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专题卷
高考历史复习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一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主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1.(2019山东济南期末,2)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2.(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5.(2019山东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6.(2019安徽淮南二模,2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9重庆九校联考)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
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
这一变动()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C.强化了统治秩序D.冲击了封建统治解析:选C 从商代到西周臣民的变化体现了统治秩序的强化,故选C项;秦以前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题干中“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并未体现贵族特权,排除B项;“冲击了封建统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解析:选D 第一则材料说明分封亲族比较多,第二则说明扩展了疆域,第三则是说分封先代帝王之后,第四则是武庚叛乱,被平定后,成王分封微子,由四则材料综合判断可推断出周王朝分封制相当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四则材料,只有《荀子儒效》能说明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其他材料无法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论述的是武王和周公辅政时期的事情,但并不能说明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排除B项;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属于历史结论,不是历史事实,排除C项。
3.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
这表明()A .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B .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 田氏代齐” 可知,田氏之所以能够“ 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 长期专擅国政” ,其二,“ 周安王册命” ,据此可知如此“ 册命” 破坏了西周始创的宗法分封制度原则,故选B 项;周安王之所以册命齐侯主要是因为其在齐国“ 长期专擅国政” ,这不能凸显周安王的集权统治,排除 A 项;春秋五霸的出现,周王室开始丧失“ 天下共主” 的地位,排除C 项;官僚政治出现于秦朝,排除D 项。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专题纵向贯通 专题1 沿革——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
6.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 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 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B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 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 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就等于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 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行省的划分原则,不涉及具体行省对地方的有效 管辖,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 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 式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促进民族交融是其客观影响,排除D 项。
3.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削弱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特点
具体表现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出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转向虚位
3.早期国家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度的四个特点
1. (2022·南通市大联考)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 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
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
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D) A.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文化繁荣
话题三 轻重相维——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基层稳,国家安,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 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习近平同志强调,政府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 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 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 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历史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
故选C。
【答案】 C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1.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公族衰败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春秋战国,宗法国家走向解体的 原因有哪些? 2.铁犁牛耕,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国有共耕解体
3.劳动人口流动——个体家庭发展
5.改革变法的推动 4.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打破……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影响:稳定秩序、巩固统治;尊老风气、和谐家庭; 愚孝愚忠、忠孝矛盾、家庭等级森严、压制个性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秦以后,西周式宗法制的表层结构崩溃,深层 的血缘宗法却被改造后继续为君主专制服务。 封建统治者宣扬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家不尚谱牒 身不重乡贯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阅读材料、结 合所学,提炼 宋以后是(宗法制度)第三阶段。 一个观点并加 主要表现为宋代以后皇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更为加强 , ……地方上的宗族组 宗族势力较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织和宗法势力远较魏晋南北朝和五代时为弱小, 已不再拥有地方上独立的政治、军事势 以论述 力, 族长也一般不再由地方现任官员、军将担任, 而由不任官职的当地豪绅地主担任, 地 宗法统治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力量 方宗族势力已不再也无力成为反抗中央政权的割据力量;宗法统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协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二
——先秦 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国家
自夏代始,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度就成了全社会的组织原则,但后起 的周代之宗法形态比起夏代之宗法,更加严密和完善…… 宗统乃“亲之统”,即以宗主为核心的宗系的血缘统系;君统乃 “尊之统”,即以国君为首的政治行政统系。宗君合一即宗统和君统合 二为一,以族内部的序列去组织国家。 ——刘广明 《宗法中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社会在国家结构形态上具有什 么样的特点?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皇权
族权
政治制度
宗法文化 儒家正统 家规家法谱牒
祠堂
地主经济
族人私有经济 族田
二、概念总结
家国同构——
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族是家庭 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均以血亲—宗法关系 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胞所必须的,在选择治国纲领时积极借用家庭的道德观念来管理民
众……
——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
“为血中3缘心.宗团的法体组是织:汉,血代如缘最家家重庭族要和社的宗会地族方。组基”织层—的结—存构黎在,明所钊谓《血同缘乡团、体同指里以与同异姓姓家丘族里》
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统治者宣扬“孝”道的背景。
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诸王逐渐 铲灭,又封宗室同姓诸王。
——钱穆《国史大纲》
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这时
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
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钱穆《国史大纲》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五
力方,宗族族长宗势也力法一已统般不不治再再也成由无为地力方巩成现为固任反封官抗员建中、央统军政治将权担的的任割力, 据而量力由量不;任宗官法职统的治当的地作豪用绅主地要主表担现任为, 地协
助皇帝和各级封建政府巩固和加强对宗族成员政治、经济、思想上的统治;以祠堂、族
谱、族理规、学族渗产透、族宗长族为管标志理的对宗族法制人度控和制以三严纲密五,常、妇三女从地四德位、低忠下孝节义为核心内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课件
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微点2集权于上——古代中国中枢管理体系的嬗变 1.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2.制约皇权的主要力量 (1)朝议(廷议)制度:指国家遇到重要事务,由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 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决断的制度。在保障决 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 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隋 唐
吏部 考核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 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 等
宋 朝
“磨勘”
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察地方官
明 朝
考满和 考察
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 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 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2.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3.古代地方治理的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 和租税,以及稳定地方的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 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 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3)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素质。要求监察官员既有刚正不阿的品质, 又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根据政绩对监察官员进行 考核。
(4)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察官员品级不高,但可“风闻 奏事”,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 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2)官僚制度:秦朝时期确立,官员有法律制度作为办事依据,有制 度赋予的权力,朝议制、三省六部制等;官僚制度制约皇权,一定程 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 项正确。
3.(2018·汾阳一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 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4.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
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
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1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1.“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吾帝禹之子也’。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答案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答案分封制。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贾母的这种思想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答案宗法观念。
夏朝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归纳总结: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
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
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1.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8-
一
二
三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相权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
三分 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
分明 (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 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 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 制与机构运转
-13-
一
二
三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5-
一
二
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
专题01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试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024•立山区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反映了变法()A.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B.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D.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原创题)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A.承认土地私有B.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新情境)“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朝派去地方的官员称为()A.刺史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4.(新情境)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上述措施反映的是秦朝的()A.制度创新B.经济改革C.法律严苛D.文化专制5.(历史解释)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减免田赋。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了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D.儒学已居于主导地位6.(历史解释)历史蕴含着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政治智慧。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妙处是()A.和平化解了地方诸侯对皇权的威胁B.加强了诸侯对封地的控制力C.完全消除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矛盾D.彻底剥夺了地方豪强的权力7.(跨学科)为了解决甲图的现象,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采取了有力的措施,造成了乙图的结果,该措施是()A.推恩令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焚书坑儒D.统一文字8.(2023秋•仁化县校级期末)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点明以土地为标准的收入情况,无法反映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
[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学案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1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1.(2018年3月宁波适应)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
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 )A.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 B.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C.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D.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分封的对象和封国都有其政治目的,选C。
答案 C2.某学者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解析第三种情况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开辟荒地”,只有D符合。
答案 D4.《墨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此材料表明( )A.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地方权力已开始向天子集中C.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大宗地位D.诸侯要向天子提供军赋力役解析根据所学,地方权力开始向天子集中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B;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涉及的是宗法制,故排除C;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诸侯不对周王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说明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正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湖北黄冈元月调研,25)下面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
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在对地方削弱的基础上建立的,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C项错误;“推恩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 项正确。
5.(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1)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
这表明当时()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答案:C解析: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西魏选才“惟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6.(2018山东临沂期中,4)下面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和东汉中叶,州、郡数没有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的进程,州、郡数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不是机构的增加而是州、郡数和县/侯国数的增减,故C项错误;州郡数量的增加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郑州一模,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可知,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中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故D项错误。
8.(2018广东肇庆三模,26)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本身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9.(2018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24)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
这说明()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官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都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
10.(2018重庆三模,2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A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可知,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 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11.(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27)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宦官权力的加强”只反映了部分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B项错误;明朝出现心学,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意识,且题干中“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说明C项错误;士大夫的抗争与阉党巴结世宗,从两个不同角度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
12.(2018山东济宁一模,2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2018山西太原期中,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
“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
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
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
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
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
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摘编自《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10分)(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6分)参考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
(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
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