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与本构关系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弱的结构强度,常导致地基的湿陷变形。
湿陷是指由于土壤中的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的现象。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土壤吸水胀缩: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土壤颗粒与水分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土壤吸湿时,水分分子与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土壤颗粒间的吸引力增加,土壤体积增加,土壤胀缩而引起沉降。
2.土壤结构破坏:湿陷性黄土由于水分作用,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弱,土壤结构易于破坏,引起土壤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面积扩大。
3.内禀液化: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存在多孔水分,当地震或振动作用于土壤时,土壤内的水分受到振动影响增加了孔隙水压力,从而引发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减小,土体流动性增加,导致土壤液化,加剧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1.地基改良: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改良,提高其工程性质,减少地基湿陷。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加固加密等。
例如可以采用灌浆、土石槽加厚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土壤的湿陷性。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通过适当的排水处理,可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可以采用井点排水、地下水泵抽水、横向排水等方式,将地下水位降低,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增加地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弱,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可以采用加密填筑等方式,将土壤的结构改造为坚实的基岩,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4.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基的湿陷。
例如可以采用浅基础、增加地基宽度等方式,减少地基的沉陷。
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可以采取地基改良、排水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和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等方法,有效减少地基湿陷的程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探讨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变形特性
探讨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变形特性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而且其覆盖面积广、埋藏的深度大、地层构造复杂。
在我国的黄土分布中,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范围最广。
原状黄土在沉积的过程中会形成大孔隙骨架结构,而且颗粒间的接触点在长期的物理与化学作用下会逐渐形成可溶盐胶结,从而使其具有较为显著的抗压与抗剪的能力。
因此,要正确的揭示原状黄土变形的结构性参数的变化,首先必须对湿陷性黄土的组成与基本特征以及其结构特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变形;组成;结构特性一、湿陷性黄土的组成及基本特征黄土是一种欠压密土,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湿陷性,湿陷性也是黄土的典型特征。
湿陷性黄土主要是指在受到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或是自重应力与土层上建筑物的附加综合应力的作用下,若此时水将其浸湿,那么土的结构将会被破坏,同时出现显著的下沉现象,而且强度也迅速下降的一种黄土。
在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范围大约占黄土分布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是位于地层的上部,厚度大约为10m~20m。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其颜色主要是以黄色为主,有灰黄、褐黄等颜色;其中有55%以上为粉粒;具有很多肉眼可以看见的大孔隙,孔隙比大约在1左右;黄土中有丰富的碳酸钙成分及其结晶;呈现出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易溶性、易冲刷性、各项异性、失水干裂性等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中有大量的原生矿物质,例如石英、长石、方解石以及绿帘石等等,由于这些矿物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抗水性与抗风化的能力,而亲水性又较弱,因此,这些矿物对黄土的性质的影响主要是由矿物本身的性质所反映的。
另外,湿陷性黄土中还含有微量的次生矿物,例如粘土矿物,虽然其在黄土中的含量不高,但是其对黄土的性质还是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控制作用。
二、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性黄土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因为我国西部特定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与物质组成等原因,湿陷性黄土在沉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状态与湿陷性黄土结构本身在新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息息相关。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具有很高的湿陷性。
湿陷是指黄土在遇水后发生体积变化,造成地基下沉,给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带来风险。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主要包括土壤的结构变化和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两个方面。
下面将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包括土壤结构变化和孔隙水压力的增加。
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遇水后会发生结构变化。
在干燥状态下,黄土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但这些空隙通常被含水层中的水填充。
当地基遇水时,水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黏土胶结物逐渐溶解,土壤逐渐变为颗粒间的滞流状态,从而使土壤的结构变得松散。
当孔隙中的水分增加时,会导致孔隙水压力的增加。
孔隙水是指黄土中各种形态的水,包括含水层中的水、吸附水以及吸湿的水分。
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孔隙中的水分更多,水分会对土壤施加压力,从而造成土壤收缩和地基的下沉。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改良黄土土壤以及结构上的处理两个方面。
第一,改良黄土土壤是主要的处理方法之一。
常用的改良方法包括加固黄土、加水泥等。
加固黄土主要通过加固地基来减少土壤的变形,常见的方法有振动加固法、静压加固法等。
振动加固法是指通过挖掘机械振动器在土壤中辗压,使土壤的颗粒重新排列,从而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减少土壤的变形。
静压加固法是指将压实设备压实于土壤中,并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壤发生一定的密实度改变。
第二,结构上的处理是进一步提高建筑物安全稳定性的方法。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土壤湿陷的影响。
在地基设计时,可以采用加宽地基、深基础等方法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如增加地基的厚度、使用加筋混凝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是指黄土在受水浸泡或湿度变化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土壤变形现象。
其主要原理包括黄土粒子间的粘聚力和吸附性,以及含水量的变化。
黄土中的粘聚力主要是由于粘土矿物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使得颗粒之间带有静电吸引力。
当黄土受水浸泡时,由于颗粒表面的水分子的引力作用,颗粒间的粘聚力增强,导致黄土体积膨胀。
反之,当水分子蒸发或排水后,颗粒间的粘聚力减小,黄土体积收缩。
这种体积变化就会产生黄土地基湿陷。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工程措施两种。
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控制水分:通过加水或排水等方式控制黄土体含水量,以降低湿陷程度。
比如在施工前进行合理的排水或干燥处理。
2.改良黄土:通过添加改良剂来改变黄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抗湿陷性能。
常用的改良剂包括石灰、水泥等。
3.土体加固:通过加固黄土体的强度,减小其变形性。
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地下连续墙、桩基等。
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预压法:在施工前使用压载设备对地基施加压力,使黄土体发生变形,并预先压实地基。
这样可以减小地基湿陷的程度。
2.悬浮地基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悬浮浮层,使建筑物在浮层上建立,从而减小地基湿陷对建筑物的影响。
3.地基加固:通过加固地基的方式来改善黄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抗湿陷性能。
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灌浆、加筋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是由于黄土粒子间的粘聚力和含水量变化所引起的。
处理湿陷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工程措施,旨在控制水分、改良黄土、土体加固和工程措施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湿陷性土湿陷的触发机理综述1
黄土沉积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
这些土壤通常具有松散的蜂窝状超稳定结构,在浸湿时容易发生总体积大幅度减少或湿陷。
黄土地基基础设施的湿陷特性决定了基础设施的各种问题。
因此,黄土湿陷触发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对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进行综述,并对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作一综述。
本文从传统方法、微观结构方法和土力学方法三种不同的角度综述了土的湿陷机理研究。
在文献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和微观结构的解释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
本文综述了基于土力学的方法在压实土和天然黄土两种土的试验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方法,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然黄土的破坏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简单土力学的方法,其参数较少,或参数易于从常规试验中确定。
这类研究对于传统岩土工程实践应用将具有更大的价值。
1. Introduction介绍黄土土壤分布广泛,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0%。
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阿根廷等几个国家都有大面积的黄土沉积。
这些土壤通常形成松散的蜂窝状超稳定结构,在润湿后容易突然减少总体积或湿陷。
不同类型的天然土壤可能会形成一种湿陷性的组构,前提是有一个开放的、潜在的亚稳态的、部分饱和的结构和足够高的外加应力。
此外,在最佳干燥条件下压实的任何类型的土壤在本质上都是可湿陷的。
湿陷和其他湿陷相关的问题,如差异沉降、土方裂缝、滑坡和瀑布等,对黄土地基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包括在某些情况下造成的人员伤亡。
在1974-1975年期间,据报道,在中国,共有1505栋建筑被破坏,80公里长的地下管道因黄土湿陷而破裂。
Fu(2005)报告说,通常在整个施工周期中,需要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处理地基前的湿陷性土壤。
此外,与湿陷性地面准备相关的成本通常约为基础设施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随着世界各地湿陷性土壤沉积地区城市发展的兴起,这些土壤将有更多的水源。
原状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
( azo a w yD s nIstt C .Ld L nh u G nu7 0 0, hn ) L nh uR i a ei ntue o t , a zo , a s 3 0 C ia l g i
Ab tac Re e r h ur s s:Th te s sa e a d t e r t fwa e o t n ft e l e si o r s n i g t he s e il s r t: s a c p po e e sr s t t n h a e o trc n e to h o s sc re po d n o t p c a s i sr cur .Tha St a he mir c s c sr c u e v rain rs ls i h ha g ft e ma r s o c lme h n c . ol tu t e ti o s y t c o o mi t t r a to e u t n t e c n e o h c o c pia c a is u i
原 状 湿 陷性 黄 土 的结构 性 本构 模 型
周 飞 飞
( 兰州铁 道设 计 院有 限公 司 , 兰州 70 0 ) 30 0
摘要 : 究 目的 : 研 黄土 的应 力和含水率状态对应着一定 的结构状 态 , 观结构性 的改变 , 微 引起宏观力 学性状 的
改变 。湿陷性黄土在力 与水 的共同作用下 , 产生原生结构性 的损 伤和湿 陷变形 , 对增湿 和加荷耦合 作用下 的 结构性变化规律 , 应力应变关 系和增湿 变形 等力 学特性的研究有重要 的意义 。
研究结论 : 不同含水率和 固结 围压条件 下原 状结构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 , 以及 由增湿 、 固结作用 和
浅析黄土湿陷性机理与影响因素
浅析黄土湿陷性机理与影响因素0 前言黄土是第四纪堆积的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盐、具有大孔隙、黄色的土状沉积物。
黄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陆内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其中,具有湿陷性的黄土比较普遍。
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特有的工程地质性质,黄土的湿陷性可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折裂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也能够导致路基强度、稳定性的破坏。
我国湿陷性黄土所占黄土面积大,具有一定的灾害性。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黄土湿陷性病害问题日显突出。
因此,加强对湿陷性黄土的科学研究,对各种工程建设来讲,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黄土湿陷性机理及评价1.1 黄土湿陷性机理黄土的湿陷性与其自身的组成结构和所受应力水平有关。
黄土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构成支撑骨架的粉粒、集粒与砂粒稀疏排列,构成结构性孔隙。
干旱条件使得盐类析出,胶体凝结,进而产生加固粘聚力,从而使得上覆土层处于欠平衡状态,加固粘聚力受水作用而消失就会产生湿陷。
湿陷性是黄土的成分组成、结构特征(内因)和受水浸湿及附加应力(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黄土湿陷性评价2 湿陷性影响因素2.1 黄土的结构与组成黃土的颗粒形态、排列方式、胶结情况、空隙大小等对黄土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其形态、连接排列方式对土中力的传递及土的变形、土的结构强度、土的稳定性有着明显的决定作用。
当结构中单粒点接触、架空孔隙占优势时,湿陷性大;当结构中集粒或凝块面接触、粒间孔隙占优时,湿陷性小。
粒组亦影响湿陷性,其中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多镶嵌式胶结,胶结强度高,不易破坏,湿陷性弱;粘粒含量低时,骨架亦薄膜胶结为主,强度低,易破坏,湿陷性强。
砂粒含量对黄土湿陷性也有影响。
当黄土中砂粒减少、粘粒增多时,湿陷性降低。
2.2 干重度通常干密度γd小时,e变大,这时黄土的湿陷性加强,反之干密度γd增大,湿陷性减弱。
一般干密度γd ≥15.0kN/m3时,湿陷性已很微弱了。
2.3 天然含水量黄土的天然含水量ωo对黄土的湿陷性、承载力均有影响;天然含水量ωo 低时,湿陷性强烈,但土的承载力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
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概述:湿陷性黄土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土壤,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下易于发生液态化和膨胀性变形的特点。
湿陷性黄土在基础工程、地铁隧道建设、居民区域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性等方面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物理和力学特性,为土壤工程设计和工程项目的安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及特点湿陷性黄土是由于特定地质背景条件下的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力学特性。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
其主要特点包括高含水量下易发生液态化、膨胀性变形等。
湿陷性黄土含有较高的黏性成分,其吸水性极强。
当受到水分渗透时,土壤颗粒之间形成黏结结构,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导致土壤整体的稳定性下降。
此外,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发生膨胀性变形,引起土壤体积增大,从而造成工程结构的沉降和破坏。
二、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方法1. 土壤取样与制备为了进行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取样,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取样点应包括不同地质环境、不同含水量下的黄土。
取样后,需要进行土壤的制备工作,包括土壤的干燥、破碎、筛分等步骤,以便于后续实验测试。
2. 粒径分析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结构对于其特殊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粒度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颗粒的相对百分比和粒径分布情况。
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激光粒度分析仪等。
3. 液态化特性测试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增加时易于发生液态化现象。
为了探究液态化特性,可以采用剪切装置进行剪切试验,并观察土壤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变形情况。
通过得到的剪切曲线和膨胀曲线来评估土壤的液态化特性。
4. 微观结构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还涉及到土壤的微观结构分析。
可以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仪器来观察土壤微观结构的形貌和成分。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土地类型,其特点是土壤含水量高,在潮湿季节或雨季容易出现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给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本文将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和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主要与其土壤特性有关。
黄土属于黏土性土壤,其含水量会对土体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一定值时,其中的粘性黏土颗粒会被水分包裹,形成黏滞土浆状,从而失去承载能力。
这就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季节或雨季容易出现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的原因。
此外,湿陷性黄土地基还存在易吸水性和泥化性的问题。
容易吸水的特点使其受地下水位影响较大,地下水位上升时,地基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
同时,湿陷性黄土地基还有泥化性,即添加水分后会迅速产生液态状态,导致土体流失,从而变得非常松散。
1、基坑排水基坑排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来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
基坑排水主要分为自然排水和构筑排水。
自然排水指的是利用土壤的渗透能力,拆掉地表水坑,使水从表面透入地下。
构筑排水则利用人工排水设备,如排水井和管道等。
2、人工加固人工加固方法是指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增加较大质量的物质来增加其稳定性,以降低地基沉降和变形风险。
这种方法常用的材料有石块、碎石、混凝土等,其中混凝土加固效果最佳。
3、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包括加固、沉积压实和粘土改性等方法,其中加固和沉积压实主要是通过增加地基承载力来降低地基变形风险,而粘土改性则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药品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从而增强其稳定性。
4、挤浆加固挤浆加固是一种比较新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具有高压挤出能力的水泥浆或泵送胶泥注入地基中,浆料会在地基中迅速固化,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5、地基换填法地基换填法是指在原有的地基上增加深度,将不稳定的黄土挖除,填充更好的土壤。
这种方法能够彻底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浅谈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及其影响
浅谈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及其影响摘要:我国黄土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黄土分布区域最为广泛国家之一,黄土在天然状态下,结构性较强,但当遇水侵入后,土体强度显著降低,结构发生破坏,土体产生压缩变形,从而产生湿陷变形。
在分析黄土形成特征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黄土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总结了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常见措施。
根据工程当中出现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来不同破坏下的解决方案,保障黄土地区工程的安全措施。
关键词:黄土地基;湿陷性;工程地质问题1.引言湿陷性黄土大多数以粉粒组成,为第四世纪沉积形成土壤的地质体,颜色呈黄色或黄褐色土。
具有透水性强、结构疏松、孔隙率大等特点。
黄土的分布范围大多以西部地区为主,位于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
湿陷性黄土是受水浸润下形成,所以我国靠近河流、河谷等水位地形容易形成湿陷性黄土。
它在工程建设中有较强的破坏机制。
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及其影响,解决工程中黄土的湿陷性,减少因黄土湿陷性处理不当发生的工程事故。
2.湿陷性黄土的成因2.1 含水量黄土受水浸润后含水量较高,由于黄土中的颗粒较细,孔隙较多,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时,黄土颗粒之间的吸引力会增强,从而导致土壤体积的变化。
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减少时,黄土颗粒之间的吸引力会减弱,土壤会发生收缩,使得黄土强度减低,发生陷落,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
这种含水量变化是引起的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此,黄土不同的含水量影响黄土的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变化幅度也是不同的[1]。
2.2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湿陷性黄土产生影响。
当地下水位升高时,土壤中的水分子含量较高,黄土含水量也随之增大,使得同一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标贯击数明显降低,强度也随之下降。
而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土壤容易发生收缩。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2]。
2.3 骨料颗粒结构黄土的湿陷性的根本原因是黄土特殊的骨料颗粒结构,黄土中的骨料颗粒主要由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组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基类型,其湿陷性主要是由于黄土中含有较多的黏土颗粒和有机物质,在受水分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黄土颗粒结构变化、水分含量变化等因素。
处理这种地基的方法包括改良黄土地基、加固地基等。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分析1. 黄土颗粒结构变化:黄土中含有大量黏土颗粒和粉末状颗粒,当受到水分渗入后,黏土颗粒会吸水膨胀,导致土体结构松散,从而引起地基的变形和沉降。
2. 水分含量变化:黄土地基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当地基处于高含水状态时,土体内部黏土颗粒会膨胀并使土体变软,地基沉降;在干燥状态下,土体内部含水降低,导致土体收缩,也会引起地基的变形和沉降。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自身的特性,其在施工中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问题,给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至关重要。
1. 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指通过对地基进行物理或化学的调整,改变其结构和性质,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改良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加入填料或者碎石等填充材料,使土体致密化;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如利用固化材料对土体进行固化处理,提高土体的抗湿陷性。
2. 加固地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可以采用钢板桩、搅拌桩等方法,通过在地基中插入钢板桩或者搅拌桩,加固土体结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预处理:在施工前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预处理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降低地基含水率或者对土体进行固结处理,减少地基变形和沉降的风险。
以上处理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地基特性进行选用,以达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主要包括土体结构变化和水分含量变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地基改良、加固地基和地基预处理等。
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当土壤受到湿润作用时,土壤体积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地基沉陷的现象。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主要有:
1. 钙离子交换作用: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丰富的膨润土矿物,这些矿物质中的钙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其他阳离子(如钠离子)交换,形成膨胀颗粒,使土壤体积增大;而当土壤受到水分浸润时,膨胀颗粒会释放出吸附的水分,导致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2. 结构破坏作用:湿陷性黄土在受到水分浸润后,水分会渗透到黄土中的微孔和粒间隙中,使其被湿润,从而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的破坏和疏松,使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1. 增加地基承载力:通过加固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陷。
常用的方法有灌浆加固、纤维增强土等。
2.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改变黄土中的颗粒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土壤改良、掺入适量的砂质土等。
3. 控制地下水位:黄土地基的沉陷与地下水位有很大的关系,适当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降低灌水量、加设排水系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钙离子交换作用和土壤结构破坏作用。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改善土壤结构、控制地下水位和加固地基基础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类型,其在地基工程中的使用经常会带来各种问题,例如地基沉降、地基变形等问题,对工程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和处理方法。
1. 原理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黏性和可塑性。
当地基受到外力作用时,土体中含水量较高的部分会发生流变变化,从而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具体原理如下:(1)含水量变化引起的土体流变湿陷性黄土含水量较高,土体的流变特性比较显著。
当土体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土体的流变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例如,地下水涌入或下雨导致土体含水量增加,就会使土体模量下降,从而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2)干湿交替引起的土体变形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土体易发生变形。
在地基工程中,土体受到长时间的干燥和潮湿交替作用时,土体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湿润状态下的颗粒易被压缩,干燥状态下的颗粒容易断裂。
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下面着重分析两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1)改良处理改良处理是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修正,使其满足设计要求的一种方法。
一般常见的改良处理方式有多种,例如,加固处理、灌浆处理、加筋处理等。
其中,加固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改良处理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在地基中加固深层根据设计,将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
(2)加厚处理加厚处理是指在原有地基之上增加新的土层或建造新的地基。
加厚处理一般采用填土和混凝土浇筑两种方式,其中填土方式相对来说成本较低,但效果不如混凝土浇筑。
加厚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
结语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地基工程设计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而定。
在进行地基工程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以此为依据选择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反馈和改进。
黄土的结构强度和湿陷性之间的关系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0年第14期·75·文章编号:2095-6835(2020)14-0075-02黄土的结构强度和湿陷性之间的关系谢潇1,2,3,4,贾国龙5(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3.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710075;5.青海省有色第四地质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00)摘要:湿陷性是黄土的一大力学特性,黄土湿陷变形发生在其浸水后,发展较快,量也很大,对工程建设有严重的影响。
湿陷性的产生究其原因是黄土结构性突然破坏。
目前对于黄土的结构性和湿陷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阐述了黄土结构强度的概念,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黄土的结构强度与湿陷性联系起来,从黄土的结构特性出发,对黄土的湿陷性和湿陷规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结构强度;建筑破坏中图分类号:TU444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0.14.0281引言中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广泛,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黄土湿陷性而造成的建筑破坏和工程事故有很多,由此造成的损失巨大。
黄土的湿陷性是黄土在自重或者外荷作用下,浸水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沉陷的性质。
“湿陷性”一词一方面反映了该现象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这种沉陷与与其他沉陷的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是浸水。
从黄土的湿陷性的定义可以看出,黄土发生湿陷是其结构突然被破坏,因而从结构层面上来研究黄土的湿陷性是十分必要的。
2黄土的结构性和结构强度土的结构性是指构成土体骨架的颗粒及其集合体以及骨架颗粒之间孔隙的尺寸、形态、排列方式及联结等的综合特点[1]。
由此可以看出土的结构性包括土体骨架及其之间空间的几何特征,及考虑到土力学角度的颗粒之间的联结特征。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浅谈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
浅谈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对黄土的成因、微结构等方面的阐述剖析其湿陷产生的机理,最后针对黄土的湿陷特点,讨论了有关的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微结构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是我们在工作中常见的一类特殊岩土。
它的这种特性,会对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建筑物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黄土的成因1.1 风成说在当时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作用下,高度风化的黄土物质受到强大的反旋风作用,从中部呈离心状吹向荒漠边缘地区,当遇到异向风或降雨沉落于地面,经风化作用形成黄土。
我国黄土的颗粒组成、矿物和化学成分都有自南向北逐渐变化的趋势,黄土颗粒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粗,在同一区域内,高山和低地都有黄土分布,而且黄土堆积常有坡向性,在迎风面堆积量大,背风面少。
黄土地形于下伏基岩有密切关系,常随古地形起伏而起伏,且与下伏基岩性质无关,成分复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构造上,黄土无层理,柱状节理发育,这与具有层理的冲、洪积形成的黄土状土有明显差别。
1.2 水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冲积、洪积、湖积等的假说。
认为黄土的整个堆积过程于整个地形地貌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早期随盆地四周山坡降水下流而汇集于山间或三角洲处的黄土冲积物堆积成黄土高原,在一定盆地内有一定的分布高度,称为黄土线,黄土线就代表着过去河流淤积的最高地面,超过这一高度就没有黄土分布。
1.3 多种成因说认为各地区黄土形成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演化历史是不同的。
利用地层、地貌、岩性、古地理、地球化学、土的物质成分等分析方法的假说。
该假说将物质来源、堆积方式、黄土的形成以及演化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划分成因类型的主要标志是地质因素。
根据之一原则,将我国黄土划分为十种类型:冲积、洪积、坡积、风积、冰水沉积、湖积、洪积-坡积、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冲积-坡积。
河谷平原类型内的黄土状土的成因主要是冲积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位置是稳定的 ; 当 R2σ > 2 K 时 ,相应于θ = 0 的
平衡位置是不稳定的 ,但式 (3) 存在另外两个互为相反 数的解 , 且 相 应 的 平 衡 位 置 是 稳 定 的 , 根 据 突 变 理 论[8] ,这意味着结构将会突然倾斜 。因此 R2σ = 2 K 是很特殊的 ,以下我们在 R2σ≈ 2 K 的条件下讨论 。
further in this paper. Proposing a unified catastrophic model , which simultaneously describes the volumetric and shearing collapses , we obtain a
complete constitutive relation for collapsible loess . The results of our computations and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collapsing deformation of loess
3 本构关系
当 qs ≠0 且微结构失稳判定条件 (9) 得到满足时 , 平衡方程 (5) 的近似解为
θ1 = 2 3 3 qs/ ps , θ2 ,3 = -
3
3 qs/ ps
(14)
微结构失稳意味着微结构从原来不稳定的平衡位置跳
到一个较稳定的平衡位置 , 即微结构突变了一个角度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4 期
苗天德等 1 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与本构关系
385
θ= 3
3
3 qs/
ps
, 对土体来说相当于原孔隙结构破坏产
生了一个较稳定的孔隙结构 , 因此结构所在平面的剪
应变为
ε = θ = θ( p , q)
=3
3
3 qs/ ps
(15)
结构的初始体积为 V0 = l2 , 突变失稳后处于新的平衡
_
N
和
_
S
的作用下 ,结构元产生一相应于θ角
的变化 ,该结构元的总势能为
V (θ) = 2 Kθ2 + 2 R2 (σcos θ - τsin θ - σ) (2)
首先 ,假定τ = 0 ,此时确定结构平衡位置的条件是
2 Kθ = R2σsin θ
(3)
当 R2σ < 2 K 时 ,式 (3) 仅有唯一解θ = 0 ,相应的
proposed model .
Key words collapsible loess , hypothesis of the catastrophic instability of microstructure , constitutive relation , deformation mechanism
384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1999 年
c) 含水量仅以参数形式对土体的物质参数产生影响。 d) 湿陷变形由黄土中的架空孔隙的失稳破坏所引起。 文中约定带下标 s 和 p 的量分别代表土中固体及 孔隙所对应的量 。 2. 2 修改的突变模型 文献[ 2 ,3 ] 首次利用突变论提出了一个孔隙崩塌 的突变模型 ,用定量方法描述了湿陷性黄土的球应力 与体应变之间的关系 , 但给出的微结构失稳判定条件 存在量纲问题 , 且对于剪切变形 , 文献 [ 2 ] 则借用了 Matsuoka 的潜在滑动面理论[5] 。本文对此模型进行下 列修改 ,便可同时描述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 。 以经过任意点的某平面为基础任选一架空孔隙 , 将固体颗粒简化为刚性杆 (假定 a) , 颗粒之间的连接 关系简化为杆与杆之间的弯曲弹簧 ( 假定 b) , 其刚度 系数 K( w) 为含水量的函数 (假定 c) , 这样湿陷性黄 土微结构的架空孔隙可用图 1 所示的简单结构元来模 拟 。图中的支承是为了消除总的刚体位移 。
的基础上 ,将湿陷性黄土的体积变形与剪切变形统一
1 引 言 Ξ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来源于其湿陷性质 , 因此深入 研究其湿陷机理和本构关系十分重要 。现有的关于湿 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假说大多以强度观点为基本出发
到同一个突变模式 ,提出了修改后的失稳判定条件 ,并 由此给出了湿陷性黄土的一个完整本构关系 。比较理 论计算与实验结果 ,曲线走向趋势基本吻合 。最后 ,对 湿陷性黄土变形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图 1 架空孔隙模型
Fig. 1 Microstructure model
设所在平面的正应力与剪应力分别为 σ和τ , 杆
长为 l ,则
N = σl S = τl
(1)
假定初始状态时模拟结构元的铰接点处在一个半径 R
= ( 2/ 2) ·l 的圆周上 , R 可以认为是架空孔隙的半
径 。在力
Ren Jiusheng
( Gan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Lanzhou , 730050)
Abstract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the catastrophic instability of microstructure ,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apsible loess is researched
苗天德
(兰州大学力学系 ,兰州 ,730000)
(兰州大学力学系
刘忠玉
,兰州 ,730000 ;郑州工业大学土建系 ,郑州 ,450002)
(甘肃省建筑科任学研九究生院 ,兰州 ,730050)
文 摘 基于微结构突变失稳假说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 ,将体积湿陷与剪切湿陷统一到同一个突变模式 ,给出了黄土 湿陷变形的一个完整的本构关系 。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 :湿陷变形与应力状态及应力路径有很大关系 ,且体应变与八面体剪应 变受球应力与八面体剪应力的交叉影响 。发现不同应力比对应的剪切曲线上的交叉现象是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征之一 。最后 ,利 用该理论对与黄土湿陷变形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微结构突变失稳假说 ,本构关系 ,变形机理 中图法分类号 TU 444 作者简介 苗天德 ,男 ,1937 年生 ,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连续统力学 、岩土力学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1986~ 1994 年担任兰州大学力学系主任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长 。1987 年以来 ,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目前执行的项目是 “: 沙波纹与风沙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批准号 :19672022) 。
(6)
对于一个给定的面 , 若给定 σ,τ, 一个相应的 R
可由式 (6) 决定 , 显然可认为当 σ,τ满足式 (6) 时 , 土
体中半径大于 R 的空洞都已崩塌 。
对于三维轴对称应力状态 , 取结构元所在的面为
八面体面 ,有
σ = p = (σ1 + 2σ3) / 3
(7)
τ = q = ( 2/ 3) ·(σ1 - σ3)
当 τ ≠0 时 ,由突变理论[8] , (2) 式可等价为
V (θ)
≈
1 6
Kθ4 -
( R2σ -
2 K)θ2 -
2 R2τθ
(4)
(4) 式的平衡位置由方程 V′= 0 确定 ,即
1 3
Kθ3
-
( R2σ - 2 K)θ -
R2τ = 0
(5)
则分歧点集 (失稳判定条件) 为
( R2σ - 2 K) 3 - (9/ 4) ·KR4τ2 = 0
第 21 卷 第 4 期 1999 年 7 月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 21 No. 4 July , 1999
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与本构关系
Deformatio n mechanism and co nstitutive relatio n of collap sible lo e ss
ratio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natural characters of collapsible loess . Finally ,some problems on the collapsing deformation are discussed using the
Miao Tiande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 , 730000)
Liu Zhongyu
(Department of Mehcanics , 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00 ;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Zhengzhou , 450002)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states but also on the paths of stresses , and that volumetric and shearing deformations are both influenced by the normal
component p and the tangential component q of the stress on the octahedral plane. The cross phenomenon of the shear curves with various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