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上

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上

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上)李雪茹 白少君 编写 美刊《每月评论》2008年5月号刊登了弗雷德马格多夫题为《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的文章,分析了当前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2008年一场严重的粮食危机袭击了整个世界。

这场危机达到了农业和粮食长期危机的顶峰,使得数百万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境地。

为了全面地、深刻地理解这场危机的意义与影响,我们非常有必要回顾一下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种危机主要源自于人们对生产食品、纤维和生物燃料的利润的追逐以及不可避免的人口增长和食物短缺之间的矛盾。

一、这场危机以前的“常规型”饥饿目前有60多亿人生活在地球上,联合国估计有近10亿人遭受着长期饥饿。

但是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并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足和其他形式营养不良的人。

遭遇食品安全困扰的人要么营养不足要么缺乏主要营养品,其总人数可能接近3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联合国一年前的调查已经明确地证实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他们估计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18万名儿童死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联合通讯社,2007年2月18日)。

人们遭受饥饿的原因并非粮食生产的不足。

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美国的粮食生产超过粮食需求,但饥饿问题仍然十分严竣。

美国农业部报告,在2006年有3500多万人生活在缺乏食品安全的家庭中,其中包括1300万儿童。

由于食物缺乏,生活在1200万家庭中的成年人膳食不均衡,并且在700多万个家庭里,有家庭成员被迫减少饭量或者减少吃饭次数。

在接近500万个家庭里,孩子们在一年里的某些时候时常处于饥饿状态。

这种情况在贫穷国家也很普遍,一方面大量的粮食被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粮食分配不均衡迫使大量人群生活在长期的饥饿当中。

几年前《纽约时代》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题目是“印度挨饿的穷人和烂掉的多余小麦一样多”(2002年12月2日)。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研究报告(通用20篇)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日前,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可谓是在特殊的年份完成了特殊的壮举,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来自于田埂上的信心和底气。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

“农,天下之大业也。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率先在农业领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小岗村“大包干”打响改革第一枪,再到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围,创下了连续16个夏粮丰收季,养育了世界近1/5人口,等等,这一个个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而今年春耕与疫情“撞期”,再加上倒春寒的不利因素,夏粮仍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是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

他们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继续书写着“中国奇迹”,彰显“中国自信”。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金扁担”的“科技范”。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金扁担”持续发力,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大马力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智能插秧机、智能化灌溉等“硬核”农业科技“装备”飞入寻常百姓家,“扬鞭催马送粮忙”的“三夏”大忙时节变成了“只见农机不见人”收获之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也变成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开着机器种田”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

疫情期间,“金扁担”更是发挥重要作用,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遥控、机械化自动收割等新农机、新技术把粮食生产基础夯得又牢又实。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国家的支持。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央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而保粮食能源安全处于“六保”中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同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硬”举措,有发放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直接领取的政策“红包”,还有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优惠券”,这些“拆到手软”的政策“福利”为应对风险和挑战争取了主动,调动并保护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不亏、地方抓粮不难,托举起亿万农民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信心。

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出现粮食危机?

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出现粮食危机?

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出现粮食危机?一、自然因素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粮食危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

气候变化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干旱、洪涝等现象显著增多,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

同时,全球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海水入侵,使得海滩地区的农田无法种植粮食作物。

此外,天灾如地震、飓风等也对农田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进而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

二、人为因素引发粮食危机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矛盾和战争是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

国际间的政治纷争和战争不仅导致了粮食生产设施的破坏,也造成了粮食贸易的中断,使得某些地区无法从外部进口粮食,从而导致粮食供应不足。

另外,地区内部的政治动荡和内战也极大地破坏了农田和农业设施,阻碍了粮食的生产和分配。

三、经济因素对粮食危机的影响经济因素也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贫困和不公平的经济结构是引发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贫穷地区,人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农田耕种和粮食生产。

同时,经济社会的不公平也导致了粮食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一些地区的粮食供应无法满足需求。

此外,全球化经济下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了农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得一些地区无法有效进行粮食生产,进而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

四、科技进步缓解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面对粮食危机的挑战,科技可能成为缓解危机的重要途径。

作物品种改良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手段,通过培育抗旱、抗病、抗逆环境能力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耐候性,降低粮食生产的风险。

同时,农业机械化也能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从而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使得粮食生产更加可持续和高效。

五、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危机的挑战面对粮食危机的严峻形势,国际合作是关键。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危机,共享粮食资源,通过粮食援助和贸易来缓解地区间的差异。

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2008年第6期总第42期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AdministrationInsfimteNo.6,2008GeneraNo.42·国际政治与经济·全球牲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华凌志(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作者简介]华凌志(1984一),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方面的研究。

[摘要]全球性粮食危机最近变得愈发严重,其出现的原因包括各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欠缺、对新兴技术的过于追捧、气象变化异常和战争、投机等人为因素。

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关键词]粮食危机;中国;对策[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08)06—0093-04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科学本身,而是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还是一切其他生产生活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最必不可少的因素。

“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P俳引。

粮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与一国的政治稳定以及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息息相关。

一、全球性粮食危机的现状1.历史上的全球性sg-食危机。

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即基本粮油制品的全球性短缺,价格上涨。

纵观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粮食危机,自然因素是造成历次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欠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首次被纳入到国际安全合作体系中,联合国粮农组织(FAD)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

经过世界各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粮食安全问题在20世纪后期除非洲的少数最不发达国家之外基本得到了解决。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研究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研究
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干旱和洪涝灾害
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粮食供应
极端温度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减产
气候变化引发的病虫害
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难度
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
01
02
03
人口增长
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加重 粮食供应压力
城市化进程
占用耕地资源,影响粮食 生产
土地退化和污染
世界性粮食危机对全球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 产生了严重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粮食危机的多方面影响
3
包括贫困、饥饿、营养不良、社会不稳定等问 题。
研究目的
分析全球粮食危机 的根源与实质。
提出应对世界性粮 食危机的策略和措 施。
探讨世界性粮食危 机的现状及其对各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影响。
研究方法与内容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 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 益,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援助与合作
参与全球粮食援助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援助与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向有需要的其他国 家提供粮食援助,帮助缓解全球粮食危机。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01
收集和整理有关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全球粮食
危机的根源与实质进行深入分析。
进行实证案例研究
02
选择一些受粮食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进行实证案例研究,了解
其现状、影响及应对措施。
运用综合分析法
03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资料,总结世界性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加强国际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全球粮食援 助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世界粮食危机对学术研究的启示

世界粮食危机对学术研究的启示

年份
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
85 80 % 75 70 65 6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需求的增长与竞争
高速经济增长导致需求改变
结构调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 结构调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 科技进步方向变化,提高品质、 科技进步方向变化,提高品质、增加收入更加重要
世界主要粮食库存变化趋势
大米 销售年度 1977/1979 1987/1988 1999/2000 2005/2006 消费总量 244.6 313.3 399.7 415.5 库存总量 44.8 105.3 143.5 76.7 杂粮 销售年度 1977/1979 1987/1988 1999/2000 2005/2006 消费总量 680.8 799.5 882.3 991.5 库存总量 124.0 263.3 232.8 164.4 库存/消费 18.2% 32.9% 26.4% 16.6% 消费总量 356.5 458.3 604.9 704.0 库存/消费 18.3% 33.6% 35.9% 18.5% 消费总量 396.0 511.3 585.1 624.4 小麦 库存总量 109.2 191.1 208.5 147.6 玉米 库存总量 77.3 197.5 193.6 123.7 库存/消费 21.7% 43.1% 32.0% 17.6% 库存/消费 27.6% 37.4% 35.6% 23.6%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学术问题: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学术问题:
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生产者、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反应; 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生产者、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反应; 政策目标的选择; 储备和政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政策目标的选择;科技进步 的潜力;不同市场的区分; 的潜力;不同市场的区分;等等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减产、灾害和适应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一、减产1.1 气温升高导致农作物减产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农作物在过高的气温下会受到胁迫,导致减产。

例如,高温会加速水分蒸发速度,使农田土壤变干,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

此外,热浪也容易引发农作物的病虫害,进一步减少产量。

1.2 干旱与洪涝引发粮食危机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干旱和洪涝的频率和强度,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农田的灌溉,限制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洪涝则会摧毁农作物,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歉收。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性,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

二、灾害2.1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冲击气候变化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干旱、洪涝等。

这些灾害会摧毁农作物、破坏农田,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例如,台风覆盖的地区常常会导致农田水浸,农作物腐烂,使农民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些灾害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2.2 气候变化对渔业和畜牧业的影响除了对农作物的影响外,气候变化还影响着渔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海洋的温度上升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民的捕获量减少,给饥饿的人口带来了更大的食品压力。

同时,畜牧业也面临挑战,高温天气使得畜禽缺乏舒适的生存环境,导致生产力下降。

三、适应策略3.1 调整农作物品种针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作物的品种选择至关重要。

科学家可以借助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培育出抗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通过运用优良品种和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的特性,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

3.2 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民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作物轮作、节水灌溉等手段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前粮食经济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粮食经济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当前粮食经济面临的其他问题 虽然我国的粮食生产在进一步完善和改 革,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 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问题突出,我们一起来 看下。 (一)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出现三量 齐高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几年都持续 高生产量,国内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有余,库存 充裕。我国的粮食进口量连续增长趋势,2019 年 11 月我国粮食进口量为 1013 万吨,同比增 长 53.6%;1-11 月进口量为 9972 万吨,累计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 报,2017(3):15. [2]罗贵华.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粮 食科技与经济,2019(4):43. [3]刘建国,张红梅,刘军等.浅谈当前国内粮 食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 导刊,2017(23):57-58. [4]王琳.当前粮食产业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7(4):28.
经济与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当前粮食经济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所 郑震君
摘要: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的至关重要的部分,所以国家必须要重视粮食经济问题。当前世界疫情严峻的形势下,虽然我国疫情控制取 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之一,粮食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针对当前疫情形势下粮食经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浅析的分析, 并找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粮食经济;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二)国内粮食发展空间小 首先,国外粮价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天 花板效益明显,价格难以上涨。同时随着劳动 成本和土地租金以及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成 本增加,粮食生产成本水涨船高,粮食生产就 在这二者的挤压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其次, 国内外粮价倒挂,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于国外, 同时我国对小卖和玉米等粮食关税水平比较 低,加上国外的低成本以及低关税共同导致国 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研究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

这是亘古不变真理。

农业、农民、农村构成“三农问题”则是中国发展中所必须面对历史性问题。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业,而农业核心正是粮食生产,粮食最大作用之一,是解决人类“温”与“饱”问题。

“温饱问题”是一个已经为中国人民所了解了,曾经制约着中国发展问题。

经过中国人民多年努力,粮食问题早以不再是中国发展“拦路虎”。

但是,在中国与世界更紧密联系今天,中国是否也将受到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影响呢?回答是:有可能!审视当今国际局势,世界性粮食危机日渐突显。

粮食危机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
图1中国人口——统计、预测与控制目标
就我国而言,2007年1月11日公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要求: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

图1是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和笔者找到人口预测/控制目标数据。

由图1可见,在有统计数据检验区间,蒋正华、张羚广预测数据(《社
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均偏高,但相比之下,联合国预测偏差小些。

(2)人均粮产问题
图2:人均粮食产量
中国人吃饱饭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这十余年,由图2可知,1996年趋势线值(385公斤/人)大体上可以代表这一时段平均水平。

而这一年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则为人均产量警戒线,低于它将危及社会安定;高于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则恐谷贱伤农。

由此,根据人口预测,到达人口峰值时,我们粮食产能要比2005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供给则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于10.33%,则将出现供应危机。

19.2%增长需求要求0.95亿吨左右新增产能。

正如布朗指出,农田减少不可逆转,而环境破坏亦呈扩大趋势。

在这样背景下,保持现有产能都相当困难,遑论增长?(3)产粮能力:播种面积与单产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于1998年达到峰值5.12亿吨,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个水平。

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

历年播种面积呈下行态势,主要是杂粮之
类,面积大幅萎缩,作为主食稻谷、小麦,总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在8亿亩左右,但进入本世纪后,也发生了明显下滑。

(4)单产:化肥与良种
化肥和农药是半个世纪来提高单产重要因素。

数据告诉我们,超过一定限度后,持续加大化肥和农药用量,对提高单产几无意义。

1996年后,化肥和农药每亩用量持续增大,逻辑上有两种可能:其一农民无知,盲目施用;其二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了“药物依赖”,不逐步加量就可能减产。

无论实际上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仅靠化肥、农药来明显提高单产。

(5)单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在“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时代,各地几乎是不计代价地兴建农田水利。

当时农业样板大寨,最重要建设就是梯田,所谓“先治坡、后治窝”,宁可忍受家里破烂,也要改善基本农田。

现在,人们对“先治坡、后治窝”有两极化评价。

然而,从1961年到1996年单产持续提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高强度投入功不可没。

虽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就逐渐下降,但前期建设所产生功效至少维持了10年。

(6)农田水利条件区域分布。

图3:粮食产出、人口份额地域分布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川粮外运”,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民谚中地方成了城市化、工业化热点区域,相对而言,务农比较效益绝无竞争力。

于是昔日“天下粮仓”再也没有输出粮食能力,有甚至需要大规模进口粮食,才能维持社会经济运转。

图3显示出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与全国均值之差。

由此我们看到唯一有能力大规模向外输出粮食只有: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

一向被视为粮仓江苏、河北、湖北、四川,只能自给而已,而珠三角和浙江,则成为严重缺粮区域。

(7)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成本增高,间接打击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

(8)由于新能源开发,部分粮食被用于乙醇燃料制造。

图4:玉米、稻谷和小麦在粮食总产量中份额
使得本来就不足以满足全球食用粮食进一步减少。

从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和国际粮食库存减少两个方面。

粮食危机影响
2007年,世界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上涨了112%,玉米上涨47%,大豆上涨75%。

粮价暴涨对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埃及,特别是非洲国家居民生活造成直接影响。

印度大米价格如今是一路猛涨,1公斤大米价格已由原来20卢比(1美元约合40卢比)涨到现在40卢比;小麦供应情况更糟,去年下半年,印度已经开始进口小麦。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潘南第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快被掏空了,只剩下不到1800万吨。


印度粮食短缺导致食品价格一路飞涨,使部分居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据印度《经济时报》公布数据:在过去一年里,印度食品价格普遍上涨至少30%。

城市里已有很多贫民因食品涨价而揭不开锅了。

自去年以来,埃及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攀升,尤其是面粉、大饼、肉类、蔬菜等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有价格甚至涨到了以前两倍以上。

埃及媒体形容物价“像得了神经病一样疯涨”。

整个非洲形势更加严峻。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目前有数千万人急需救济,尤其是非洲南部马拉维、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已面临饥荒,那里至少有1200万人严重缺粮。

干旱和农业经营不善原是非洲粮食短缺主要原因,现在又遭遇全球性粮食大涨价,这无疑使非洲“雪上加霜”。

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布劳恩认为,从长期看,粮价上涨会导致更多人营养不良,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到2020年将会翻上一番。

措施
1.为应付各类粮食危机,各国政府有必要收购和储存粮食,从而缓和价格波动,否则容易产生不良社会与政治后果。

2.各国应共同建立多边互信“全球粮仓”,过度粮食保护主义意味着一个效率低下全球粮食生产体系,降低了全球整体应对粮食危机能力。

这样国内国际双重应对,最终有效地降低粮食供应风险。

3.在农产品消费层面,全球应协调改变生物燃料政策,如将生物燃料产量固定在现有水平或者减少生物能源产量,同时补偿那些受当前政策影响进入这个快速扩张行业投资者。

4.加大对非生物能源相关技术开发支持力度。

这样既解决了能源问题,也能遏制过多农业资源被投放到能源产出领域。

5.可以从创新角度促进农业发展。

如金融创新方面,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一大随机因素,可开发天气保险金融产品来“熨平”这种天气造成随机影响。

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作物保险计划已经开始涵盖越来越多高价值农产品,而将此种创新在农业广谱产品中推广,就可以拉动小型农业部门投资并稳定其财务收入。

6.制度创新方面,可以提高小农对资产,尤其是土地部分产权可得性,提高他们在不平等社会发言权,最终效果是提高小农部门规模和竞争力。

7.环保方面,需要在当代农业基础上优化或者重新建立更加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加速开发和应用有前景绿色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环保功能。

如灌溉地区水资源管理战略必须提高水生产率,降低水体污染,减少对地下水不可持续性开采。

最后,各国需要倡导合理营养结构和饮食文化,以便对粮食体系消费终端健康起到直接正面作用。

理由是,如美国,公共财政支出越来越多比例被用于医疗保健,但其中很多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大都是由不恰当饮食习惯引起。

也就是说,其实可以通过优化饮食结构以及倡导良性饮食文化(如有效反吸烟运动可以节省国家整体医疗方面财政支出)来降低
部分疾病蔓延危险,从而降低医疗支出,同时,粮食利用效率也会得到良好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