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合集下载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文学家、官员贾岛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寻隐士的情景,但却始终不得其人的情节。

这种意境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失望很相似,引起了读者共鸣。

首先,诗人通过松下问童子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寻找隐士的场景。

松下问童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偏爱和对于想要寻找的隐士的期待。

然后,诗人进一步搭建了一个情节,写道隐士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里的隐士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世的境界。

然而,诗人却遗憾地表示,隐士的行踪无法得知,且在浓云深处,难以寻觅。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又深入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寻觅而又碰壁的情感体验中。

隐士的隐匿状态,使得他像一朵深藏在浓云之中的花朵,给人一种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此外,诗中的寻隐者,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

无论是对于隐士还是对于理想境界,人们总是渴望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无法如愿以偿,从而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看,《寻隐者不遇》展现了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与现实失意的矛盾,以及人们在尘世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歌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精准的描摹,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情境,使读者在欣赏之余也能体味到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在这首简短的诗歌中,贾岛以深沉、含蓄的方式探讨了人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诗人借隐士与寻隐者的描绘,传递了对于内心自由、远离俗世束缚的向往。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贾岛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繁华喧嚣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困惑,也反映了一种唐代文人士人哲学追求的特点。

贾岛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心境,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诗歌,发出了一种温暖而又哀怨的声音。

他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也触及了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会关心的问题。

因此,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松下问童子, 言师只采在药此去山。中,③④⑤童言云:子深回::答小指说孩 山。。 上云雾缭 云深不知处。 绕
寻隐者不遇
贾岛
•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 少的学童;
松下问童子,•
他说,师傅已经采 药去了山中。
言师采药去。 • 他还对我说,就在
只在此山中, 这座大山里,
云深不知处。 • 可山中云雾缭绕,
不知道他的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贾岛 童子 言师 不知处阅读训练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 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 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 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
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 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
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
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 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 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 《病蝉》诗“以刺公卿”(《唐 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
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 (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 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 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 人。 ②不遇:没有见到。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 童子 )言师采药去。 • (童子 )只在此山中, • (童子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赏析唐诗《寻隐者不遇》

赏析唐诗《寻隐者不遇》

赏析唐诗《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首句“松下问童子”,以松下为背景,表现出隐者生活的清幽和高洁。

诗人在松树下询问童子,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意和对隐者生活的好奇。

次句“言师采药去”,表现出隐者的生活方式。

诗人得知隐者去采药,表现出隐者的生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现出隐者的生活方式的神秘和独特。

末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现出隐者生活的神秘和高远。

诗人得知隐者只在此山中,但是云深不知处,表现出隐者生活的神秘和高远,也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隐者生活的向往。

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扩展分析:一、贾岛的人生经历贾岛(779-843)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早年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因科举考试失意,才离开了山林,加入了禅门。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丽,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贾岛一生坎坷,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然而他并未因此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二、诗歌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四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逸世界。

其中,“松下”象征着隐士生活的幽静、高洁;“言师采药去”暗示隐士以草药为伴,与自然和谐共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则表达了隐士的神秘和超脱。

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人贾岛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当时的社会风气日益腐败,文人士大夫为了功名利禄而拼命钻营,与隐士的超脱形成了鲜明对比。

诗人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

综上所述,《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古诗:寻隐者不遇()[1]

古诗:寻隐者不遇()[1]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人:小朋友,你师傅去哪儿了?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我怎么才能找到他? 童子:师傅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那他在山中何处呢? 童子:但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
在哪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
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
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
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
话》等。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
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
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所见
•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清 袁枚
• ⑵ 振:振荡。说明 牧童歌声嘹亮。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
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
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
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
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
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
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
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
忽然闭口立。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赏析】
•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 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 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 林都被他惊动了。
•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 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 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 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 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5
我们可以推想寻访隐者 的诗人此时寻友不遇,
顿生惆怅之情。见
作业布置
1、试述《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 2、试述《所见》所描绘的意境。 要求: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字数不少于
400字。写在小作本上。
8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
市)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 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 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 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 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 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 aa 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5
访问 寻隐者不遇
隐居在子,
说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句话中童子面对诗人的追问,只好指点:师 傅入山采药,只会在这座山中,至于具体所在, 他也回答不上来。什么原因? 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谁又能确定他的采药处所呢 ,
新课导入
➢ 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 化是一串珍珠,那么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 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 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 尽的遐想。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古诗!
3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贾岛,范阳(今北京近 )
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 。还俗后,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 微,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 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 作诗,又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 敲,常为推敲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 是中唐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aa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有清新 之作,著有《长江集》。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只:就。表肯定。
此:这。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的地方。 处:地方。 (童子)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
山中,可云雾弥漫,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 么地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句话中童子面对诗人的追问,只好指点: 师傅入山采药,只会在这座山中,圈定了一个大 体范围,至于具体所在,他也回答不上来。什么 原因?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谁又能确定他的采 药处所呢?这样写,既切合题意,又切合“隐者” 常常遁入山林、不与常人往来的特点。童子的回 答委婉得体,我们可以推想寻访隐者的诗人此时 寻友不遇,顿生惆怅之情。
猜想 。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_____ 神态、动 的变化。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__________
“忽然闭口立
作 意欲捕鸣蝉 ”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 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 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 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小结
寻访
寻隐者不遇
古代隐居在山中的 人
遇到,碰 到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去寻访一位在山林隐居的人,却 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
浪仙,号无本。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还俗后,参 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未被录取 ,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试,被当时人 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作诗,又以苦 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著名的 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歌缺乏社会内 容,情调凄苦,间有清新之作,著有《 长江集》。
《所见》是( 清代 )代诗人(
袁枚 )的作品。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 ——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 ——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 ——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 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

五上3古诗两首 (新)

五上3古诗两首 (新)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童子:儿童
问???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言:说。
(童子说:……)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山林中松树 下我向隐者的小 弟子问他师父的 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 药材去了。
小结
诗人 高洁 仰慕 诗人、童子、隐者
童子
学习
•《所见》
情景导入: •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 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 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所见
• 清袁枚作品。 “所见”,即诗 人偶然看到的一 幅生活画面。
作者简介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 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 庶吉士。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 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 家”。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 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 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 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 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 集》、《随园诗话》等。
理解诗意:
牧 歌 意 忽 童 声 欲 然 所见 骑 黄 振 林 捕 鸣 闭 口 牛 樾 蝉 立
,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 。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 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 。 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朗诵指导】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天, 去 。他来 到 ,碰到了 。 于是,他便问: ? 小孩子说: 。 贾岛又问: 。 ?小孩子说: 。 贾岛很想知道 在这 座山的哪个地方,孩子 说: 。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课件(苏教版五上)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课件(苏教版五上)

云雀:在我的眼里,到处红花绿草,青山绿水,景色怡人,用 我的眼怎么也看不够这壮丽的美景。
学习反思:
1.大自然如此善待我们,今天的人类又是 如何对待大自然的?
2.读完本文,你觉得它还存在哪些不足?
小结 恰如《山中访友》所描绘的,自然 是美好可亲的,生活在自然怀中的我们 如果能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关爱自 然,那么她就会荫庇我们,因为我们是 朋友。只要我们用心去善待她,正如德 国作家歌德所说:“她在幻影里得着快 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 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 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
山泉:我从千尺奇峰上飞下来,我要奔向浩瀚的大海,哪怕 千难万险,哪怕风吹日晒,我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清 澈的我为大海增添色彩。 溪流:大哥哥,今天是大自然妈妈的生日,你能与我一起吟 诗送给妈妈吗? 白云:老朋友。其实,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是天空的女儿, 为天上的长辈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 瀑布:别看我唱了这么多年,大自然赋予我神奇的能力,就 要永久的为自然奉献我的力气,就凭我这股劲儿,再唱三 百年也没有问题,嘿嘿。 悬崖: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换,看人世沧桑,深感 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也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孩子,要珍 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啊!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你能读准下面的蓝色字的字音吗?
栀子( zhī ) 唱和( hè )憔悴( qiáocuì ) 禅心(chán ) 湛蓝( zhàn ) 逝川(shìchuān)
2.抢答:根据词义说出相应的词语。
⑴形容越活越年轻。 ( 返老还童 ) ⑵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凝神 ) ⑶玄秘深奥。( 玄奥 ) ⑷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唱和 ) ⑸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德高望重 ) ⑹很感兴趣的谈论。( 津津乐道 ) ⑺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憔悴 )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寻隐者不遇》课件苏教5上 优质课件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寻隐者不遇》课件苏教5上 优质课件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只在此山中。
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只在此山中。 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 云深不知处。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 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有些( ),又问:“去 哪里采药了?” 童子答:“就在山里。”
仗队里,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于是就被侍
从带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告诉了韩愈
事情的原委。韩愈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
“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
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童子 , 言 师 /采药/去 。 只 在 /此/山中 , 云 深 /不知/处 。
松 言 只 云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下 师 在 深
/问/童子 /采药/去 /此/山中 /不知/处
, 。 , 。
小练笔:
现在我们认识了贾岛,懂得了这位苦吟 诗人的情感,你能不能,站在贾岛的角度, 来把《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编成一个引人入 胜的故事呢?
注意事项: 1.根据诗意,注意环境的描写。 2.要生动刻画出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表情、 语言及心理的变化过程。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童子 言 师 /采药/去 只 在 /此/山中 云 深 /不知/处
, 。 ,

你师傅到哪去了?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只在此山中。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寻隐者不遇ppt

寻隐者不遇ppt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
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浪(阆)仙。唐 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受教于韩愈,并 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 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他的诗作,以清 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 作诗刻苦求工,诗风清淡朴素。
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师父采药去了。 到哪里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里。
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呢?你能帮我找到他吗?
山中云雾很浓,我也不 知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诗人和童子 的语气、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同位两人 一小组表演一下,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 演。
返回
当诗人听到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时候,诗
“寻”:寻访。
“不遇”: 没有见到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隐者”: 隐士,隐居山 林的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意思是: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
的师傅去了哪里)。他回答说:“师傅已经 去山中采药了。”
赏析:“我”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 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 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他也不知道师傅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松下问童子”, 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 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出问 了三个问题。你能根据诗句,想象诗中 省略的询问吗?
返回

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师父采药去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解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解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解析寻隐者不遇,这是一首无法再经典的唐代诗,作者王之涣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通过描述一个诗人的寻找和不遇之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并隐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接下来,本文将对《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的结构和构思。

这首诗共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五言绝句。

整首诗以写景和写人的方式交替展开,使诗意更为丰富深刻。

诗的第一部分从写景开始,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场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里的景色充满了山野和云霭的意象,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作为第二部分的过渡,诗的第二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引出了主人公——诗人与寻隐者的对话。

诗人向童子问起寻隐者的下落,无奈童子只知道寻隐者采药去了,具体位置则不得而知。

进入第三部分,诗人开始表达他对寻隐者的思念与敬佩:“山中寻人不遇,时闻折鹿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山中寻人不遇”表明诗人一直未能找到寻隐者。

但他时常能够听到折鹿的声音,这是对寻隐者高尚品质的赞誉。

接着,诗中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描绘。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插入,揭示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过程中,阳光透过绿色的苔藓映照下来,形成一种美妙的景象。

最后的第四部分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思考:“归来山尽青,青青葱葱意。

晚进天府空,问讯吴刚年”。

这里诗人写出了自己归来后,山青水绿的心情,以及对天府之间的向往。

诗中的“晚进天府空”暗示诗人对官职的向往,对荣华富贵的渴望。

最后一句“问讯吴刚年”则是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从整个诗的结构上来看,前三部分是景物描写和对寻隐者的向往,最后一部分则是诗人的抒发和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诗中的山水意象主要通过对山、松、云、苔、鹿等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寓意是自然和宁静。

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心灵和自然之间的亲近关系。

而寻隐者被诗人描绘为一种理想中的存在,他们凭借高尚的品质和智慧,在山野间修身养性。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童 歌 声 意 欲 忽 然
骑 振 捕 闭
黄 林 鸣 口
牛 樾 蝉 立
, 。 , 。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我会读:




所见 童 骑 黄 声 振 林 欲 捕 鸣 然 闭 口
牛 樾 蝉 立
, 。 , 。
作业:
1、背诵《所见》。
寻隐者不遇
松树下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说 只是
只在此山中, 山中 云深不知处。
云雾迷蒙 何处
这座
3 寻隐者不遇
诗人寻访隐居山林的人,隐者不在家
松下问童子,
希望
在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失望 言 师 采 药 去, 他说师傅到山中采药去了。
只 在 此 山 中,
师傅就在这座深山之中,
忽 然 / 闭 口 立。
见 闻
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振林樾。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诗人的猜想
意 欲 捕 忽 然 闭
鸣 蝉, 口 立。
大概是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蝉儿吧, 诗人所见 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 站立在树下。
反义词 闭 开 ————

反义词
————

我会读:
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
得一个小演员的: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 得正确、流利。 2、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 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 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

一年级下册课文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下册课文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下册课文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有多个同名诗词,以下是唐朝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全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名篇之一,描绘了一个文人寻找隐士的过程,却未能与隐士相见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呈现寻隐者不遇的中文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寻隐者不遇杨万里杨万里(杨实之,正德十一年—嘉靖十八年),号青阳老人,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与杨守晦合称“两杨”,与唐寅、文徵明并称明代三大家。

杨万里学识渊博,尤擅长诗词创作。

寻隐者不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纯粹的意境、含蓄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寻隐者不遇的中文译文: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篱茅舍自田园。

九月寒垂白露,十年磨一剑。

霜满地,风入衣,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还烟雨。

而我问天地、何时能许人间有个通人达士。

赏析诗经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寻隐士的愿望与失望。

下面将从诗的形象、情感以及意境方面进行赏析。

首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篱茅舍自田园”,通过描绘牧童指引的村落,展示了一幅平凡而宁静的田园风光。

诗人以婉约的笔墨来描绘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寻找与自然相融的愿望。

第二句“九月寒垂白露,十年磨一剑”,用生动的景象与刻画,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沉淀。

这里的“九月”与“十年”构成了对比,强调了寻找隐士的坚持和忍耐。

第三句“霜满地,风入衣,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通过描绘冰冷的秋天和铁马横行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壮志未酬、豪情未展的憧憬。

这里的铁马象征着英雄豪杰,通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融入了壮丽的背景,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一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还烟雨。

而我问天地、何时能许人间有个通人达士”,诗人将目光转向秋水边的渔舟,通过形容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隐士的渴望。

并提出了一种对天地、对世俗现实的质问,展现了对于真正通人达士的向往。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个文人寻找隐士的过程,以及对世俗现实的反思。

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与景象,展示了自己对自然与理想的向往,同时也烘托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乡村景色。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 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 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 丽,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 作
五言绝句:是汉族诗歌载体之一,属于绝 句的一种,由五言,四句,二十字组成, 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 绝句,七言绝句。
• 2、《寻隐者不遇》是__唐_代诗人 ______贾岛_写的。诗的后两句是:_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 • • •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朗诵体会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 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 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 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 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 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 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 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 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 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 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 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所见 清 袁枚
• • • • •
•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 ⑵ 振:振荡。说明 牧童的歌声嘹亮。 • ⑶ 林樾:树阴。樾: 牧童骑黄牛,指道旁成阴的树. 歌声振林樾。 • ⑷ 欲:想要。 意欲捕鸣蝉, • ⑸ 捕:捉。 忽然闭口立。 • ⑹ 鸣:叫。 • (7)忽然:突然。 • (8)闭口:闭住嘴不 说话。
•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 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 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的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供大家参考。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略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顿:2课时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课时目标:根底性目标: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提高性目标: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

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根底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 不 知 / 处。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 话 )。
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
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四、悟诗情
( 动)态
❖ 问题: ❖ 主人公是谁?牧童 地点在哪里? 林樾 ❖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骑黄牛 ❖ _歌__声___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因果关系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 静 )态
❖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猜__想___

神态、动作
❖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______意__欲__捕的鸣变蝉化 。
❖ “忽然闭口立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这首诗是什么季节的情景?依据是什么?夏天
小结
❖ 《所见》是清代诗 人袁枚的作品。诗 人向我们展示了一 幅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 泼有趣。在对乡村 自然的描摹中,抒 发了诗人对乡村自 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解诗题
寻:寻访 寻找 隐者:古时候隐居在深山里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课题意为:作者寻访深山里的那个人却 没有遇到他
(3)明诗意
❖看图理解 言松
谁松下问童 子,谁言师 采药去?
师 下 松下:指出了
事情发生的地


点。也是隐者 的隐居之地。
童子:儿童,
药 童 未成年的人。
指隐者的徒弟
师:师傅,老
清代——袁枚
二、解诗题
yue`
“所见”,即诗人偶
然看到的一幅生活

chán 画面。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放牛的儿童
歌声振林樾。
传遍 树林中的阴凉处
意欲捕鸣蝉,
心想(要)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着(闭住嘴不说话。)
三、明诗意: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 ,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1)知诗人 (2)解诗题 (3பைடு நூலகம்明诗意 (4)悟诗情
寻隐者不遇
体裁:五言绝句
[唐]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 问 / 童 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师 / 采 药 /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 此 / 山 中,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你来想一想、说一说?
❖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 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 读者自己去想象。把这些编成一个 故事,讲给大家听。
作业:
❖ 1、背诵并默写古诗。 ❖ 2、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去 子 师(隐者)
。 , 问???
注意,只 是多音字
只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 知处 。 此:这里 只在:就在。
云深 :山高林密,云雾缭绕 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理解课文后,填一填。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童子 ) 言师采药去 (隐者 ) 只在此山中
(4)悟诗情
❖ 全诗写了作 者寻访不遇 的焦急心情, 表现了隐者 高洁的性格 以及诗人对 他的仰慕。
作业: 1、课后习题第二题抄写生字组词 2、默写并背诵课文《寻隐者不遇》
❖一天,清代诗 人袁枚在郊外 散步,走着走 着,他停下了 脚步,他看到 了什么呢?
一、知诗人
袁枚 ❖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 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 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集》、 《随园诗话》等。
【赏析】
❖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 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 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 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 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 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 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 将蝉儿捉到手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