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章第4节 二氧化碳

合集下载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4课《二氧化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涉及教材第3章第4节: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以及第5节: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石蕊试液等)、二氧化碳制备装置、PPT。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温室效应动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碳。

2. 新课导入:讲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等)和化学性质(不助燃、与水反应碳酸等)。

3. 实践操作: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并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二氧化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6. 环境影响:讲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并提出节能减排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助燃与水反应碳酸3. 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对环境的影响。

2. 答案:参照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和对环境的影响。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年级八年级(下)学科科学课题3.4.1 二氧化碳1课时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主备教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运用问题。

(2)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等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前对现象、结果的理论预测,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实验后的分析、交流、总结。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

教学要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的探究实验教学仪器:二氧化碳发生装置1套、导管、集气瓶(3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小烧杯3只、小型喷雾器2个、镊子4把、软塑料瓶3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数朵、酒精灯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石蕊、稀醋酸、水、澄清的石灰水等。

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展示公园风景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做深呼吸,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感受研究二氧化碳的必要性。

师:空气中二氧化碳虽然含量少,但自然界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一起来对它的性质进行一翻探究吧!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一:二氧化碳具有那些物理化学性质?1、观察两瓶老师已经收集好的两瓶二氧化碳(请同学注意观察并完成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参与教师完成探究活动中的活动1、活动2实验活动1:把二氧化碳倾倒进放有蜡烛的烧杯中(一位学生参加,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要求:观察倾倒方法和蜡烛熄灭,想到了什么? 活动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1/3的水,振荡。

(随机抽3位同学参加)学生要求:观察饮料瓶的变化情况,思考说明什么?2、思考:探究活动完成,展开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相关内容,推荐同学当众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完成学案收获内容一的内容。

投影:二氧化碳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性质归类(学生表述完成,显示上表结果)3、从二氧化碳状态引领学生看一段关于干冰运用的录像,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一步加深认识。

浙教版-科学-八下-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下-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3.4 二氧化碳【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第4节(第93~98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通过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初步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思想;通过分组实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准备】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止水夹、集气瓶、毛玻片、铁片、蜡烛、矿泉水瓶、试管、石蕊、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烧杯、石灰水【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特点是从实验的现象分析出性质,再由性质说明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这是学习物质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须建立的一种科学思维,为了将这一体系完整的展现出来,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现象性质用途的模式进行。

具体情况是:1、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在学会一些基本操作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物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独立完成学案。

2、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性质的方法来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时设计了各种实验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分析,也让学生明确现象与性质的关系。

3、在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二氧化碳的用途。

4、利用小结将这一过程完整的体现。

为了体现这一特征在引入、二氧化碳的制取上也将现象、性质、用途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也加强了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一个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了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亡.而高处的人却安然无恙.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原因2、播放关于意大利死狗洞的视频。

(完整版)初中八年级浙教版二氧化碳教案.doc

(完整版)初中八年级浙教版二氧化碳教案.doc

内容二氧化碳科目初中科学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教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和生命,第四节课时两课时(第一二氧化碳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氧气,并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这是他们系统探究的第二种物质。

本节课既探究了CO2 的性质,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等知识进行了铺垫。

本节总体难度不大,大多数探究内容都源于生活,因为旨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思维认识CO2 这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1.教学重点:了解 CO2 及其物化性质,体验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CO2 生成碳酸二、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认识 CO2,了解其理化性质及用途,掌握部分重要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物质的性质,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展示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 CO2 的性质并亲手操作,掌握 CO2 的性质,提高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思考的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 CO2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特点在本课之前学生学习过氧气的相关知识,对物质探究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CO2 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需要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探究,如汽水里的气泡、呼气吐出的气体等。

本课涉及到较多种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原理,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帮助理解知识并保持学生的听课兴致。

2.心理特点初二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正旺盛的阶段,对实验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往往会主动要求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图像引入法:视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图片:碳酸饮料、干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2.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前后的现象3.合作学习法: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小组讨论。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师的准备:装有 CO2 的集气瓶、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浸过石蕊的紫色小花、食醋、盐酸、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喷瓶。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4节二氧化碳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4节二氧化碳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4节二氧化碳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的第4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CO2和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是学生继氧气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的第二种物质。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还让学生对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进一步地了解对后面的学习才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初中科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已经对研究一种物质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

学生对于CO2的认识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但是对于具体的化学性质原理及运用还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本节课应着重在利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理解。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对科学中的一些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3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2. 联系生活实际,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相联系。

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能说出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②进一步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行实验设计,养成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初中八年级浙教版二氧化碳教案

初中八年级浙教版二氧化碳教案
教师的准备:
装有CO2的集气瓶、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浸过石蕊的紫色小花、食醋、盐酸、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喷瓶。
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
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石蕊试剂、试管若干。
学生准备:
分好6人合作的学习小组预习讨论有关CO2的性质并完成学案相关任务。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现象】瓶子变扁。
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的CO2,升温会使溶解度降低,要使CO2溶解度升高可通过加压的办法。
学生亲手操作,体会实验过程,思考并解释原因。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过渡
前面我们刚做完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实验,除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之外,又说明了二氧化碳既不燃烧又不支持燃烧,这是其化学性质之一。那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有那些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所学知识。
3.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增加课堂趣味性。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能力和思考能力。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探究1】让学生操作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盖紧瓶盖,振荡。
2.心理特点
初二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正旺盛的阶段,对实验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往往会主动要求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图像引入法:视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图片:碳酸饮料、干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2.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前后的现象
3.合作学习法: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小组讨论。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可能的猜想:蜡烛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

浙教版8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4节《二氧化碳》教案1

浙教版8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4节《二氧化碳》教案1

《第4节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质的探究、与石灰水的反应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所要强调的两点有: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4、多媒体辅助法5、比较归纳法六、学法分析【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

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4节 二氧化碳》_1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4节 二氧化碳》_1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即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辩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归纳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教法手段与方法分析:本节课以教师引导探究为基本策略,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方式方法。

课上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

其中,采取了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五、学法指导: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会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八、教学过程:(一)趣味问答引入新知【导入】谜语: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天然的粉刷匠”;环境师则认为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再请同学们深深呼一口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对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按体积计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占0.03%,如果超过1%时,就对人类有害处;达到4%~5%时,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人就会窒息(可以先不说)死亡。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检验方法。

3.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氧气、氢气等气体的性质和制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气体吗?它就是二氧化碳。

二、新课讲解1.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无色气味:无味溶解性: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2.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碳酸与石灰水反应:白色沉淀与碱反应:盐和水3.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步骤:a.准备实验器材:锥形瓶、单孔塞、导管、集气瓶等。

b.将大理石(或石灰石)放入锥形瓶中。

c.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d.用单孔塞密封锥形瓶,连接导管。

e.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4.讲解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三、实验演示1.演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演示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填空题: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利用______与______反应。

应用题:如何用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来检验其性质?五、课堂小结2.强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六、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会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比如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一个空的塑料瓶中,让学生观察塑料瓶是否会倒下,从而直观理解密度的概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3)

附:表格内容说明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1.学习目标描述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3.问题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1.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1.学习情境的类型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

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优质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优质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4讲中深入学习二氧化碳。

详细内容涉及第三章“化学反应”第四节“二氧化碳性质和制备”。

我们将探索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在自然界和工业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1. 理解二氧化碳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学会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方法。

3. 能够运用二氧化碳性质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应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包括石灰石、稀盐酸、试管、气球等)、PPT、板书材料。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通过展示温室效应对环境影响,引入二氧化碳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气体对环境作用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0分钟)结合教材,系统讲解二氧化碳基本性质,通过PPT展示二氧化碳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原理,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并展示相应化学方程式。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我提供实验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实践操作。

5. 互动讨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讨论制备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

6. 性质探究(10分钟)探究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使石灰水变浑等化学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现象。

7. 应用拓展(5分钟)介绍二氧化碳在灭火、饮料制作等领域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3.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为什二氧化碳能够灭火。

b. 列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需材料及步骤。

c. 讨论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

2. 答案:a.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可以隔绝氧气,从而灭火。

(完整版)初中八年级浙教版二氧化碳教案

(完整版)初中八年级浙教版二氧化碳教案
学生开始回忆总结:一般状况下,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呼吸作用。
让学生总结从前面的两个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提问:进入菜窖、山洞之前要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超标?
回答:灯火实验
实验
为什么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饮料不叫做二氧化碳水溶液而叫做碳酸饮料?让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
3.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变色反应自然的引出碳酸。
教师的准备:
装有CO2的集气瓶、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浸过石蕊的紫色小花、食醋、盐酸、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喷瓶。
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
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石蕊试剂、试管若干。
学生准备:
分好6人合作的学习小组预习讨论有关CO2的性质并完成学案相关任务。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心理特点
初二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正旺盛的阶段,对实验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往往会主动要求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图像引入法:视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图片:碳酸饮料、干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2.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前后的现象
3.合作学习法: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小组讨论。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所学知识。
3.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增加课堂趣味性。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能力和思考能力。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探究1】让学生操作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盖紧瓶盖,振荡。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精品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精品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4讲《二氧化碳》。

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对环境影响。

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第四节实验活动与理论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基本性质,理解二氧化碳制备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氧化碳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对环境影响。

难点:二氧化碳性质理解与应用,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二氧化碳制备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单、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二氧化碳现象,如汽水冒泡、灭火器使用等,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关注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

3.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二氧化碳性质,给出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验活动(15分钟)5. 随堂练习(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2.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3. 二氧化碳制备方法4. 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制备二氧化碳实验方法有哪些?(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

答案:(1)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碳酸等。

(2)实验方法: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引起温室效应,影响气候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方式,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基本性质与制备方法。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检验方法。

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检验方法。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师简要介绍二氧化碳的发现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教师展示二氧化碳的固态(干冰)和气态,让学生观察其物理状态。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性。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1)教师介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5.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1)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检验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

6.二氧化碳的应用(1)教师介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二氧化碳的应用。

7.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8.作业布置(1)书写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碳酸,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检验方法。

3.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检验方法。

2.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中都有哪些成分吗?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课堂讲解1.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碳酸。

3.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气体。

4.讲解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实验演示1.演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演示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课堂讨论1.提问: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重要作用?2.学生回答:参与光合作用,维持生态平衡等。

(六)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知识。

(七)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及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建议。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会通过一个互动实验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强调使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时的注意事项,比如酸液不能过量,以免产生过多气体造成实验危险。

2.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化学反应。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精彩教案3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精彩教案3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精彩教案3一、教学内容章节三:空气与呼吸1. 二氧化碳的组成与性质2. 二氧化碳的来源与循环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组成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理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循环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二氧化碳模型、PPT、实验器材(如石灰水、气球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二氧化碳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来源、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册上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10分钟)演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 结果讨论(5分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来源2. 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及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组织学生开展低碳生活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4. 实验演示及结果讨论的实施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组成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3.4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3.4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4节二氧化碳(第2课时)【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与要求】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⑤学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科学思维: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的方法。

3.探究实践: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4.态度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作出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二氧化碳的应用。

通过学习知道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所需药品、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等,提升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用途,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情景展示2] 观察实验:在盛有大理石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和稀硫酸。

药品实验现象大理石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适中大理石和稀硫酸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问题探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取的药品是什么?[思考交流][归纳提升] 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也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会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情景展示3] 酸碱灭火器。

[问题探究] 灭火器中产生二氧化碳有什么要求?[思考交流][归纳提升] 反应速度快,产生二氧化碳要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之后,又一次具体研究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

它使学生初步了解某一种物质,必须从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开始,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这两种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从小学的科学以及初中的生物课中已经接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陌生的。

从化学角度来学习“二氧化碳”就更系统一些,除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以外,更完善的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如何显示现象;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不仅实验多,而且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

无论是讲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亲切,接受起来自然,从而便于学生以后从它们的性质去了解其用途。

教学内容有“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进行贯穿。

二、教学设计理念我在讲授本课题内容时,主要依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

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对于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学对象分析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4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4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

2、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论联系实验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及人身安全教育。

二、重点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性质推出的用途。

三、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主探索性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器材:仪器:塑料瓶、蜡烛、烧杯、火柴、导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品:二氧化碳、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澄清石灰水、雪碧。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

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在检验碳酸饮料中的气体的环节中,学生积极寻找多种方案。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此节课的成功之处:1、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课的开始,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

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2、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从深洞或古墓中取一瓶气体带入实验室研究?⑤如何进入长时间不开的地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学案中关于石蕊的介绍: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观察现象:紫色花变红色
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经过思考猜想:
1.让石蕊变色的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2.让石蕊变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
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学生第一次接触酸碱指示剂,用直观现象让他们更好的感知指示剂的作用。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变色反应自然的引导出碳酸。
介绍石蕊试剂-遇酸变红。
演示2:指示剂变色实验
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稀醋酸和盐酸
学生活动2:验证塑料瓶内的液体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结论]说明二氧化碳溶的水溶液中存在酸性物质。
提问:是什么让石蕊变色?设计实验支持你的观点。
【结合之前给出的实验材料,根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在课下写出设计方案。写出设计每一步的目的,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
回答: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制造舞台效果……
很多同学在此之前并未见过干冰的形态,现场观察带来新鲜感并且能够更好的感知干冰的制冷效果(-78℃),塑料瓶内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可为之后实验所用。
二、实验
提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你是如何知道的?怎么设计实验证明。
演示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的Βιβλιοθήκη 酸。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用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各个验证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让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猜想,而后假设,近而实验,推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所学知识。
蜡烛燃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会影响室内空气,因此该实验由教师完成;用之前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完成第二个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增加课堂趣味性。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
【过渡】前面我们刚做完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实验,除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之外,又说明了二氧化碳既不燃烧又不支持燃烧,这是其化学性质之一那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有那些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设置:播放雪碧广告
提问:雪碧中有哪些主要成分?
静心听取情景中的事实。
回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体现
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提问:关于二氧化碳你的了解有多少?
引入:为了更系统的掌握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进入今天的各种实验来验证它们,慢慢的揭开二氧化碳的神秘面纱。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水,能溶于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引导]二氧化碳通过降温压缩可以得到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将干冰分发给小组,放入软塑料瓶中。
提问:干冰有什么性质? 有什么用途?
观察干冰的形态,感受干冰带来的“烟雾缭绕”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若干、干冰、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浸过石蕊的紫色小花、食醋、盐酸、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喷瓶。
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汽水、软塑料瓶、石蕊试剂、气球、试管若干。
学生准备:分好6人合作的学习小组预习讨论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完成学案相关任务。
教学过程
[补充]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要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升高可通过加压的办法。
学生思考,给出实验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完成学习材料。
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许多学生都能够分析出原因。
学生可能的猜想:蜡烛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解释原因。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引导]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现象]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结论]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气大;其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学生活动1: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盖紧瓶盖。振荡。
[现象]瓶子变扁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提问:进入菜窖、山洞之前要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超标?
学生开始回忆总结
一般状况下,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也不支持呼吸作用
灯火实验
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能力和思考能力。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设问:前面我们刚学到二氧化碳溶能于水,那么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饮料为什么不叫做二氧化碳水溶液而叫做碳酸饮料?
课题名称
二氧化碳
课程性质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过程体验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
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雪碧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探究:
演示3:二氧化碳于水反应
1.把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2.把喷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