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让学生思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感染力。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声衬静,通过笛声的传来衬托出春夜洛城的宁静。

6、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春夜洛城闻笛课程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课程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文学背景,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文学特点;2. 学生能够识别和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古诗文吟诵的基本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力;2. 学生通过吟诵练习,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写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通过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理心;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阅读与鉴赏课程,结合古诗文学习,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吟诵技巧还需加强。

教学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春夜洛城闻笛》文学作品背景介绍,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介绍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中音乐元素的好奇心。

2. 课文精读与解析:-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课文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及情感表达;- 讨论课文主题:探讨诗人如何通过音乐抒发思乡之情。

3. 吟诵技巧指导:- 古诗文吟诵的基本方法介绍;- 吟诵练习:分组进行吟诵实践,互相交流心得;- 教师示范与指导:纠正学生吟诵中的不足,提高吟诵技巧。

4. 创意写作与分享:-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分享作品,互相点评,提高写作水平。

5.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讨论如何将诗人的情感态度融入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诗词背景及作者情感:深入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解读作者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情感表达。
2.写作练习:根据诗句中的描写手法,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夏夜星空”,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设想
1.导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让学生对洛城有一定的认识。然后逐句讲解诗句,解析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感悟。
2.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句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播放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中的意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
4.描写手法讲解:分析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但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诗句:请学生将《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意境的分析与表现手法的研究。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收集其他关于李白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夜晚是否曾经被某种声音触动过心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背景、韵律、节奏等基本内容,理解古诗词的文学特点。
举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春夜洛城的宁静与美好。学生需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诗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
(2)诗词内容的理解:深入解读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描绘洛城春夜、闻笛引发的乡思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内容、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通过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思乡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他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我认为这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增加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c.你认为诗中的哪种修辞手法最为巧妙?为什么?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描绘,用文字描绘一幅春夜洛城的画面,注意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手法及情感表达。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c.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4.拓展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诗人,了解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制作一份PPT,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
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意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5.课后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拓展延伸,提高素养: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学策略:
a.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手法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3.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播放与《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春夜洛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诗词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当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诗词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术语。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意境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景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中的意境描写。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10. 课程评价:(1)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2)课堂参与度及合作交流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游洛阳时所作。

二.了解诗意不知是谁家的玉笛暗暗吹出凄切的笛声,它随着春风飞呀飞,飞遍了整个洛阳城。

今夜想必每个人都听到了那首哀怨的《折杨柳》曲子,谁的心中能不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体味感情《折杨柳》:古乐曲。

古人别离,折杨柳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练习1.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难点或意象。
2.诗词朗读: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阐述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其创作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入理解:对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句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举例:解释“玉笛”、“暗飞声”等词汇的含义,解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2)诗词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举例: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诗词创作背景的掌握:对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介绍唐代洛阳的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4)诗词背诵与运用:指导学生有效记忆诗词,并能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教授诗词背诵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分段背诵法等,并鼓励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运用诗词。)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的?”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春天的夜晚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洛阳夜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洛阳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们听说过洛阳吗?谁知道洛阳有什么特色?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检查。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谈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诗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希望大家能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描写洛阳或春夜的诗歌,如《洛阳城东西》、《春夜喜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在春夜洛城闻笛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宁静的春夜,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此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耳中,这笛声会勾起人们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诗人在这春夜中的独特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游洛阳时。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深人静之时,忽然听到笛声,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这两句诗以“暗”字开篇,给人一种笛声悄然传来的感觉,“满洛城”则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传播之广。

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而生呢?“折柳”是古代送别的曲子,在这里象征着离别和思乡。

诗人由听到的笛声联想到了家乡,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o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o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

2.技能培养:o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o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o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情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o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春夜洛城听到笛声后,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在音乐的陪伴下,你们通常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笛声的陪伴下,想到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要求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描述。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点字词与句式分析: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暗飞声”、“散入”、“满洛城”等,提问:“这些字词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o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其他重点字词和句式,并尝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
终寄情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

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1 “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2 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3 李白听到了笛子声
(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
(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

这是一首七言诗,它的节奏是223。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读
5、有节奏地读古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同学们已经能把古诗读的很流利、很有节奏了,如果想读得更好、读出感情,就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

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回到洛阳的那个春夜。

(一)感受夜闻笛。

1、出示第一、二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理解诗句并交流。

3、指导朗读:此时的洛阳给你怎样的感觉?(安静)
4、读这两句诗,试着想象自己就在这安静的洛阳城里,你的耳边出现了怎样的声音?
5、指名汇报。

(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优美的笛声,让人入迷。

夜晚,春风带来了若隐若现的笛声,十分悠扬……)
6、李白看到这精美的笛子了吗?那为什么说是“玉笛”?(声音优美,悦耳,悠扬)
7、指导朗读。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8、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进洛城,去感受洛城宁静的夜晚和优美的笛声。

(1)师:听,寂静的夜色中突然出现了笛声——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师:我们着迷地听着这不知从哪传来的悠扬的笛声——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师:我们听到,春风把这笛声送到洛城的每个角落,每个辗转反侧的人都被这若隐若现的笛声吸引了——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体会思乡情。

1、这笛声是多么的迷人啊!吹奏的到底是什么乐曲呢?
2、了解《折杨柳》
(1)“折柳”指什么?(《折杨柳》)
(2)古人会在什么情况下特意折柳呢?(出示折柳送别相关诗句)为什么?(送别,“柳”“留”音近,表示不舍)
(3)想象诗人远游,亲朋送别他时会说些什么?(生说)
(4)如今,身在异乡的诗人听到这首曲子,想到了什么?(故乡,家人)
3、交流第三、四句古诗(课件出示)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学生交流。

重点理解:“闻折柳”、“故园情”
此时,诗人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

洛阳虽然很繁华,但是……笛声虽然很悠扬,但我却……
6、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一个词)读出他的心情。

7、他会有怎样的举动呢?(动作、语言、心理)
8、如果你是李白的朋友,你看到他在笛声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不时的发出叹气的声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9、指导写话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坐姿)
(2)交流、评议
9、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1)师:虽然我身在异乡,但是我不是孤独一人,至少还有你理解我,你知道我现在那么难过是因为——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师:此刻,你一定知道我想起了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了相爱的妻子,想起了过去的点滴记忆,因为——
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师:在《折杨柳》的笛声中失眠伤心的一定不只我一个,因为——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创设情境,欣赏诵读
洛阳的无限繁华,笛声的悠扬婉转,此时都无法再吸引诗人,他的心完全被浓浓的思念占据了。

让我们在低回的笛声中,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带着你的感受朗诵吧。

1、学生练习诵读。

2、检查背诵。

(听出了牵挂、听出了怀念、听出了思恋)
3、朗诵古诗。

(齐)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游子们对故乡深深的感情是一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思乡的诗句,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六、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课外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句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听 ——————《折杨柳》
想 —————— 故园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