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和圆锥体评课稿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两篇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两篇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两篇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篇1) 在今日的数学课堂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全面评课稿。

1. 教学目标评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公式,并在练习中应用自如,说明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2.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围绕圆锥体积的概念、公式推导及其应用展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其体积的计算方法,随后逐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

整个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圆锥体积的计算过程。

同时,教师还设计了多种题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互动与参与本节课中,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度较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5. 教学效果评价从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整体而言,教学效果显著。

6. 改进建议与措施尽管本次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引入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次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但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篇1:圆柱与圆锥知识要点:圆柱:(1)特征: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侧面及其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沿高剪开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4)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某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5)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某2(6)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某高,用字母表示为V?Sh圆锥:(1)特征: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体积:?11?公式:V?V?Sh圆锥圆柱?33?13解题大智慧一、用圆柱的特征解题1、填空(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它的(),圆柱的高就是它的()(2)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3)把一个底面半径是 2 cm 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cm。

2、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多少?3、一个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5c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把它切割成两个半圆柱后,切割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二、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解题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31.4dm,高是10dm,求它的侧面积?如果不是已知底面周长,而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呢?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25cm,求它的表面积。

3、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冒顶直径20cm,做这样10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4、用铁皮制作1节通风管,它的长是60cm,底面圆的直径是10cm。

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5、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40cm,底面直径是30cm,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6、把一张长16cm,宽6.5cm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7、挖一个圆柱形的蓄水池,已知它的底面直径是3m,池深2.5m。

《圆锥体的体积》评课稿

《圆锥体的体积》评课稿

《圆锥体的体积》评课稿
简介
本评课稿将对《圆锥体的体积》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该课程
旨在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同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
几何思维。

课程内容分析
《圆锥体的体积》课程内容丰富,设计合理,涵盖了以下方面:
1. 圆锥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4. 练题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程亮点
该课程的亮点如下:
1. 清晰的知识结构:课程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让学生能够逐步
理解圆锥体的定义、特征和计算公式。

2. 生动的教学方法: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互动性强:课堂上设置了练题和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和研究效果。

学生反馈
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积极,他们普遍认为:
1. 课程内容有趣且实用,让他们能够将几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2. 教师讲解清晰,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难点和解决问题;
3.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观点和交流心得。

总结
《圆锥体的体积》课程通过清晰的知识结构、生动的教学方法
和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圆锥体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该课程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提高计算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注重实例演示和互动环节,以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5篇)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通用5篇)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1、研究圆柱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⑷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人教版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养成良好倾听习惯——人教版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听了范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

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四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情景的创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体的体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课设计从回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锥体的特征开始,让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里提取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并将圆柱体形状的一筒沙慢慢倒在桌上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学生通过这一现象,自然地会把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

极具情趣的教学情景再加上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对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范教师没有拘泥于课本和传统的做法。

只给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操作,而是给学生一个圆锥和几个不同的圆柱,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协作,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有效活动,得出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和等底不等高四种不同的情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清楚地认识圆锥和圆柱的关系。

使圆锥的体积计算自然地与圆柱体积的计算联系起来。

为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了铺垫。

课堂中教师善于挖掘知识本身的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小组合作学习。

当他们自主地用高与底面同或不同的圆锥和圆柱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时,自然地引发了不同结论的争论,此时学生产生了要进一步操作验证的内在需求,教师及时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增强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能力和对多余信息的判断能力。

不难看出,学生学得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肯定——否定——肯定”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1)当我们深入探讨圆锥的体积这一课题时,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以直观而深刻的方式理解这一几何概念?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如何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把握核心,启迪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圆锥体积的教学重点。

体积是描述三维空间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物理量,对于圆锥这一特殊几何体,其体积公式 V = (1/3)πr²h 的理解与应用是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论推导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这一公式的内涵和应用。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些经典名言或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思维的启迪,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最后,我们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圆锥体积的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圆锥的体积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我们应该以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圆锥体积的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2)当我们深入探讨圆锥的体积这一课题时,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以直观而深刻的方式理解这一几何概念?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如何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把握核心,启迪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3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3圆柱和圆锥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分段)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一.教材地位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

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

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在信息窗3里,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

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圆柱体积的计算与评价。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体
积公式是πr²h(其中,π为圆周率,r为圆柱的底面半径,h为圆柱的高)。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圆柱的体积,这对于很多需要涉及到圆柱体积的工作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接下来,我们来评价一下圆柱体积这个概念。

首先,圆
柱体积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水杯、药瓶等等都是圆柱形状的,因此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其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只涉及到了几个基本的数学概念,因此我们能够很快地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对我们在学习更高深的数学概念时也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圆柱体积等基本概念的掌握来解决。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圆柱体积这个概念的局限性。


实际应用中,圆柱体积的计算并不是万能的,有些特殊形状的容器无法通过圆柱体积公式来计算其容积。

此外,当涉及到圆柱的边缘部分存在弯曲和椭圆形变形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也难以精确计算。

综上所述,圆柱体积这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是非常实用的。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避免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


时,掌握圆柱体积这个概念也有益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我们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教案:圆柱体与圆锥体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课程教案:圆柱体与圆锥体的联系和区别

在数学课程中,圆柱体与圆锥体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几何体,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明显的区别。

在学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时候,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同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于解决相关的问题和应用。

圆柱体是一种由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圆面,以及一个依附于这两个圆面的侧面所组成的几何体。

圆锥体则是由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顶点所组成的几何体,通常将线段连接底面圆心与顶点的直线叫做母线。

圆柱体与圆锥体都是立体几何体,是几何学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工程学、物理学、艺术学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圆柱体1.定义:圆柱体是由两个相等的圆底面和一个侧面(也称为壳体)组成的几何体。

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底面积与高的乘积,以及底面积加上两个底面到顶面的侧面积之和。

2.性质:圆柱体的性质有很多,这里仅列出几个重要的:(1)直径和高是圆柱体的两个重要的尺寸,直径是圆底面的直径,也是底面两个对称点的距离,高是圆柱体两个底面的距离。

(2)圆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与高的乘积。

公式为:V = πr²h(其中r为底面半径,h为高)。

(3)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底面积加上两个底面到侧壳体面积的和,也就是2πrh + 2πr²。

(4)圆柱体的侧面都是矩形,它们的长和宽相等,即为直径。

3.应用:圆柱体在工程、建筑、制造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圆柱体可以用来制作容器、管道、轮胎等物品。

(2)圆柱体是电力线路中常用的杆塔形式,也是一些建筑物的立柱形式。

(3)在数学中,圆柱体经常用来解决体积、表面积等有关问题。

二、圆锥体1.定义:圆锥体是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顶点连接底面圆心的直线(也称母线)以及连接这些点的曲面构成的几何体。

2.性质:圆锥体有很多重要的性质,这里列出几个比较重要的:(1)圆锥体的高是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的底面半径是底面圆的半径。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3篇合集)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3篇合集)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3篇合集)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1)首先,本次课程的目标明确,即通过具体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其次,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和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生动有趣的语言,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

同时,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本次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实验环节中,由于部分学生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影响了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课堂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总的来说,本次课程达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今天的课程《圆锥的体积》让我印象深刻。

这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采取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发现圆锥体积的奥秘。

一开始,教师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圆锥的体积是如此计算的?”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圆锥体积的好奇心。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积。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师还引入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篇目一:今天上午第二节课甘在老师新授了《圆锥的认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高屋建瓴处理教材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节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

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

本课从‚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

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

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的教案设计(优秀6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的教案设计(优秀6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的教案设计(优秀6篇)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

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教案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特征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实物图片若干张;学生准备圆柱形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各一个。

剪下教材第113、115页的图形,同桌两人准备一瓶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一组有关几何体的实物图(或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也有圆柱和圆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隐去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形成例1的场景图。

提问: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体,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根据学生回答,再隐去图中的圆锥形物体)(板书:圆柱)【设计说明: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作必要的准备。

】二、认识圆柱提问: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再问:你知道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吗?出示一个圆柱的实物模型,谈话:我们平时所说的圆柱体,一般就简称为圆柱,我们认识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请大家也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仔细观察圆柱的形状,摸一摸、比一比圆柱的面,看圆柱有哪些特征,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谁来向大家汇报,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圆柱到讲台前向全班同学汇报。

小结:圆柱的上下是一样粗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圆,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评课
本节课基于学生预习的状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一节常态状态下的优课。

1.课前准备充分。

教者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以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教具和课件,使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者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提高教学的起点,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演示,自己推导公式,自己检查课前的练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主动,参与度高。

3.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堂上节省了许多时间,教者一方面增加了练习的量,另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课堂教学效益高。

4.教学方法灵活。

教者能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灵活。

建议:
教者还应请注意一些细节。

如,对学生自己设计的口算题课前应进一步推敲,课堂教学中应及进揭示课题。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评课稿本节课的亮点:1.本节课有生活中实物〔垂线锤〕引入,让同学初步感知其体积的大小、用量杯测量体积的方法;再与不能用量杯的方法来测量生活中圆锥形屋顶的`体积,产生冲突,引入探究圆锥体积,暴露同学的思维。

2.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让同学体验特别深刻:试验中每倒一次水就让同学体验一次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逐步感知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同时也存在一些缺憾:1.例题中的数据不抱负,不便于计算;计算方法比较单一;计算的技巧缺乏指导,比如×31可以与题中数据进行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方便,提高正确率。

2.练习层次有待调整。

六班级数学《圆锥体积》评课稿2今日听了史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深深地被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阅历所打动了。

本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许多:1、导入创设的情景,能极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的欲望。

情景来源于生活,既同学活动可造房子,又与两位老师家孩子有关,同学爱好盎然。

其中的数学问题又与本节学课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2、导学问题精炼,适合同学放手开展活动,真正表达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

老师为每个组预备了学具,同学都能参加到试验中,印象深刻。

3、展示汇报阶段任然表达同学的主体地位。

操作完毕后,同学加以汇报,把试验过程和发觉交代的都很清晰,在这个环节同学还能引发更深层的`思索,对老师板书进行质疑补充,充分表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如: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的引出。

接着老师自然而然的让同学又以观测圆柱圆锥的关系,比较他们的底面积和高。

这一环节同学对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公式的总结在试验和小练习之后,安排较为合理。

试验结束,同学发觉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后,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看图填空,依据圆柱体积求圆锥体积,依据圆锥体积求圆柱体积,这样独特的设计,方便了更多的同学总结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5、练习形式多样,着重算法多样性的指导。

圆柱和圆锥评课稿

圆柱和圆锥评课稿

评《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听了六年级方老师和袁老师的两节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复习整理课,受益匪浅。

在这两节课中,我觉得两位教师有以下几点都做得非常好:
重视直观教学,利用课件的演示,教具的演示,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较好地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概念,扎实有效。

重视错例分析,抓重点,攻难点。

能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思路,掌握方法。

注重复习题的对比练习,在对比教学和练习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两节课的练习设计都很经典,题量大,形式多,安排由易到难,照顾中下学生又增强了中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我还特别欣赏方老师在课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已学知识的做法。

这样做其实又多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一次机会。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不仅掌握了复习的方法,还整体的把握了这部分知识的结构。

再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对比与练习,
融会贯通,达到复习的最终目的。

袁老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错题再现和变形拓展题,把学生平时练习中的错误进行集中交流和反思,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效果真不错!。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爸爸,我成长中的镜子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他就是我的爸爸。

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成长中的每一个瞬间,让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我走向正确的道路。

爸爸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尽快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马虎了事,结果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爸爸得知此事后,没有直接责备我,而是拿出一面镜子,让我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他说:“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负责,马虎了事只会让自己栽跟头。

你要把这面镜子时刻带在身边,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从那以后,我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都会想起爸爸的话和那面镜子,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爸爸还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每当我遇到烦恼和困惑,他都会耐心地倾听,并给予中肯的建议。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发生矛盾,心情郁闷,一度影响了学习。

爸爸得知后,没有盲目地指责我,而是问我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帮我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的办法。

他说:“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关键是要学会面对和解决。

你要学会宽容和理解,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爸爸的这番话如同一面明镜,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不足,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相处。

除了言传身教,爸爸还以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他热爱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的善举让我懂得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性。

每当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都会想起爸爸的身影和那份坚定的信念。

这些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开始独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牢记爸爸的教诲和那面镜子的寓意。

每当我迷茫、困惑时,我都会回想起爸爸的智慧和关爱,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成为像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同时,我也希望将爸爸的教诲和那面镜子的精神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

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

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

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
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

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

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
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刘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