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华研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学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知识梳理】一、北方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实行改革: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D: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的风气。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并存,东魏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代替。

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

【自我检测】一、1、北方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______世纪后期,______族建立北魏, ______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17年B.383年C.420年D.439年3.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5.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B.穆C.刘D.元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民族大融合7.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A.扩大了统治区域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魏成为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A.《北魏统一了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从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10.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D.迁都洛阳11.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二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版上册).doc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版上册).doc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自主探究】1.北魏:建立时间,族建立;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原因⑴⑵目的: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

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说;穿;改;与汉族;采用;学习。

作用: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合作探究】探究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1.东汉以来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几个?探究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4、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孝文帝迁都到下列()A、平城B、长安C、上京D、洛阳3.公元500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A、鲜卑语B、蒙古语C、汉语D、氐族语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主备人:孟雪审核人:初一历史组课时:1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0日◆学习目标1、掌握北魏建立以及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自主学习探讨一.预习导入阅读“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内容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4-115页“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完成以下问题。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基本情况。

北方统一(1)北魏建立①时间:_______后期②民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_______族③都城:________(2)北方统一:_____年,北魏统一_______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任务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完成以下内容。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都城及建立民族2、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1)经济上:(2)政治上:任务三:阅读教材115页“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完成以下内容。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1.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措施 3.姓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婚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______◆达标测试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4.“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1)下此诏书的是哪位皇帝?
(2)除了材料中所规定的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他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教反思








全面阅读教材,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大起来,建立了。
北方的统一2、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统一的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文帝迁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主要史实以及北魏政权的更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学习重点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深入理解。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1பைடு நூலகம்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材料分析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请回答:
2、影响:。
1、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教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把握北魏的成立、进展,迁都的地址及缘故,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方法学习难点正确熟悉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二、自主学习自学方式:依据以下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觉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4世纪后期,哪个少数民族成立北魏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有何作用?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地址及缘故是什么?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法及作用是什么?五、北魏割裂后显现了什么?三、合作探讨;疑难问题、拓展问题一、试探探讨: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迁都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四、课堂小结(知识、方式)学生先总结,教师再归纳总结。

五、达标训练(一)、精挑细选一、为了同意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纳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 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二、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纳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进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全然缘故是A.保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D.增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阻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制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民族大融合五、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方法的少数民族领袖是A. 呼韩邪单于B. 北魏孝文帝C. 辽太祖阿保机D. 金太祖阿骨打(二)、综合运用: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梳理】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内容:。

影响:1、北朝的含义:。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目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二、非选择题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拓展视野】1.(06江西南昌卷)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2.(07江苏徐州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B.匈奴C.汉D.氐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梳理】1.鲜卑北魏 439 孝文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2.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请回答:
(1) 下此诏书的是哪位皇帝?
(2)除了材料中所规定的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他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教反思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材料分析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全面阅读教材,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大起来,建立了。
北方的统一2、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统一的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文帝迁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
1、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文帝改革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北魏统称北朝。
备注
合作探究
展示 交流
1、议一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汉化不值肯定,它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 教 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北魏的建立;北魏孝文第的改革;北朝政权的更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越浓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的能力教育目标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问题,质疑。

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文分析:肥水指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割局混战的状态,其中少数民族一支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统一了北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a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禁穿胡服c禁用鲜卑姓氏d与汉族联姻f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教师活动1指导阅读,提问思考2渗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个民族共同创造的3提问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要点:北魏都城辟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的统治,孝文帝想以汉族文化制度治理中原地区。

边缘地区粮食产量低,建树孝文帝想统一全国。

4迁都意义市场大,人口多,学生活动1思考自学(一小组为单位)a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民族?那年统一黄河流域的?B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2讨论:A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B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3书115页要求归纳理解4改革内容有哪些?(课文阅读)5你能说出鲜卑姓氏中那些改批注g 礼法2作用3北朝的分裂a北朝:北魏—东、西两魏、北齐、北周 b南朝:宋、齐、梁、陈小结: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处于中心。

5为什么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好多的皇帝采用“孝”字呢?例:孝武帝、孝明帝补充: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仪和历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已采用孝字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汉姓?见书116页6质疑问难7快速记忆,师生互动。

孝文帝改革措施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8完成作业,查找资料课后记。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19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完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2、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3、根据课本内容,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4、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突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并落实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 4世纪后期,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3.简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4.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5.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二. 小组活动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有教材导入框内容导入本节教学内容。

导入设计二:由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指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位皇帝曾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做出过突出贡献。

他就是北魏孝文帝。

课堂小结中国历史走到了南北朝时期,但是分久必合,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2.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四、【自主先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方的统一:阅读教材了解以下问题:
(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2)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阅读P114小字了解民族融合的表现。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四)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
1、北魏分裂为和;2、东魏被所代替;西魏被所代替。
五、【合作探究】
材料一: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4)请说出他改革的深刻原因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5)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作用:
(6)用一句话评价他?评价:
【自我测试】
1、下列政权,以洛阳为都城的是()①东汉②曹魏③北魏④西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尖锐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6、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A、“五胡”内迁B、北魏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建立
材料二:“魏主下诏,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程导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

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北魏骑马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

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

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

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北魏孝文帝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北魏时期,关于迁都洛阳的事情,孝文帝曾经和他的文武大臣有过一番争论。

请你设想双方争论的内容。

如果可能,请将班里的同学分为迁都派和反迁都派,展开大争论。

2.阅读下列资料,进行姓氏探索“元”姓来源有三: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太史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是改自拓跋姓,十六国时,北魏皇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姓;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你的姓是什么呢?你知道它的来源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并将其他同学查到的资料用相同格式写好,辑成一本小册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4.北魏定都洛阳后,鲜卑人在洛阳是怎么生活的?你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自己的表演,来表现一个鲜卑人在洛阳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B.匈奴C.汉D.氐二、在体验中寻找答案下图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家具式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一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初一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二、课前预习(一)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它于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提示:阅读课本第114页至115页的绿体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四)预习检测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__________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 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 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 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3.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 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 统一度量衡d 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说汉语 b 穿汉服 c 改汉姓 d 依法治国●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阅读课本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和绿体小字归纳)(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原因:影响:四、拓展训练(一)选择1.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 北周b 前秦c 北魏d 北齐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 解决粮食问题 b 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c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4.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政权,定都(今),439年,统一了流域。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迁到。

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姓氏,把皇族由姓改为姓;鼓励;采用;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思考:
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⑵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族 B.鲜卑 C.汉族 D. 匈奴
5、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 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A.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B.北魏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C.北魏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 孝文帝迁都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古味,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⑴材料中的魏主和帝都是指谁?
⑵两则材料中的诏令分别促成了哪两项改革?
⑶为了“名正言顺”,相关的改革措施还有哪些?
⑷“帝”改革前后的名字有何变化?他所指的“北语”、“正音”分别指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