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选资料】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贯彻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就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特色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活泼的政治局面。
课程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1]因此对于我们大学生就更应该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深刻的理解。
一、实事求是有科学的内涵从党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事求是”应该理解为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反映主观,只有尊重客观实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探索和掌握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从而获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更有力、更有效的工具。
毛泽东的这个定义, 使实事求是成为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 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物质与意识的层面上, 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方面, 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实事求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 透过现象看本质, 努力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实践, 自觉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坚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
[ 2]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基本国情、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是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也是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中实事求是是实质和核心。
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重要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引导下,中国得以富强,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综合国力得以变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没有中国的焕然一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因此滞留。
2、看问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对于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思想路线起着统一思想,把握方向,指导行动的巨大作用。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
u第二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及其关系(一)实事求是的涵义及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是中国一句成语。
毛泽东古为今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一论述,赋予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涵义和理论的形态,使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依照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认识的基本规律,把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如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问题。
毛泽东、邓小平都非常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问题。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客观依据。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标签:标题]篇一: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 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1思想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禁锢,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它侧重于破除一切过时的旧观念、旧传统、旧框框,使思想获得自由;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它侧重于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会落后于实际,更谈不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思想摆脱了各种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才能面对现实,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达到从实际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目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虽各有侧重,但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阻碍。
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摘要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搞革命,要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关键词:实事求是精髓理论1前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同中国共产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实事求是”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而实事求是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当前,我们必须认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思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理论实际。
2实事求是精髓的概述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第一,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
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截稿】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Δ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P23-27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第一,实事求是;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实事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看,实事求是不仅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而且是首先确立起来的原则。
正是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首先,实事求是是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并使之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得到继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实事求是是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新时期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得以制定和贯彻的基础和条件。
从实事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看,实事求是是贯穿这一理论全部内容的活的灵魂,是其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涉及的领域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但其中最根本的观点是实事求是。
第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
第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
第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样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特色以及提出的重大意义。
P47-55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在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即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把实践作为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如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3)“与时俱进”从义理上看,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把握时机,因时而变,随时令前进。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上理解“与时俱进”的思想,包涵两层意思:其一,承认变化和发展是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人们应该顺应时势,顺变才能通久。
其二,又承认变化和发展有“常则”,守则的应变才能持久。
这个守则,就是抓住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依照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进行变革。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赋予“与时俱进”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之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丰富发展(1)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五中全会精神:着力自主创新
胡锦涛同志前 不久在河南、江西、 湖北调研时反复强 调,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的核心竞争 力,也是企业生存 和发展的关键。
“三个有利于”标准:
即 “主要看是否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在珠 海考察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的意义: ★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在 “ 三
个有利于 ” 标准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 准。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使用 的“与时俱进”一词,与“与时消 息”、“与时偕行”、“与时推 移”、“与世推移”词义相近,但 明显扬弃了这些词义中的消极意味, 体现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 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建立在科学理 论基础上 第二、具有实践性品 格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 实事求是
严 谨 治 学 学 风
毛泽东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实是”就 是客观存在的一 切事物,“是” 就是事物的内部 联系,即客观规 律;“求”就是 研究。
改 造 我 们 的 学 习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批评了王明照搬马克思 主义条文的教条主义错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 结合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 释 毛泽东领导了延安整风,把反对主观主义、树 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称为领导中国 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对待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从此,实事求 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
1978年,《光明日报》发 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解
关于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是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在不同的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但是在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重新得到了确立,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思想路线也可以叫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则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就在一封信中分析了党内存在的种种思想错误。
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否定“本本主义”,即否定“教条主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坚决不能搞“本本主义”;对于旧的思想的借鉴不能照搬照抄,应该要有新的思想的融入,应该要有创造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某些党内人士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只言片语,或者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得中国革命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于是在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理论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和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并且指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并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
简述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简述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观念,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
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事求是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客观反映现实。
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揭示,必须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
实事求是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实事求是,不抛弃实际,不脱离现实,只有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事求是强调科学研究要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实验验证基础上。
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思维,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推理得出结论。
同时,科学研究也要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验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实事求是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严谨、准确地进行思考和实验,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第三,实事求是强调科学研究要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必须从实践中来,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实事求是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同时,科学研究也要以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提炼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普遍规律。
实事求是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找到平衡点,使科学研究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理论性。
第四,实事求是强调科学研究要坚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科学是一项开放的事业,需要不断吸纳新的观点和理论,不断拓展科学的边界。
实事求是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和变革。
同时,科学研究也要具有包容性,尊重不同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坚持客观事实、严密逻辑、实践理论相结合和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科学家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动力。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意义。
毛泽东“实事求是”哲学思想中的唯物史观,邓小平对“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痕迹。
深入挖掘和领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实事求是”1.1 “实事求是”命题渊源及演绎“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源于东汉《汉书·河间献王传》,唐朝训诂学家注之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也就是对所获得的古代典籍、文物或文献,客观地予以辨别真假对错是非,即一种严谨求真的考据(学)态度,这是实事求是古语的原初含义。
可见,“实事求是”在中国古时候就体现出了人的一种精神理念和可贵的价值观。
实际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做人的指导方法和基本态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儒家哲学就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
在明末清初有一批思想家,比如王夫之等人,曾极力提倡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这是一种好的治学精神。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他对“实事求是”这一诠释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全面、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他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坚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提出了“解放思想”的论断,面对新情况、新问題,既要实事求是,也要解放思想,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密不可分,解放思想是实现实事求是的突破口。
把实事求是定位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这样实事求是这个词汇就被提升为代表整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凝结中共治国智慧的符号。
实事求是的精髓要义
实事求是的精髓要义实事求是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它要求我们客观、真实地看待问题,不偏不倚地处理事情。
实事求是的精髓在于其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事求是的精髓要义。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和特点实事求是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客观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不带有个人情感和利益的色彩。
只有客观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2.真实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真实地反映和表达问题的本质和实质。
不虚构事实,不掩盖真相,不歪曲事实,不隐瞒真相,要追求真实的结果和真实的效果。
3.科学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有效工具,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事求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坚持实践基础:实事求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证明事物的正确性。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2.注重实效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注重问题的实际效果,追求实际的解决方案。
只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能够取得实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不凭主观意志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根据客观规律来处理问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和意义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它对于正确处理问题、推动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推动科学发展: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实际和实际需要,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2.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客观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实事求是,这个词听上去有点正式,但其实里面的意思非常接地气。
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很实在的态度,就像老百姓说的“说话算数,办事靠谱”。
我们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真实面对。
想想看,平常咱们做事,不就是得先了解情况,再制定计划吗?比如说,咱们要买东西,肯定得先看看价格、质量,对吧?要不然,买回来一堆垃圾,那可是哭都来不及。
再说说科学。
科学可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的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依靠事实和数据,而不是凭空想象。
你瞧,科学家们可不是什么“书呆子”,他们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不停地试验,就像小孩子玩积木,一块一块搭建出真理的高楼大厦。
很多时候,失败也是他们的一部分,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
就像我们平常做饭,有时候调料放多了,味道可就变了,得及时调整,才能做出好吃的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身边的那些“科学迷”。
他们总是爱跑去看各种讲座,搞各种实验,像极了小侦探,拼命地想要揭开真相。
有时候他们的热情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种花,他为了找出适合的土壤和光照,整天在阳台上实验,结果一开始种的花全死了,后来终于找到窍门,花开得那叫一个灿烂,真是“事半功倍”呀。
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专利,咱们普通人也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中。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老实说,互相了解很重要。
你不能只靠感觉,得看看对方的实际情况。
光说好听话可不行,得真心实意才能走得长久。
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情也是要用时间去证明的。
不得不提一下“现实”这两个字。
现实有时候挺残酷,但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很多人都想追求理想,可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差距。
就像咱们在选工作的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个时候,实事求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你得考虑自己的能力,市场的需求,以及生活的压力,不能头脑发热,要稳住阵脚,给自己留条后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这些阻力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阻力——无知无畏更可怕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
如果没有以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庄稼。
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
历史上,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无知”。
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
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
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勘探后选定坝址,县委某领导人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就从这里起线!”技术人员哭笑不得。
这位县委领导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决策呢?无知是实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
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经验阻力——经验的一半是失误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自己的经验。
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
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容易造成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只靠经验不可做到实事求是。
真正的发现规律,只有靠新的实践。
在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我们有许多经验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对经济建设就不一定适用了。
1958年的“大跃进”,是群众运动经验对经济规律的失败。
“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经验的失败,是革命党经验对执政党实践的失败。
事实上,我们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沿用过去的经验有关。
对于过分相信自己经验的人,需要大喝一声: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因为这里面只含有被过去的实践所证实的部分,还有一半等待将来的实践来检验。
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
有经验本来是好事,但也可以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
3.习惯阻力——画地为牢这里说的习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
列宁讲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习惯和我们前面讲的经验还不一样。
经验是知识,是有限的模型;习惯是思维方法,是力量无穷的武器,用错了危害更大。
习惯思维就是保守,是妨碍创新的一大障碍。
在社会变革中,经常有许多束缚人的东西,它明明是错的,是应该改掉的,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改,甚至要改变它倒成了“大逆不道”。
比如中国旧社会中妇女缠足,明明摧残身体,但这个习惯却延续了几百年。
改革开放之初,又有许多旧习惯在阻碍进步。
比如人们没有法律意识,即使有理也不愿上法庭,认为丢人;比如羞于经商,认为是投机赚钱;还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种自留地、把私营企业、把集市贸易、把商品交换、把市场经济,甚至把农民多养几只鸡,种一点菜,工人下班后在外干一点私活,都说成是“搞资本主义”;把商品流通说成“投机倒把”;把对上面的,甚至报上的不同意见就打成“反党、反革命”(现在回想起来很难理解)。
而且多年中已经习以为常,已成了是非标准。
这种习惯常常可以统治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甚至全国人多少年,而且很难改变。
习惯把人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空间,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当然也就难实事求是,发现客观规律。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跳了出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事物认识的飞跃,有时就表现为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突破。
正如物理学上打破惯性状态要一个外力,在认识上打破惯性思维,也要有一个外力,这个力常常表现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或一场新的行动,直至革命行动。
4.书本阻力——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阻力其实是本本主义,就是教条化的知识和理论形成的阻力。
陈云同志在晚年有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总结成知识和理论,并写成书,留给后人。
对实事求是来说,无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也会成为阻力。
古语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为书本与现实间有误差。
由于这种认识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续才能完成,前代人只好将已有的认识付之于书。
这些经典由于其权威性,一方面对后人的参考价值极大,另一方面它所造成的迷信力、束缚力也很大。
不是经典不好,是读书的“人”不好,不该把它看作万能,不该作茧自缚。
恩格斯就曾告诫那些企图从自己书中寻找未来社会图画的人说:你们在我这里连半点影子也找不到。
邓小平说:“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总是从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它可能有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的结论,二是推翻和补充书本上的结论,探寻未知的客观规律。
5.实践阻力——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实践阻力是指当时某一阶段的客观实践发展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揭示事物的真相和规律,主客观无法一致。
这是实事求是的第五道障碍。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继续实践,等待瓜熟蒂落。
恩格斯在解释假说并不是真理时有一段名言:“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海王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6页)可见,在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实事求是,而是客观实践还没有到这一步。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1976年10月,逮捕了“四人帮”,大家急着让小平出来工作。
叶帅说:“不能急,要不真成了宫廷政变了。
”现在我们都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殊不知就在这次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十一届四中全会才前进了小小一步:“不要包产到户”。
实践之履在艰难前行。
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不是以前不想提,实践要一步一步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又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设想。
在这之后的161年间,世界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实践)。
苏联东欧是一支,建立社会主义70多年后又垮掉了。
中国几经曲折,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见要逼近真理,其间隔着一个多么漫长的实践过程。
这时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将来的社会主义还会有更大的差别。
这是理论与实际的误差。
修正这种误差只有靠实践,谁也不要奢望省略它,超越它,一步跨到共产主义。
我们第一,要尊重实践,特别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第二,要耐心,千万不能犯急性病,不能妄图缩短甚至跨越实践。
6.自满阻力——唯我独尊,听不进意见人一自满,便不能实事求是,而是自以为是。
凡这种人大都有知识,有经验,而且还很丰富。
这种人在当初可能曾经实事求是,但当他取得一点知识,有一定经验之后就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变得固步自封,滑到了唯我独尊的深谷。
历史上因过分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
《三国演义》上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脱离了战局的实际。
李自成也是个自满的典型。
毛泽东同志曾劝人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李自成在夺取政权之前待人处事,审时度势,各方面还比较谨慎,比较能实事求是;一坐上大顺朝的宝座,就忘了内外危机,就不能明察秋毫,终至脱离实际,丢了江山。
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内是首倡实事求是的,1949年进城前他还特别提醒全党,不要学李自成。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特别提出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甚至规定了不祝寿、不以人名命名、少拍巴掌、少进酒和挂像时不与马列并列等细节。
但是到晚年,他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又过分相信自己的权威,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新实际。
7.权威阻力——自以为是,号令天下恩格斯说: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显而易见的权威。
社会不能没有权威。
权威是某一领域正确意见的代表,正像经验是有益体验的总结。
但是权威有两面性,它和经验一样,只能代表过去,但不能包办未来。
现实生活中只有过去和现在的权威,而没有将来的权威,它一样要受实践的检验。
当权威发挥其正确的指导功能时,我们探求新事物会事半功倍;当权威持错误的观点而要别人服从时,我们在通往实事求是的路上便多了一道障碍。
况且在很多情况下,除屈从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自觉服从权威,这样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高权威。
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由于他的绝对权威,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就造成不少无法挽回的遗憾。
现在人口问题已成了中国最大的压力。
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主张“控制人口”。
后来毛泽东同志反对,说人多热气高。
康生、陈伯达又兴风作浪,批判马寅初的观点是资产阶级人口论。
结果错批一人,多生数亿。
1959年庐山会议前,党内已有不少反冒进的意见,庐山会议原来也准备纠“左”,会议中间又转成反右倾。
连续几年周恩来、陈云的经济思想都遭到批判,在农村包产到户问题上,邓小平、邓子恢等同志的正确意见也遭否决。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的权威和大家的服从,结果使我党在经济建设、农村政策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实事求是。
我曾经忽发奇想,如果把每一个学者,当初怎样受权威压制,后来又怎样以权威而压制别人,这样排列下去,就是一条如长城城垛式的波浪线,这正象征着事物的波浪式发展。
每一个权威在他事业和学业的兴盛时期都给社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历史所记录的大都是他这一瞬间的光环。
但是正如人的肌体会衰老一样,不少权威的思想在晚年却变得保守消极,无法继续新的贡献。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权威,一方面又不能绝对迷信权威,不能靠他们鼎盛时期的光环来为我们永远地照亮,更要警惕自己不要自充权威。
8.利益阻力——私心作怪,明知故犯马克思讲:“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社会是分成各种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
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会意见不一,有时甚至会很对立,所以同样一件事,一项政策,会有不同反映,所谓众口难调。
这也给实事求是带来困难。
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项政策好,实事求是,但因侵犯了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利益,遇到客观阻力,难以推行。
二是某集团明知这件事对,但考虑到自身利益,昧着事实或良心有意不去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