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要点

合集下载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节目源系统
04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优点与挑战
调频立体声广播采用调频技术,信号抗干扰能力强,音质清晰,能够提供接近CD质量的音频效果。
音质清晰
调频广播的电波传播距离远,覆盖范围广,能够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
覆盖范围广
调频广播信号能够通过车载、便携式收音机等设备进行移动接收,方便听众随时随地收听。
移动接收
调频广播不仅可以播放音频节目,还可以传送数据、紧急广播等信息,具有多功能性。
多功能性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优点
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发展,调频立体声广播面临着来自网络广播、数字音频广播等新兴媒体的竞争压力。
竞争激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调频立体声广播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和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听众需求。
技术更新迅速
立体声技术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声道来重现声音的空间分布和层次感,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声音的立体感和方向感。
在调频立体声广播中,音频信号被分为左声道和右声道,通过不同的处理和传输方式,使得左、右耳能够接收到不同的声音信息,从而产生立体声效果。
立体声技术能够提供更为逼真的声音效果,提高听众的听觉享受。
立体声技术原理
05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应用与实例
调频立体声广播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驾驶员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和交通资讯。
城市交通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音乐节目,满足不同听众的音乐需求。
城市音乐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用于发布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如气象预报、紧急通知等。
城市公共服务广播
Hale Waihona Puke 调频立体声广播在城市广播中的应用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CATALOGUE
目录
调频立体声广播概述 调频立体声广播技术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组成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优点与挑战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应用与实例

调频广播的工作原理

调频广播的工作原理

调频广播的工作原理
调频广播是一种广播传输方式,通过对信号频率进行调制来传输音频信号。

其工作原理是:将音频信号转化为一组不同频率的信号,这些信号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调制,即改变其频率,从而形成一条带有音频信息的调制信号。

调制后的信号被发送到天线,经过传输后,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并进行解调,将信号还原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在调频广播中,调制的频率称为载波频率,音频信号则被调制到该载波频率周围的一定范围内。

这个范围就是所谓的频谱宽度,它决定了调频广播的音质和覆盖范围。

通常,调频广播的频谱宽度在15kHz 到20kHz之间。

调频广播还可以通过立体声技术来实现立体声音效的传输。

在立体声广播中,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被分别调制到不同的载波频率上,接收器再将其解调还原为左右声道的原始音频信号,从而实现立体声效果。

总的来说,调频广播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将音频信号转化为调制信号,通过天线进行传输,接收器再将调制信号解调还原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调频广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广播传输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和信息。

- 1 -。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原理是利用FM调制技术传输立体声音频。

在FM调制中,音频信号被调制成一个高频载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调频广播中,调频发射机将立体声音频信号分成左声道和右声道两个部分,分别调制到不同的载波频率上。

这两个调制后的信号被合并在一起,并通过天线传输出去。

为了实现立体声效果,调频立体声广播中使用的技术是差分编码调制(Differential Encoding)。

这种编码技术通过对立体声信号进行处理,将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的差异信息添加到合成的信号中。

这样,接收机可以通过解码差异信息来还原左右声道的声音。

通过这种方式,立体声信号可以在FM调频广播的基础上传输,并在接收端还原出立体声效果。

1.声音录制:首先,需要将声音进行录制和制作,通常使用麦克风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

声音可以是来自麦克风的现场音乐表演、演讲、广播主持人的讲话等。

2.音频处理:录制的声音需要通过音频处理设备进行声音调整和后期处理,以确保声音质量和平衡。

3.差分编码调制:在音频处理后,将声音分为左声道和右声道两个部分,并使用差分编码调制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

这将差异信息添加到音频信号中,使其变得能够在FM调频广播中传输。

4.频率调制:使用FM调制器将左声道和右声道的音频信号分别调制到不同的频率上。

左声道和右声道的频率通常有很小的差异,以便在接收机端合并和解码。

5.信号合并:调频信号合并器将左声道和右声道的调制信号合并成一个信号。

这个合并的信号包含了差异信息,并被调制到特定的频率上。

6.发射和传输:经过调制和合并的信号通过调频发射机发送到天线,并通过天线传输到空气中。

7.接收和解码:调频立体声接收机收集到电磁波信号,并经过解调还原成音频信号。

接收机会根据差分编码等技术,解码差异信息,并将左声道和右声道的声音分开。

最后,通过扬声器播放出两个声道的声音,使得听众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总结起来,调频立体声广播是通过差分编码调制和FM调制技术传输音频信号的一种立体声广播技术。

fm立体声调频原理

fm立体声调频原理

fm立体声调频原理FM立体声调频原理FM立体声调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和音频传输的调制技术。

它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频率偏移来传输音频信号,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立体声音频传输。

本文将介绍FM立体声调频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一、FM立体声调频的基本原理FM立体声调频利用调频器改变载波频率来传输音频信号。

当音频信号的幅度上升时,调频器会使载波频率上升;当音频信号的幅度下降时,调频器会使载波频率下降。

这种频率的变化被称为频率偏移,它与音频信号的幅度变化成正比。

二、FM立体声调频的工作过程1.音频信号的采样和编码音频信号需要经过采样和编码的过程。

音频信号会被采样成数字信号,并经过编码转换为数字数据。

2.音频信号的调制接下来,音频信号需要经过调制的过程。

调制是将音频信号转换为调制信号的过程。

在FM立体声调频中,音频信号会改变载波频率的频率偏移。

这一过程通过调频器来实现。

3.载波信号的产生载波信号是用来传输音频信号的载体。

它的频率通常是固定的。

载波信号与调制信号相加后形成调制载波信号。

4.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的相加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经过相加后形成调制载波信号。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电路或器件来实现。

5.调制载波信号的传输调制载波信号经过天线传输到接收端。

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信号会受到干扰和衰减,因此可能需要进行信号处理和调整。

6.调制载波信号的解调接收端利用解调器对调制载波信号进行解调。

解调器会根据频率偏移来还原原始的音频信号。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滤波器和放大器来实现。

7.音频信号的解码和重构解调后的信号经过解码和重构的过程,最终得到原始的音频信号。

音频信号可以连接到扬声器或耳机进行播放。

三、FM立体声调频的优点和应用FM立体声调频具有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和音频传输领域。

它能够传输高质量的音频信号,并且能够在较差的信号环境下保持音质稳定。

除了广播和音频传输领域,FM立体声调频还被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系统、广告音箱等领域。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

2023-11-11CATALOGUE目录•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概述•发射机系统硬件设计•发射机系统软件设计•发射机系统调试与维护•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发展趋势与挑战•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典型案例分析01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概述定义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是一种用于发射立体声音频信号的设备,它通过调频方式将音频信号传输到接收设备。

特点高保真度、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等。

定义与特点系统组成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通常由音频信号源、调制器、放大器、发射天线等组成。

工作原理音频信号源产生音频信号,调制器将音频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放大器对调制后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通过发射天线将信号发射出去。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是无线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音频信号传输到收音机等接收设备。

无线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的应用场景在公共场合,如公园、商场等地方,可以使用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进行音频传输,方便人们获取信息或享受音乐。

公共场合在远程教育中,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可以用于传输教学音频信号,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学生都能听到高质量的授课声音。

远程教育02发射机系统硬件设计Class D、Class AB和Class C是常见的功放类型,根据效率、失真和线性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类型。

功放类型多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每个模块负责一部分功率输出。

功放模块良好的散热设计可以保证功放在高效率工作时不会过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

散热设计发射机功率放大器设计发射机调制器设计调制方式FM和AM是常见的调制方式,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

调制器电路调制器电路是实现调制的关键部分,包括振荡器、放大器、混频器和滤波器等。

调制器性能调制器的性能指标包括频偏、失真和噪声等,需要满足相关技术标准。

发射机电源电路设计电源电路电源电路是发射机系统的能源供应来源,需要具备稳定、高效和低噪声等特点。

fm调频立体声 工作原理

fm调频立体声 工作原理

fm调频立体声工作原理以fm调频立体声工作原理为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fm调频和立体声的概念。

FM调频是一种广播调制方式,它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方式传输音频信号。

而立体声则是一种声音的播放方式,通过左右两个声道分别播放不同的声音信号,使得听众可以感受到音源的位置和距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FM调频立体声的工作原理。

我们来看一下FM调频的工作原理。

FM调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方式来传输音频信号。

在FM调频中,音频信号被转换为频率调制信号,然后与一个高频载波信号相乘。

这样,音频信号就被调制到了不同的频率上,从而实现了信号的传输。

具体来说,FM调频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调制和解调。

在调制过程中,音频信号通过一个电子电路,使得音频信号的振幅随着音频信号的变化而改变。

这样,音频信号就被转换成了一个频率调制信号。

然后,这个调制信号与一个高频的载波信号相乘,从而将音频信号调制到了载波信号上。

在解调过程中,接收端的电路会将接收到的调频信号进行解调,即恢复出原始的音频信号。

解调的过程与调制过程相反,即将调频信号与一个相同频率的参考信号相乘,然后将乘积信号通过滤波器进行滤波,最后得到原始的音频信号。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立体声的工作原理。

立体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左右两个声道分别播放不同的声音信号,使得听众可以感受到音源的位置和距离。

在立体声中,通常使用两个独立的音频信号来实现左右声道的播放。

立体声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完成,其中一种常见的技术是相位差编码。

在相位差编码中,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经过编码后被合并成一个信号。

然后,在播放时,通过解码器将信号解码为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从而实现立体声的效果。

除了相位差编码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立体声技术是时间差编码。

在时间差编码中,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的播放时间存在微小的差异。

这样,听众在听到声音时会感受到微小的时间延迟,从而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FM调频立体声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频率调制信号,并与高频载波信号相乘,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第一章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第一节调频广播得发展史调频方式就是1935年在美国得实验室证明可以用来作为广播得一种调制方式。

1941年5月,美国首先开始在43~50MHz波段进行调频广播(随后频率改变为88~108MHz),但发展缓慢。

在1958年开始双声道调频立体声广播,并在196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决定采用AM-FM制(GE-Zenith制式,即我们现在所说得导频制)为立体声调频广播制式。

由于这一制式得确立,调频立体声广播从此在世界各发达国家迅速开展,例如苏联从1959年,原西德从1963年,日本从1962年开始立体声调频广播。

在欧洲,调频广播得到了更加积极与广泛得实施,因为这种方式解决了在比较密集狭小得地区内,中波广播频带不够分配而导致得串台现象严重得问题。

而在日本开始采用调频广播得目得就是它可以排除邻国中波台得串扰,提高广播音质,并在70年代以后得到迅猛得发展。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试验性调频广播,当时主要用于节目传输。

对于新中国来说,在相当长得时间内,广播首先要解决幅员辽阔、人口覆盖得问题与对外得宣传问题,因此中波广播与短波广播就是更为有效得方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2000年以前,随着“四级办广播”得指导方针得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办台得积极性,调频广播方式开始为各级电台所采纳。

随着电子元器件得发展与通讯技术得进步,到80年代后期我国得调频广播迅速得发展起来。

中央及省级调频台大部分采用10kW功率等级电子管发射机,发射台一般设置在高山上与电视塔上,覆盖着城市稠密得人群;中小城市一般采用自立式铁塔作支撑架设天线,多采用300W~5kW电子管发射机;而县乡城镇多采用小调频10W~100W。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得调频发射机研制生产能力已得到长足得进步,陆续推出了300W、1kW得全固态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并能批量生产。

此后调频广播主要向立体声、多功能附加信道、全固态方向发展,对设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闻、教育、文化、科技宣传、娱乐与各种广告等各种信息服务应有尽有,极大得丰富了人们得业余文化生活,听众参与节目十分踊跃,这一时期就是调频广播发展得鼎盛时期。

调频广播发射机原理

调频广播发射机原理

9
调频广播
预加重
14 12 10
8
6
4
2
0 0
5000
10000
15000
F dB
400 0
1K 0.41
3K 2.76
5K 5.33
7K 7.59
10K 10.30
12K
15K
11.73 13.60
10
调频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
11
调频广播
经过立体声调制的信号,首先要兼容普 通单声道收音机的收听,并且调制度、 信噪比等技术指标降幅不能太大 。 导频制立体声调频。
21
谢 谢!
22
调频广播
经这样处理后的信号两项加起来用数学 式表达为:
u t L R L Rsin S t M S sin S t
式中ωs即为副载波的角频率。 为了在接收端解调出差信号(L-R), 则需要恢复副载波信号ωs,所以必须在 发射时加上副载波的信息。规定要加入 的导频信号是副载频的半频,副载波规 14 定使用38kHz,导频则是19kHz。
2f m Fmax
275 15 180kHz
7
调频广播
加重:由于调频指数mf随着调制频率的 升高而减小,因此表现在接收效果上调 制音频的高端信噪比比较差,针对调频 发射机的这一缺点,专门采用了预加重 与去加重技术措施来改善高端信噪比。
8
调频广播
在发射端将音频信号的高端部分提升即 称为预加重。提升点选择在音频信号频 谱密度下降了3dB时所对应的频率值。 对于调频广播,f约为3.2kHz,这时τ= 50μs。
调频广播
调频广播
调频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

1. 1声学原理概述
1. 1. 1声音
声音是一种波动现象,是由机械振动产生的。产生声波的物体称为声 源,声波所到达的
范围称为声场,声场中能够传递上述振动的媒质称为声场媒介。 1.声音的基本概念 (1)声压与声压级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空气产生压力,这一压力是在原来大
气静压的基础上新增加的,称为声压,用P表示。它代表垂直于声传播 方向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声音压力 的大小,单位为帕(Pa),有时一也用微巴(μbar)表示,1 Pa = 10 μbar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1声学原理概述
人耳对音调的感觉,不仅和频率有关,而且还和声音的强度有关。保 持频率不变,改变声压级,听觉上会感觉到音调发生了变化。对于低频, 提高声压让人觉得音调变低了,对于1 000 Hz以上的中高频,提高声压 则会感觉音调提高了。
(3)音色 在两个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相等的情况下,其声音听起来有不同的感觉,
和差制是将左(L)、右(R)声道信号进行编码,形成和信号M=L+R与差 信号L一R,再对L一R进行调制(该载波频率称为副载波频率,为超音频 信号),成为S信号(L一R的已调波)。用频谱搬移的方法实现了频率分割。 M与S信号混合后再调频于高频载波上发射出去,形成调频立体声广播。
下一页 返回
1. 2调频立体声电路
载波频率(即19 kHz)的导频信号,以供接收机恢复副载波使用。 此外,还有用来播送背景音乐或其他信号的辅助通信(SCA)、它们对
67 kHz进行调频(频带59 ~75 kHz)。故送到调频调制器的调制信号是由 主信道信号、副信道信号、导频信号和辅助通信(SCA)信号混合组成的 立体声复合信号,将它们对主载波进行调频和倍频放大后,成为88~108 MHz范围内的超高频调频信号,由天线发送出去。 FM立体声广播的最大频偏为±75 kHz ,调制度为100%,主、副信道 信号各占80%(频偏60 kHz),导频和辅助通信各占10% ( 7. 5 kHz)。如 果不播送辅助通信业务,主副信道信号各占90% ,频偏约67. 5 kHz。

调频立体声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

第5章 模拟调制系统
频谱结构
0~15kHz用于传送(L+R)信号 23kHz~53kHz用于传送(L-R)信号 59kHz~75kHz则用作辅助通道 (L-R)信号的载波频率为38kHz 在19kHz处发送一个单频信号(导频) 在普通调频广播中,只发送0—15kHz的(L+R)信号。
调频立体声广播
立播中,声音在空间上被分成两路 音频信号,一个左声道信号L,一个右声道信号R, 频率都在50Hz到15kHz之间。左声道与右声道相加形 成和信号(L+R),相减形成差信号(L-R)。在调频之前, 差信号(L-R)先对38kHz的副载波进行抑制载波双边带 (DSB-SC) 调制,然后与和信号(L+R)进行频分复用后, 作为FM立体声广播的基带信号,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所示:
第5章 模拟调制系统
立体声广播信号的解调
接收立体声广播后先进行鉴频,得到频分复用信号。对 频分复用信号进行相应的分离,以恢复出左声道信号L 和右声道信号R。

FM立体声无线广播发射原理,调频立体声收音的工作原理

FM立体声无线广播发射原理,调频立体声收音的工作原理

现在我们在收听无线广播时都喜欢收听FM立体声广播,原因是FM广播音色纯正,频带宽,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现在好的FM广播台所发出来的信号可与CD机相比美了。

那么FM的立体声信号是如何产生和解码的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此问题。

一、立体声信号的产生流程1、将L(左声道)和R信号(右声道)进行叠加(即L+R)我们称这种和信号为M信号;将L信号与R信号相减即L-R,我们称这种信号为S信号。

2、将S信号调制于38KHZ的副载波(调幅制AM),调制后再将38KHZ的已调波通过一个称为平行器的将38KHZ副载波抑制掉,仅留下38KHZ已调波的上下边带分量。

将S信号进行这样的处理目的是使S信号变成±S。

抑制副载波的目的是因为调幅波在能量的角度上看载频占有最大的能量,而边频幅度(上下边带)不超过载频幅度的1/2,也就是说,边频能量最多只有载波的50%,当调制度达到100%时边频的能量一共只占1/3,如果调制度再少一些,比例还将更少。

但是,信息是靠边带来传送的,所以幅度恒定的副载波是无用的,将它抑制掉这对提高信噪比和节约发射机的发射功率都有好处。

然而,在接收端就必须要将抑制了的38KHZ载波信号进行恢复才能正确解调出S信号,而且恢复的38KHZ载波信号必须要和发射端的38KHZ在相位上保持一致。

那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行的办法是在发射端发送一个导频控制信号此信号用以在接收机中从新建立38KHZ的副载波。

3、将L+R信号和上下边带信号与19KHZ导频信号同时加到环形调制器中进行混合叠加成为立体声复合信号。

4、将立体声复合信号与主载波(88~108MHZ)以FM方式进行调制后发射出去。

二、FM立体声信号的解码立体声信号的主要部分是差信号±S,在单声道接收机中此信号被去加重电路滤除了,在立体声解码中就必须依靠S信号,将S信号和M信号相加减来获得L、R信号。

M+S=(L+R)+(L-R)=2L、M-S=(L+R)-(L-R)=2R。

fm调频立体声 工作原理

fm调频立体声 工作原理

fm调频立体声工作原理fm调频立体声是一种常见的音频传输和播放技术,它通过调制和解调信号来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和播放。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频率调制的原理,即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携带音频信号。

在fm调频立体声中,音频信号首先经过调制器进行调制。

调制器将音频信号与一个高频载波信号相结合,形成调制后的信号。

调制的过程中,音频信号的振幅不变,而频率会根据音频信号的特点而变化。

这样就实现了音频信号的调频。

调制后的信号经过天线发射出去,传播到接收端。

在接收端,信号经过天线接收后,进入解调器进行解调。

解调器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的音频信号。

解调的过程中,频率差异被还原,恢复出原始的音频信号。

整个过程中,调制和解调的频率要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确保音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失或变形。

同时,还需要注意调制和解调的参数设置,以确保音频信号的质量和清晰度。

在fm调频立体声中,立体声信号的传输和播放也是通过类似的原理实现的。

立体声信号是由左右两个音频信号组成的,左声道和右声道分别携带左右声音的信息。

在传输过程中,左右声道的信号需要分别进行调制和解调,以确保左右声音的分离和还原。

为了实现更好的音频质量,fm调频立体声还引入了一些增强技术。

例如,采用立体声扩展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音频的空间感,使得音频效果更加逼真。

此外,还有一些噪音抑制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音频的清晰度和还原度。

总结起来,fm调频立体声通过调制和解调信号来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和播放。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频率调制的原理,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携带音频信号。

在传输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制和解调的参数设置,以及一些增强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更好的音频效果。

fm 调频立体声技术在广播、电视和音乐播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音频体验。

FM立体声广播原理

FM立体声广播原理

第一章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第一节调频广播的发展史调频方式是1935年在美国的实验室证明可以用来作为广播的一种调制方式。

1941年5月,美国首先开始在43~50MHz波段进行调频广播(随后频率改变为88~108MHz),但发展缓慢。

在1958年开始双声道调频立体声广播,并在196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决定采用AM-FM制(GE-Zenith制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导频制)为立体声调频广播制式。

由于这一制式的确立,调频立体声广播从此在世界各发达国家迅速开展,例如苏联从1959年,原西德从1963年,日本从1962年开始立体声调频广播。

在欧洲,调频广播得到了更加积极和广泛的实施,因为这种方式解决了在比较密集狭小的地区内,中波广播频带不够分配而导致的串台现象严重的问题。

而在日本开始采用调频广播的目的是它可以排除邻国中波台的串扰,提高广播音质,并在70年代以后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试验性调频广播,当时主要用于节目传输。

对于新中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播首先要解决幅员辽阔、人口覆盖的问题和对外的宣传问题,因此中波广播和短波广播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2000年以前,随着“四级办广播”的指导方针的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办台的积极性,调频广播方式开始为各级电台所采纳。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到80年代后期我国的调频广播迅速的发展起来。

中央及省级调频台大部分采用10kW功率等级电子管发射机,发射台一般设置在高山上和电视塔上,覆盖着城市稠密的人群;中小城市一般采用自立式铁塔作支撑架设天线,多采用300W~5kW电子管发射机;而县乡城镇多采用小调频10W ~100W 。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调频发射机研制生产能力已得到长足的进步,陆续推出了300W 、1kW 的全固态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并能批量生产。

此后调频广播主要向立体声、多功能附加信道、全固态方向发展,对设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闻、教育、文化、科技宣传、娱乐和各种广告等各种信息服务应有尽有,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听众参与节目十分踊跃,这一时期是调频广播发展的鼎盛时期。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调频立体声广播是一种重要的广播方式,能够在不同的频率上同时传输两个独立的音频信号,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音乐声音效果。

本文将着重介绍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原理、实现方式和发展趋势。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原理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原理是基于调频广播的技术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编码方式和解码方式,将两个独立的音频信号分别传输到两个不同的频率上,从而实现双声道立体声效果。

具体而言,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原理可分为两个方面:1.实现独立的音频信号传输调频广播的原理是通过载波频率调制,将简单调制的音频电信号信号转换成更复杂的高频无线电信号信号。

在调频立体声广播中,为了实现双声道立体声效果,需要将两个独立的音频信号分别转换成高频无线电信号,然后在不同的频率上传输。

2.实现立体声解码在调频广播中,接收端通过解调器将高频无线电信号转换成原始的音频电信号,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

调频立体声广播中也是类似的,但在接收端需要使用特殊的解码器来将两个频率上的信号分离并恢复成左右声道的原始音频信号。

这种解码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左声道信号在40Hz~15kHz范围内传输,右声道信号在23kHz~53kHz范围内传输,解码器需要根据这些规则对信号进行正确的分离和恢复。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实现方式为了实现调频立体声广播,需要在广播发射台和广播接收端之间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信号处理和编解码工作,如下图所示:其中,广播发射台主要的工作是将两个独立的音频信号编码,转换成带有载波的高频无线电信号,并在不同的频率上传输。

广播接收端则需要将两个频率上的信号解码,恢复成独立的音频信号,并进行混合形成双声道立体声效果。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播网络化的趋势,调频立体声广播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其中主要的发展趋势包括:1.数字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处理技术能够更好地处理音频信号,提高音质和稳定性。

因此,未来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更加广泛地使用数字化处理技术,提高广播的音质和可靠性。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一章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令狐文艳第一节调频广播的发展史调频方式是1935年在美国的实验室证明可以用来作为广播的一种调制方式。

1941年5月,美国首先开始在43~50MHz波段进行调频广播(随后频率改变为88~108MHz),但发展缓慢。

在1958年开始双声道调频立体声广播,并在196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决定采用AM-FM制(GE-Zenith制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导频制)为立体声调频广播制式。

由于这一制式的确立,调频立体声广播从此在世界各发达国家迅速开展,例如苏联从1959年,原西德从1963年,日本从1962年开始立体声调频广播。

在欧洲,调频广播得到了更加积极和广泛的实施,因为这种方式解决了在比较密集狭小的地区内,中波广播频带不够分配而导致的串台现象严重的问题。

而在日本开始采用调频广播的目的是它可以排除邻国中波台的串扰,提高广播音质,并在70年代以后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试验性调频广播,当时主要用于节目传输。

对于新中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播首先要解决幅员辽阔、人口覆盖的问题和对外的宣传问题,因此中波广播和短波广播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2000年以前,随着“四级办广播”的指导方针的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办台的积极性,调频广播方式开始为各级电台所采纳。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到80年代后期我国的调频广播迅速的发展起来。

中央及省级调频台大部分采用10kW功率等级电子管发射机,发射台一般设置在高山上和电视塔上,覆盖着城市稠密的人群;中小城市一般采用自立式铁塔作支撑架设天线,多采用300W~5kW 电子管发射机;而县乡城镇多采用小调频10W~100W。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调频发射机研制生产能力已得到长足的进步,陆续推出了300W、1kW的全固态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并能批量生产。

此后调频广播主要向立体声、多功能附加信道、全固态方向发展,对设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闻、教育、文化、科技宣传、娱乐和各种广告等各种信息服务应有尽有,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听众参与节目十分踊跃,这一时期是调频广播发展的鼎盛时期。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之欧阳语创编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之欧阳语创编

第一章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第一节调频广播的发展史调频方式是1935年在美国的实验室证明可以用来作为广播的一种调制方式。

1941年5月,美国首先开始在43~50MHz波段进行调频广播(随后频率改变为88~108MHz),但发展缓慢。

在1958年开始双声道调频立体声广播,并在196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决定采用AM-FM制(GE-Zenith制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导频制)为立体声调频广播制式。

由于这一制式的确立,调频立体声广播从此在世界各发达国家迅速开展,例如苏联从1959年,原西德从1963年,日本从1962年开始立体声调频广播。

在欧洲,调频广播得到了更加积极和广泛的实施,因为这种方式解决了在比较密集狭小的地区内,中波广播频带不够分配而导致的串台现象严重的问题。

而在日本开始采用调频广播的目的是它可以排除邻国中波台的串扰,提高广播音质,并在70年代以后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试验性调频广播,当时主要用于节目传输。

对于新中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播首先要解决幅员辽阔、人口覆盖的问题和对外的宣传问题,因此中波广播和短波广播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2000年以前,随着“四级办广播”的指导方针的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办台的积极性,调频广播方式开始为各级电台所采纳。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到80年代后期我国的调频广播迅速的发展起来。

中央及省级调频台大部分采用10kW功率等级电子管发射机,发射台一般设置在高山上和电视塔上,覆盖着城市稠密的人群;中小城市一般采用自立式铁塔作支撑架设天线,多采用300W~5kW电子管发射机;而县乡城镇多采用小调频10W~100W。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调频发射机研制生产能力已得到长足的进步,陆续推出了300W、1kW的全固态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并能批量生产。

此后调频广播主要向立体声、多功能附加信道、全固态方向发展,对设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闻、教育、文化、科技宣传、娱乐和各种广告等各种信息服务应有尽有,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听众参与节目十分踊跃,这一时期是调频广播发展的鼎盛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调制信号电压uΩ(t)=0时,即为载波状态。此时ur (t)= VQ,对应的变容二极管结电容为CjQ
(2)当调制信号电压uΩ(t)=UΩm cosΩt时,对应的变容二极管 的结电容与载波状态时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的关系是:
令m= uΩ/(UD+VQ)为电容调制度,则可得
CQ C1
习惯上把最大频移称为频偏。在调频广播发射机中主信号 标准频偏为±75kHz,而最大频偏为±100kHz。

调频波的频谱分析
调频波的频谱,它不像调幅波所产生的上下两个边带那么 简单。从理论分析上已经证明,载波被单音频信号调频后 产生的频谱,除了载频分量c外,上下各有无数个边频分 量c±n,它们与载频分量的距离恰为调制信号频率的整 数倍,奇次上下边频分量的相位相反,偶次上下边频分量 的相位相同,载频分量及各边频分量的振幅,由对应的各 贝塞尔函数值确定。

在要求两相邻电台干扰比较小,或要求非线性失 真很小时,带宽还应适当的加宽一些。通常取: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调频波的频带宽度主要取决于调制信 号的最高频率,在频偏受限的情况下调频指数也由调制频 率确定,调制频率低时,调频指数较高,调制频率高时, 调频指数较低。 由于调频指数mf随着调制频率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表现在 接收效果上调制音频的高端信噪比比较差,针对调频发射 机的这一缺点,专门采用了预加重与去加重技术措施来改 善高端信噪比。
(5)能进行高保真度广播
(6)便于开办立体声、多节目和附加信息 广播。
第三节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原理

调频立体声广播制式与原理
立体声制式的选择,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满足兼容性 与逆兼容性的要求。 兼容性: 进行立体声广播时,普通接收机虽没有立体声效果, 但仍能收听完整的节目信号; 逆兼容性: 立体声接收机能收听单声道广播的节目,但无立体感。

加到变容管上的反向电压,包括直流偏压 V 0 和调制信号 电压 V Ω (t)= V Ω cos Ωt V R (t)= V 0 + V Ω cos Ωt 此外假定调制信号为单音频信号,结电容在 V R (t) 的控 制下随时间发生变化。
把受到调制信号控制的变容二极管接入载波振荡 器的振荡回路,则振荡频率亦受到调制信号的控 制。适当选择变容二极管的特性和工作状态,可 以使振荡频率的变化近似地与调制信号成线性关 系,这样就实现了调频。
由于“差”信号的频谱是处于音频范围,进行频谱搬迁 时需要选择一个副载波,根据“差”信号对副载波调制方 法的不同,调频立体声广播便有不同的制式。
(1)、FM-FM制
所谓FM-FM制,是“差”信号对副载波调频形成副信 道,然后,与主信道一起对主载波调频。对于“差”信号 来说,相当于进行了两次调频处理。

为了实现兼容性与逆兼容性,调频立体声广播都 保留单声道广播时传送的信号部分,也就是继续传送 左、右信号的“和”信号(单声道信号),在基带中 占据0-15KHz的范围(实际为30Hz-15KHz),称为主 信道;在主信道的基础上,通过频谱搬迁形成一个副 信道,在副信道传送左、右信号的“差”信号。主、 副一起对主载波调频。 在接收端经解调后,恢复出主信道与副信道信号,通 过对副信道的解调,恢复出“差”信号,再通过与处 于主信道的“和”信号的和差组合,最后恢复出、左 右信号。对于单声道接收机来说,它没有处理副信道 信号的装置,只能收听主信道的信号。
(2)、AM-FM制
所谓AM-FM制,是“差”信号对副载波调幅形成副信 道,然后,与主信道一起对主载波调频。对于“差”信号 来说,相当于先进行AM处理,再进行FM处理。
在AM-FM制中按照调幅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部分抑制 副载波双边带调幅与全抑制副载波双边带调幅,前者又称 极化调制制,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使用;后者又称导频 制,被欧、美、日、中国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


预加重频率特性为:
Fp(ω) =
1 0
2
=

f = 1 f 0
2
1
2f
2
去重频率特性为:
Fd(ω) =1/
1 =1/ 0
2
f 1 f =1/ 0
2
1


调频就是对载波的频率项f c (或角频率c)进行调 制,使载波的瞬时频率随着音频调制信号的大小而 变化,在最终的结果上,实际上是总相角c t随调 制信号的变化,而载波的幅度保持不变。 用数学表达式可表达为: u c (t)= Uc cos[ c t + mf sin t ] 式中mf =Kf U /称为调频指数,可为任意正值, 从物理意义上说,调频指数代表着在调频过程中相 角偏移的幅度。


如果“预加重”量与“去加重”量相当,就能既完好保 持节目的本来面貌(各种频率成分的振幅固有关系), 不会发生频率失真,又抑制了高音频成分的噪声。 由于节目信号的高能量信号主要集中在低音频和中音频 段,大幅度的高音频成分很少,因此,由于预加重而产 生过调制的概率很小。
国际上对预加重与去加重特性有明确的规定,发射端调 频器之前的预加重频率特性必须与接收端鉴频器后的去 加重频率特性成反函数的关系。
调频广播的预加重与去加重特性

为了提高其信噪比,在调频广播中通常使用一种加权方 法,即人为在接收机鉴频器后的音频系统中加上高音频 衰减网络使高音频段内幅度较高的噪声得到衰减。接收 机中的这种措施称为“去加重”,相应的衰减网络叫去 加重衰减。 但是,在去加重的同时,节目信号的高音频成分也衰减 了,使节目原貌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广播节目的本来面 目,在发射端,人为地将音频调制信号的高音频成分加 以提升,这中措施叫“预加重”,即通过高音频提升网 络增强高音。
CC CQ CC CQ
上式表示的是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与调制电压的关系。 而变容二极管调频器的瞬时频率与调制电压的关系由振荡 回路决定。无调制时,谐振回路的总电容为:
CQ为静态工作点所对应的变容二极管节电容。 当有调制时,谐振回路的总电容为:
C∑ =

2.变容二极管工作原理
变容二极管又称可变电抗二极管“。是一种利用PN结电 容(势垒电容)与其反向偏置电压Vr的依赖关系及原理制 成的二极管。所用材料多为硅或砷化镓单晶,并采用外延 工艺技术。反偏电压愈大,则结电容愈小。 图1-6 变容二极管符号及电容公式
2f
2

习惯上将预加重和去重频率特性用对数表示,预加重频率 特性为: 20lgFp(ω) =10 lg [1+ (2πτf )2] (dB)
去重频率特性为: 20 lg Fd(ω)=-10 lg [1+ (2πτf )2] (dB)
上式中的f0是幅度提升3dB或衰减3dB时的频率。 τ = 1/ω0=1/(2πf0) ,具有时间量纲,称为时间常数。 不同的τ值对应不同的频率特性。通常规定τ =50μs或τ =75μs。我国在调频广播中规定τ =50μs。
u c (t)= Uc cos(ct)
作为调制信号的音频,以单音为例,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u(t)= U cost

到目前为止,作为模拟的广播发射机的主要调制方 式有两种,即调幅AM(Amplitude Modulation)和调 频FM(Frequency Modulation)。 调幅就是把调制信号加到载波信号的振幅上,使得 载波信号的振幅大小随着调制信号的大小而变化。 用数学表达式可表达为: u c (t)= Uc (1+m c cost ) cos(ct) 式中m c (=K U / Uc )称为调制系数,其中K为 比例系数。
第一章 调频立体声广播原理
西安海通公司 赵伟
第一节 调频广播的发展史
1935年在实验室证明可以用来作为广播的一种 调制方式,1941年美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调频电 台。 工作频段:VHF(视距传播); 频率范围:87-108MHz; 带宽:理论带宽为,有效带宽为200 KHz左右; 调频时主载波的最大频偏为 75KHz。
(1)直接调频
通过改变回路元件的参数实现调频。LC振荡回路的谐 振频率由L和C的参数决定,用调制信号控制L或C的大小, 进而控制振荡频率而实现调频。 例如,接入振荡回路中的变容二极管,可以作为电压 控制的电容元件,受调制信号电压控制而改变电容量,从 而使回路振荡频率改变。
(2)间接调频:通过调相实现调频。 (3)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FPGA、DSP器件, 在数字域实现调频——频率综合器。
导频制立体声复合基带信号频谱图
第四节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组成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原理图

主要组成部分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主要由调频激励器、功率放大 器控制系统及供电系统等组成。
调频激励器主要由音频输入板、立体声编码板、调频 调制器板、功放、电源和控制单元等组成。
一、调频调制器
实现调频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调频法,另 一类是间接调频法。
贝塞尔函数值随m变化的规律

实际上调频波能量的绝大部分是集中在载频附近 的一些边频中,跟调频指数mf的关系是:
在当n >( mf +1)时,边频的幅度已降到小于0.1,滤除 掉大于( mf +1)的边频分量,对调频波的失真影响不大, 因此得到以下重要结论,也是通常计算调频波频谱有效宽 度的原则,即:

AM-FM导频制 在导频制中,把左、右声道信号之和(L+R)作为声 频段的和信号,简称为M,作为单声道接收的信号,频带 范围为30Hz~15kHz。把左、右声道信号之差(L-R)作 为声频段的差信号,简称S,并采用拟制载波的调幅方式 调制在副载波上,副载波频率规定为38kHz,因此形成频 段38±15kHz,即23kHz~53kHz的调幅差信号。导频制立 体声广播规定要加入的导频信号是副载频的半频,副载波 规定使用38kHz,导频则是19kHz。至此,完整的立体声调 制信号称为立体声复合信号可表示为: u (t)=M+S sin ωSt+ P sin (ωS/2)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