思
静坐常思记过,闲谈莫论人非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静坐常常反思自己的过去,不要随意评论别人
的过错或错误。
正确的回答是指我们应该经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
行为,对所犯的错误和过错进行思考和总结,以便改正并成长。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避免无谓的闲谈和评判他人的非议,因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经历,我们不应该凭借片面的理解和观点去
评判别人。
拓展部分:
1.自省反思:静坐常思也要包含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反思,
了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
只有通过不断地审视
自己,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2.尊重他人:闲谈莫论人非也提醒我们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故事背后的全部,因此我们不能凭借个人的偏见或
主观观点去妄加评判。
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尊重每
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选择。
3.倡导宽容: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对他人的过错保持宽容。
人人
都会犯错,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失,给予他们改正的
机会。
毫无疑问,宽容和互相理解是建立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
基石。
4.健康交流:避免闲谈无益的批评和抱怨,可以选择进行有意义
的交流和讨论。
通过分享知识、经验和观点,我们能够互相启发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总之,这句话提醒了我们关注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人的
尊重和宽容的重要性。
通过静坐反思,我们能够不断改进自己,同时
避免无谓的个人攻击或评判,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全文及解释
【译文】 有子说:“信誉符合道义,才能兑现诺言;恭敬符合礼法,才能远离耻辱;任用可信赖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焉(烟):语气词。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约):说。时:时常。习:用于实践,实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运):怨恨,恼怒。”
【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 事:为…做事,事奉。"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因:沿用。 或:有人。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四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四
【原文】『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小人搞小圈子而不团结。
”
【评析】孔子在这里将团结和搞小圈子区别开来,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事实上儒家思想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混淆了团结与搞小圈子的区别,最典型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那就是典型的小圈子。
那么团结和小圈子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判定:一个是团队协作精神,另外一个就是原则的精神。
团结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同心协力地合作,而小圈子则是不问是非原则,完全是以小圈子里的个人利益为优先的盲从。
君子不党,说的就是不要为了个人的好恶或利益来结党营私,更不能为了小圈子的利益而作出危害原则或公众利益的事情。
闲谈莫论人非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含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谚语。
指一个人静坐时应该经常想想自己的过错,与人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
原文:
清·金缨《格言联壁》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庄子的名言名句赏析及解释
庄子的名言名句赏析及解释庄子的名言名句赏析及解释以下是庄子的名言名句赏析附带有解释: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原文】14.1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 【解读】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
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
【原文】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解读】孔子意在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不可以贪图安逸、满足安逸,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解读】不止是国家大环境,生活在任何的圈子里都应该这样。
有道的环境,可以有啥说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道的环境就不可以这样,说话就要格外小心谨慎,但行为可以直来直去。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
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言'是指话语,我以为'言'可以理解为'思想'更为贴切。
孔子关于静坐的名言
孔子关于静坐的名言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所谓“方人”,就是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孔子不屑于子贡的这种行为,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
孔子对弟子的教海,很容易让人想到《格言联壁》里的一幅名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在沉静下来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以普祛器;与人闭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是非短长。
这种严于自省、宽于待人的观念,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
“常思己过”即重视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儒家提出的有关自省的名言。
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有助于使自己内心更加安宁,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说白了,“思已过”强调的是自我管理,是自律。
关于自省与自我约束,已经作过很多阐述,这里主要讨论一下“论人非”的现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仅如此,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知道有缺点、做错才是人生常态,故而会对他人抱以宽容和理解。
但是,也有不少人拿别人的过错或失误当谈资,津津乐道,其至是到处嚼舌根。
一般而言,有两种人喜欢论人是非。
一种是自视甚高,其实并没什么才能的人。
他们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如果別人表现得不如他,他正好说说风凉话,以显示自己有能耐。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1、“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原文】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一起学《论语》14.31宪问篇——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一起学《论语》14.31宪问篇——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一起学《论语》14.31宪问篇——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原文】子贡方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白话】子贡品鉴别人。
孔子说:“赐啊很贤能了吧?要是我的话就没有这闲工夫。
”【释词】方人:评论、品鉴人物。
方,比、比方的意思,即对比评论人物的优劣,古人谓之“品藻、品鉴”。
《义疏》:“比方人不得不长短相倾。
”贤:贤能。
不暇:没有空闲。
暇,空闲。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抑子贡也。
戴溪曰:此圣人以其身为子贡训也。
若一日三省吾身者,必无工夫方人矣。
为善惟恐其不足,救过惟恐其不给,虽圣人犹以为不寝不食也,何暇论人哉?朱子曰: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
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
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
郑汝谐曰:“赐也贤乎哉”,以方人为能也;“夫我则不暇”,以治己为急也。
二者之得失,相去远矣。
赐也宜知所择焉。
张栻曰:“夫我则不暇”,求之他人,不若笃其在己也。
圣人抑扬之间,所以长善救失者,宜深味也。
东溪刘氏曰:学道者汲汲乎治身而已,庸有暇于品藻乎?刘宗周曰:方人,非圣人之所暇也,乌得为贤方人?为贤,正欲其反观自镜,深自引愧,以为进德之地云耳。
故曰仍就方人之见,而提醒之,深于教矣。
蕅益大师曰:“不暇”二字,顶门针也。
若能思齐内省,则妍媸立辨,不名为方人矣。
谢氏曰:圣人责人,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如此。
(按:每见圣人之温润。
)江谦曰:可知圣人,无时不是修己。
唐文治曰:比方人物,而较其长短,知人之学,亦圣门所重也。
然知人必先自镜,乃能确得其浅深高下,而无所差失,故夫子赞子贡优长于此,而复恐其自治之疏,特自反以教之。
(按:亦是一说。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学者当以自治为先也。
人之为学,终其身无可已时,即终其身无有暇时。
吴康斋曰:日夜痛自检点且不暇,岂有暇检点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附录】钱穆曰:一部《论语》,孔子方人之言多矣,何以曰“夫我则不暇”?宋儒谢良佐见大程子,举书不遗一字,明道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
十四课文言文翻译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跟颜回谈论,他从不提出异议,看起来像是愚笨。
但是,当他退下之后,我观察他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充分地发挥所学,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所做的事情,了解他做事的途径,考察他安于什么,这样,人的真实面目还能隐藏在哪里呢?人的真实面目还能隐藏在哪里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得到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这个道理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它的境界是多么高远啊!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美德了。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爵位和俸禄可以辞让,锋利的刀刃可以踏过,但是中庸之道却是不可能达到的。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相似,如果射失了箭靶,就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原因。
”子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淡泊而不令人厌烦,简练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的近因,知道风的来源,知道微小的显著,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乱莫大焉乎!贼莫大焉乎!悖德莫大焉乎!”孔子说:“鬼神的道德,是多么伟大啊!混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背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悖逆道德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子曰:“君子以仁为本,以义为用,以礼为行,以智为度,以信为守。
论语14.29
论语14.29
子贡方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
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
方人,论人长短。
夫子的回答切中要害啊!赐啊,你自己那么贤良吗?我则没有你那闲工夫!
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由于可以“隐身”发言,所以到处充斥着对别人的品评调侃谩骂,发言者多认为自己是贤良之辈。
我想,很多人如果能真诚地审视一下自己,应该要吓出一身冷汗:“我收拾自己身心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可以去论人长短啊!”。
弘一法师: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弘一法师: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
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
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
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
闲谈,莫论人非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
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不见已短,愚也
见而护,愚之愚也
不见人长,恶也
见而掩,恶之恶也
德盛者,其心平和,
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
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
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原文】子贡方人①。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fú)我则不暇②。
”
【注】① 方人:议论人的短长,指品评他人的过失。
② 暇:空闲。
不暇:没有空闲时间。
【译】子贡喜欢讥评他人的过恶。
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自己做得就很好了吗?我可没有这种空闲时间去议论别人。
”
【解析】有一些自诩(xǔ)直爽的人,看见不顺眼的事,不怕得罪人,或当面就笑话人家,或转过脸逢人就议论,把数(shǔ)说他人的过错或恶行当作快事。
孔子的原话是“方人”,“方”在川鄂一带的方言中至今还使用着,意思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暗含而未表达的意思是:他有什么了不起,得罪了他又能咋得?
像子贡这种有作为的人,大多是心直口快,眼睛里容不得一粒砂子,肚子里藏不下一点点话,如鲠在喉,不吐不
快,憋得慌。
说出来就发泄了,发泄完了就舒服了,而且话说得越尖酸越刻薄越痛快。
其实,痛快是痛快了,后果就不考虑了吗?虽然你不怕得罪人,但得罪人已经成为了事实,隐患已经埋藏下来了。
这种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呢?从自身这一方面来说,主要是看别人总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他时刻都在寻找人生的缺陷和他人的不足,总想在抢白他人之中以标榜自己的能耐,而不知反身观照自己。
从对待他人来说,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宽容之心。
别人讥评你几句你是什么感觉?己所不欲,为什么偏要施与他人?从人际交往来说,这种人缺乏“留一条大道给他人走”的胸怀,凡事得理不饶人,甚至自以为有理实则无理也要狡辩三分。
批评别人的错误是应该的,但应该使用和风细雨的态度而不是讥讽于人。
批评他人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他人改正,而不是把人家搞臭。
况且君子要尽量“不论人非,不谈人过”,尤其在背后评论他人是君子之大忌。
孔子倒没有过多讲道理,而只是告诫子贡:你就做得十全十美了吗?我可没有这个闲工夫!正如俗话所说的“你的屁股就那么干净吗”?想来聪明的子贡定会从孔子的批评中有所醒悟:当发现他人有某种缺陷的时候,首先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当一个人在张嘴讥讽别人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给别人留一条行走的大路。
得罪人是不可怕
的,但不该得罪人而得罪人就应该吗?
人们啊,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修为吧,不要整天忙忙叨叨地去做评判师。
看别人这也不顺眼,那也不满意,劳则无功不算,甚至还会招来误解和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