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要素学说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基本观点浅析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基本观点浅析要素主义教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度占据了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
而这样的一个课程理论,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代表人物又是如何?哲学基础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课程观呢?本文依据这样的思路,结合大量的文献,对这些问题做了简要地概述,并在文章最后分析了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之处。
标签:要素主义;哲学基础;课程观“要素主义(the essentialism)”这个名称最早由德米亚希克维奇(Michael demashkevich)提出。
①Essential的涵义是“本质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精华的、要素。
要素主义者极其重视“the essentials”,要素主义课程强调人类文化中的“要素”或“本质”对世界变化的意义而得名要素主义是在反思和反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潮流中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但要素主义并不全盘否定杜威的认识论,只是反对进步主义者的某些言论;不反对整个进步主义教育,而是反对进步主义者的某些具体主张,因此也被称为“新传统主义课程”。
1 要素主义课程观的哲学基础1.1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时代背景及代表人物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着美国社会,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一些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教育理论界所推行的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938年,在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巴格莱(W.C.Bagley,1847-1946)发表了著名的《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
在这篇文章中,巴格莱等要素主义者指出了进步主义课程的几点失误,并大声疾呼:“我们的公立学校难道不应通过下列科目——阅读、书法、算术、历史方面的系统训练,使儿童为成人职责做准备吗?难道不需要上述科目并在必要时强调纪律、服从以及作为补充而非中心的已知的非正式学习吗?”②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38~1945年为第一阶段,以1938年“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为标志,要素主义课程处于形成阶段。
第六章新新贸易理论
模型介绍
在需求方面,对部门j的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 效用函数和价格函数如下
其中,xj (i)是表示j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型产品,品之间的不变替代 弹性为1/1-a, 0<a<1。
在生产方面,模型采用带有生产率的柯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且产品生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总部服务h ,一是产品制造m,并且总部服务只能在北国进行,
否
否
是
是
分配效应提高了整
个产业的生产率
贸易和劳动力市场
自由化之后跨产业 是
否
是
否
是
的劳动力净变动
贸易自由化之后产 否
否
否
是
是
业内的同时发生的
净工作创造和破坏
贸易自由化影响相 是
否
是
否
是
对要素收益(收入
分配)
二、梅里兹异质性模型及发展
1.梅里兹异质性模型 梅里兹模型的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
企业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的 差异, 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梅里 兹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 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 贸易对企业的 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 等问题
梅里兹
2. 模型的理论发展
要 资源禀赋差异进行的; 济存在以及产品差异化 致企业的不同贸
结 论
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的情 扩大了贸易;解释了产 易决策选择;主
况
业间贸易的情况
要解释公司内贸
易和产业间贸易,
也解释了产品间
贸易
二、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一)传统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解释
新贸易理论认为
了不同国家之间依
首先梅里兹模型是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 FDI、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 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 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 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 被挤出市场,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西方行政学说史,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福莱特的动态管理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福莱特的《创造性的经验》问世于A.1914年B.1924年C.1934年D.1944年【解析】B 《创造性的经验》是福莱特的第三本著作,亦被视为她的成名作,该书于1924年问世。
2.福莱特提出的理论称为A.方形管理理论B.圆形管理理论C.静态管理理论D.动态管理理论【解析】D 本题是对福莱特的理论名称的考查,属于识记内容。
3.福莱特认为,要了解社会就得研究能导致团结的()的变动。
A.群体动力B.群体过程C.群体关系D.整合过程【解析】C 福莱特认为,要了解社会就得研究能导致团结的群体关系的变动。
4.福莱特认为,妥协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A.互惠互利B.“同情”感觉C.互惠放弃D.实力对等【解析】C 在福莱特看来,妥协是以“互惠放弃”的原则为基础的。
5.福莱特一再推崇用来解决社会冲突的办法是A.整合B.互相妥协C.互相对峙D.一方占据上风【解析】A 通过整合来解决社会冲突,是福莱特推崇的办法。
6.福莱特提出的为实现成功整合而可以考虑的具体做法不包括A.要意识到这些机会的存在B.不要把分歧放到桌面上来C.注意力要放到意义重大的而不是戏剧性的问题上D.鼓励不同的利益多多接触,多多交流【解析】B 为了实现成功的整合,福莱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作法:(1)要意识到这些机会的存在;(2)要把分歧放到桌面上来;(3)注意力要放到意义重大的而不是戏剧性的问题上;(4)把一些牵涉面较广的问题分细一点,个别处理解决;(5)鼓励不同的利益多多接触,多多交流。
7.福莱特认为,整合的意义在于A.某些价值被大家所赞同B.某些价值由大家共同创造C.社会冲突的有效解决D.分歧的调和与融合【解析】B 福莱特认为,整合的意义不在于某些价值已被大家所赞同,而是在于这些价值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8.福莱特在个人和集体这个问题上认为A.应强调调和整合而否定个人B.集体应该给个人的意愿以充分的表现C.集体应避免给个人的意愿以充分的表现D.个人与集体是合一的【解析】B 在个人和集体这个问题上,福莱特并没有因强调调和整合而否定个人。
2019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
2019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4.1 新要素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一般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资本3种。
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外延得到了拓展。
在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中,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
由于H-O理论是2×2×2的模型,有人提出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不符合现实,其他一些要素都可能影响生产与贸易模式。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力资本说、研究与开发说(R&D)、信息要素贸易论和管理与决策论等。
4.1.1 人力资本说受列昂惕夫有效劳动解释的启发,后来一些学者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引入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这一因素。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1961)和贝克(Becker, 1964)提出来的,他们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美国工人身上蕴含有大量的资本因素,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力密集,而是高效率、高技术、高熟练度的技术工人的密集,工人的高度熟练技术是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
因此,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重大的区别。
各国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力技能的差异。
因此,人力技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
由于人力技能是人力投资的结果,因此人力技能又称人力资本。
由于人力资本说在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时,引进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在劳动力身上的资本投资,并从这一点出发否定了过去理论中劳动力具有同质特性的假设,所以它被称为新要素学说。
主张人力技能要素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技能理论。
该理论把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劳动,即无须经过专门培训就可以胜任的非技术的体力劳动;另一类是技能劳动,即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胜任的技术性的劳动。
要对劳动者进行专门培训,就必须进行投资。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绪论第一章实证主义本章概述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
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
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
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
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
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
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
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
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
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
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
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ppt
(五)新要素学说(P52-53 64-68)
1.自然资源说P52: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会影响一 个国家的贸易模式。该理论认为,仅仅考虑资本和 劳动两种要素限制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使用范 围。在列昂惕夫悖论中,许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进 口品实际上可以说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列昂惕夫在 计算进口品的要素需求量时,抬高了进口品资本/ 劳动的比率,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比如:美国大量 进口的石油、煤炭、钢铁等产品的生产,既包含资 本的贡献,同时也离不开自然资源的贡献。也许这 些产品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美国的进口产品中 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产品的自然资源密 集度很高,把这些产品归入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大了 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0.038
0.019 10574 66.308 0.103
以上数据表明,要素禀赋是指相对量,不是绝对量。并且同角度 的衡量,结果不一。美国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以资 本/劳动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资本要素比美国更丰裕,如果以资 本/土地的比率来衡量,香港地区的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美国。
要素禀赋论的进一步解释-要素密集度
2.人力资本说P53
克拉维斯、基辛、凯能、和鲍德温等人用人力资本的 差异来解释“悖论”的产生。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 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一 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 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 定的技能。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基 辛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 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 为没有技术的工人。基辛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 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 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因此,美国 可能是一个技术劳动禀赋丰裕的国家。列昂惕夫认为悖论 可能是把劳动看成是同质引起的,不同质量的劳动在生产 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简单的按人/年或单位劳动小时计算, 会引起误差。加入人力资本后,列昂惕夫悖论可以得到解 释。
第六章 法的要素
第六章 法的要素第一节 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的定义与形成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构成,仅当所有要素同时具备时,事物的本质特征方能生成。
诸如:国家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政权、领土、官方语言、宗教、历史等等。
法的要素是指法构成法律的基本成分即法律的基本元素。
任何法律(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都是由其基本元素所构成,因此我们一致认为法的要素是法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是法的细胞。
研究法的要素不仅有助于对法的本质的深入研究,而且更有利于对法律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无庸置疑,在研究法律的过程中若离开了法的要素的指导势必导致法律陷入虚无主义与空想主义的泥潭;在理解法律的过程中脱离了法的要素的指引必然陷入主观主义的困境之中,法律在此时也便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二、法的要素的学说与分类(1)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命令模式是一种一元论的认识路径,将法律定义为命令的概念。
这种观念我们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
他在其名著《神学大全》中提到:“法律不外乎是由那统治一个完整社会的‘君王所体现的’实践理性的某项命令。
”1 继阿奎那之后,法国学者博丹(Jean Bodin)、英国法学家霍布斯均相继在著作中论及“命令"作为法律的第一要素 。
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中说:“法律普遍来说都不是建议而是命令,也不是任何人对任何人的命令,而是专对原先有义务服从的人发布的命令” 219世纪,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奥斯丁将“法律命令说”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并使之成为了曾经占据西方法学强势地位的理论。
奥斯丁在其著作《法理学的范围》中,将法律划分为广义的法和准确意义的法。
准确意义上的法(l a ws),必须具有命令(c o mm and s)的性质,命令是一种"要求”、“意愿”。
“命令”和“义务”、“制裁”是不可分割的相联系的术语。
命令与其它愿望的含义的区别,不在于这种愿望表达的是什么,而在于如果这种愿望别忽视了,发布命令者将根据他的权威和要求给与对方不利或痛苦的惩罚。
第六讲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三、基本的课程观
70年代的要素主义者: (1)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 (2)中学阶段集中教授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 (3)取消点缀性课程,如编制、吹笛子、做布娃娃等。 (4)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等等。
三、基本的课程观
80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者:1981年成立“国家优质教育 委员会”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的精髓: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 的精华,即要素,包括价值标准、知识、技能。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二)经济大萧条
1、经济危机 2、保守主义的教育哲学观抬头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三)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判 进步主义教育由于强调学习者的兴趣、自由、
目前需要、个人经验、心理组织和学生主动性, 忽视努力、纪律、长远目标、种族经验、逻辑 联系和教师主动性,完全放弃了以学业成绩的 严格标准作为升级的依据,轻视学习的系统性 和顺序性,因而降低了教育质量。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 强调努力与强调兴趣。 强调学科与强调活动。 强调种族经验与强调个人经验。 强调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强调教材的心理顺序。 强调教师中心与强调儿童中心。
一、提出背景及代表人物
3、巴格莱之后要素主义教育的传统 1956年,贝斯特成立“基础教育协会”。 1959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带来要素主义的复兴。 60年代,康南特等提出一系列课程方案,在理论上都属于要
二、理论基础
(二)知识观
秉持“符合说”,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 符合。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经验课程和从做中学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传统课程在学校
中失去立足之地。 教师传授的必须是真理,至于儿童对于所学的东西是否
第六章_要素主义教育哲学
➢ 降低了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学业标准 ➢ 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进步。
二、要素主义的复兴
▪ 20世纪50年代要素主义复兴
➢ 社会原因:美苏冷战,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教育原因:进步主义荒废了教育,学校放松了学业标准和 道德标准。
▪ 特点:要素主义的主张者不是专业的教育理论家,例如里科弗 是海军上将,科南特是化学教授和外交家。代表作品:阿 瑟·贝斯特《教育的荒地》,里科弗《教育与自由》
?又被称为新保守教育第六章要素主义?第一节要素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要?第二节思想基础?第三节要素主义的基本主张?第四节评论第一节要素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要?一要素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要素主义的复兴?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一要素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
第六章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什么是要素主义
▪ 主张: ➢按能力编班
第四节 评论
▪ 对我们的启示:
➢ 要素主义看到了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的过程。 ➢ 要素主义把人的智慧当作了重要的资源。
▪ 要素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区别:
➢ 教育目的:进Biblioteka 主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反对遥远的 教育目的,而要素主义强调教育目的的稳定性和一般性
➢ 教学:进步主义主张通过互动获得经验,知识的价值在 于解决问题,要素主义强调获得知识的理智性过程,知 识的价值在于能否促进理智的训练。
▪ 产生:1935年,德米亚西克维奇提出了 要素主义,对进步主义进行宣战,把那些 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础要素为教育的 首要职责的人称为“要素主义者”。其中 重要代表人物:莫里森、康德尔、芬尼、 巴格莱。
▪ 社会原因和教育原因
第三章第一节新要素
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 职业培训等支出。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技能禀赋或人力资本状况 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有重要影响。
三、研究与开发要素 格鲁勃、梅达、弗农及基辛提出研究开发要素论。 1.定义: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2.认为:一国研发投入越多,产品知识与技术密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要素理论; 2.掌握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掌握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4.掌握国家竞争优势;
第一节 新要素理论
传统要素:土地、资本、劳动, 新要素: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
规模经济等
一、技术要素 1.技术要素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 (1)提高土地、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生产率 (2)提高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要素的生产率 2.技术进步影响各国要素禀赋比率而影响各国产
集度就越高,在世界竞争中就越有利。 四、信息要素 1.定义: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
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信息的总和。 2.特性: (1)信息创造价值难以用常规方法来衡量 (2)信息具有时效性,其交换具有神秘性 3.信息利用状况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改
第六章 政治统治体系
第六章政治统治体系重点、难点解析1.什么是政治统治体系?它的实质是什么?在明确政治统治体系之前,应先弄清什么是政治统治,政治统治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以保障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它包括国家统治和阶级统治两种。
阶级统治大于国家统治,国家统治是政治统治的核心和基本手段,而阶级统治除运用国家机器之外,还运用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
实行阶级的政治统治任务的各种政治机构、组织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严密的体系。
这些政治机构、组织在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有次序、有目的的有机整体来发挥其职能的。
这样的关系和结构是政治统治的本质决定的,这个实行政治统治的有机整体就是政治统治体系。
所有政治统治体系的实质和共同特点是实现统治阶级的专政。
首先,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是由它本身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一方面政治统治体系只能是统治阶级组织的体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政治统治体系制约着政治统治体系的不同结构形式。
同样的政治组织,在不同性质的政治统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是不同的。
其次,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特点来决定的。
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阶级斗争的特点不同,也是决定政泊统治体系的不同结构的条件之一。
政治统治体系的实质是实现统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决定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统治体系的经济根源。
只有掌握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才能认清今天和历史上种类繁多的政治统治体系的实质,找到分析具有极其复杂结构关系的政治统治体系的钥匙。
2.政治统治体系与其它社会体系之间区别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政治统治体系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社会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
政治统治体系并不包括全部社会组织,而只由其中一部分组织所构成。
区别一个社会组织或机构是否属于阶级统治机构,是否属于政治统治体系,不仅要看它在根本上属于哪种性质,而且要具体分析该组织或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要素主义课程论
要素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追求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且强调对人类文化和文明中,特别是民族文化中共同要素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并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倡导接受式学习。
要素主义教育曾经是对美国乃至西方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
要素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的智力成长。
要素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教育运动,也是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产生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
在不同时期它的声望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
要素主义作为一种教育运动,同时也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已走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一、要素主义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1945年。
1938年“促进美国教育要素主义委员会”的成立,是这一流派出现的标志。
当时,在要素主义教育流派与实用主义“进步派”的争辩中,要素派处于劣势。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末,特别是在1956年创立“基础教育委员会”后,其势力大大超过实用主义“进步派”。
要素主义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当时萧条的社会剧变,巴格莱等人认为学校和教育应该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这就必须要有适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强有力的教育理论,在他们看来,要素主义就是这样的教育理论。
为使教育理论获得新生,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教育理论,并与当时在整个世界正在出现的极权主义作斗争,巴格莱和其他要素主义者一起提出了几条基本的教育原则。
首先,他们认为,正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权获得受过良好教育、富有同情心并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教师的看护和指导。
其次,他们认为强有力的民主主义需要一种民主主义的文化共同体,尽管这种共同体不是静止不变的,教师也应该教给所有孩子。
再次,他们呼吁,学校应提供一种完整、精确、一贯并对学生而言编制良好的特殊的学习计划。
第六章新新贸易理论
和梅里兹模型一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必然存在一个 停止营业生产率水平ψ*,使得利润刚好为零,即 π(ψ*,X,n)=0,这就是停止营业条件
如果企业进入后生产率低于停止营业点的生产率水平 ψ*, 就会因为亏损而退出,当生产率高于ψ*时,企 业会获得利润,并且他们会通过组织形式的选择来使 利润最大化 停止营业条件和自由进入条件决定了均衡的生产率水平, 同时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和选择的生产地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用来解释为什么海外生产通常发 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交易、外包或许可的方 式进行。该模型考虑一个南北两国贸易的情况,并假定 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产权结构和不同的 生产地。这些差异反映了企业异质性的存在。新的企业 内生边界模型发现生产率差异影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的决策
第六章 新新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贸易理论概述 新新贸易理论模型及其发展 贸易理论比较
第一节 贸易理论概述
贸易理论概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新新贸易理论的政策意义
[Image Info] www.wizdata.co.kr
-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
模型介绍
在需求方面,对部门j的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 效用函数和价格函数如下
其中,xj (i)是表示j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型产品,品之间的不变替 代弹性为1/1-a, 0<a<1。
《马哲》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精选全文
据统计,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 长只有5-20%靠科技进步取得,而70年代其比 率上升为60-80%,现阶段其比率更高。
2、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 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 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 新教的工具。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是活跃的,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产 关
的 发
青铜器
奴隶社会
科学和技术 彼此密切相联, 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
科学
是什么 为什么
理论基础 技术
手段
做什么 怎么做
可能
现实
从个别到一般 知识形态
从一般到个别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科学技术的特征
创造性 探索性 连续性
创造性
基础研究 发现新事实 创造新概念 提出新理论 揭示新规律
创造新工艺 寻找新方法 制造新产品 应用和开发研究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 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 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 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 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③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第六章:国家承认和继承
第六章:国际法上的承认和继承第一节、国际法上承认的概念在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如有新的国家产生,或一既存国家内政府因革命或政变等原因发生非正常的变更,或遇有某种情势的出现,就要发生国际承认的问题。
承认既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的制度,也是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
1、承认的定义国际法上的承认(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是指一国际法主体接受(accept)某种情势在国际法上存在,从而肯定(confirm)这一存在所产生的政治和法律后果直至目前,关于承认的国际法规则,都是习惯法规则(即以非条约形式表现的国际法规则)。
但是在某些情势中,这些习惯法规则的适用要受到相关条约义务的限制。
11949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制定国家权利义务草案宣言时,曾考虑过国家和政府的承认的问题。
但是,当时多数委员认为这个问题太微妙,包含太多的政治含义,尚未成熟到可以在宣言草案中加以简要陈述的程度。
国际法委员会在1949年曾将国家与政府的承认问题列入其制定的编纂议程,但是至今尚未就此问题展开工作。
不过,国际法委员会在编纂别的国际法议题时,也曾偶尔触及国家与政府承认问题的某个方面。
2、承认的对象1)对国家的承认对国家的承认是确认某一地区的居民己组成一个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并同时表示愿意视其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而与其交往。
2)对政府承认对政府的承认是确认一个政治集团在一个国家内已经组成了一个能够在该国内实行有效统治、在国际关系中代表该国的政府,同时表示愿意视其为该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与其交往。
3)其他实体的承认a.对民族的承认1例如,德意志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正式建立,但是,许多国家多年来不予承认。
据说原因之一就在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苏、英、法四国缔结的各种协定的限制。
参见Sir Robert Jennings and Sir Arthur Watts (ed),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Peace), 9th edition, vol. one, Longman, 1992, p.128.按照国际法上民族自决的原则,一个民族有权起来反抗外族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概述(ppt 26页)
K
OM0
OM1
F E
OX
图2-4-1
L0
L1
大国经济
❖ 莱布辛斯基定理与大国经济
莱布辛斯基定理不能推广到大国经济模型,这是 因为,莱布辛斯基定理依赖要素价格不变与商品 价格不变这个非常严格的前提假定,而这种假定 只有在小国经济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要素可以互换的偏向性生产:土地增加
粮食产量Qf
2
Qf2
二、H-O定律
1.基本概念
(1)要素密集度----针对产品而言
K K L X L Y
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w/r
(w/棉花 (T/L)粮食
T/L
要素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T/L)棉花 < (T/L)粮食 棉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布的相对价格,Pc/Pf
RS* RS
RD
布的相对产量,(Qc+Qc*)/(Qf+Qf*)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 贸易使一国出口品国内相对价格上升,进口 品国内相对价格下降。相应地,出口品密集 使用的要素价格会上升,而进口品密集使用 的要素价格会下降。
❖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种商品相对价格 的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 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 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价格不同造成的。 ❖ 假定要素需求相同,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它们
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造成的. ❖ 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
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 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 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 度是各国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如果甲乙两国对某些产品的国内需求
水平存在差别,比如甲国呢绒产品国内需求 规模大,乙国酒产品国内需求规模大,在这 种条件下,两国仍然可以发生贸易关系。由 于甲国呢绒产品国内需求旺盛,企业一定会 扩大生产规模,因而产品成本下降,以致它 能够向乙国出口。同理,乙国向甲国出口酒 产品。
3.管理要素说
无数次的产品生命周期的集合便会构成一次影响全
球经济增长的产业革命的周期。一个完整的影响世 界经济增长的产业革命周期通常总是由两个不同的 阶段所构成, 那就是每个周期都要经历创新与成本 竞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时间长度约为50~60年的产业革命周期里, 可以区分为前25~30年的繁荣期与后25~30年的衰 退期。在周期的繁荣阶段,创新占据主导地位, 在周 期的衰退阶段,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衰竭, 成本竞争 取代技术创新而成为周期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
企业要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就必须扩大生产
规模,而扩大生产规模又必须以广阔的国内 市场为条件。由于规模经济能够导致单位产 品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和资源禀赋一 样也应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例如,假定甲乙两国资源禀赋状况相同,从
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比例也一样,两国同 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都能生产呢绒产品 和酒产品,同时消费偏好也不存在大的差异 (都对呢绒产品和酒产品有消费偏好)。从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来看,甲乙两国是 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的。
达国家大大量进口时期; 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其他国家开始生产、进口下降时期 当美国由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出 口时期; 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下降时 ,正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增加、进 口减少时期; 其他发达国家从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正是发展中国家大 量出口时期。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 一浪接一浪向前 传递和推进。
d衰退期。当国外的其他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增强到能满足本国的需求 ,也就是其产品进口量为零时,这时候创新国的新产品进入销售大幅下 降区间(直到出口量为零)。在这一时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国外生 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使其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创新 国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下降。 e让与期。当创新国完全丧失比较优势而变为净进口者时,新产品进入 让与期,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在这个阶段,不但研究与开发要素不 重要,甚至资本要素已不甚重要,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 重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的是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如亚洲 四小龙等。 一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 周期性地发生变化。 2.对外直接投资发生。 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批量生产阶段时,也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已经趋 于成熟,而且对该产品的需求也已经主要转移到了国外,于是对外投资 就发生了,同时,相对于国外,国内为数不大的需求则通过进口来逐步 满足。 3.
1、技术要素说
传统经济学家通常把生产要素定义为生产过
程的投入物,这样就把那些如何设计使用这 些投入物的工艺规程或方式方法的技术被排 除在生产要素之外。
但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所
积累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 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 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 的相对比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也是一种 独立的生产要素。
4、信息要素说
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
形资源。因此,信息利用的状况能够影响一 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在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5.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所谓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它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其他形式的要素投入。研究与开发要 素是用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一系列指 标来衡量的。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可以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 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 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与开发费用占 一国国民生产总额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 究与开发要素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同时, 可以通过研究与开发的多寡来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 比较优势。
管理是间的比例关 系。
管理是生产要素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和其他生产
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管理需求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增强。在现实经济活动 中,管理通过相应的管理人员(如经理等)的工作 来体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水平的差异说明 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于管理资源的丰缺影响到 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管理也就直接影响到一国比 较优势地位和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
技术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或同样投入获得更
多的产出,因此,技术实质上等于相关的生 产要素供应量的扩大。
技术要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或要素的节约、商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
产品质量效能的优化、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产品国际市场 竞争力的增强等无一不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因此,技术 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 的相对优势,进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可见,由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技 术和新产品创新在美国,而后传递和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 美国在T0处进入新生期, T4处美国进入让与期,到T5处产品由二流发达国 家让位于发展中国家。
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大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时,正是其他发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
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后经威尔斯等人不 断发展、完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 同的阶段,即:(1)初始期;(2)成长期;(3)成熟期 ;(4)衰退期;(5)让与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 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总结:
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
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a初始期。是指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需要投入 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熟练劳动,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料 和人力资本的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这一阶段产品主要供应生产国本 国市场,满足本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求。 b成长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生产技术确定并逐渐成熟,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 创新产品,加之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模仿消费新产品,国外需求发展,生产 规模随之扩大,新产品进入成长期。在成长期,由于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 创新国仍然保持其比较优势,不但拥有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出口,打开了国际 市场。 c成熟期。国际市场打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生产技术已成熟,产品实 现标准化,批量生产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创新国的新产品产量 达到最高点。这时,由于生产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外国生产厂商模仿生产新产品 ,且生产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研究与开发已不重要 ,产品由研究开发密集型变成资本密集型,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巧成为比较优 势的重要条件。这一阶段,一般的发达工业国都有比较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长期居于世界科学
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成为技术创新国,也 因此享有因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差距比较优 势。 原因:
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国际竞争
能力强劲的大型企业、充足的研发投入和庞大的科技队伍、 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等。 这些因素或者从需求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的要求,或者从供 给的方面保证了技术创新的现实可能性。
创新国因新技术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
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 先的产品。 随著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 ,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 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 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 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 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1966年,胡佛鲍尔利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合成材料产 业的贸易模式。 他按照各国的模仿时滞对国家进行排序,发现模仿时滞短的 国家最新引进新合成材料技术,并开始生产和对模仿时滞长 的国家出口,随着技术的传播,模仿时滞长的国家也逐步开 始生产这种合成材料,并逐步取代模仿时滞短的国家的出口 地位。
新要素学说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仅限于土地、
劳动和资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 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更丰富的新内涵,并扩 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他们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 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 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甚至规模经济等新型生产 要素。新要素理论试图从更宽的视野解释里昂惕夫 之谜 , 并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 易格局的变化。同时,试图从要素的国际移动、要 素密集性的转变等方面来分析要素功能增加和整合 升级,从而使要素增长理论更加充实。
主要观点:
1.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
,由于在各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准不一样, 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 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 产品。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 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使用模仿时滞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 贸易的可能性。
以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的发展为例。目前,东亚电子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