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结构理论共68页文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21页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ea8f81e9a32d7375a5178088.png)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第 4 章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及理论
![第 4 章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及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033929192e45361066f535.png)
极化和扩散的(方向、强度)同时相反性、不对等性、阶段性 ??
再极化效应
三个阶段:
极化>扩散 极化=扩散 极化<扩散
案例分析:珠三角的极化和扩散
(六)使用增长极理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增长极一般要依托城市,但 不是所有的城镇都是增长极。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起来。 增长极是指具有发动型工业的产业集聚点,只有具备发动型或 启动型工业的城镇才能算是区域的增长极。 二是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 外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动趋势,选择 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三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增长极通常不是布置 在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 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 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 济效益。
极化产业;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极化 空间。
增长极:因具有优良的发展条件而得以配置一系列发动型产
业,从而得以快速增长并对周围区域产生强大带动作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的特点 1.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 2.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 产发展的速度快。具有高度的增长率;
六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及时引导扩散。
极化与扩散方式 新305页
思考题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使用增长极理论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第四节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 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 发展的区域系统。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a22b64b84ae45c3b358cc4.png)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
表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生产力发 展阶段 农业社会 能源动 力 人力、 兽力、 水力 生产工具 交通工具 产业布局主要特点 石器、铜器、人力车、 铁器、 畜力车、 手工机械 风帆船 蒸汽机械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 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 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
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农业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产业布局有明显的分散性。
第一次科 蒸汽动 技革命 力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二次科 电力、 技革命 内燃动 19世纪末- 力 20世纪初 第三次科 技革命 二战后 原子能
蒸汽火车、 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工业向动力 蒸汽轮船 基地(煤产地)和水路运输枢纽集中。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旨在探寻各产业活动 的优化布局规律和合理组合形式,目标 是达到区域整体最优发展,并在实践中 为产业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理 论包括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增长极理 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城 市区域理论和点-轴理论等。
一、工业地域综合体理论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 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环境规划:空间结构理论
![环境规划: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ecee2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c.png)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空间结构理论一、区位理论简介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下面通过几个著名的区位理论,来认识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1. 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1)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④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⑤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按照杜能理论,“孤立国”中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空间结构(图1-5)。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 土地用来种黑麦,1/3土地用来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
![《产业结构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46993faeaad1f347933f62.png)
精选课件ppt
8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 ➢定义: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 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即广 义的服务业
精选课件ppt
11
(2)继承者:克拉克
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1940年《经济进步的条件》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运用三次产业分 类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从而 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得到 了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 系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
精选课件ppt
13
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的主要理论
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两个方面, 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部门)、 工业部门(I部门)和服务业部门(S部门)。 “分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及相关的渔业、林业和狩猎;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力电力、运 输业和通信;服务业——贸易、金融、不动产、动 产、商业、仆佣、专业人员及政府。每个主要部门 所包括的行业,在考虑原材料、生产性营运、最终 产品及其行业间的区别特征方面各有不同,因此, 同广义分类一样,以上的狭义分类定有不同意见。”
精选课件ppt
20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182476d27284b73f24250be.png)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本书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之一,这一理论既是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写制定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PPT49页wqp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PPT49页wqp](https://img.taocdn.com/s3/m/3f4a17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3.png)
新产业组织理论(NID),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
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
业 组 织 理 论 ( Davis and Lyons , 1988;Pepall , L.et al. ,
1999
)
。
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区别:首要标志是NID对产业组织
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即除了对假定
1879年,马歇尔将产业组织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 结构。马歇尔在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 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基础上,将组织 列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同时,在论及分工与机 器、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 经营管理、企业形态等问题时,他还触及了规模经 济性问题。36年之后,斯拉法从质疑完全竞争理论 的立场,进一步论述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不相 容性,即后人所谓的“斯拉法冲突”。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 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 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 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 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所谓 “生存检验”的过程。芝加哥学派的基本思想,乃 是主张把价格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市场的基本工具, 并主要基于价格模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作出预期, 同时借此设计检验其理论的经验性分析模型。
斯密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 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 了所谓自由竞争的思想。 按照斯蒂格勒(Stigler,George J.)的归纳, 斯密所宣扬的自由竞争的观念实际上是由 五项条件组成的,即:
(1)竞争者必须是独立行动,而没有事先的约定; (2)现有的竞争者数量足以使利润平均化; (3)经济主体必须具备有关市场状况的足够知识; (4)经济主体必须拥有摆脱社会限制的自由; (5)经济主体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生产要素配置中 的 必要适应过程。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d0248867ec102de3bd894c.png)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 结构组合要素论
1.人文地理学的观点 哈格特(P·Haggett,1977) :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
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 2. 区域经济学的观点 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 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
滕田昌久、克鲁格曼和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 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1999)一书全面系统 地总结了有关理论观点,对“中心—外围”模型作了拓展, 是新经济地理学派的集成之作。
根据不同的轴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 未来发展潜力的不同,可将“线”分为一级发展 轴线、二级发展轴线,以此类推。一般而言,等 级越高,轴线的影响就越大,其在经济空间结构 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面要素
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 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 间范围。若视域面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内除去节点、线网之外的所有地域,此即 “经济腹地”概念。
点的区位属性:一是绝对区位(Site),指一个点的 经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Situation),指—种连 接度和通达性度量。
点的基本特征: ① “点”有明确的位置 ;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83cbdcb14e852458fb575f.png)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1、条件制约性少发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产业部门;老少边穷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它不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当然有些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
2、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
3、多样性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由于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等不同,所以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总是多样的。
任何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都会随着生多样的。
4、开放性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分析,确定产业结构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要从大区、全国及至世界的全局着眼。
徐州市产业结构分析调整投资方向改善产业结构近年来,徐州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目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方向,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一、徐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1、第一产业方面。
第一产业由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构成,从增加值结构成现状分析,2006年,徐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0.82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31.19亿元,牧业增加值30.22亿元,林业、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67亿元和9.24亿元,从构成上可以看出,徐州市第一产业仍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林、渔业为补充的产业框架,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种植业)占绝大比重,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林、渔、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676e5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f.png)
2)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 一般认为,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 展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 由于极化作用,增长极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 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的发展 具有相对利益,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吸引力和向 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 素转移到增长极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 机会,使两者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 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也把这一过程
• 极化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 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 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例如深圳特区和 上海浦东在中国都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 意义,但中西部地区许多的中小城市往 往只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从增 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 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 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 引方式。
• 政府为了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更为了 通过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可以通 过税收、地价、投资优惠、工业区位等 政策、法规对极化过程进行干预,以强 化扩散过程,缩小增长中心与周围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同时存在,方向 相反,但作用力的大小不相等。极化作用使区 域经济向增长中心移动,将扩大增长中心与周 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散作用则起到 离心力的作用,会使增长极地区的信息、资金、 产品、人口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 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增长中心地区与外围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两者的作用力大小 看,极化作用的强度一般比扩散作用的强度更 大。因为增长极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增长在 地区之间的不均等。
• 所谓聚集经济效应是指生产部门在同一 地点的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论是 相同生产部门或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 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这样的经济 效益。这主要因为生产的聚集,能引起 人口的增长,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能 引发科技人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科技信息的汇集,促进 区域产业创新;能方便各行业、各部门 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能 便利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生产,促进社 会就业和社区建设。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9618b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e.png)
案例二:发达国家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调整 ,从最初的分散布局到工业化中期的集聚,再到后工业化 的分散布局。
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采取了分散布局的方式,将产业 分布在不同地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逐渐向城市和 地区中心集聚,形成了如伦敦、纽约等大都市区。在后工 业化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产业 空间结构又呈现出分散布局的趋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 活调整其地理位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政策与制度因素是影响产业空间结构的外部 条件之一,它们通过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来 影响产业空间结构。
详细描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税收政策 、土地政策等来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合理 的政策与制度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 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市 场占有率。而不合理的政策与制度则可能导
案例四: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协同发展
总结词
城市群作为产业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需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
详细描述
城市群是产业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不同城市之间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关系。为了实现城 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这需要加强 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点轴开发理论
总结词
点轴开发理论主张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选 择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点”,进行重点开发,同 时沿着交通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 “点”与“轴”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详细描述
点轴开发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艾伯特提出的,他认为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选择一些具有优势的 地区作为“点”,进行重点开发,同时沿着交通线将这 些“点”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点”与“轴”的 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点轴开发理论的核心是强调 区域内的点轴系统建设,通过重点地区和交通轴线的开 发,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 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发展与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发展与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701b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3.png)
针对性解决方案提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 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壮大创 新主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能 源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构 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当前面临主要挑战分析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全球 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对区域经济 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 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可持续发 展构成严峻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部分地区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 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区域间经济差距 扩大。
点轴开发区域的代表,以广州、深 圳等城市为轴心,连接多个经济中 心,形成了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
空间相互作用与影响
空间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交通、通信等手 段进行相互作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扩散。
空间影响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产业集聚、人 口流动、资源配置等方面。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02 03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为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创新发展,应加大创新支持力 度。通过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创新资金、培育创新人才等 措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推进绿色 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保护的良性循环。
chapter0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ppt课件
![chapter0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239d9c2f60ddccdb38a037.png)
础,根据市场变动趋势,选择推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
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
2020/11/29
15
• 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
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
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
益。
• 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 主要功能:推动型工业,同时也要是创新中心,服务中心、 信息中心 。
2020/11/29
19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大
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
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
2020/11/29
20
• 1、前工业化阶段
•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商品 生产不活跃,各地方基本上自给自足,经济发展 水平差距小,经济联系少,彼此孤立。
• 5. 增长极的体系,考虑各级增长极的分工。
• 6、对增长极进行集中投资。
2020/11/29
16
2020/11/29
实验区不仅会成为 郑州市经济发展的 新的增长极,
而且将成为中原经 济区发展的龙头,
成为带动郑州走向
国际、走向世界的
平
台
,
成为郑州建设国际 化陆港城市,国际 性的综合物流区,
高端制造业基地、 服务业基地的载体。
6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理解)
•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增长极(growth pole) 。
• 特点1:非均衡
• ----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 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 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333a267375a417866f8f14.png)
1 )内涵 (1)网络式空间结构是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区域经济系 “点”为各级增长极。
统
“线”包括线状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人才、科技的区际 联系通道。
网络各点组织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形成点、线、面统一体。
(2 )网络式空间结构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优先以“点”发展增长极。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
矿点、风景区、旅游点、绿洲、小湖和孤山等。
2、轴线及其网络
轴线,由点状要素组成。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长度和方 向,有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有密度的概念。 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 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的先决条件。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4、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要素及其 组合 空间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线-面 面-面 点-线-面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产业区域系统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 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 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 等级规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