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一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凭B 才能录取,故D项不符合题意。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0-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 关闭
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 官 本题也主是要具考有查浓秦厚和的汉为初皇的帝中央个集人权服制务度的。色根彩据。材国料家“中还央保政持府了中皇古家老事的 家 务与国国不家分事、务家尚国未一分体离的”,可传知统秦和和形汉式初”中。央这官反制映受出到(宗法观) 念的影响,逐 A渐.向经君济主发专展制是中家央国集同权构演观变,念且维这系一制的度关是键秦汉时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 B确.;秦西汉周沿的宗袭法西制周是宗用法父制系度血,等缘关级系森的严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 C治.的三制公度九,实卿现相了关家规与定国凸的显结宗合族,经观济念的加发强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D的.根秦源汉,并处未于维国系家家政国治同制构度观的念转,故型A项时错期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
关闭
B本.题君主父要同考伦查,家古国代同中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
C与.父强的干关弱系枝,没,中有央提集及权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父系家长在家 D庭.内男是尊一女把卑手,君,君父王一是体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
姓的‘父母官’”可以看出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 关闭
朝确立的,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 关闭
制D 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是对宗族观念的削弱,故C项错误。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 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2018届新课标高考历史(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55张PPT)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4.(2017· 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 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 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答案】 C • 【解析】 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 到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 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故A 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导致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 省是负责审核,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表格反映了西汉朝 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 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 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 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 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 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 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 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 6.(2017· 全国新课标2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 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 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答案】 A • 【解析】 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 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 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西
汉: 东
内
汉:
外
尚
朝
书
制
台
魏 晋 南 北 朝
度
度
目的:加强皇权
手段:分割相权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执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由幕后到台前——“制度”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 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使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皇帝的私事、家 事与国事分开,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和创新。
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执行 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执行是分开的。
尚书省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以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把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办法,在政制史上是一大进步。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专制主义”问题之再思考
(1)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2)“人事”的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围绕“皇权”,即皇权不断加 强;一是围绕“形势”,即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3)“人事”影响“制度”的变化,而“制度”同样会制约“人事”
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
“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专题一 家国与集权——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考向2 中国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
1.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四个转变
目录
2.探究古代皇权加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伦理政治:把氏族血缘原理上升为国家社会原 理,形成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秩序 原理。这种人伦的原理,便是所谓的“伦理政 治”——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 (2)外戚干政:两汉时期,“太后临朝,外戚辅政” 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权操纵模式,皇室女性及其她 们身后的外戚集团逐渐从权力的边缘走到中心。 (3)宦官专权:明朝是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发展的最 后一个鼎盛期,它拥有极端受制于皇权、与外朝 大臣关系复杂、贤良宦官积极有为、机构庞大、 职能设置完备等特点。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 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 严格士庶界线,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 崇尚清谈
目录
4.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
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嘉靖年间,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
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完整的
理,有利于开疆拓土 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族人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 民族交融 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 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文化认同 (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 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目录
5.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 制度的萌芽
目录
3.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1)地方分级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或为郡县或州
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
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返回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
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 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在备考重点 关注的同时, 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 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 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 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对“家国同构”的深度认识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命题者说] ( )
返回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 传统考点 考出深度
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 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 能力。
材料 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 浅显 有任何阅读障碍。
意韵 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 深远 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
暗含 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热点 治国相结合”的理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课件
-6-
一
二
三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4-
一
二
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相权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 三分 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
分明 (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 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 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 制与机构运转
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
-11-
一
二
三
(2)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①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②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 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③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 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④非正式:军机大臣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 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1.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公族衰败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春秋战国,宗法国家走向解体的 原因有哪些? 2.铁犁牛耕,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国有共耕解体
3.劳动人口流动——个体家庭发展
5.改革变法的推动 4.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打破……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影响:稳定秩序、巩固统治;尊老风气、和谐家庭; 愚孝愚忠、忠孝矛盾、家庭等级森严、压制个性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秦以后,西周式宗法制的表层结构崩溃,深层 的血缘宗法却被改造后继续为君主专制服务。 封建统治者宣扬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家不尚谱牒 身不重乡贯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阅读材料、结 合所学,提炼 宋以后是(宗法制度)第三阶段。 一个观点并加 主要表现为宋代以后皇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更为加强 , ……地方上的宗族组 宗族势力较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织和宗法势力远较魏晋南北朝和五代时为弱小, 已不再拥有地方上独立的政治、军事势 以论述 力, 族长也一般不再由地方现任官员、军将担任, 而由不任官职的当地豪绅地主担任, 地 宗法统治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力量 方宗族势力已不再也无力成为反抗中央政权的割据力量;宗法统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协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二
——先秦 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国家
自夏代始,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度就成了全社会的组织原则,但后起 的周代之宗法形态比起夏代之宗法,更加严密和完善…… 宗统乃“亲之统”,即以宗主为核心的宗系的血缘统系;君统乃 “尊之统”,即以国君为首的政治行政统系。宗君合一即宗统和君统合 二为一,以族内部的序列去组织国家。 ——刘广明 《宗法中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社会在国家结构形态上具有什 么样的特点?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共97张PPT)
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 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 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高频考点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 (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明 确 考 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架构]
[线索梳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 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至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发展阶段。 阶段一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 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 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宗法制 (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 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 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 ,在 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在权力继 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 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考点二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朝代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秦朝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汉朝 汉武帝设立中朝 “推恩令”;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 北宋 使、三司使) 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废丞相、设内阁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明朝 清朝 军机处 沿用行省制 发展 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 削弱直到消亡,皇权加强 趋势 性减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
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第2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什么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在汉、唐、宋、 元、明、清是如何发展的?深入探究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执行中 央的命令,服从中央的管理。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不断进行 斗争。
汉武帝:推恩令
(1)内容: ①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②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 归郡统辖。
(2)作用: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①颁布“推恩令” ②实行“附益之法” 严禁中央官僚与诸侯王勾结受贿,重者弃市 ③颁布法律 《左官律》,抑制诸侯王国官吏的政治地位 ④设置监察区 刺史 ⑤酎(zhòu)金夺爵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唐
1、唐初边疆制度: ①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镇,派 节度使;
2、结果:
①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 上控制着财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②引发“安史之乱”(755-763); ②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 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1.背景: 2.内容:
元:行省制度
3.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元朝行省具有双重性 4.(2021·湖北九师联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 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 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权力 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 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 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 除D项。
宗法观念具有两面性 (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 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 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PPT课件
1
.
2
.
3
.
4
.
5
二轮复习
武汉市钢都中学 经德凤
.
6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先秦(夏商周) 第一小组:先秦之夏商周
秦汉
第二小组:先秦之春秋战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宋
第三小组:秦汉时期
明清
第四小组:唐宋时期
.
7
材料一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先秦
材料一反映了 西周哪些重要 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
.
12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四
——秦汉 宗法社会的解体、重建
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诸王逐渐 铲灭,又封宗室同姓诸王。
——钱穆《国史大纲》
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这时最
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奠
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
22
家国情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23
三、重构家国天下新秩序
.
24
.
25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 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0-
一
二
三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1-
一
二
三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这 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 僚机构则逐渐成为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外朝。 (4)作用: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 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 得以提高。
关闭
B本.题君主父要同考伦查,家古国代同中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
C与.父强的干关弱系枝,没,中有央提集及权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父系家长在家 D庭.内男是尊一女把卑手,君,君父王一是体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
姓的‘父母官’”可以看出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 关闭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 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中书、门下)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 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3-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
一讲
主题一 家国同构 ——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8-
2.“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
者不绝。父系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
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
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关闭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本.题“家主天要下考”查与古“公代中天国下政”共治存制度的特点。抓住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
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在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
袭的、终身的,同时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 关闭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关闭
C本.题九主品要中考正查制察举制。材料提及“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可见选官的标志看 D的.是科德举、制孝等品德,B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军功大小,不符合题意;九品中
正制度下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故C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靠考试方式关闭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7-
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 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的
A政.治官联僚系政,“治官是僚古政代治”政是治古制代度政的治制核度心的核心,不属于“家国同构”的表述, B排.除地A主项经;“济地是主经古济代”唯是一古的代经经济济形形态态的一种,排除B项;宗法观念早于儒家 C思.想儒产家生思,排想除影C响项了;材宗料法强观调念“家的国产同生构”“家谱”“祠堂”,可见宗法家族是国关闭 D家D.政宗府法功家能族的是延国伸家,故政D府项功正确能。的延伸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9-
一
二
三
(2)消极影响: ①造成了君主无任何约束的“家天下”。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 家庭、家族中家长、族长的绝对权威与维护国家中封建君主的专 制权威合二为一。而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不仅表现在皇帝个人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终身拥有,世代相袭,“家以传子”, 封建宗法制保证拥有绝对权威的君权永远掌握在自己一家一姓之 中。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及B 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男女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9-
3.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 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
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
凭B 才能录取,故D项不符合题意。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0-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 关闭
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 官 本题也主是要具考有查浓秦厚和的汉为初皇的帝中央个集人权服制务度的。色根彩据。材国料家“中还央保政持府了中皇古家老事的 家 务与国国不家分事、务家尚国未一分体离的”,可传知统秦和和形汉式初”中。央这官反制映受出到(宗法观) 念的影响,逐 A渐.向经君济主发专展制是中家央国集同权构演观变,念且维这系一制的度关是键秦汉时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 B确.;秦西汉周沿的宗袭法西制周是宗用法父制系度血,等缘关级系森的严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 C治.的三制公度九,实卿现相了关家规与定国凸的显结宗合族,经观济念的加发强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D的.根秦源汉,并处未于维国系家家政国治同制构度观的念转,故型A项时错期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4-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分,权力、地位差距非常大,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 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 ④内阁的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始终牢牢把持着国 家的最高权柄,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的亲信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更 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讲三练再测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8-
一
二
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朝确立的,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 关闭
制D 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是对宗族观念的削弱,故C项错误。
解析 答案
一讲三练再测 12345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1-
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 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 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一讲三练再测
中华文明的曙光
磨杵成针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