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综合(一)

合集下载

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

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19第一部分 板块三  现代史板块综合

现代史板块综合一、中国现代史二、世界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针对练1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

这一制度是()A.村民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知这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制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针对练2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落后的农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用计划经济集中农业优势,故A项正确。

B项与题干相悖,故B错误。

C、D两项题干没有涉及,故C、D错误。

二、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

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

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中国在国际上迎来了一个建交高潮,外交出现新局面。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5.(2022江西九校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指出,从井田制开始,就是 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这种“五口之家”的农户先天就不可能自给自足, 势必依靠商品交换,向其他的生产者取得必需之产品。作者认为( )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答案 D 解析 材料档案涉及地租性质中实物地租占70.7%,货币地租只占29.3%,但 货币地租档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在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自行安排 自己的生产,削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康熙到嘉庆一个半世 纪间有502件地租刑科题本档案,不能得出“清朝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较高” 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涉及地主对佃农剥削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 及农业中面向市场的雇佣关系,货币地租的发展可以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无法直接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易错点拨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 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
(2)过程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剧烈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
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
高。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
67 462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

(3)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 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 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
(4)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 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2.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 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 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 户部、度支。宋朝对宰相制度的发展( ) A.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文化
平等,解放个性
系,压制个性
关联点二 古罗马法与古代中国法制之对比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 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 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古 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 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 天下的重任”可知,自宋代开始士大夫的“天下己任”情怀 日趋浓厚,这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关,故 B项正确。 答案:B
融通点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1.概况 基本状况
表现
政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1.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 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宗法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作 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 用 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4 ▶ 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的关系
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小农经济需要 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 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 其土地私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 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 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 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作用
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地主田庄经济
概 念
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 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 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考点分类
真题 扫描
ZHENTI SAOMIAO
考点内容
考查情况
常考点 (高频)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轮考点(轮 流)
大地主田庄经济
2018·全国文综Ⅱ,25 2015·全国文综Ⅰ,24
2016·全国文综Ⅰ,25
真题 扫描
1.(2016·全国文综Ⅰ,25)
ZHENTI SAOMIAO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近代史板块综合

近代史板块综合(二)一、世界近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一、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比较1.背景不同(1)西方近代化是在本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

(2)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逐步加紧侵略的情况下逐步开始的。

2.过程不同(1)西方: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上半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中国: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领导阶级和目的不同(1)西方的近代化无论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其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2)中国的近代化中出现的新思潮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其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阻力不同(1)西方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经济方式。

所以近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以实现民主政治。

(2)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不仅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还有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中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的前提是反抗外国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

5.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看中西方近代化历程针对练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答案 D解析进入19世纪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之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被打破,家庭手工业逐渐没落,但是这种制造业的衰落也不是中国所占份额被欧洲超越的主要原因,故A、B均错误;从图表中无法体现出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故C项错误;解读图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欧洲所占份额逐渐超越中国,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总结提升(一)课件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总结提升(一)课件

2.(2019·泸州一模)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 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 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集权的加强 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解析:选 A。注意御史纠弹的对象是百官,谏官的谏诤对象是皇帝,材料说的是强化了 对百官的纠弹,弱化了对皇帝的谏诤,故选 A 项;因“台”“谏”职责不同,所以无论 “台谏分置”,还是“台谏相辅”’“台谏合一”都不涉及机构重叠问题,排除 B 项; 材料没强调台谏分置的弊端,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威,而不是监 察制度的权威,排除 D 项。
线索 2 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
时期
具体史实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 秦朝
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 唐朝
据的局面
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 运河等。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 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
线索 2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 明朝
政、军事和监察
线索 3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商周时期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军功授爵制。 (2)汉代:察举制,举孝廉,注重品德选官。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高低任命官吏。 (4)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中外古代文明+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中外古代文明+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人教版)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 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 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拓展延伸】 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 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 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 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 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审题定位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辨析选项 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 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 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因而 “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 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选B项。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 的,不是客观影响,排除;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无关,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 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 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审题定位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 解题关键 据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 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 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A项正确。 答案 A
【拓展延伸】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落伍的表现及原因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形成
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 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
“大一统”的实 经济初步发展;秦朝 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
中华文明的 现,秦朝建立封 统一度量衡、货币,两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发展——秦 建的专制主义中 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
法学家 地位
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历史 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 影响 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
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 官方效力 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 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针对练5 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 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十 二铜表法》 A.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转型——明 设内阁,清朝增 芽,经济总量仍然处
成就,文学、绘画、戏剧
清时期(鸦 设军机处,严重 于世界前列;另一方
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片战争前) 阻碍了新经济、 面,重农抑商政策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
(1368—
新思想的出现和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
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
1840年)
发展,封建制度 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针对练1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 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 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 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 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世界史板块总结(共76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世界史板块总结(共76张PPT)
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 (1)标志:美国 1787 年宪法的颁布,三权分立体制确立。 (2)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三)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14—17 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对人们思想的 垄断和束缚。 (2)成就:代表人物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3)历史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宗教改革(16 世纪) (1)原因:中世纪教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2)成就:马丁·路德等。主要观点: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信仰即可得救。 (3)影响: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 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实 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 1936 年苏联宪法 的颁布为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高度集中、集权是其基本特征。
2.成就:1687 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物体运动 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影响 (1)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出 现。 (3)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3.启蒙运动(17、18 世纪)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②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核心:理性主义。 (3)成就 ①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等。 ②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论等。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元朝行省具有双重性 4.(2021·湖北九师联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 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 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权力 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 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 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 除D项。
宗法观念具有两面性 (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 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 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3.考向: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016·10 月浙江选考,T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①反映的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属于手工业领域的成就;②③反映
的是农业领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④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的内容。故②③符合题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__都__江__堰___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_立__井__水__车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_高__转__筒__车__。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 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以及自由的雇 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 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 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意。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纺织业 (1) 新 石 器 时 代 : 纺 织 技 术 已 经 萌 芽 , 纺 织 原 料 最 初 是 用 麻 和 葛 , 出 现 人 工 育 蚕 和 _丝__织__技__术__。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发现玉蚕。 (3)汉代:品种多、技术高,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有“_丝__国_____”之称。 (4)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__私__营__纺__织__作__坊____兴起。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___黄__道__婆__革新纺织工艺,_棉__布______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_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芽____ 开始产生。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
④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 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⑤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⑥法律:颁行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还发布法 律文告,称“令”。
⑦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 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4)对外关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 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5)赋役:大致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 赋,还征收财产税。
(6)户籍:编户齐民。 (7)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设亭 长。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8)救济与优抚: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 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2. (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 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 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 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 了秦朝( C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 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农业:牛耕普及;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庄园经济。 (3)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场景。人们使用 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二轮(课件):板块一 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二轮(课件):板块一  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1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6.宋代为防止“有理者不获申,无辜者反受害”,规定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 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从所属县,经州、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御史台、 登闻鼓院,甚至可以通过专门机构直诉至皇帝。这反映出( ) 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司法实践严谨慎刑 D.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16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解析:材料体现世家大族入仕者受限,故A项错误;“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 当多元”不能体现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 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 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可以说明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故C项正 确;“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 出身’”限制的是“贵族体制”,不是“官僚体制”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答案:C
14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7.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
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 )
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矛盾尖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
解析: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
20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元朝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加强中央 集权的继续,故选A项;作者主旨强调元朝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 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行省制“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史实正确, 但与作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分权,夸大其词,史实错误, 排除C项;行省制不能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排除D项。 答案:A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古代史板块综合(一)一、中国古代史二、古代希腊、罗马一、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之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针对练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

针对练2“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 D解析“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帝国主义扶植的直接结果,故A项错误;从“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得出社会结构已经分裂,故B项错误;“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包含着思想统治的危机,故C项错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干排查
-7-
1.(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4)有研究者指出,
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
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
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命题角度1
-3-



3.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 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 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4.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世袭制、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 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12-



二、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西汉 开通 两条 丝绸 之路 唐朝 丝绸 之路 的拓 展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 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 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 半岛南端和锡兰
解析 答案
主干排查
-9-
3.(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6)下表对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 时( )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A.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 守。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 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 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4-



2.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
(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
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
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
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
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
他们是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最早的媒介。
-15-



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
1.不同文化价值取向
(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说明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合理性,故D项
关闭
错B 误。
解析 答案
主干排查
-8-
2.(2019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4)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
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
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
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
关闭
C材.儒料家说思的想是渗饮入茶社文会化,生反活映的D是.道儒家家养思生想理而不念是的促盛进行诗歌的繁荣,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哪个阶层的饮茶文化,故B项错误;泡茶时的
中庸之美、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茶时的谦和之仪都体现了儒家思
想,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渗透社会生活而不是道家养生理
关闭
念C ,故D项错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根.评据价材中料央“集若权没的有制农民度的优辛势劳和智慧”,除了歌颂中国农民的勤劳, 关闭 C同.剖时析也人赞多誉地了少其的智生慧的产一压面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 D劳.肯和定智传慧统,任农凭业什的么精先耕进细的作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
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不强调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故B项错 误;“资源匮乏”仅是温铁军论述中国农业养活众多人口时的客观自 然地理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恐怕都 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肯定了农民在农业生产实 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结合所学,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精耕细 关闭 作D 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项正确。
大题归纳
-18-
(2019四川宜宾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 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 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 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 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 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 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 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
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
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命题角度1
-5-



4.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 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 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命题角度1
-6-



三、“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 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 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 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 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 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 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 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 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 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当时主要 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 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 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 人在沿海的活动
石榴、葡萄酒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
印刷术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
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
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
关闭
C题.血干缘的关中系心是词等是级“分血缘化关制系度”的,基没有础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
D血.家缘国关一系体是政国治家架产生构的的根社源会,合当政理权性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
离并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故B项
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是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
板块综合(一)
命题角度1
-2-



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 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 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的特点。 2.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 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 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追求
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强调独立意志和锐意
进取,形成了一种注重群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在中
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是侧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规范与压制,
强调个性服从并统一于共性。
-16-



(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 ①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价值和冒险精神,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 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 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 ②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不求冒尖,甘居中庸;而西方主张人的个 性张扬,积极进取,勇为人先。这种文化心理的不同也塑造了东西 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大题归纳
-19-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 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 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 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 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 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 重镇。
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 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 始占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