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
2014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教案
![2014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c7ff80763231126edb1197.png)
第五单元《圆》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及综合实践活动“确定起跑线”四个具体的内容,这四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会利用直尺和圆规,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
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6.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分析、反思等过程,培养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7.使学生在推导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
8.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掌握圆的特征及以及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难点:使学生在推导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圆的认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6e79f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5.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圆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的画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启发、探究,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了解圆周率的意义,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圆周率的意义,用圆规画圆。
2.教学难点:圆周率的理解,圆的画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车轮、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征,引出圆的定义。
2.探究圆的性质: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尝试画圆,观察和思考圆的直径、半径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性质。
3.理解圆周率:通过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圆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圆的特征和性质,包括圆的定义、直径、半径、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的画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及教学标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及教学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65b836ff242336c1eb95e95.png)
(6)有自学“你知道吗?”的时间
2.例1:
(1)复习圆周长的公式;
(2)找题中的已知条件,学生列式,估算;
(3)分别求出花坛和自行车轮的周长;
(4)比较两数据,求两圆周之间的关系;
(5)独立完成练习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机会,上黑板板演并自已讲思考的过程。
(1)复习圆周长的公式;
*6.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7.了解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量。
8.会设计轴对称图形。
圆的周长
1.认识圆的周长:探索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例1: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体现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练习十五
*1.认识圆的周长:
(1)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了解直径和对称轴的关系。知道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掌握归纳法与转化的方法。
3.能够发现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过程的能力有所提高。
4.够积极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活动中的难题,体会圆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师提供的帮助
小学六年级上册
空间图形
认识圆
1.例1:(1)寻找身边的圆。(2)利用身边带圆面物品动手画圆。
2.例2:(1)剪出画好的圆,利用圆片认识圆的基本特征。(2)会用圆规画圆。
3.例3:探究圆的轴对称性。
*1. 学生描述情境图或者生活中看到的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归纳总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a43e8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6.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归纳总结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画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圆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圆,理解圆的相关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圆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圆规、直尺、铅笔等绘图工具。
3.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并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是圆形,加深学生对圆的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让学生互相观察、讨论,总结画圆的方法和技巧。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以包括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圆相关的问题,如: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一个不规则圆的面积?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精选1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1e570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5.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精选13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篇1一、本单元教材编排说明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低年级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认识。
本单元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在六年级下学期,我们还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而我们前面学习的是直线图形,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
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另外,还加强了动手操作,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圆周率的意义,是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时,对圆的基本特征,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和操作,比较容易理解。
但对圆周率的意义往往不能很好地从特殊推至一般,所以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另外,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探索推导出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操作体验。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其中圆的认识2课时,圆的周长3课时,圆的面积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主体分析1、结合具体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圆的特征(1)结合丰富的情景体会圆的曲线特征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主题图是城市广场的生活场景,里面包含了很多圆形的物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f93e44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01.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形状和图形的认识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需要加强,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圆规和直尺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对圆的概念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圆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讨圆的定义和特征,理解圆的概念。
3.学习半径和直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半径和直径的定义和关系,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4.探究圆的周长: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学习圆的周长公式。
5.探究圆的面积: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学习圆的面积公式。
6.实际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圆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cd47b7dd3383c4bb4cd2cc.png)
《圆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目标确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提出了这样一条具体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圆-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圆-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ccbb8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8.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圆-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的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点。
这些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圆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圆的特点,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的特点。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测量和计算,加深对圆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合作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辅助教学。
2.实物的圆: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测量工具:准备尺子、圆规等测量工具,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圆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并用实物进行演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备课教学设计手册(共计7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备课教学设计手册(共计7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545595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5.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备课教学设计手册(共计7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的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
本单元是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学习的延伸,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相关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画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3.圆的画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概念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用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等,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
3.练习题: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对圆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圆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分享对圆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如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到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圆心是圆的中心点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79f81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a.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圆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其性质和特点与其它图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去感知和理解。
同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也需要学生掌握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纸片,用于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圆形的实物,如圆形的饼干、地球仪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它们都是圆形的。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圆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完成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圆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圆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aac045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7.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圆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圆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圆的特征,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
2.难点:圆的直径、半径的计算,以及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地球、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激发他们学习圆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特征,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3.知识讲解:讲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规、直尺等工具,画出一个圆,并测量其直径、半径。
5.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圆形物体的面积、周长等。
6.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圆的知识掌握情况。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的特征、直径、半径等概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备课教案手册(共计7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备课教案手册(共计7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047748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9.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备课教案手册(共计7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圆》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能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特性,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圆的概念,理解圆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能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难点:圆的定义的理解,圆心、半径等基本概念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圆的概念。
3.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圆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规、直尺、圆形物品、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圆规、直尺、空白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圆心、半径等,同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让学生观察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加深对圆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5单元圆-第6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5单元圆-第6课时解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b7646a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d.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5单元圆-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的第6课时《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总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圆形花坛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引发学生对圆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巩固新知: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的知识。
4.拓展应用: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2014年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
![2014年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00ea64580216fc700afde5.png)
2014年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圆》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直观的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
圆这个平面图形与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显著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由此,教学将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
因为无论是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还是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
因此,通过对圆的研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与体悟“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促进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的认识等。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改变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引入方式,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
实验教材在引入圆时,先让学生利用圆形杯盖、圆柱体物体、三角板上的圆孔描出圆,再把圆剪下来,通过多次对折等方式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在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之后,再专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初步的用圆规画圆的知识,本次修订时,对于“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一问题,教材同时给出了用杯盖、三角尺上的圆孔、圆规画圆的方法,符合真实的学情。
接下来,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水到渠成,这样的引入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
接下来,通过让学生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探讨直径、半径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二)增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内容。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子》中对圆的定义。
只要确定了“中”和“长”,圆的位置与大小就确定下来了。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事实,过去虽然没在教材中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了。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单元《圆》教案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单元《圆》教案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028279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a.png)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五单元《圆》教案教学计划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圆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习惯也有所差异,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圆的认识。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圆的模型或图片,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圆有什么认识?圆有哪些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同时,解释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面积是指圆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80bcd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8.png)
题目:请给出圆的定义,并描述圆的特征。
答案:圆的定义:圆是一个平面上的所有点,到某个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圆的特征:圆有一个中心点,称为圆心;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半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的边界称为圆周;圆的直径是连接圆上任意两点且通过圆心的线段,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圆的绘制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物模型:采用圆形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形状和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圆的面积计算:学生难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A=πr²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如何准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3)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将圆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理解圆在实际中的应用。
(4)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圆的三维形状,难以画出给定半径的圆。
(5)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难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释和分析圆的相关问题,如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
6.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创作,如绘制关于圆的画作、制作关于圆的手工制品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7. 推荐学生参加数学讲座或研讨会,邀请数学专家或学者分享圆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8. 提供与圆相关的数学游戏或 puzzle,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重点题型整理
(5)互动式教学:运用互动式教学设备,如智能黑板等,进行实时教学展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圆的认识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圆的认识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60311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e.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圆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认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圆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逐步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圆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圆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https://img.taocdn.com/s3/m/243ab6087e21af45b307a8db.png)
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
《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时,而圆是平面曲线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3、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圆形纸片为主线,采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议议等数学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耳辨析、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并通过多媒体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动手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及教学标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及教学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fa4d870f8c75fbfc67db252.png)
3.能够发现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过程的能力有所提高。
4.够积极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活动中的难题,体会圆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1.认识圆的周长:
(1)结合学生回答,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意义和认识;
(2)借助长、正方形的周长,联系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用皮尺围测、用圆在皮尺上滚测、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3)提供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两者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2.例1:
教师提供的帮助
小学六年级上册
空间图形
认识圆
1.例1:(1)寻找身边的圆。(2)利用身边带圆面物品动手画圆。
2.例2:(1)剪出画好的圆,利用圆片认识圆的基本特征。(2)会用圆规画圆。
3.例3:探究圆的轴对称性。
*1.学生描述情境图或者生活中看到的圆。
*2.利用身边的物品画出圆。
*3.感受圆是曲线图形。
(2)练习时,小组合作、交流。
(3).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
(4)对于求不规则图形的的周长,在课堂组织讨论活动,予以帮助、解决。
3.练习十五
(1)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圆的周长的计算。
(2)更深刻地认识圆的周长的意义及直径、半径与圆周率及周长间的关系。
圆的面积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直观的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
圆这个平面图形与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显著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由此,教学将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
因为无论是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还是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
因此,通过对圆的研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与体悟“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促进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的认识等。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改变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引入方式,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
实验教材在引入圆时,先让学生利用圆形杯盖、圆柱体物体、三角板上的圆孔描出圆,再把圆剪下来,通过多次对折等方式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在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之后,再专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初步的用圆规画圆的知识,本次修订时,对于“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一问题,教材同时给出了用杯盖、三角尺上的圆孔、圆规画圆的方法,符合真实的学情。
接下来,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水到渠成,这样的引入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
接下来,通过让学生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探讨直径、半径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二)增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内容。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子》中对圆的定义。
只要确定了“中”和“长”,圆的位置与大小就确定下来了。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事实,过去虽然没在教材中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了。
例如,用圆规画圆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针尖定在哪儿”“画多大的圆”等问题,如果要画半径是3 cm 的圆,针尖到纸边缘的距离必须大于3 cm,才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完整的圆来。
在本册教材中,接下来还编排了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在设计图案的过程,学生会时时处处遇到“要画一个多大的圆”“这个圆的圆心应该在哪儿”等问题。
因此,教材增加这一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圆的数学特征。
(三)降低圆的对称性的篇幅,新增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由于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中,已经对圆的对称性有过比较充分的探讨,所以,本单元不再单独编排圆的对称性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加以巩固。
在修订过程中,新增了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先让学生模仿教材上提供的步骤,画出美丽的图案,再放手让学生试着画出教材上提供的图案。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需要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如何组成的。
需要学生对圆心位置的确定、半径大小的确定、圆的对称性等知识加以综合应用。
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例如,下面左图中大圆内部的每个“水滴”是由三个半圆围成的,其中两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半径的一半,还有一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的半径,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这些半圆的圆心位置在哪里。
右图中,大圆的内部有八个小圆,这些圆的直径都是大圆的半径,依次排列在大圆的八等分线上,互相重叠,形成了美丽的图案。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此外,还可以借助这些图案,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知识。
由于这一内容的操作性、综合性、探究性都很强,也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
(四)增加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面积的内容。
在“圆的面积”部分,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即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
要求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关系,灵活计算这两部分的面积,并在“讨论”环节进一步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论。
要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首先要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这是比较常规的思路。
例如,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时,观察到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所以很容易求出来。
但在求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时学生却遇到了困难,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但没有办法直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此时,教材引导学生改变观察角度,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很容易求出其面积。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有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经历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了圆半径是1 m的特殊问题后,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进一步讨论两个圆的半径都为的情况,使学生发现,圆的外切正方形面积是,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是,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圆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
这些结果中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数学事实,如: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始终是内接正方形面积的2倍,外切正方形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正好是,即和内接正方形的面积相等,等。
(五)“扇形”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扇形的内容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基础,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相关内容的调整,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二、教材例题分析(一)圆的认识1.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性质“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教材呈现用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洞等圆形物体进行描摹以及用圆规画圆的情境。
学生在课外应该都尝试过用圆规画圆,但是如何画得标准,画得轻松,还需教师进一步指导。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一方面,与前面的活动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画圆的过程非常切合“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一几何学的定义。
通过这一过程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念引出融为一体,自然流畅。
对圆特征的认识,分四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说明了圆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通过对折痕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理解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第三,通过测量与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第四,结合画圆的经验,理解圆心可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可决定圆的大小。
2.利用圆设计图案这是一个实践性内容。
在画圆设计图案过程中,涉及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需要学生学会确定某个圆或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也是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圆的位置与大小的最直接应用。
此外,还需要学生添加一些辅助线。
因此,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
通过教学,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促进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又能让学生在用尺规画出漂亮图案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培养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从“要在圆桌和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因此,面对“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了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
显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圆周长概念的内涵,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清晰化、直观化。
教材在此基础上提出“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要求学生跳出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找到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方法。
通过“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启发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方向放在从圆本身的特征去想办法突破。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在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2.例1:计算圆的周长本例是一个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自行车的后轮半径是33 cm,它滚一圈能走多远,那就是求它的周长。
这样的问题,是“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用曲的车轮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
第二个问题带有更强的现实性,“小明从家到学校1 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得出的相关结果也能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方法,学生很难自主发现,因此,教材直接给出明确的提示,让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一拼。
接下来的过程,则主要交给学生自主探索。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拼出的是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随着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体会“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着紧密的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利用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自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例1:计算圆的面积本例是在学生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后,用此公式解决本节开头的实际问题。
求的是“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比“求草皮面积是多少”更有现实意义、更自然。
要求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出圆形草皮的面积。
3.例2:求圆环的面积本例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圆环,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
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3.14×62-3.14×22和3.14×(62-22)。
教材也有意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采用相对简便的算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的繁杂程度,减少计算出错的可能性。
4.例3: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
例题以中国古建筑中“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两种经典设计为情境,直观清晰地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那部分面积。
两个图中的圆大小相同,但正方形位置与大小都不同。
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中间部分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例3给出一个特殊的圆半径,先解决特殊问题,在“回顾与反思”部分再讨论一般性的规律。
“分析与解答”引导学生根据图示寻找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图,很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第二个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用边长的平方直接计算面积。
此时,就需要转换思路,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或四个小三角形)。
在前面的解题环节,学生发现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是有关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因此,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需要继续延伸讨论,进一步探讨一般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