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外古诗词,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甫,题为《春夜洛城闻笛》。
这篇古诗词旨在描绘春夜里的洛城,笛声悠扬,而人远离家乡。
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家乡思念和怀念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怀之情。
同时,在用词上运用了形象化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洛城的夜景和笛声的音乐效果。
本诗词兼具现实主义和意境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情感意义和文学价值;2.通过反复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鉴赏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仿写扩展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诗意理解:通过阅读诗歌的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情感特点;2.诗歌欣赏: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诗歌模仿:通过模仿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来扩展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诗意理解(1)师生共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2)讲解古诗中生僻生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解析古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结构和内容;(4)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深入分析古诗的内涵和寓意。
2.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多次背诵《春夜洛城闻笛》;(2)通过声音朗诵的方式,深入感受吟诵的韵律和情感;(3)通过情感分析的方式,理解和升华诗歌的意境。
3. 诗歌模仿(1)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表达结构和表现手法;(2)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古诗;(3)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以有效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五、课后作业(1)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查找杜甫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风格;(2)练习朗读或背诵《春夜洛城闻笛》;(3)通过模仿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写一篇或多篇类似风格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让学生思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感染力。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声衬静,通过笛声的传来衬托出春夜洛城的宁静。
6、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春夜洛城闻笛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春夜洛城闻笛》;(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珍惜当下,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2)诗歌的主题分析和情感体验;(3)诗歌的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的分析;(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3)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语气;(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和句子的含义;(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准备交流分享。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分析其含义和作用;(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关注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和感悟文章,关注对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3)评价学生的书写质量和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夜晚是否曾经被某种声音触动过心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背景、韵律、节奏等基本内容,理解古诗词的文学特点。
举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春夜洛城的宁静与美好。学生需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诗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
(2)诗词内容的理解:深入解读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描绘洛城春夜、闻笛引发的乡思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内容、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通过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思乡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他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我认为这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增加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1. 明诗意。
2. 悟诗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作。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
2.读诗,正音。
三、译读诗歌1.参考注解,译读诗歌: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四、赏读诗歌1. 赏诗文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
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
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2. 赏语言明确“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3、赏艺术手法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明确: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六、课后练习1.背默《春夜洛城闻笛》。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明确: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描绘,用文字描绘一幅春夜洛城的画面,注意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手法及情感表达。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c.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4.拓展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诗人,了解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制作一份PPT,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
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意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5.课后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拓展延伸,提高素养: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学策略:
a.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手法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3.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播放与《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春夜洛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o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o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
2.技能培养:o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o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o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情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o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春夜洛城听到笛声后,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在音乐的陪伴下,你们通常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笛声的陪伴下,想到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要求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描述。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点字词与句式分析: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暗飞声”、“散入”、“满洛城”等,提问:“这些字词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o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其他重点字词和句式,并尝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时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白,重点突出他的诗歌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听到了悠扬的笛声,不禁触发了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提问:“暗飞声”写出了笛声怎样的特点?(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引导学生想象:笛声是怎样“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春风吹拂,笛声悠扬,传遍整个洛阳城)体会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氛围。
(宁静、悠远)(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释“折柳”的含义(“折柳”是古代的一种送别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提问:为什么诗人听到“折柳”曲就会引发思乡之情?(因为“折柳”曲常常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通过描写春夜听到的笛声,借景抒情)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并进行比较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难点或意象。
2.诗词朗读: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阐述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其创作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入理解:对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句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举例:解释“玉笛”、“暗飞声”等词汇的含义,解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2)诗词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举例: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诗词创作背景的掌握:对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介绍唐代洛阳的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4)诗词背诵与运用:指导学生有效记忆诗词,并能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教授诗词背诵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分段背诵法等,并鼓励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运用诗词。)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的?”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春夜洛城闻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描写,想象并感受春夜洛城的景象。
运用分析工具,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3. 诗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春夜的联想和感受,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2. 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描写,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分析工具,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探索。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2. 请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时代特点。
2.诗词原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面意义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每一句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诗词意象分析:学生应学会如何从诗中提取意象,并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如“洛城”代表的文化背景,“春夜”暗示的季节情感,“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洛城中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的诗。它体现了诗人李白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在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上,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如“暗飞声”中的“暗”字,如何通过对比和隐含,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9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9篇】春夜洛城闻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文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春夜洛城闻笛》的配乐,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文解析(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教师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中思念家乡的情感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和情感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愁,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每个落日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诗人”。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李白鲁郡。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三、朗诵诗歌要求:字音要读准、节奏要轻缓、语调要轻扬、语气要沉郁(听读,配乐指名读、齐读)四、理解诗意(过渡:学习古诗的目的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要读好古诗,则要理解诗意。
之前,大家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五、赏析诗句(一)炼字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暗: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给人黯淡之感。
)散:“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这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思念无处不在。
)满:“满”,充满,“满洛城”,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一、学前分析人们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
人类最初的学样式是诗,人间最深情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诗歌让我们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初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行着重大变革。
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学校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研究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以“反思教学”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讨的教研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本人的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既然是感悟和鉴赏,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本次活动以本人所上的《春夜洛城闻笛》为对象。
本人执教的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首中的一首诗歌。
诗歌写的是在一个春夜,身在洛城的诗人听见了折杨柳曲调因而触发了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哀而不伤。
在学校推行课改的背景下,本人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比较法和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象、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二、课堂结构与构想。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为使学生更好体悟课中的诗情以降低课学习的难度,课前先安排学生搜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查资料,了解李白生平,诗歌风格和《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其二,吟读诗歌,把握情感。
初步把握该词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涵泳诵读,感知诗歌的情感,逐渐品味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其营造出的独特的意境。
其三,把握意象,再现意境。
在诵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通过比较法赏析不同的意象在诗歌中常常承载着不同的情感。
其四,赏读美,品味语言。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多角度深入品析。
其五,身临其境,对话诗人。
体悟是鉴赏诗词的最高层面。
结合背景资料,与诗人展开对话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他的风格。
其六,梳理知识,归纳意象。
1、在古代,诗人一般喜欢选取哪些意象承载思乡之情?2、试总结通过意象鉴赏思乡诗的一般方法。
其七,古今共情,赏读《乡愁》。
结合对意象的分析,赏析席慕容《乡愁》。
其八,选取意象,书写情感。
要求:结合本课所学,选取恰当的意象,营造意境,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诵读品读体悟拓展”构成了《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品读”阶段的赏析意象和意境为教学重点,以“体悟”阶段的感悟作者情感为教学中心,课外补充内容和“诵读”是基础,“拓展”是向外延伸。
“诵读”“品读”“体悟”以课知识为主,“拓展”则以课外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席慕容的《乡愁》为主。
三、教学案例以鉴赏的眼光解读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让我们伴随着悠远的笛音走进今天的学习。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你在笛音中听到了什么?。
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梦回千年到洛城去感受一番吧。
一、吟读诗歌,把握情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感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明确:1、从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师: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诗,前3组派一个代表参加诵读比赛,后三组点评,选出优胜者。
2、自由读标题,然后抢答。
从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生:读出了诗歌的时间,地点,事件。
师:读着读着,我们和李白的心越越近了,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全班齐读,小组交流讨论。
生:思乡之情,从“故园情”看出的。
师:如果不看“故园情”你还能从那些词语看出呢?生:折柳、闻笛师:很好,像柳、笛这样承载了诗人情感的形象在学作品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意象。
它在诗歌的传情达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吧。
二、把握意象,再现意境。
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
象物象、形象。
意象即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他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师:首先,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生:笛、柳、春风师:然而,一首好诗,仅仅选取意象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诗人,通过意象遣词造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诗歌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将诗歌呈现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再现。
提示:想象,实写加虚写。
调动多种感官。
师:《春夜洛城闻笛》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那么两首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如“春风”与“秋风”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生讨论总结:不能,首先,春风给人温暖,和煦的感觉;秋风给人萧瑟冷寂的感觉,《春夜洛城闻笛》中德乡愁是淡淡的,哀而不伤的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愁绪不同。
其次,秋风和枯藤,老树等景物也更加协调。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
意象的选取,要以情感为出发点,与诗歌的整体格调相符合。
一首好诗,仅仅选取恰当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诗人通过意象遣词造句,组织语言,营造意境抒发情感。
因此,赏读诗歌除了抓住关键意象,还要通过分析字,词,修辞手法,进一步分析诗歌。
【合作探究】一、赏读美,品味语言。
师:要求: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多角度品析。
例:谁家玉笛暗飞声。
“暗”字用的好。
它不仅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也表现出了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生:六个小组都选一点展示,先读句子再赏析词。
后一个小组先点评前一个小组的展示,然后再展示自己的。
师:在同学们生动的描绘中,我仿佛听到了幽幽的笛音,下面让同学们用表演,将我们带到春夜的洛城,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吧。
二、调动情感,深情演读。
结合以上的学习,和着音乐,分角色饱含深情的演绎《春夜洛城闻笛》。
师:其他同学为表演做点评(可从表演的语言,神态,是否再现了诗人性格,诗歌中的。
情形等方面做点评)三、身临其境,对话诗人。
(诗人在20多岁时辞别家乡,开始遍游名山大川,也渴望在外寻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此时的诗人虽思乡情重,却并不觉得凄苦。
)可和天净沙秋思对比。
要求:根据诗歌内容,想象合理的细节,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用第二人称“你”与诗人对话。
师:通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我们春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境遇让李白写下了这首诗,面对这时的李白,你又想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对他说些什么呢?生:每个小组提一到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说一段话。
同学发言,提问。
师:在同学们与李白的对话中,我听到了李白的心声,我也听到了大家对李白的理解,劝勉和祝福。
我们刚刚访问的李白仅仅是当晚听到笛声的人之一,试想一下,这样的笛声在洛城的夜晚响起,勾起的仅仅是李白的思乡情吗?。
生回答:不是。
从哪里看出的?。
何人。
是啊,何人不起故园情,我相信,所有当时听到笛音的游子,和千百年读过《春夜洛城闻笛》的人都会油然而生和李白相同的情愫吧,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和着音乐,深情诵读《春夜》。
其实,在古代有许多的人,他们为了生计,理想,不得不远离家乡亲人,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敏感的诗人们无处不起思乡之情,所有思乡的诗歌也特别的多。
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已知的诗歌,特别是我们七年级上下册书中出现过的,梳理归纳一下。
四、梳理知识,归纳意象。
师:1、在古代,诗人一般喜欢选取哪些意象承载思乡之情?(结合已知的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先从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习过的诗歌中寻找)。
生:小组成员几人上展台展示1、指出“我们认为。
这个意象,容易引发思乡之情,因为。
2、有诗歌为证。
诵读出你找的谁的诗,(课内诗歌找整首,课外的可以两句就行)一句话总结,他选取了什么意象抒发什么感情。
生总结出:月、雁、柳。
师:补充,夕阳:傍晚时分容易产生愁绪。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扁舟“扁舟”表现了漂泊之苦,思乡之愁。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师:2、试总结通过意象鉴赏思乡诗的一般方法。
生:1、找准具体意象2、把握意象的特点3、分析意象的意义师:对故土的思念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它超越个体,穿越古今,纵使时光荏苒,带走许许多多,但人们思乡的情感从古至今,从未磨灭。
【课外拓展】一、古今共情,赏读《乡愁》。
师:请同学们结合对意象的分析,赏析席慕容《乡愁》。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生:先有感情诵读要赏析的诗句,再讨论明确选取了什么为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
师:席慕容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同学们心中,一定也有许多想要抒发的情愫吧,学习了《春夜》后,大家是不是跃跃欲试,想动手写一写呢?那就拿起你的笔吧。
二、选取意象,书写情感。
要求:结合本课所学,选取恰当的意象,营造意境,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范例:我心中的乡愁乡愁是儿时门前的那条小河,清凉地流过脚背,流向心田。
乡愁是通向家门的那条土路,纵隔万水千山,总能指引归途。
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洒下的地方:是他乡,也是故乡。
师:在这首诗歌中,老师选取了“小河”、“土路”和“明月”作为意象,通过三幅画面的描绘营造三个意境,抒发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和而今对家乡的思念。
生:写好后1、2组间;3、4组间;5、6组间交换看一下。
每组选出两首展示(要求深情诵读),交换看过的小组做评价(先评价他选取了。
意象作为他。
情感的载体,再可以说说语言和构思的妙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愿我们都能热爱自己的家乡,都能试着去选取恰当意象,用字抒写心中的情感。
四、教学实践课的反思诗歌鉴赏是每年中考题的必考点,也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人通过对七年级其他诗歌的分点鉴赏学习,希望在本篇课中能得以归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