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部编教材《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论语》十二章 知识梳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 ) ( )()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六、成语归类七、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
文言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对《论语》的简要介绍和学习。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1. 语言风格:《论语》采用的是古代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包括字句、词语和语法结构等都具有古典特色,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来掌握其中的意义。
2. 文言虚词:《论语》中虚词的使用较多,如“之”,“者”,“乎”等。
这些虚词的使用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3. 文言独特词汇:《论语》中还涉及到一些独特的文言词汇,如“吾”,“汝”,“尔”等。
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需要通过对句子的整
体理解来推测其意义。
4. 文言句式:《论语》中的句式结构多样,包括简单句、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补足结构等。
在阅读中需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5. 文言规范用法:《论语》中的文言语法结构和用法是比较规范的,需要注意掌握其中的用法和搭配,以正确使用和理解文言的句子。
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可以通过课文的阅读、翻译和注释来理解其中
的文言知识点,同时可以结合相关的语法规则和例句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
第1页/共1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拓展: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核心是理解论语的内容,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的重点是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的关键是熟读成诵,精讲重点文言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基础知识1.字音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ɡ) 逾.矩( yú) 罔.( wǎnɡ) 殆.( d aì) 箪.食( dà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笃.志( dŭ)2.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读wèi,替)为可以为师矣(动词,读wéi,担任,充当)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其其不善而改之(代词,那些)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5.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编写人:审核人:班级姓名小组成绩《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就是修养好的人吗?2.字词解释:时习:按时复习说:通“悦”,喜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这里指朋友不知:不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教养的、道德高尚的人。
3.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译文: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2.字词解释:温:温习,复习故:旧的知识可:可以以:凭借为:做,担任3.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2.字词解释:日:每天省:反省心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3.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探究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意,六十岁各种话都能听得进去,,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会超出规矩。
”2.字词解释:有:通:“又”立:自立于世惑: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逾:超越矩:规矩3.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却不加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只凭自己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人教版(2020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空想而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字词批注翻译知识点完全归纳(最新版)课件
子 曰 :“ 学 而 不 思 则罔 , 思 而 不 学则 殆 。 ”
却
就迷
疑
,
惑
惑
表
有
转
害
折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 不读书,就有危害(陷入邪说的危险。)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不能偏废。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 任何一个方面,否则有害无益。
孔河 子流
流的 这 逝时 ,
光指 河 水
停白 天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则告诉人们:时光如流,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21
子 曰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
军
改
句
普
句
队
变
中
通
末
的
,
停
人
语
通
更
顿
,
气
称
换
语
男
词
气
子
不
不
汉
译
译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改变志气。”
26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27
10
子 曰 :“ 温 故 而 知 新
温 旧然领 新
习 知后悟 知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
疏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的
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水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今义:包括冷水和热水
匹夫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真诚,诚实
今义:相信
词类活用
时
学而时习之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
一、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
五十Hale Waihona Puke 知天命动词,知道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形容词,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以……为快乐
乐亦在其中矣
名词,乐趣
义
不义而富且贵
合乎正义的
与儿女讲论文义
义理
引喻失义
道理
逝者如斯
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博学笃志
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
不亦乐乎
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三十而立
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乐在其中
指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特殊用法
词语
连词,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而且”
其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可译为“他的”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11........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圣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仁政”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
习:复习。
亦:也。
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3.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
谋:谋划。
忠:尽力)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4-1 《论语》十二章 原文及翻译(教师版)
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孔子曰:“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译文】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拓展: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核心是理解论语的内容,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1(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八佾yì)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来对待音乐呢?”(3(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就为之死去都可以。
”(4(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的话就要改正)。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那才是君子。
”(7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坚持下去,是我自己在不断前进。
”(9(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同“智”)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语矣。
”(颜渊)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行动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子¹曰:“学而时习²之,不亦说(yuè)乎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⁴,不亦君子⁵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字词:¹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²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³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⁴愠:生气,发怒。
⁵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¹日²三省(xǐng)³吾身:为人谋⁴而不忠⁵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⁶乎?传(chuán)⁷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字词:¹吾:人称代词,我。
²日:每天。
³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⁴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⁵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⁶信:诚信。
⁷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¹而志于学,三十而立²,四十而不惑³,五十而知天命⁴,六十而耳顺⁵,七十而从心所欲⁶,不逾矩⁷。
”《为政》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字词:¹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²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站立,站得住。
³惑:迷惑,疑惑。
⁴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每篇包含若干章,其中“十二章”指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篇。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总结:1.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
2.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而思考则能使知识内化,转化为个人的智慧。
3.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强调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仁爱之心和责任感,而小人则自私、贪婪、缺乏道德。
4. 仁与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尊重的表现。
同时,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5. 诚信的价值:孔子提倡诚信,认为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
6. 谦虚与自省:孔子认为谦虚是美德,自省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人们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以求不断进步。
7. 孝道的内涵: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本。
同时,他也指出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关爱。
8. 忠诚与正直:孔子认为忠诚和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建立信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9. 礼仪与音乐的教育作用:孔子认为礼仪和音乐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能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10. 政治理念: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11. 君子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出君子应当以道德为准则,以仁爱为行为的指导,以智慧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孔子的人生观: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和实践道德,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以上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总结,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一、文学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文体知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教材注释梳理:(1)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4)堪.:能忍受。
(25)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6)者.:代词,……的人。
(27)好:喜好、爱好。
(28)乐:以……为快乐。
(29)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30)曲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1)于:介词,对,对于。
(32)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3)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4)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5)川上..:河边。
川,河流。
(3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37)三军:指军队。
(38)夺:改变。
(39)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40)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
(41)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42) 仁:仁德。
三、教参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7.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2.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四、字词归纳1、一词多义(实词)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给。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乐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其①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②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2.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
今义:可能、许可。
)(4)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
)(5)思而不学则殆.(古义:疑惑。
今义:危险、几乎)(6)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7)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8)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9)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男子汉。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4.通假字(1)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重点虚词而:(1)表顺承关系: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曲肱而枕之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表转折关系:①人不知而不愠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不义而富且贵(3)表并列关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4)表修饰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6.特殊句式1.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介词“以”后面首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的人”)(2)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3)(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2.倒装句贤哉,回也(谓语前置,正确的语序是“回贤哉”。
)3.判断句(1)贤哉,回也(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出自本文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五、文章梳理1.文章结构《论语十二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部分: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三部分: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
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答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为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我们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我们读书学习也一样,光听课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不会掌握规律,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光不切实际的想,也是胡思乱想,也不会学到知识与本领。
4、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
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5.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