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第一部分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第二部分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第二部分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 概述
血管瘤
系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构成的错构样新生物
占所有骨肿瘤的0.2%
可发生于颅骨各部位,以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枕骨和眼眶
➢ 临床表现
小者无症状,表皮正常
大者头皮下肿块隆起,周围血管可怒张,因肿瘤影响骨膜可有轻微头痛
骨质增生以外板为主时,可呈层状或放射状骨针,但骨针较短

常有增粗的血管沟和颅内压升高等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 概述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发生在颅骨硬膜外的脑膜瘤定义为颅骨内硬膜外脑膜瘤
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残留于硬膜外组织内的蛛网膜细胞
➢ 诊断标准
肿瘤具有脑膜瘤的病理特征
病灶位于硬膜外及颅骨内
原发性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 的影像学表现
病例1
➢ 男,15岁,突发头痛呕吐10余天
病例2
➢ 患者,女,14岁,双侧枕骨无痛性多发肿块2年余
概述
➢ 流行病学:仅占骨肿瘤的0.8~1.8%,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也可发生于颅 骨任何部位 ➢ 分类: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或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 生长方式:外生型、内生型、混合生长型,多于局部形成肿块 ➢ 临床表现:颅骨肿块、肿瘤向颅内生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局部压迫症状
病例1
➢ 男,15岁,突发头痛呕吐10余天
病例1
➢ 男,15岁,突发头痛呕吐10余天
动脉瘤样骨囊肿
病例2
➢ 患者,女,14岁,双侧枕骨无痛性多发肿块2年余
嗜酸性肉芽肿
33 2020/3/5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
➢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20岁以下,而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患者 动脉瘤样骨囊肿囊变伴出血形成液平面,特别是不同时期的出血的征象出现 概率要远高于骨巨细胞瘤
总结
1
颅骨血管瘤
2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3
浆细胞瘤
4
嗜酸性肉芽肿
5 动脉瘤样骨囊肿
膨胀性骨质破坏 高密度的骨针排列 明显强化
膨胀性改变或溶骨性破坏 放射状,针样新生骨形成 邻近脑膜强化
40~50岁多见,周围骨质无硬化 肿瘤内部其原始骨板的轮廓仍然可以分辨
小儿及青少年 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边界清楚 可见残留骨块,伴或不伴骨质硬化
常见于20岁以下 偏心、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病变区 液-液平面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 影像学表现
浆细胞瘤
颅骨骨质破坏,被软组织填充,且可突破内外板形成双凸状软组织肿块,周 围骨质无硬化
骨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的边界均较清楚,软组织肿块邻近骨质常受侵, T1WI信号改变明显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 影像学表现
浆细胞瘤
颅骨破坏后在肿瘤内部其原始骨板的轮廓仍然可以分辨
嗜酸性肉芽肿:发病年龄小,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可见残留骨 块,伴或不伴骨质硬化
内容
第一部分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第二部分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第二部分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浆细胞瘤
➢ 概述
起源于骨髓的一种原发性的和全身性的恶性肿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具有 向浆细胞分化的性质 单发者少见,约占浆细胞瘤的3 % ~5%,发病率较骨肉瘤高 通常在40~50岁以后发病,少见于30岁以前,不见青春期以前 诊断为单发者需除外系统性多发性骨髓瘤,且常有如下特点: 非肿瘤部位的骨穿刺往往不见异型浆细胞 血中M蛋白不高 尿本-周蛋白阴性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
➢ 概述
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长骨,累及颅骨者十分少见,仅占所有动脉瘤样骨囊 肿的1% 可能继发于外伤及非特异性的血管病变 最初表现骨膜抬起和边界清晰的溶骨样破坏 然后病变生长迅速并导致进行性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
➢ 影像学表现
偏心的、膨胀性的、骨皮质呈现为 肥皂泡样的骨质病变区 膨胀性的轮廓是由骨膜的骨再生引 起,病变常有细小的骨小梁样结构 肿块内可有不同时期的出血,血液 成分的降解和退变导致液平面的形成
少数肿瘤突入颅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神经症状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 影像学表现
血管瘤
CT
均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
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界清晰
高密度的骨针排列具有特征性,表浅者骨针与颅骨表面垂直,深部骨针呈蜂 窝状或放射状排列(栅栏样改变)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 影像学表现
血管瘤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 概述
嗜酸性肉芽肿
属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中的肿瘤样病变,是一种以组织细胞突发性非肿瘤 样增生为特点的溶骨性病变,额、顶骨多发。 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之一
嗜伊红肉芽肿发病原因不明。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病理分为增殖期、肉芽期、黄色肿块期、纤维化期
对放射治疗效果较好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嗜酸性肉芽肿
➢ 影像学表现 CT
颅骨破坏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性改变,边缘清晰 若颅骨内板和外板的破坏范围不一致,表现为“双边”征 颅骨破坏不完全时留有高密度死骨,典型者表现为"钮扣征“ CT下可见单发或多发颅骨破坏伴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颅骨破 坏区内可有残留小骨片,破坏边缘清晰或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 鉴别诊断
颅骨血管瘤:膨胀性骨质破坏,高密度的骨针排列,明显强化 转移性颅骨肿瘤:以溶骨表现居多,常呈多发穿凿样、鼠咬状骨质破坏,或 呈片状局限性骨质破坏。单纯成骨性转移灶较少见,有时可见混合性转移灶
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于20岁以下,偏心、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病变区, 液-液平面
概述
➢ 分类
良性
骨瘤 血管瘤 骨母细胞瘤 颅骨异位脑膜瘤 表皮样囊肿 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单纯骨囊肿
恶性
成骨肉瘤 软骨肉瘤 尤文肉瘤 纤维肉瘤 浆细胞瘤 恶性巨细胞瘤 脊索瘤
肿瘤样病变
嗜酸性肉芽肿 黄色瘤
骨纤维结构不良症 畸形性骨炎
动脉瘤样骨囊肿 颅骨硬化症
婴儿颅骨皮质肥厚 石骨症
成人以骨瘤最多见,儿童则以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最多见 ➢ 影像学方法:X线、CT、MRI
MRI:T1WI等、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高信号,
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明显强化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嗜酸性肉芽肿
➢ 鉴别诊断
骨髓瘤:40岁以上多见,颅骨弥漫性分布、边缘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区,无骨 膜反应,常见软组织肿块,尿本-周蛋白多阳性 颅骨血管瘤:颅骨板膨胀,内外板破坏,边缘轻度硬化,可见放射状排列的 骨间隔 转移性颅骨肿瘤:中老年人多件,有原发灶,以溶骨表现居多,常呈多发穿 凿样、鼠咬状骨质破坏,或呈片状局限性骨质破坏
脑组织、蛛网膜及硬膜均未受累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多较轻微,主要为头晕不适,易被忽视 当肿瘤体积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压增高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 模糊等颅内高压症状 引起颅内高压的原因主要是颅骨的增厚及硬脑膜窦的阻塞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 影像学表现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CT:
常见骨质增生而少见膨胀性改变或溶骨性破坏,呈膨胀性改变可有完整或不 完整的骨性包壳,病灶内可有不规则的钙化
颅板内外侧均可见放射状,针样新生骨形成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MRI: 广泛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形成,内外板膨胀,可见放射状骨针,边界清楚 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较均匀强化
➢ 临床表现
早期常有低热,乏力,血象中白细胞增高,嗜伊红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 沉加快
颅部有局限性隆起,有疼痛及压痛,内板破者肿块可有搏动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 影像学表现
嗜酸性肉芽肿
X线
局限性多发或单发颅骨全层破坏缺损
边缘不整齐呈“地图状”
周围无硬化及骨膜反应,向颅内侵犯者可见头皮下有软组织肿块影
MRI
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
周围脂肪界面清晰,增强后无骨针区域明显均匀强化
wenku.baidu.com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血管瘤
➢ 鉴别诊断
成骨肉瘤:持续性局部钝痛,很快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
骨纤维异常增埴症:儿童及青少年多件,磨玻璃样改变
脑膜瘤:颅骨增生硬化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

局限性以内板增生硬化为主,弥漫性则以内外板及板障均受累
其信号与脑实质相比, 这可能与肿瘤内出血和坏死的程度有关
MR增强明显强化,常均匀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浆细胞瘤
➢ 鉴别诊断
脑膜瘤:放射状,针样新生骨形成 转移瘤:原发病史 嗜酸性肉芽肿:发病年龄小,肿块体积较小
内容
第一部分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第二部分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第二部分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