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文学理论
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后现代文学理论是一种引人注目且备受争议的思潮。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后现代文学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现象,包括实验性作品、毁灭性的叙事结构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提出质疑,进而形成了后现代文学理论。
二、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1. 文化相对论:后现代理论认为文化是相对的,不存在固定的真理和价值标准。
因此,后现代文学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试图解构和拓展传统文学的框架,探索更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2. 解构主义:后现代理论主张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二元对立,达到揭示隐藏含义的目的。
解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赋予文学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3. 叙事结构的颠覆:后现代文学常常采取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形式,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探索更富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三、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反传统:后现代文学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结构,鼓励作家打破常规,从而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作品。
2. 语言和符号的多样化运用:后现代文学追求通过语言和符号的多样化运用反映复杂的人类经验。
作家们可以通过断裂、重叠和隐喻等手法,创造出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3. 反历史线性观:后现代文学抵制线性的历史叙事,主张以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片段,呼应个体和团体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
总结:后现代文学理论通过质疑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倡多样化和相对性,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导作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现实的多元性,创造了更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具有革新性的文学思潮,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领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女性主体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言说主体。永恒 不变的女性身份不过是男权话语人为建构的幻象。
克里斯蒂娃认为,在与文本的嬉戏中,女人将重建包容 他者的性别伦理。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 对话理论,她率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 认为,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将在欲望与信仰的符号漂流 中,重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女性伦理。
再次,从早期的女权主义到晚近的女性主义,这一理论 思潮内部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从男女简单化的二 元对立到男女共存结构中的平等权益,女性主义文学理 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念,对文学及其社会文化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萨义德、斯皮瓦克、巴 巴
理论背景
资产主义文明是建立在野蛮的殖民掠夺和种族 压迫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概述
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转变。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革 新,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社会和文化。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 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 卷欧美,一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大学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满“富裕”社会的种种弊 端,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在 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 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激进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女性批评
与女权批评家不同,女性批评家把女性写作视为女性主 义诗学的重要话题,旨在“建构一种用于分析女性文学 的女性框架,发展出基于女性经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 是靠改造男性模式和理论”。它肯定女性经验和女性意 识的价值,但否认存在一种本质论的女性气质和女性主 体。
肖瓦尔特《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写作和女性 批评必须是“双重声音的话语,包括缄默者和主导者, 处于女性主义批评之内与之外的讲话”。
后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文学
形成原因:现代危机、资讯话语膨胀 地域——西方后现代社会 时间分期 萌芽期: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阿)博尔赫
斯和晚期(爱)乔伊斯等人 形成期: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法国的“新小说派” 鼎盛期:60年代到80年代,海勒、巴塞尔姆 衰落期:进入90年代之后,影响到了东方一些国家,
这些具有启蒙功能的“宏大叙事”进行
开战的话语体系。
2
存在的土壤和氛围 :后工业社会、工业科技向 信息科技过渡
表征:平面感、断裂感、零散化、复制、迁就 个人经验、“对一切元叙事的怀疑和解构”、 “不确定性”
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 —狭义的现代主义
3
后现代主义思潮
20世纪下半期的欧美占主流意识,并影 响到全世界的社会和文化思潮。它以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叙事策 略、叙述话语、文化品格、文学艺术、 生存智慧等诸种形式呈现出后现代性。 这种后现代性是以认识论和本体论怀疑 为主旨的,即怀疑认识的明晰性、意义 的清晰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真理的 永恒性。
最典型的是中国
5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对文学形式进行内部革新——象征、夸张、变形、 意识流、荒诞//对文学这一形式本身质疑,解构 形式,不要形式;
讲究技巧、情境、结构、语言//模糊文体界限、 破坏叙述常规、文体杂糅;
追寻意义,但意义荒诞//解构意义,没有意义, 只有语言游戏,没有界限;
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1
后现代主义
哈桑将它视为一种内部包含着各种悖论、 无法作出明确界说的文化现象。即不能 下定义,任何定义都不能概括其特征, 因为它本身就是反对下结论的。
杰姆逊将它视为一种在晚期现代社会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主义文论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和艺术理论流派,涉及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产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试图理解和解释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和主题,同时也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和术语包括:脱离线性叙事、拒绝大故事和大理论、重视语言和符号的玩弄、对现实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论认为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验已经走到尽头,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和批判,试图挑战现有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和观念,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可能性。
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包括:超验现实主义、模拟现实、断裂、混杂、伦理关怀、超文本、去中心化、多重视角、多重叙事、游戏性等等。
这些名词都是用来描述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特征和主题。
例如,超验现实主义指的是在文学和艺术中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模拟现实则是指模拟和模仿现实的方式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出现对于理解和解释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语言来分析后现代主义作品,还帮助我们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通过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后现代主义作品,并深入思考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和挑
战。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180.后现代主义是什么?(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概述利奥塔德的后现代主义文论
概述利奥塔德的后现代主义文论(1)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分析:①知识地位的转变。
50年代末期知识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知识成为一种“话语”。
第二,科学知识的商品化逻辑。
第三,科学知识与社会进步距离拉大,科学知识不再是传统的稳定形态和积累模式,而是标新立异,为求新而生产未知。
②叙事危机:a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但从叙事知识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还一再对叙事话语的正确性进行质疑与挑战。
因为叙事话语一直对其采取宽容退让的态度,结果是科学知识逐渐扩张占领了叙事知识的领域。
b不过,科学知识本身却是单一而指向真实真理的,因而根本无法取代文化意识。
因此科学霸权在摧毁叙事知识的根基的同时,也把自己置入一个“非合法化状态”的共时平面之中。
③两套合法化叙事:一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关于自由解放的堂皇叙事,富于激进的政治性,注重人文独立解放的思考模式。
二是以德国黑格尔传统为代表的关于思辨真理的堂皇叙事,注重同一性、整体性价值的思维模式。
④解合法化:他认为,以单一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并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已经被瓦解,自由解放和追求本真的两大合法性神话或两套堂皇叙事都已经消逝,最终科学真理不过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而已,不再是绝对真理。
各种话语是平等而无高低之分的,不可互相侵吞。
⑤后现代对知识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范式的逆转,由追求传统同一性辩证法转到现代否定的辩证法。
二是学者的使命转变:学者的使命由元话语的使用转向日益精细的剔解与局部论证,由知识的启蒙变为知识专家控制信息。
三是教育的本质改变:学生不再是关切社会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在终端机前面获取新知识的聆听者;而老师则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被电脑数据库所取代,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教师而是终端机,数据库成为百科全书。
⑥重建后现代的合法方式:a利奥塔德认为想象力可以包容整个后现代知识领域,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共识而是追求谬误推理,后现代的特色不再是求同而是求异;正确思想的实现靠的不是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而是靠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
西方文论后现代主义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
仅反“旧的”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对
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 统也彻底否定。
后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
现
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 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
代
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 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
詹姆逊认为:“梵高笔下的乌托邦世界,到了 华荷后现代的手里,便完全给颠倒过来了。在一 种尼采式的意志驱动力支配之下,梵高把人间那 种种的荒凉贫瘠用乌托邦般的顔料填得异常充实 饱满。
相反,华荷笔下的商品世界,早已让 五花八门、似实还虚的广告形象所吸纳、 贬格以及污染。在人间世上的表层领域里 ,本来充满了这些色彩缤纷的事物。华荷 一来,便把外表的灿烂撕破,揭露出背后 那死灰一般,以黑白交织而成的底层—— 那正是底片的层次、黑白分明的层次,与 跟表面的五彩缤纷对立的层次。”
《钻石灰尘鞋》
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画面是拥挤的,不给 读者留有任何位置,也不要激起任何类似的感情 共鸣。创作者只是冷静客观地描述,作品也没有 典型的特征可以引起无尽联想,蕴含于中的意象 是零乱的、破碎的,作品给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 感。
华荷作品中的鞋与各种各样商品广告画上的 鞋一样,除了鞋子的符码(能指)之外,我们读不 出任何一种符意(所指)。我们无法感到这幅画后 面深藏的某种独特的、令人感动的东西,它只是 一个没有任何深度的仿象,与任何东西没有必然 的联系。人们被抛入一种价值平面的世界之中, 在符码自身指涉的狂欢中,失去了审美判断力的 人们也不再追求艺术的深度价值与意义。这时, 人们被引诱起来的,只有不断膨胀着的对文化符 号的消费欲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8讲---后现代主义文论
法国当代
著名哲学家、
后现代思潮 理论家让— 弗郎索瓦·利 奥塔(1924— 1998)。
2.知识的商品化:“以前的那种知识的获取与 精神、甚至与人本身的形成(教育)密不可分的 原则已经过时”;就是那种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去 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态度也已显得过于浪漫。在后 现代语境里,知识的性质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的传授与获取都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换行为, 因而,“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 产中增值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 交换。”在商业原则作用下,知识与知识的的区 别仅仅象货币一样表现为‘用于支付的知识’和 ‘用于投资的知识’。”
6.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与价值模式:
现代是后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想成为现代的作品,必须先是后现 代的才行”。
后现代的精神实质:消解、去中心、非同 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 满现状、不屈服权威、不对既定制度发出 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
(二)哈贝马斯对后现主义的批判: 1.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它永远指向未
(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整体特征: (1)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核心是虚
无主义,它拒绝中心,拒绝本质,拒绝深度。 杰姆逊认为,由深度模式走向平面感(削平
深度模式),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 别之一。在现象与本质、边缘与中心、能指与所 指、虚构(文本)与真实(历史)的二元对立中, 后现代主义总是用前者去消解后者。
启蒙的姿态。现代主义文学仍然以启蒙的姿态面 对大众,保持着强烈的精英意识。
作家的中心地位:在现代主义文学那里不是被削 弱,而是被进一步强调了。
先锋性。现代主义作家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先锋性, 与大众文化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并试图以自己的先 锋性去影响社会,使大众向自己靠拢。
后现代主义文学
尤涅斯库通过反复的对话,表述了他认为“人 生是荒诞不经的”这种看法。看似无聊、平淡、 荒唐的对话,却印证着他极深刻的人生体验, 进而揭示出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相互之间的 不理解。表现了“二战”后西方的一种精神危 机和社会中人们走投无路的绝望观念。
《椅子》
这出戏剧写一对年逾90的老人为了迎接宾客的 到来,在舞台上摆满了椅子。最后,这对老夫 妇连立足之地也失去了,只好从窗口投海自杀。 这满台的椅子令人震惊地表明了剧本的主题: 椅子。
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到萨特等哲学 家关于人的存在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流露 出悲观主义的情绪,并具有很强的非理 性的特点,但是这只是整个思想体系的 一个方面。
我们应透过这些看到当克尔凯郭尔谈到“孤独 个体”时,他还强调了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选 择性;海德格尔提出“人为死而在”的至理名 言时也说明了人在世间的有限性,从而引起人 们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生活才更有价值。
后现代主义文学
综述Leabharlann 何为“后现代”(post-modern)
“后现代”应该包含三层意思:后现代性、后 现代化、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复合体。 后现代主义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 思潮。
后现代主义
否定的后现代主义 建设的后现代主义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任何“命名”都是一种“施暴”
如何表现“垮掉”
常常毫无顾虑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的最隐私、 最深刻的感性; 针对学院派晦涩深奥的象征主义诗风,“垮掉 派”诗人创造了一种“开放诗”体,主张打破 作者与读者的障碍,将诗歌变为艺术演出,创 作所谓“放射诗”; ”垮掉的一代“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推崇非理性和潜意识,爱好描写梦魇、错觉和 幻觉。
后现代主义文学
萨特的《恶心》和加缪 的《局外人》(1942年) 是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 部小说,它们描绘了一 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 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 些忧虑的、彷徨无主的 “多余人物”。
萨特
1964年作品《苍蝇》 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他 那思想丰富、充满自 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 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 发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 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西方 社会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价值的变异, 自由的变态,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行,全球 范围的分裂和派系倾轧,恐怖主义肆意嚣 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构成了 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 的世界图景。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他人就是地狱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 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 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 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 放。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 己是否真的还存在。”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 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 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如 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 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她一方面把艾丝 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 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 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 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 发展,同时又悖离和超越的文学现象。 它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 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 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2萨义德
萨义德爱德华·萨义德〔Adward Said,1935—2003〕,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阿拉伯商人家庭,幼年生活安逸,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
1947年,赴美国学习。
195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其后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并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2003年去世,年仅68岁。
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知识分子,萨义德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东西文化的比拟批判,从这一中心课题向外辐射,萨义德广泛探讨了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论著有:?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音乐的阐发?、?最后一片云天:巴勒斯坦众生相?、?格格不入?等。
萨义德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东方学?,这本书的主旨是挖掘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权力之间的关系。
萨义德指出,东方学至少有三重含义:第一,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第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即在诗人、小说家、政治家以至一般民众意识深处隐藏的将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第三,作为西方用以处理、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萨义德尤其强调东方学的第三种含义,他认为东方学并非一种纯粹中立的关于东方的知识,相反它是一种殖民权力话语,“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东方〞从来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不管是作为地理区域还是文化观念,都是西方观念的“构建物〞。
西方殖民权力通过东方学将东方建构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他者〞——东方是神秘、放纵、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原始、混乱、邪恶的,东方是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的“东方性〞的,东方是与西方文明社会相对立相区分的社会——并以此来满足西方人自我中心主义的对东方的想象性欲望。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8.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1-互文性
术语解释库
第十七章后现代主义文论
==================================================================
互文性
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蒂娃率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
巴赫金曾经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这种文本之间相互交错、彼此依赖的特性就是所谓的“互文性〞。
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运用、吸收和转化,从一个文本中抽取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先前其他的文本。
这些文本将现在的话语置入了其不可分割的更大社会—历史文本之中。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6.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17.4威廉斯
威廉斯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是著名文化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铁路信号员。
青年时代在剑桥大学读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战后又回到剑桥。
20世纪50年代离开剑桥,在工人教育联合会教书。
1961年重返剑桥,获讲师职称。
1974年,被授予戏剧学教授职称。
1988年去世,享年67岁。
威廉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交流?、?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文化?、?乡村与城市?、?关键词?等。
威廉斯对文化研究的首要奉献是他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威廉斯首先用梳理“关键词〞的方式,列举了文化的几种常见定义:1.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联系的,作为人类“普遍状态或习惯〞开展开展的普遍状态的文化。
威廉斯认为这几种文化定义皆过于狭隘,没有把握住文化的真正实质,文化不仅仅包括知识与艺术的产品及其实践,还应该包括物质产品及其实践,文化应该是包含物质、精神、制度各方面因素在内的人类特定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文化指的是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整体的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指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成员所生产出的知识产品或艺术著作;“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区别不在于无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资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而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整体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差异和歧异。
作为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使得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既同利维斯主义,又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利维斯主义者看来,文化永远只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精英文化,文化是少数人的事;文化特指人类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实践,特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这样一些人类高等的精神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后现代主义
梵高的《麦地》
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的建筑追求的是崇高,改造人 们的生活。——雷 柯比兹耶的美学观 后现代主义则不是要改造城市,而是生 活在城市里。消费性——超级市场
第二,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
第三,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沃霍尔,“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 一个人,我像机器一样作画。” 第四,距离感消失。复制。
续
但不是唤我回转不是告别 再往前在那飘渺的空中 有一架明亮的钟倚着天穹 报知时间非错也并非对 我是一个与夜相识的人”
读法
德里达:互文性,使诗歌的意义多元化; 修辞学阅读:如夜,钟等究竟什么意思, 读出各种比喻义,因此,能指和所指之 间有极大的游移性。语言的比喻性。 踪迹说:但丁,布莱克的《伦敦》中的 我,这些于阅读的同时诉诸听觉的诗文 使意义在互文性中呈现出多元性。
(二)解构主义批评关键词
1 异延diffé rance——差异diffé rence。 “异延是差异的本源或者说生产,是指 差异之间的差异、差异的游戏。” “它既不存在也没有本质。它不属于存 在、在场或缺场的范畴。” “异延既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 念。”
2播撒
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摘要:奇卡诺文学叙述中后现代主义手法应用比较普遍,复调叙述、“碎片式叙述、虚构性自传和书信体等语言和叙述手段被广泛运用。
基于这些创作手法构建的族裔文学构成了主流文化文学之外一种书写形式,既解构了宏观叙事的叙述权威,同时也以文化杂糅为基础重构新的墨美身份。
关键词: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解构;重构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新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杂糅特征,兼具拉美文学和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特征,体现了西班牙殖民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的杂糅,以及美国主流盎格鲁-撒克逊清教文化和西语裔文化的交融,这就是其独特的“三种文化渊源和“二次杂糅的经历。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沿袭了拉美文学的某些手法,结合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综合运用多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段。
尽管学术界对于“后现代的定义存在较多争议,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手法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再现手段,鉴于其鲜明的“去中心化、“反讽和“解构等特征,将其认同为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来解读奇卡诺文学如何利用语言和多重叙述来书写以文化杂糅为基础的少数族裔文化身份。
一、颠覆与重构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者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抹杀一些重要的分界线,特别是高雅文化和所谓大众文化之间的传统界限[1]。
当代奇卡诺文学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手法对中心和权威进行解构,采用詹明信所说的“零散性结构表现主体的消亡,将众多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物穿插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西班牙语的穿插使用外化小型叙事的功能,实现对元叙事及其权威的消解。
18.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24
二、历史诗学
(一)怀特的历史诗学奠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基础 其主要贡献:一是破除了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中
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如事实与虚构、实证与想象、
理论与叙事、历史与美学等;二是在文化阐释和叙事 话语中重建了文学的历史维度和历史的诗性维度。
25
二、历史诗学
(二)历史书写同样需要叙事和想象 只有当史学家在碎片化的事件中发现故事,并按照 时间顺序把它们组织成有头有尾、内含因果关系的编 年史时,它们才获得历史的形式和意义。因此,历史 是讲故事的艺术,是以叙事性散文话语为形式的一种 言辞结构。正是“叙事性”揭示、解释了特定历史事 件的连贯性及其意义。
4
一、“第二性”
(一)主要观点: 1、在社会属性上,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她 们属于“第二性”;女性是男性性别歧视的社会化产 物。 2、性别歧视源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3、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领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 象不是被妖魔化就是被刻板地美化。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 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 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所有 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 ——西蒙娜· 波伏娃《第二性》
23
一、文化诗学
(二)文化诗学反对形式主义批评。
2、读者接受的语境:旨在研究不同读者群欣赏作品时 的社会心理和接受效果。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 谈判》中提出,戏剧结构和戏剧性修辞会有效地消解 它的颠覆效果。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 王权的贪婪与暴力激起了反抗也带来了惩罚。 3、阐释的语境:指批评者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如 何直面自我在当代批评中的处境。他们承认自己在批 判、分析文化文本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分享并参 与了当代文化机制的运转。他们也毫不掩饰自己同批 评文本之间的话语谈判关系。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7.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L17.4威廉斯、霍尔——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7.4 威廉斯、霍尔书目摘要:1.[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淞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目录前言1987年版前言导论第一编 19世纪的传统第一章比照一、埃德蒙?伯克和威廉?科贝特二、骚塞与欧文第二章浪漫主义艺术家第三章穆勒论边沁与柯尔律治第四章托马斯?卡莱尔第五章工业小说?玛丽·巴顿?〔1848年〕?北方与南方?〔1855年〕?艰难时世?〔1854年〕?西比尔,或两国记?〔1845年〕?奥尔登·洛克,裁缝兼诗人?〔1850年〕?费立克斯·霍尔特?〔1866年〕第六章 J. H. 纽曼与马修·阿诺德第七章艺术与社会普金、罗斯金、莫里斯第二编中间时期一、马洛克二、“新美学〞三、乔治·吉辛四、萧伯纳和费边主义五、国家的批评者六、休姆第三编 20世纪的观念第一章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第二章理查德·托尼第三章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第四章两位文学批评家一、瑞恰兹二、利维斯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第六章奥威尔结论群众与群众群众传播群众观察传播与共同体文化与何种生活方式?共同体观念一种共同文化的开展索引内容提要:本书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屡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作者以“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五个关键词为主题,选取了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活泼于英国思想界、文学界的四十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2.[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导言第一章表征的运作〔斯图尔特·霍尔〕第二章表征社会: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彼得·汉密尔顿〕第三章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亨里埃塔·利奇〕第四章“他者〞的景观〔斯图尔特·霍尔〕第五章展示男人味〔肖恩·尼克松〕第六章文类与性别:肥皂剧个案分析〔克里斯蒂娜·格莱德希尔〕鸣谢索引译后记内容提要:这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它通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究,表达了这样一些重要的理论观察: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二、历史诗学
(一)怀特的历史诗学奠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基础 其主要贡献:一是破除了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中
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如事实与虚构、实证与想象、
理论与叙事、历史与美学等;二是在文化阐释和叙事 话语中重建了文学的历史维度和历史的诗性维度。
25
二、历史诗学
(二)历史书写同样需要叙事和想象 只有当史学家在碎片化的事件中发现故事,并按照 时间顺序把它们组织成有头有尾、内含因果关系的编 年史时,它们才获得历史的形式和意义。因此,历史 是讲故事的艺术,是以叙事性散文话语为形式的一种 言辞结构。正是“叙事性”揭示、解释了特定历史事 件的连贯性及其意义。
14
一、东方学
(二)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权力与知识 1、对某个领地或国家的控制,不仅是行使政治经济权 力的问题,更是如何掌握想象的文化领导权问题。 2、殖民主义的庇护下的文学叙事:以吉卜林·《基姆》 为例 主人公 吉姆 双重身份 底层的小人物 宗主国的白人 小说接受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印度被奴役的宿命, 悄悄抹去了冲突的痕迹。
西方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 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卷 欧美。 (二)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 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 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反思性和 批判性的激进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二、关于后现代转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后”(post)意味着批判、超越与 反思,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有某种剧烈的断裂。另一 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是现代精 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而已。
18
二、差异与混杂
(三)评价 后殖民批评是后殖民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运 用,旨在通过对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反思并批判西方 文学中隐蔽的殖民主义话语。殖民主义话语是一种僵 化重复的二元对立模式,具有种族主义的压抑性和排 他性特征。在强权话语的干涉下,东方、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妇女在无形中被他者化了。无论在殖民主义 话语中,还是在被殖民者的精英话语中,都存在一种 帝国主义式的强权逻辑,被殖民者,尤其是来自底层 的被殖民者,常常要承受无法言说的苦痛。一种混杂 的模拟策略,或许有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建构彼此渗 透、相互平等的“第三空间”。
17
二、差异与混杂
(二)霍米·巴巴:帝国语境中被殖民者的话语 1、当被殖民者的弱势文化与殖民者的强势文化遭遇时, 被殖民者能够巧妙地挪用殖民文化的资源,利用殖民话 语的缺陷,反戈一击。这是一种模拟策略。模拟是戏谑 性的模仿,讽刺性的妥协,通过部分的重复、修正和颠 覆,本土话语貌似尊重殖民话语的纯粹性,实则嘲弄了 这种话语。 2、混杂是文化模拟的必然策略。通过见缝插针的质疑 和差异的书写,被殖民者既破坏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 又通过文化的协商重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种混杂在文 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纠缠渗透的“第三空间”,一个 既模仿学习又质疑否定的场域。
11
总结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带有鲜明的文化政治色彩 首先,它强调女人的从属地位和文化身份是男权 文化后天建构的产物。它试图打破男权文化沾沾自喜 的确定性,确立两性平等的信念,根除社会改造中的 性别歧视。 其次,它强调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在女性写作、 阅读和批评中的重要性。女性主义批评实践揭露了女 性神话的意识形态性,试图唤醒文学活动中被忽略、 被压抑的女性意识,重写文学史。 再次,从早期的女权主义到晚近的女性主义,这 一理论思潮内部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从男女简 单化的二元对立到男女共存结构中的平等权益,女性 主义文学理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念,对文学及其 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一、“第二性”
(一)主要观点: 1、在社会属性上,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她 们属于“第二性”;女性是男性性别歧视的社会化产 物。 2、性别歧视源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3、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领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 象不是被妖魔化就是被刻板地美化。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 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 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所有 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 ——西蒙娜· 波伏娃《第二性》
23
一、文化诗学
(二)文化诗学反对形式主义批评。
2、读者接受的语境:旨在研究不同读者群欣赏作品时 的社会心理和接受效果。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 谈判》中提出,戏剧结构和戏剧性修辞会有效地消解 它的颠覆效果。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 王权的贪婪与暴力激起了反抗也带来了惩罚。 3、阐释的语境:指批评者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如 何直面自我在当代批评中的处境。他们承认自己在批 判、分析文化文本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分享并参 与了当代文化机制的运转。他们也毫不掩饰自己同批 评文本之间的话语谈判关系。
19
第三节 格林布拉特、怀特
新历史主义: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兴起的文学理 论派别,于9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论主张 通过特定时期的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相互阐释, 来解读文学作品并阐述其复杂意义。 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1943— )和怀特 (1928— ),前者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莎士比亚的谈判》等,后者有《话语的比喻:文化 批评论集》、《形式的内容》等。
15
一、东方学
(三)评价
东方学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客观的知识体系或学科, 而是一种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
表达了某种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思想偏见,成为
文化偏见和种族歧视政策诞生的温床。
16
二、差异与混杂
(一)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 1、在西方殖民主义文学中,第三世界妇女在异国情调 的想象中往往被妖魔化。如夏洛蒂·勃朗特的 《简·爱》。简·爱的幸福是建立在阁楼上疯女人的不 幸之上。 2、在第三世界底层妇女遭受了双重剥夺。她们无论在殖 民者的殖民话语中,还是在被殖民者的精英话语中,都 无法真实地“再现”自己的音容笑貌。 如关于寡妇殉身的案例。
5
一、“第二性”
(二)波伏娃的结论: 女人的从属地位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男性意识形
态建构的产物,是整个社会中男性与女性间政治和文化
不平等的写照。只有揭露女性神话的这种意识形态性, 认清女性“第二性”的文化压迫性质,转向女性权益的 大声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及其文学诗学
(一)女权批评 女权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逆 向的政治化解读,旨在从女性经验的视角重新阅读过 去的文学经典,批判男性批评话语中被压抑、扭曲的
12
第二节 萨义德、斯皮瓦克、巴巴
一、资产主义文明是建立在野蛮的殖民掠夺和种族压迫 的基础之上的。 二、后殖民理论承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把批判 的焦点从殖民主义制度转向了殖民主义文化。它试图分 析殖民统治以来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揭示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等级观念中的种族 歧视,重建被殖民者的自身形象和文化认同,重建自己 的历史传统。 三、代表人物有萨义德(1935—2003)、斯皮瓦克 (1942— )、巴巴(1949— )和罗伯特·扬 (1950— )等。
女性意识。
7
二、女性主义诗学
(二)女性批评
1、与女权批评家不同,女性批评家把女性写作视为女 性主义诗学的重要话题,旨在“建构一种用于分析女 性文学的女性框架,发展出基于女性经验研究的新模 式,而不是靠改造男性模式和理论”。它肯定女性经 验和女性意识的价值,但否认存在一种本质论的女性 气质和女性主体。 2、肖瓦尔特《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写作和 女性批评必须是“双重声音的话语,包括缄默者和主 导者,处于女性主义批评之内与之外的讲话”。 3、建构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批评的重要任务。挖掘被埋 没的女作家就成为肖瓦尔特心中的追求。她呼吁妇女 积极使用语言来发展女性特有的写作模式,表达并阐 释女性独特而本真的经验,以便把女性从男性主宰的 文学传统中解放出来。
13
一、东方学
(一)萨义德所称的“东方学”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它是西方文化中一门书写、研究东方知识 的学科。 第二,它是一种话语形式。东方说穿了不过是西 方殖民欲望的投射,在貌似科学和客观的东方学中, 西方至上和帝国有理的观念以隐蔽的形式渗透到无意 识的领域。 第三,它是一种建立在一系列二元对立基础上的 思维方式。
21
一、文化诗学
(一)新历史主义批评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批评而言的。
2、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既不是政治的传声筒,也 不是彻底的破坏者,作为戏剧性地表现反抗的舞台, 文学仅仅是调节社会冲突的安全阀。 新历史主义主张文学研究应平等对待文学文本与非 文学文本、主流历史话语与边缘化的轶闻野史之间的 关系,因为既不存在连续的、牢靠的历史话语,也不 存在明确的、稳定的文学话语。
22
一、文化诗学
(二)文化诗学反对形式主义批评。格林布拉特试图在 文学阐释中恢复批评的历史维度,重建文本与语境之 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文学阐释的三个相关语境,即 作者创作的语境、读者接受的语境和批评者阐释的语 境。
1、作者创作的语境:包括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意图、 社会处境、文化氛围等首先,作者的过去只能以文本 的话语形式(传记、回忆录、书信、报告、访谈等) 得以再现或讲述。其次,各种文本之间相互挪用、建 构了作者写作时的“互文性”网络,这些混杂的话语 影响了语境的构成。再次,历史语境塑造了自我,自 我是多种历史合力博弈的产物。
(三)女性主体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言说主体。 永恒不变的女性身份不过是男权话语人为建构的幻象。 作为言说主体,女人更能敏感地体验到边缘的异 质性。因此,女性写作要抛弃自我审查的机制,以无 限变化的欲望与信念呈现女人的声音,并在越界的嬉 戏中享受双重视野带来的乐趣。 (四)克里斯蒂娃认为,在与文本的嬉戏中,女人将重 建包容他者的性别伦理。 女性写作与女性阅读将在欲望与信仰的符号漂流 中,重建人类社会文化的女性伦理。如其所言,这是 一种基于母性体验的、以爱为基础的、两性完美结合 的新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