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合集下载

俄乌战争带来的灾难简介100字

俄乌战争带来的灾难简介100字

俄乌战争带来的灾难简介100字
后果一,世界地缘政治剧变。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前本来是兄弟之国,但至少之后未来的几十年内,兄弟谈不上了,肯定是世仇。

俄罗斯与中亚关系、与高加索关系、与中东关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更关键的,还是俄罗斯与美国和整个西方之间的关系。

后果二,惨烈的能源危机。

就在两年前,油价还跌到了负数(别不相信,这是事实)。

记得当时很多专家认为,油价可能再也高不起来了。

但两年后,油价又暴涨到了100美元以上。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专家。

全世界都叫苦不迭,拜登支持率一跌再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人对通胀的强烈不满。

而且,不仅仅是石油危机,同时还有天然气危机、电力危机。

而且这场危机,比以往持续的时间还要长。

后果三,残酷的粮食危机。

不多说了,看《经济学人》的这场封面就知道了:粗看是麦穗,但细看,却是一个个骷髅头……
这种渲染手法,是否妥当,我们姑且不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正在到来。

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今年全世界约3亿人可能要面临饥荒。

难以想象,都发展到了21世纪20年代,世界却遭遇严重的饥荒。

历史跟人类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但我们却真笑不出来。

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5月3日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2023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转变和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

报告谈到,2023年,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8亿人受到严重粮食危机影响,相关数据高于2023年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亿人。

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3年连续第四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7个国家的人口处于饥饿边缘。

这是该报告出版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

2023年的全球粮食不安全严重程度从2023年的21.3%上升至22.7%,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危机呈恶化趋势。

39个国家约3500万人口处于紧急水平的严重饥饿状态,其中阿富汗、刚果(金)、苏丹、也门、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等国的粮食不安全形势尤为严峻。

此外,在42个出现或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中,有30个国家的3500多万5岁以下儿童出现消瘦或急性营养不良症状,其中920万儿童出现严重消瘦症状。

这是最危及生命的营养不良形式,也是全球儿童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报告列举并分析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严重程度和营养不良状况加剧的三大驱动因素,即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首先,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的影响已使27个国家的8390万人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而这些数据在2023年为21个国家的3020万人。

贫穷国家的经济韧性在过去3年中急剧下降,它们现在面临较长的恢复期和较弱的应对未来冲击的能力。

纵观以往几次全球重大粮食危机,经济冲击的影响已超过冲突和不安全,成为造成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且随着全球经济冲击的累积,包括粮食价格飙升和严重的市场扰乱,各国应对粮食冲击的韧性和能力被削弱。

结合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的新形势论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结合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的新形势论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结合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的新形势论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境内战火不断,农业生产遭受重创,而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对俄罗斯进行制裁,限制了俄罗斯的粮食出口。

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危机。

俄乌两国作为全球粮食出口大国,在战争与制裁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粮食、食用油、化肥等农业贸易量受到巨大冲击,价格大幅上涨,将有可能引发西亚北非地区更严重的饥荒与营养不良问题;同时,部分国家为应对危机,采取了贸易保护行为,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01俄罗斯与乌克兰均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粮食安全地位举足轻重国际事务政策研究会(IFPRI)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热量出口约占全球总热量贸易的12%,而且这两个国家是小麦、大麦、向日葵和玉米等许多重要谷物和油籽的全球五大出口国之一。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则位居第五。

两国合计占全球大麦供应的19%、小麦供应的14%和玉米供应的4%,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1/3以上。

两国也是油菜籽的主要供应国,占世界葵花籽油出口市场的52%。

当前约有50个国家依赖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来保障本国30%或以上的小麦供应,多数为北非、亚洲和近东区域的最不发达国家或低收入缺粮国。

02俄乌冲突将导致粮食价格将上浮20%,饥荒问题凸显俄乌冲突爆发前,由于新冠肺炎的持续影响,加之南美因干旱歉收、全球需求强劲以及供应链问题,粮食价格已达到2011-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而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的数据,粮食库存正面临连续第五年的年度下降。

联合国警告说,全球食品价格可能会再飙升22%。

由于全球食品价格创历史新高,联合国基准食品价格指数在过去两年中飙升了40%以上。

在此期间,粮食不安全状况加剧,估计约有4500万人处于饥荒的边缘。

尤其在非洲地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预测,这波粮食危机已经不可避免,萨赫勒地区、尼日尔、布基纳法索以及贝宁之间的地缘局势也会是牵动粮食危机的重要一环。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粮食危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正在全球蔓延。

当然,粮食危机并不仅仅由于人口的激增造成的,它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气候变暖的影响。

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气候变暖现象,使一些病虫害加剧,同时也增大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比如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大旱灾,使当地的农作物大幅减产。

第二,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全球水资源普遍短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淡水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缺水。

水资源的普遍短缺给农作物带来的一个最大威胁就是使农作物难以得到灌溉。

世界银行曾指出“15%的印度粮食是靠抽取地下水生产的”,而目前对地下水的抽取已经超过了降雨对地下水的补充速度,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应的短缺,从而造成粮食短缺,进而引发粮食危机。

第三,耕地面积的减少。

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土壤的质量,加上过度放牧和砍伐,使地表植被被告破坏,土壤荒漠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最直接的威胁。

如何扭转粮食危机呢?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相当大的课题。

从宏观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及自然生态的失衡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环保的观念和意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以减少碳的排放量。

当然,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第二,要保护土壤和耕地。

粮食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土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比如植树造林等以防止土壤的沙化,保护土壤,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

第三,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首先要继续推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其次要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再次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以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

第四,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实施节约粮食工程。

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加上粮食的连年丰收,使一些人少了危机意识,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频繁的自然灾害及水资源的缺乏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应该树立危机意识,保持节约粮食的传统习惯。

世界粮食危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政策的启示

世界粮食危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政策的启示

世界粮食危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政策的启示[摘要] 国际粮食危机的产生不是粮食生产、供应链条本身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国际经济危机以及国际货币动荡传导到粮食领域引起的连锁反应,如市场投机、油价上涨和生物燃料争夺粮食资源等。

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的“高歌猛进”,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粮价涨幅仍在合理区间内。

要保持我国粮食价格的稳定和供需的平衡,必须确保落实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农业生产成本的无序上涨,消除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对农民利益的侵蚀。

同时,大力加强金融监管,谨防“热钱”大量进入我国粮食市场兴风作浪;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外汇储备量。

[关键词] 世界粮食危机;我国粮食政策;启示;应对措施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就曾经对记者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些话得到了验证。

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13年1季度,国际粮价就上涨了16.5%,达到了20年来的新高;世界银行发布的《粮食价格观察》报告指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粮食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小麦价格上涨15%,玉米价格上涨8%,大米价格上涨5%。

另外,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2010年为1.75亿吨,2011年为1亿吨,呈现继续降低的态势。

可以说,国际粮价成倍上涨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加贫困的状态。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穷人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最高达75%。

食品价格上涨对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高涨的粮价正使一些贫困国家面临饥饿威胁,并导致一些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例如加勒比海国家海地便爆发了因粮价飙升引发的社会危机。

而预测数据显示直到2015年之前,粮价都将在2004年的价格水平之上,国际粮情不容乐观。

一、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源(一)实体经济供需关系的现状从国际上看,2003年起,虽然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产粮大国接连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2006-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带来的教训

2006-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带来的教训

图2)。 米 、小 麦和玉米平均 国内价格 与2 0 年1 0 7 月相 比均 上涨了约 价格波动幅度均达到了顶 峰 (
5 中国农村科技 2 1. 1 8 01 1
国际谷物价格在2 0 年 下半 年出现大幅下跌时 ,多数 国 会 减少 国际市场高价格对 国内经济 的影 响,而进 口配额则能 08 家的 国内价格最终也开 始下 跌。到2 1年第二 季度 ,小麦 和 防止国际价格过低时影 响国内价格 。例如 ,在2 0 2 0 年 00 0 6~ 0 8
贸易政 策对 价格传 导有何影响?
价格从 国际市场 向国内市场 的传导受几个 因素 的影 响 ,
相 当一部分要靠进 口,因此实施出 口限制措施是 根本没有用 的 。当然 ,并不是所有政府贸易管制措施都会促 使价格趋于
其 中包括 运输成本 、各 国 自给 自足水 平 、汇率及 国内冲击情 更加稳定和更可预见 。
大量讨论 。 《 经合 组织—— 粮农 组织农业 展望 》 对这些事件 场 。虽然价格传导在正常情况下往往较为微弱 ,但在世界粮
进行 了一 次回顾 。但国际价格变 动到底在 多大程度上会传导 食危机期 间价格传导则表现得较为强劲 。按照年度平均值 , 至国内价格仍是一个关键 问题 ,因为农 民和消费者都不会与 在 与图 1 的样 本相 同的 国家 中 ,2 0 年大米 、小麦 和玉米 的 08
易政 策工 具来 减轻2 0 0 6—2 0 年世界粮食危机 的影 响。影响 货量 ,迟迟没有颁发进 口许可证 。许可证发 出后 ,政府各个 08
玉米 的国内价格 ( 扣除物价上涨 因素后 ) 基本上 已经 回落 至 世 界粮食危机期 间 ,中国 、印度和 印度 尼西 亚的国内大米和 20 年1 0 7 月的水平 。但 大米 的国内价格则保持在较高水平 ,比 小麦价格都表现得相 当稳定 ,这要 归功于政 府对这些商品实

谁来养活中国人

谁来养活中国人

谁来养活中国人----浅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2010年8月5日,俄罗斯政府宣布,从8月15日至12月31日,暂时禁止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口。

此消息一出全球粮价马上暴涨。

自禁止消息宣布至今,全球小麦价格已经被推高了一倍。

小麦价格的大幅上涨,唤起了人们对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记忆。

当时,从玉米到大米,农业商品价格全线上涨,并创历史新高,海地等国家出现饥荒和骚乱。

这次的“小麦价格风暴”若再延续下去,将极有可能造成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应该就能知道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虽然俄罗斯的粮食禁令对我国影响并非很大,但这其中透露的粮食安全问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实所谓粮食安全就是要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一直处于危机的阴影之下。

相关研究初步发现,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比2005年下降14%-23%。

研究亦指出,如果夜间温度升高1℃,水稻将减产10%。

再者,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升高将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干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缓慢或甚至停止,造成欠收或绝收。

气温升高同时对害虫的繁殖、越冬、迁飞等习性产生明显影响,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则故事。

话说战国时期的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

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超强,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策一,服帛降鲁梁。

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

世界粮食危机与治理机制

世界粮食危机与治理机制

世界粮食危机与治理机制◎ 刘合光 兰向民一、引言世界范围内是否会发生全面性粮食危机?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绿色革命之后,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存在全面性的世界粮食危机。

从世界粮食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马尔萨斯关于这个方面的担心是多余的。

人口与粮食的发展,没有如他预期的那样“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后者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

从196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情形来看,二者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且粮食单产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

在现代经济与科技力量的支撑下,世界谷物单产从1960年的每公顷1.35吨增长到2020年的4.07吨,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1.9%;这个增长率超过同期人口的增长率(1.6%)(胡冰川,2022)。

这意味着在现代农业科技(主要是绿色革命迅速提高了农业单产)的赋能下,世界粮食危机在总量上和总体是可以避免的。

虽然从总量和发展趋势上来说世界粮食是安全的,但是世界粮食危机在特定时期在局部区域是有可能发生并产生致命影响的。

正如大家所感知的,在这个平行世界有些人在餐桌上浪费粮食,还有些人在挨饿。

所谓世界粮食危机,是指世界粮食价格超越历史最高峰值并影响全球范围内多数人口粮食获得而引发的危机,该危机产生后在特定区域使大规模人群陷入饥荒状态。

基于以上定义,1932-1933年的乌克兰饥荒(沈莉华,2014)、1942-1943年中国河南饥荒(尚长风,2022)、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Sen,1981)、1973-1974年世界粮食危机、2007-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2021-2022年世界粮食危机等,是20世纪发生的几次大的主要粮食危机。

由于全球地域广泛,不同国家粮食生产供给与市场调控能力有差异,这些危机会在局部地区形成灾害性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学界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保障粮食安全和加强粮食危机治理研究的原因。

20世纪以来不时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促人警醒,总结梳理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梳理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治理能力和机制,对于促进全球和谐发展、保障落后国家人民的粮食权利、促进全球饥饿人群免于饥荒导致的生命安全威胁是非常有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谢颖一转轨以来俄罗斯粮食生产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遇到挫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迟钝,财政严重困难,实行私有化的俄罗斯农业受到很大影响,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1998年,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与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俄罗斯粮食严重歉收,总产量为4 780万吨,较1997年减产46%,粮食产量无法满足7 000万~7 400万吨的粮食需求。

由于供应出现严重缺口,国内粮食储备量又很少,俄不得不向美国、欧盟等提出粮食援助。

仅1999年、2000年两年,俄罗斯接受粮援与进口粮食约1 200万吨。

大量接受粮援和进口粮食,使俄罗斯的国际处境颇为尴尬、被动,也加重了已十分拮据的俄罗斯政府的财政负担。

农业与粮食问题成为俄罗斯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难题。

1998年之后,俄罗斯政府调整了改革措施,转向重视粮食生产,加之宏观环境的改善,粮食产量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危机开始出现缓解的势头。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生产粮食5 470万吨、6 450万吨和8 490万吨,连续3年粮食增产,使俄罗斯逐渐摆脱了粮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1年下半年,俄罗斯粮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有了部分出口。

2001年7月~2002年4月,俄出口小麦与粗粮约430万吨(进口175万吨)。

这是俄罗斯在近10年内第一次由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粮食供应也上了新的历史台阶。

200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达8 660万吨,粮食出口1 850万吨,成为当年第五大粮食出口国。

2003年,俄粮食产量为6 720万吨,同比增长-22. 4%。

2004~2007年俄粮食产量分别为7 810万吨、7 820万吨、7 860万吨和8 180万吨,同比增长16. 2%、0. 1%、0. 5%和4%。

其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产量为4 940万吨,同比增长9. 7%。

按美国农业部口径计算, 2006/2007年度俄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 6%左右,是继欧盟、中国、印度、美国之后的第五大小麦生产国。

粮食出口能力也逐渐增强。

据俄罗斯农业部公布资料显示, 2004~ 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出口量分别为586. 9万吨、1 225万吨、1 115. 3万吨和1 200万吨; 2007年7月~2008年1月,俄罗斯共出口粮食为1 290万吨。

其中小麦为1 170万吨,占出口总量的90%。

预计2007/2008年度俄粮食出口可达1 500万吨。

由此可见,转轨以来,俄罗斯粮食生产经历了从粮食危机到自给,从粮食进口到出口,至今基本保持较为平稳态势,其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地位不断巩固。

二全球粮食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进入2006年,全球粮价呈现加快上升的态势,玉米、小麦、大豆、大米四大主要农产品轮番涨价,均创历史新高。

2006年,玉米价格率先上涨。

2007年,小麦、大豆价格涨幅都超过50%,继续推动粮价上涨。

2008年以来,大米价格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上涨三倍多。

国际粮价上涨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世界各国粮价,即很多国家的粮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同时致使全球与粮食有关的商品价格产生连锁反应。

就俄罗斯而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粮食市场与其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粮价上涨不可避免地对俄粮食市场产生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一)加快了物价上涨指数俄罗斯农业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全球粮价上涨,俄罗斯国内粮价呈现上扬趋势。

2007年上半年,俄罗斯粮价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一倍。

其中,俄罗斯三级小麦最高价为每吨8 600卢布(1美元约合23. 3卢布),四级小麦最高价为每吨7 650卢布,黑麦最高价为每吨6 300卢布。

俄罗斯农业部部长戈尔杰耶夫最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俄国内粮价峰值已在2008年4月中旬出现,每吨为9 500卢布(1美元约合23. 7卢布)。

目前这一价格正在回落,预计将在7月份降至每吨6 000卢布后趋于稳定。

受粮价上涨影响,俄罗斯国内的食品价格涨势迅猛。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 2007年,俄食品价格总体上涨15. 6%(牛奶价格上涨30. 4%,葵花子油价格上涨52. 3%,面包价格上涨22. 4%,果蔬类价格上涨22. 4% ),居民有偿服务价格提高13. 3%,非食品类商品价格提高6. 5%。

进入2008年,各种价格指数依然呈现上涨趋势。

2008年第一季度俄罗斯食品价格涨幅为6. 4%,高于欧盟国家的1.8%。

蔬菜和水果的价格上涨了23. 5%和14. 9%,面包和大米价格上涨了6. 9%。

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升了1. 5%。

伴随着自2007年10月底冻结居民主要食品价格的措施开始至2008年5月初食品价格的全面解冻,俄罗斯的食品价格一直在政府的强力制约下运行。

这一举措结束后,在世界食品价格飙升的大背景下,未来的食品价格就可想而知了。

(二)加重了畜牧业生产压力众所周知,面包是俄罗斯人的主食,但是最近接近四成的涨幅让俄罗斯人觉得这种最普通的主食不再普通了。

其价格大幅上涨,在俄罗斯百姓中造成一定的恐慌。

然而,令俄罗斯专家学者们更为担心的是,由粮食需求风潮引起的价格上扬,更多的不是反映在面包价格上,而是肉类和牛奶的最终价格。

这会给俄食品价格带来更为沉重的打击。

根据当前粮食市场行情,俄罗斯人对面包的消费量正逐渐减少,同时,肉类价格正出现波动。

粮价上涨导致饲料价格上扬,这增加了农民饲养牲畜成本,而饲料费用占肉类成本的70%。

根据俄罗斯农业部的数据, 2007年俄罗斯肉鸡宰杀数同2005年相比增长了14. 4%, 69个地区的鸡肉产量有所增加。

俄农业部预计,到2012年,农业生产整体上每年增长4%,畜类增长5%。

《新闻报》说:“但是这一计划可能落空。

随着世界粮价的上涨,俄罗斯谷物价格从来没有如此之高。

每吨谷物饲料的价格平均为8 500卢布,每吨大麦饲料的价格平均为7 200卢布。

而一年之前的价格分别为3 800卢布和3 850卢布。

”“畜牧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每公斤猪肉的出厂价格为90卢布,但饲养的花费为54卢布,工人工资为13. 5卢布,电费为9卢布,其他材料、折旧、间接组织服务费用和税收大约为13. 5卢布。

也就是说,利润为零。

”可见,谷物价格的急剧上涨正在威胁国家农业优先项目的实施,鸡和猪的饲养将变得非常昂贵。

至于牛肉的供给一直以来更多的是依赖进口。

2008年1月10日在加里宁格勒举行的发展农工综合体会议上,时任俄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的畜牧业仅能保证自己国家60%的肉产品需求量(这只是官方统计数字,而实际上会更低)。

余下部分就被迫需要进口。

在进口过程中会碰到包括世界食品市场价格不稳在内的一些风险。

”俄农业部部长戈尔杰耶夫也曾指出:“我们对进口增长表示担忧,首先是乳制品和肉制品。

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生产增长可能停止。

”尤其在当今世界粮价大幅上涨带动物价大幅波动的形势下,使本不十分景气的俄罗斯畜牧业雪上加霜。

(三)加剧了国内通胀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粮价上涨而引起的物价大幅上升的影响,俄罗斯通胀一再冲破警戒线。

俄政府2007年年初确定的目标是在2007年将这一指标控制在8%以内。

而据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数据显示, 2007年通胀率为11. 9%。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数字与客观实际还可能相差很远。

以干酪为例,干酪是俄罗斯人最普遍食用的乳制品,官方统计涨幅最高的地区是伊万诺沃州(涨幅为27. 4% )。

来自海参崴的消息说,商店里的干酪已经从每公斤130卢布上涨到210卢布,即涨幅超过60%。

俄罗斯媒体指出,应该从通胀率中划分出“个人通胀率”。

全俄民意调查中心负责人瓦列里·费多罗夫曾指出,目前, 32%的俄罗斯人把25% ~49%的收入用在吃上, 41%的人在吃上的费用占收入的50% ~74%,剩下16%的俄罗斯人的食品消费则更是高达收入的75%以上。

可见对于将近60%的俄罗斯人来说,其在食品方面的支出要占其总收入的50% ~60%,如果食品价格上涨50%,那么很显然,其食品消费将减少一半。

对于这一大部分群体来说,对通胀率的感受不会停留在对官方数字的感受水平上,而是具体的在商店里要支付的商品价格水平上。

鉴于此,俄罗斯人对于粮价上涨所引发的相关食品价格上涨的反应也更为敏感。

“空锅游行”便是由普京政权的反对者组织的,他们抗议俄罗斯食品价格的飞涨,指责政府未能有效地应对俄罗斯的通胀,旨在破坏迫在眉睫的俄总统大选。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全球粮食危机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物价的上涨,还有更深远的社会影响。

(四)加速了农用土地的买卖和租种国际粮价的上涨,使农产品正在成为供不应求的商品,生产农产品越来越有利可图,这不仅带动了农民种粮的热情,还使农耕用地成为争夺的目标。

在俄罗斯,已经有一些公司看准这一商机,开始投资购买并出租农用土地。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这种供小于求的局面将使2009年地价大幅上涨。

目前在俄罗斯大面积农用土地的市场价格基本上为每公顷500~800美元,粮食丰产区地价为每公顷1 500美元,而农用土地租金通常不到地价的10%。

1993年俄罗斯大规模推行土地私有化,目前农用土地30%为个人所有, 1. 6%为法人所有,其余为国家和地方所有。

俄罗斯2002年通过的《农用土地流通法》规定农用土地可自由买卖,但外国人不能购买农用土地,只能租用,租期最长可达49年。

三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俄罗斯战略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挑战,保证本国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冻结价格和关税调节的措施(调高关税对粮食出口进行限制,降低主要进口商品关税以满足内需),同时,政府还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俄罗斯农业监督局对外国生产者开放本国市场。

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物价上涨给国内带来的通胀压力,但实质上却无法阻止价格的上扬。

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即危急与机遇并存,俄政府力求把握这一机会,立足长远,恢复俄罗斯20世纪初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的辉煌。

这主要表现在:(一)政治上,作为巩固其国际地位的砝码20世纪初,俄罗斯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

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宏观经济的滑坡及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导致粮食生产大幅下降。

但重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依然是其发展经济、扩大国际政治影响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伴随着俄经济好转,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业扶持力度,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粮食出口不断增长,俄罗斯逐步恢复了自己在世界粮食出口市场上的地位,现已步入世界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国行列。

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危机肆虐的今天,俄罗斯在保证内需的前提下,又保证了一定量的粮食出口,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它的实力。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NgoziOkonjo-Iweala)认为,俄罗斯短期内可作为捐助国,满足世界对粮食的紧急需求,随后它的作用可能增强;俄罗斯还是为世界粮食危机提供中长期重要机会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