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一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主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1.(2019山东济南期末,2)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2.(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5.(2019山东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6.(2019安徽淮南二模,2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西
汉: 东
内
汉:
外
尚
朝
书
制
台
魏 晋 南 北 朝
度
度
目的:加强皇权
手段:分割相权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执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由幕后到台前——“制度”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 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使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皇帝的私事、家 事与国事分开,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和创新。
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执行 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执行是分开的。
尚书省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以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把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办法,在政制史上是一大进步。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专制主义”问题之再思考
(1)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2)“人事”的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围绕“皇权”,即皇权不断加 强;一是围绕“形势”,即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3)“人事”影响“制度”的变化,而“制度”同样会制约“人事”
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
“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讲练)(解析版)
A.休养生息B.重文轻武C.闭关锁国D.文化专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专题01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
考情分析
知识建构
梳理预测
考点一 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二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中考演练·命题预测】
考点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核心提炼·考点梳理】
【学科素养·探究提升】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2023·湖北宜昌)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3)军机处。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2023•南充)秦实现统一后,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A.御史大夫B.太尉C.丞相D.刺史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A项正确;太尉主要负责军事,排除B项;丞相负责行政,排除C项;刺史是西汉汉武帝时设立的,排除D项。
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本D.题“家主天要下考”查与古“公代中天国下政”共治存制度的特点。抓住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
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在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
袭的、终身的,同时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 关闭
建D 社会是家国同构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没有体现。
破茧成蝶
-16-
一
二
三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 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中书、门下)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 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一
二
三
破茧成蝶
-13-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
-4-
一
二
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7-
一
二
三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6-
一
二
三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12-
一
二
三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 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
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 政治的基本范式
纵纵向向专专题题贯贯通通 横向中外关联
▶对点训练 2·(2019云南昭通校级期末)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
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 (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
A.“监察百官”以维护专制统治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顶峰 朝实行改土归流,收复台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 政治的基本范式
纵纵向向专专题题贯贯通通 横向中外关联
(2)演变规律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延伸与补充,它的调整必然受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 的影响。 ②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特征。2 000多年的中国封建 社会,地方行政无论是两级、三级或者四级管理体制,县作为地方 行政层级是最为稳定的。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 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④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如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 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后来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更加 宋明清 公平。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完善 恩令”,设置刺史,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挫折 集权
宋朝— —转折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 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确立 了对地方的优势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濮阳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
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2.(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的培养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5.(2018·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6.(2019届高三·广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7.(2018·福建毕业班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返回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
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 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在备考重点 关注的同时, 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 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 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 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对“家国同构”的深度认识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命题者说] ( )
返回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 传统考点 考出深度
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 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 能力。
材料 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 浅显 有任何阅读障碍。
意韵 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 深远 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
暗含 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热点 治国相结合”的理念。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主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1.(2019山东济南期末,2)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2.(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5.(2019山东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6.(2019安徽淮南二模,2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第2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什么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在汉、唐、宋、 元、明、清是如何发展的?深入探究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执行中 央的命令,服从中央的管理。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不断进行 斗争。
汉武帝:推恩令
(1)内容: ①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②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 归郡统辖。
(2)作用: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①颁布“推恩令” ②实行“附益之法” 严禁中央官僚与诸侯王勾结受贿,重者弃市 ③颁布法律 《左官律》,抑制诸侯王国官吏的政治地位 ④设置监察区 刺史 ⑤酎(zhòu)金夺爵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唐
1、唐初边疆制度: ①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镇,派 节度使;
2、结果:
①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 上控制着财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②引发“安史之乱”(755-763); ②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 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1.背景: 2.内容:
元:行省制度
3.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
专题01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试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024•立山区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反映了变法()A.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B.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D.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原创题)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A.承认土地私有B.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新情境)“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朝派去地方的官员称为()A.刺史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4.(新情境)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上述措施反映的是秦朝的()A.制度创新B.经济改革C.法律严苛D.文化专制5.(历史解释)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D.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6.(历史解释)历史蕴含着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政治智慧。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妙处是()A.和平化解了地方诸侯对皇权的威胁B.加强了诸侯对封地的控制力C.完全消除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矛盾D.彻底剥夺了地方豪强的权力7.(跨学科)为了解决甲图的现象,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采取了有力的措施,造成了乙图的结果,该措施是()A.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焚书坑儒D.统一文字8.(2023秋•仁化县校级期末)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中国政治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中国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解析:“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属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 项正确。
答案:B2.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解析: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 项;A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基本的逻辑,都城都建立了怎么会修不起城墙,怎么会没有掌握城墙修建技术?答案:D3.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解析:“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促进了民族认同,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答案:C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的“现代化”内涵是( )A.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B.从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主C.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D.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解析: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指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国家统治秩序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4.(2017湖北鄂东南联考,7)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车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家国一体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还未实现职权的细化,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不难看出,九卿全部都是为皇室效忠和服务的,这表明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故B项正确;“政务繁杂”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秦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尚未实现“官员众多,权力分化”,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河北一模,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秦汉以后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皇帝化家为国,于是管家的变成管理全国行政,封建家庭中的私职变成了大一统政府里的公职。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秦汉实现国家统一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封建经济的发展D.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A项是“大一统政府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大一统政府产生”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C项属于经济根源,D项属于思想因素,而不是材料“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所指的政治因素,故C、D两项均错误。
6.(2017湖南新考纲摸底,25)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
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B项错误;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是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的体现,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可知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
7.(2017北京海淀一模,12)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七国之乱,所以此措施不能说明形成了郡国并行的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说明当时将封国不断缩小,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的吴国、楚国、赵国和齐国是异姓诸侯王,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缩小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8.(2017云南昆明三模,26)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
三思立,庙不袝姑。
”这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加强 B.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C.伦理制约皇权D.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劝谏,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描述了狄仁杰与王方庆在立太子问题上对武则天的建议,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
三思立,庙不袝姑”,可知狄仁杰强调血缘亲疏是立太子的标准,从而否定了皇帝立侄子(外戚)的观点,故C项正确;材料所表达的立嫡观点是儒家的伦理观,故D项错误。
9.(2017江苏泰州三模,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可知行省制继承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但没有反映“演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在秦朝已经全面确立,故D项错误。
10.(2017河南商丘二模,28)“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11.(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区分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总数47.5% 2.3%50.2%清代进士总数19.1%18.1%62.8%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A项错误;累世公卿在魏晋时期最为明显,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相对于明代,清代的进士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和“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的比例增大,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证据说明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故D项错误。
12.(2017宁夏银川二模,24)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
这说明了( )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可知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可知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司法与国家地方司法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宗族审判效率的信息,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2017江苏如皋期末,21)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9分)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