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解析卷

2019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分析卷一、选择题 ( 此题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有关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改日趋壮大与广泛认可的获取,起了不行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重申分封制()A.推进了中原文明的流传B.有益于稳固西周的统治C.促使了各地域文化交流D.加快了中华民族的交融分析:选 A依据题目中“对有关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改日趋壮大与广泛认可的获取”得出推进了中原文明的流传,故 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重申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 B 项错误; C 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广泛认可的获取”不符合,故 C 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符合,故D项错误。

2. (2019 届高三·青岛质检)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多数是周王赐器,拥有同样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期间,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升 B .王室衰微,失掉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屡次,促使了不一样地域间的技术交流D.百花怒放,各国形成不一样特点的文化看法分析:选 B依据资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多数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行有效控制,而资料“春秋期间,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示在春秋期间,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遇到损坏,各国不再恪守礼器形制要求,故 B 项正确; 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册中记录: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违禁”。

这能够旁证()A.设置刺史有益于君主专制B.督查制度有益于社会稳固C.门下封驳防止了决议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分析:选 B此题主要观察汉代的督查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8.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 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
目的是( )
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 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 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
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 分)
12.(2019 届高三·南阳调研)清朝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 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直到自己 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创立反 映了( )
A.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瓦解 B.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
A.管理水平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0.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 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标志着东北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5
2019 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复习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政治史测试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政治史测试题(含答案)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 809。

宋朝皇祐前官额
861人,二者比例为。

宋朝与唐朝
相比()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6.观察下图。

下列与唐都长安有关的表述,较为恰当的是()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②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③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④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
①强化君主专制②体现开放决策
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协调满汉矛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9.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濮阳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

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解析:选B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带有部族色彩,故C项错误;忠孝同义是在中央集权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 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知,分封制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的培养解析:选B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借助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也不是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和培养仁爱,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是天子与诸侯的共治,属于分权政治;郡县制指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威,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一种集权政治,A项正确。

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 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命题者说] ( )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在知识的 外延上命题 在知识的 联系上立意
“汉承秦制”是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所体现的是汉代政 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政治制度间的传承是维系统治的重要措施。
返回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命题者说]
材料传统 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
角度新颖
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 呼应热点 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首次建立君主 集权于上、行 秦朝 政体制分权于 下的体制 首创在正式行 政体制之外另 西汉 设机构,以达 到分权的目的
内外服制度和分 世卿世禄制;中央 封制;地方具有 官员的职权分工不 较强独立性 明确
推行郡县制,用 推行军功爵制;秦 封建官僚政治取 朝以吏为师 代贵族政治 由郡国并行到 首创察举制,有利 “推恩令”;专 于人才选拔,但也 业的文官构成统 存在一定问题 治机构的主体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命题者说] ( )
返回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考点 考出深度
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 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 能力。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 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的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两会的热 议,这与古代科举制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理念相吻合;再比如 2018 年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这与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密 切相关,体现了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所在。
返回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
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 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在备考重点 关注的同时, 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 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 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 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对“家国同构”的深度认识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命题者说] ( )
返回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 传统考点 考出深度
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 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 能力。
材料 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 浅显 有任何阅读障碍。
意韵 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 深远 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
暗含 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热点 治国相结合”的理念。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
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作用。——钱宗范《论中国宗法文化的研究, 教学和改造》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皇权
族权
政治制度
宗法文化 儒家正统 家规家法谱牒
祠堂
地主经济
族人私有经济 族田
二、概念总结
家国同构——
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族是家庭 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均以血亲—宗法关系 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胞所必须的,在选择治国纲领时积极借用家庭的道德观念来管理民
众……
——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
“为血中3缘心.宗团的法体组是织:汉,血代如缘最家家重庭族要和社的宗会地族方。组基”织层—的结—存构黎在,明所钊谓《血同缘乡团、体同指里以与同异姓姓家丘族里》
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统治者宣扬“孝”道的背景。
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诸王逐渐 铲灭,又封宗室同姓诸王。
——钱穆《国史大纲》
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这时
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
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钱穆《国史大纲》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五
力方,宗族族长宗势也力法一已统般不不治再再也成由无为地力方巩成现为固任反封官抗员建中、央统军政治将权担的的任割力, 据而量力由量不;任宗官法职统的治当的地作豪用绅主地要主表担现任为, 地协
助皇帝和各级封建政府巩固和加强对宗族成员政治、经济、思想上的统治;以祠堂、族
谱、族理规、学族渗产透、族宗长族为管标志理的对宗族法制人度控和制以三严纲密五,常、妇三女从地四德位、低忠下孝节义为核心内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 项正确。

3.(2018·汾阳一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 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4.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8-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相权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
三分 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
分明 (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 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 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 制与机构运转
-13-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5-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

专题01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试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024•立山区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反映了变法()A.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B.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D.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原创题)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A.承认土地私有B.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新情境)“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朝派去地方的官员称为()A.刺史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4.(新情境)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上述措施反映的是秦朝的()A.制度创新B.经济改革C.法律严苛D.文化专制5.(历史解释)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D.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6.(历史解释)历史蕴含着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政治智慧。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妙处是()A.和平化解了地方诸侯对皇权的威胁B.加强了诸侯对封地的控制力C.完全消除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矛盾D.彻底剥夺了地方豪强的权力7.(跨学科)为了解决甲图的现象,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采取了有力的措施,造成了乙图的结果,该措施是()A.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焚书坑儒D.统一文字8.(2023秋•仁化县校级期末)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点明以土地为标准的收入情况,无法反映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濮阳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

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解析:选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带有部族色彩,故C项错误;忠孝同义是在中央集权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知,分封制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的培养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借助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也不是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和培养仁爱,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是天子与诸侯的共治,属于分权政治;郡县制指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威,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一种集权政治,A项正确。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君主专制体制下的一对基本矛盾,排除B项;贵族与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并不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排除C项;D项不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排除。

5.(2018·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选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对血缘政治的取代,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

6.(2019届高三·广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而负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7.(2018·福建毕业班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妇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

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解析:选A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妇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并结合汉初布衣将相的相关知识可知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外戚如何受到皇权制约或因为皇权而崛起,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外戚的贫贱比例大,并非社会等级差异,故C项错误;政治联姻一般是强强联手,故D项错误。

8.(2018·安阳二模)史料证明,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

这一现象反映了()A.科举制平等择优方式向全社会推广B.科举制延续之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C.科举制的观念依然存活于现实生活中D.科举制有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生命力解析:选D材料中“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表明超越种族和国界,故D项正确。

9.(2018·日照二模)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

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

”这有利于()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解析:选B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故A项错误;“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有利于官员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C项错误;建言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D项错误。

10.(2018·惠州二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解析:选C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

11.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与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及决策,题目中并未涉及,故B、C两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

12.(2018·安阳二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

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因而待遇向职位靠拢D.明清官阶超越氏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解析:选C贵族政治与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氏族的统治与“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氏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丞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总理朝政。

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

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

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

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摘编自《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

(17分)解析:第(1)问,从秦朝确立丞相制度到汉朝的内外朝制再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最后到明朝废丞相这一历程中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从皇权强化这一大背景上分析原因。

第(2)问,“双向作用”即“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结合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从这两个方面概括其作用。

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积极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

消极作用: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2019届高三·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

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