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附件3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 内科病BNX050 多寐病BNP100 腹胀满病

BNF肺系病类BNX060 健忘病BNP110 泄泻病

BNF010 咳嗽病BNX070 癫狂病BNP111 暴泻病

BNF011 外感咳嗽病BNX071 癫病BNP120 吐血病

BNF012 内伤咳嗽病BNX072 狂病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BNX080 痫病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BNX090 昏迷病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BNX091 神昏病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BNX100 痴呆病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BNX110 抽搐病BNP180 溢饮病

BNF060 肺胀病BNX120 薄厥病BNP190 支饮病

BNF070 肺痨病BNX130 卒死病BNP000 脾系病(便秘病)BNF080 咯血病BNP 脾系病类BNG 肝系病类BNF090 鼻衄病BNP010 胃脘痛病BNG010 胁痛病

BNF100 失音病BNP020 胃痞病BNG020 黄疸病

BNF110 肺衰病BNP030 吐酸病BNG021 阴黄病

BNX 心系病类BNP040 反胃病BNG022 阳黄病

BNX010 心悸病BNP050 呕吐病BNG023 急黄病

BNX011 惊悸病BNP051 暴吐病BNG030 萎黄病

BNX012 怔忡病BNP060 呃逆病BNG040 积聚病

BNX020 胸痹心痛病BNP070 嘈杂病BNG041 积病

BNX021 卒心痛病BNP080 噎膈病BNG042 聚病

BNX030 心衰病BNP090 腹痛病BNG050 臌胀病

BNX040 不寐病BNP091 卒腹痛病BNG051 水臌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G052 气臌病BNS040 气淋病BNW050 暑温病

BNG053 血臌病BNS050 血淋病BNW060 冒暑病

BNG054 虫臌病BNS060 膏淋病BNW070 暑秽病

BNG060 头痛病BNS070 劳淋病BNW080 中暑病

BNG061 头风病BNS080 乳糜尿病BNW090 湿温病

BNG070 眩晕病BNS090 尿浊病BNW091 湿阻病

BNG080 中风病BNS100 尿血病BNW100 伏暑病

BNG090 痉病BNS110 遗尿病BNW110 秋燥病

BNG100 厥病BNS120 癃闭病BNW111 温燥病

BNG101 气厥病BNS130 关格病BNW112 凉燥病

BNG102 血厥病BNS140 肾衰病BNW120 大头瘟病

BNG103 痰厥病BNS150 腰痛病BNW130 烂喉痧病

BNG104 食厥病BNS160 遗精病BNW140 疫毒痢病

BNG105 寒厥病BNS161 梦遗病BNW150 太阳病

BNG106 热厥病BNS162 滑精病BNW160 少阳病

BNG110 郁病BNS170 早泄病BNW170 阳明病

BNG120 瘿病BNS180 阳萎病BNW180 太阴病

BNG121 气瘿病BNS190 耳鸣、耳聋病BNW190 少阴病

BNG122 肉瘿病BNS191 耳鸣病BNW200 厥阴病

BNG123 瘿痈病BNS192 耳聋病BNW000 外感热病(痢疾病)BNG130 胆胀病BNW 外感热病类BNW000 外感热病(疟疾病)BNS 肾系病类BNW010 感冒病BNW000 外感热病(霍乱病)BNS010 水肿病BNW011 时行感冒病BNC 虫病类

BNS011 阳水病BNW020 外感高热病BNC000 虫病(蛔虫病)BNS012 阴水病BNW030 风温病BNC000 虫病(绦虫病)BNS020 热淋病BNW031 风温肺热病BNC000 虫病(钩虫病)

BNS030 石淋病BNW040 春温病BNC000 虫病(蛲虫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C000 虫病(姜片虫病)BNV160 脱病BWC080 丹毒病BNC000 虫病(血吸虫病)BNV170 闭病BWC090 发病

BNC000 虫病(丝虫病)BNV180 肥胖病BWC091 锁喉痈病BNC000 虫病(囊虫病)BNV190 中毒病BWC092 臀痈病BNL 内科瘤病类BNV000 内科其他病(脚气病)BWC093 腓腨发病BNL000 内科瘤病BW 外科病BWC094 手发背病BNA内科癌病类BWC疮疡病类BWC095 足发背病BNA000内科癌病BWC010疖病BWC100 有头疽病BNV内科其他病类BWC011 暑疖病BWC101 脑疽病BNV010内伤发热病BWC012 石疖病BWC102 发背疽病BNV020 虚劳病BWC013 软疖病BWC103 膻中疽病BNV030 痿病BWC014 蝼蛄疖病BWC104 少腹疽病BNV040 汗病BWC020 颜面疔疮病BWC110 发颐病BNV041 自汗病BWC030 手足疔疮病BWC120 流注病BNV042 盗汗病BWC031 蛇眼疔病BWC130 无头疽病BNV050 痛风病BWC032 蛇头疔病BWC131 附骨疽病BNV060 消渴病BWC033 蛇腹疔病BWC132 环跳疽病BNV070 风湿痹病BWC034 托盘疔病BWC133 腓腨疽病BNV080 痹尪病BWC035 足底疔病BWC140 走黄病BNV090 骨痹病BWC040 红丝疔病BWC150 内陷病BNV100 肌痹病BWC050 烂疔病BWC160 瘰疬病BNV110 面痛病BWC060 疫疔病BWC170 流痰病BNV120 面瘫病BWC070 痈病BWC180 臁疮病BNV130 颤病BWC071 肘痈病BWC190 褥疮病BNV140 急风病BWC072 脐痈病BWC200 脱疽病BNV150 厥脱病BWC073 腘窝痈病BWC210 青蛇毒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WC220 股肿病BWP010热疮病BWP110 瘾疹病

BWC230 痰毒病BWP020 蛇串疮病BWP120 土风疮病

BWC231 颈痈病BWP030 疣病BWP130 摄领疮病

BWC232 腋痈病BWP031 扁瘊病BWP140 风瘙痒病

BWC233 胯腹痈病BWP032 疣目病BWP150 风热疮病

BWR乳房病类BWP033 鼠乳病BWP160 紫癜风病

BWR010乳头破碎病BWP040 黄水疮病BWP170 白庀病

BWR020 乳痈病BWP050 登豆疮病BWP180 天疱疮病

BWR030 乳发病BWP060 癣病BWP190 面游风病

BWR040 乳痨病BWP061 白秃疮病BWP200 粉刺病

BWR050 乳癖病BWP062 肥疮病BWP210 酒齄鼻病

BWR060 乳疬病BWP063 鹅掌风病BWP220 油风病

BWR070 乳漏病BWP064 脚湿气病BWP230 猫眼疮病

BWR080 乳衄病BWP065 灰指(趾)甲病BWP240 瓜藤缠病

BWR090 乳核病BWP066 圆癣病BWP250 红蝴蝶疮病

BWR100 乳疽病BWP067 紫白癜风病BWP260 皮痹病

BWR110 粉刺性乳痈病BWP070 湿疮病BWP270 狐惑病

BWN男性前阴病类BWP071 奶癣病BWP280 流皮漏病

BWN010子痈病BWP072 旋耳疮病BWP290 白驳风病

BWN020 子痰病BWP073 窝疮病BWP300 黧黑斑病

BWN030 囊痈病BWP074 脐疮病BWP310 蟹足肿病

BWN040 脱囊病BWP075 乳头风病BWP000 皮肤病(麻风病)BWN050 阴茎痰核病BWP076 肾囊风病BWP000 皮肤病(疥疮病)BWN060 血精病BWP077 四弯风病BWP000 皮肤病(鸡眼病)BWN070 精浊病BWP080 火赤疮病BWP000 皮肤病(胼胝病)

BWN080 精癃病BWP090 顽湿聚结病BWP000 皮肤病(淋病)BWP皮肤病类BWP100 药毒病BWP000 皮肤病(梅毒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WG肛肠病类BWA020 茧唇病BFY010月经先期病

BWG010悬珠痔病BWA030 失荣病BFY020 月经后期病

BWG020 息肉痔病BWA040 乳癌病BFY030 月经先后无定期病BWG030 肛裂病BWA050 肾癌翻花病BFY040 月经过多病

BWG040 肛痈病BWA060 锁肛痔病BFY050 月经过少病BWG050 肛漏病BWV外科其他病类BFY060 经期延长病

BWG060 脱肛病BWV010疝气病BFY70 痛经病

BWG070 肛门湿疡病BWV011 水疝病BFY080 经间期出血病BWG000 肛肠病(痔病)BWV012 狐疝病BFY090 闭经病

BWG000 肛肠病(内痔病)BWV020 肠痈病BFY100 崩漏病

BWG000 肛肠病(外痔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水火烫伤病)

BFY110 经行乳房胀痛病

BWG000 肛肠病(混合痔病) BWV000 外科其他病(冻疮病)BFY120 经行发热病BWL外科瘤瘤类BWV000 外科其他病

(破伤风病)

BFY130 经行头痛病

BWL010气瘤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毒虫咬伤病)

BFY140 经行眩晕病

BWL020 血瘤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毒蛇咬伤病)

BFY150 经行身痛病

BWL030 肉瘤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蜈蚣螫伤病)

BFY160 经行口糜病

BWL040 筋瘤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蜂螫伤病)

BFY170 经行风疹块病

BWL050 骨瘤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蝎螫伤病)

BFY180 经行吐衄病

BWL060 脂瘤病BWV000 外科其他病

(狗咬伤病)

BFY190 经行泄泻病

BWA外科癌病类BF妇科病BFY200 经行浮肿病BWA010石瘿病BFY 月经病类BFY210 经行情志异常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FY220 绝经前后诸病BFC010产后血晕病BFZ020 阴挺病

BFD带下病类BFC011 产后血崩病BFZ030 脏躁病

BFD010带下病BFC020 产后痉病BFZ040 不孕病

BFR妊娠病类BFC030 产后腹痛病BFZ050 阴痒病

BFR010妊娠恶阻病BFC040 产后恶露不绝病BFZ060 阴疮病

BFR020 妊娠腹痛病BFC050 产后恶露不下病BFZ070 阴吹病

BFR030 胎漏病BFC060 产后大便难病BFZ080 热入血室病BFR040 胎动不安病BFC070 产后遗粪病BE儿科病

BFR050 滑胎病BFC080 产后发热病BEX 新生儿病类BFR051 堕胎病BFC081 产后感染发热病BEX010胎黄病

BFR052 小产病BFC090 产后汗病BEX020 赤游丹病

BFR060 胎萎不长病BFC091 产后自汗、盗汗病BEX030 脐风病

BFR070 胎死不下病BFC100 产后身痛病BEX040 脐湿病

BFR080 子烦病BFC110 产后缺乳病BEX050 脐血病

BFR090 子肿病BFC120 产后乳汁自出病BEX060 脐突病

BFR100 子满病BFC130 产后小便不通病BES儿科时行病类BFR110 子晕病BFC140 产后小便频数病BES010小儿感冒病BFR120 子痫病BFC150 产后小便淋沥病BES020 奶麻病

BFR130 子悬病BFC160 产后尿血病BES030 风痧病

BFR140 子瘖病BFC170 产后遗尿病BES040 丹痧病

BFR150 子嗽病BFC180 交肠病BES050 痄腮病

BFR160 子淋病BFL妇科瘤病类BES060 顿咳病

BFR170 转胞病BFL000妇科瘤病BES070 软脚瘟病

BFR180 难产病BFA妇科癌病类BES080 小儿疫毒痢病BFR190 胞衣不下病BFA000妇科癌病BES090 夏疰病

BFR200 孕痈病BFZ妇科其他病类BES100 夏季热病

BFC产后病类BFZ010癥瘕病BES000 儿科时行病(麻疹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ES000 儿科时行病

(水痘病)

BEZ160 五迟、五软病BEL儿科瘤病类

BES000 儿科时行病

(白喉病)

BEZ161 佝偻病BEL000儿科瘤病BEZ儿科杂病类BEZ170 小儿痿病BEA儿科癌病类BEZ010小儿咳嗽病BEZ180 五硬病BEA000儿科癌病BEZ020 肺炎喘嗽病BEZ190 解颅病BY眼科病BEZ030 哮喘病BEZ200 尿频病BYB 胞睑病类BEZ040 鹅口疮病BEZ210 小儿遗尿病BYB010针眼病

BEZ050 小儿口疮病BEZ220 小儿水肿病BYB020 胞生痰核病BEZ060 小儿乳蛾病BEZ230 夜啼病BYB030 椒疮病

BEZ070 厌食病BEZ240 小儿紫癜病BYB031 沙眼病BEZ080 积滞病BEZ250 小儿汗病BYB040 粟疮病

BEZ090 疳病BEC儿科虫病BYB050 睑弦赤烂病BEZ100 小儿呕吐病BEC000儿科虫病

(小儿蛔虫病)

BYB060 风赤疮痍病

BEZ110 小儿腹痛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绦虫病)

BYB070 胞肿如桃病

BEZ120 小儿泄泻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钩虫病)

BYB080 胞虚如球病

BEZ130 小儿脱肛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蛲虫病)

BYB090 上胞下垂病

BEZ140 小儿痫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姜片虫病)

BYB100 胞轮振跳病

BEZ150 惊风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血吸虫病)

BYB110 目劄病

BEZ151 急惊风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丝虫病)

BYB120 睑内结石病

BEZ152 慢惊风病BEC000 儿科虫病

(小儿囊虫病)

BYB130 眼丹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YB140 胞睑外翻病BYH030 凝脂翳病BYW010异物入目病

BYB150 胞肉粘轮病BYH040 黄液上冲病BYW020振胞瘀痛病

BYB160 倒睫卷毛病BYH050 蟹睛病BYW030物损真睛病

BYZ眦病类BYH060混睛障病BYW040惊震内障病

BYZ010冷泪病BYH070 风轮赤豆病BYW050 撞击伤目病

BYZ011 无时冷泪病BYH080 白膜侵睛病BYW000 外伤眼病

(电光伤目病)

BYZ012 迎风冷泪病BYH090 赤膜下垂病BYW000 外伤眼病

(酸碱伤目病)

BYZ020 漏睛病BYH100 血翳包睛病BYW000 外伤眼病

(热烫伤目病)

BYZ030 漏睛疮病BYH110 宿翳病BYL眼科瘤病类

BYZ040 赤脉传睛病BYT瞳神病类BYL000 眼科瘤病

BYZ050 胬肉攀睛病BYT010 瞳神紧小病BYA眼科癌病类

BYM白睛病类BYT011瞳神干缺病BYA000眼科癌病

BYM010暴风客热病BYT020 绿风内障病BYV眼科其他病类

BYM020 天行赤眼病BYT030 青风内障病BYV010疳积上目病

BYM030 天行赤眼暴翳病BYT040 圆翳内障病BYV020 目偏视病

BYM040 金疳病BYT050 胎患内障病BYV030辘轳转关病

BYM050 火疳病BYT060 云雾移睛病BYV040 眉棱骨痛病

BYM060 白睛青蓝病BYT070 暴盲病BYV050 鹘眼凝睛病

BYM070 白涩病BYT080 视瞻昏渺病BYV060 突起睛高病

BYM080 白睛溢血病BYT090 青盲病BYV070 神水将枯病

BYM090 时复病BYT100 高风雀目病BYV080 目痒病

BYH黑睛病类BYT110 视直如曲病BYV000 眼科其他病(近视病)BYH010聚星障病BYT120 血灌瞳神病BYV000 眼科其他病(远视病)

BYH020 花翳白陷病BYW外伤眼病类BYV000 眼科其他病(老视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R耳鼻喉科病BRB050鼻鼽病BRK020 牙痈病

BRE耳病类BRB060 鼻渊病BRK030 牙齩痈病

BRE010耳疖病BRB070鼻息肉病BRK040牙宣病

BRE020耳疮病BRB080 鼻损伤病BRK050 飞扬喉病

BRE030耳壳流痰病BRB090 异物入鼻病BRK060 口疮病

BRE040 断耳疮病BRY咽喉病类BRK070 口糜病

BRE050 耳胀、耳闭病BRY010 乳蛾病BRK080 唇风病

BRE051 耳胀病BRY011 急乳蛾病BRK090 骨槽风病

BRE052 耳闭病BRY012慢乳蛾病BRK000 口齿病(龋齿病)BRE060 脓耳病BRY020 喉痹病BRL耳鼻喉瘤病类

BRE070 暴聋病BRY021 急喉痹病BRL010 口舌痰包病

BRE080 久聋病BRY022 慢喉痹病BRL020 喉瘤病

BRE090 耳眩晕病BRY030 喉痈病BRL030耳蕈病

BRE100 异物入耳病BRY031 喉关痈病BRA耳鼻喉癌病类

BRE110 耵耳病BRY032 里喉痈病BRA010 咽喉菌病

BRE120 聋哑病BRY033 颌下痈病BRA011 咽菌病

BRE130 耳根毒病BRY034 上颚痈病BRA012喉菌病

BRE140 脓耳口眼?斜病BRY040 喉癣病BRA000 耳鼻喉癌病(舌癌病)BRE150 黄耳伤寒病BRY050 喉瘖病BG骨伤科病

BRB鼻病类BRY051 急喉瘖病BGG骨折病类

BRB010 鼻疔病BRY052 慢喉瘖病BGG000 骨折病

BRB020 鼻疳病BRY060 急喉风病BGT脱位病类

BRB030鼻塞病BRY070 梅核气病BGT000脱位病

BRB031 伤风鼻塞病BRY080 异物梗喉病BGS 伤筋病类

BRB032 鼻窒病BRK口齿病类BGS000 伤筋病

BRB040 鼻槁病BRK010 牙痛病BGS010落枕病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GS020 漏肩风病BGU损伤内证病类BGU010 头部内伤病BGU020 胸部内伤病BGU030 腹部内伤病BGU040 损伤出血病BGU050 损伤疼痛病BGU060 伤后发热病BGU070 损伤昏厥病BGU080 伤后癃闭病BGU090 损伤痿软麻木病BGU100 损伤眩晕病BGU110 损伤喘咳病BGC创伤病类BGC000 创伤病

BGL骨伤科瘤病类BGL000 骨伤科瘤病

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 名称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8〕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加强中医医院管理,现就规范中医医院名称和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名称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中医医院名称 (一)中医医院命名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1.中医医院名称由通用名和识别名组成。 2.通用名一般应在“医院”前加注“中医”等字样。如识别名中含有“中医”等字样,或举办单位是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或含有中医专属名词的,通用名前可不再加注“中医”等字样。例如,“××医院”是“××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医院”即可用“医院”作为其通用名称。 3.识别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现地域或举办人,内容可包含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名)、举办单位名称(或规范简称)、举办人姓名、与设置人有关联的其他名词;

第二部分体现医院具体性质,内容为中医学专业(学科、专科)名称、诊疗科目名称、诊疗技术名称,或中医专属名词。识别名中,第二部分可以省略,如“××省××市中医医院”。识别名中如含有第二部分,应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专科专病命名原则,如“××省××市整骨医院”,原则上不得采用西医专属名词。 (二)中医医院名称出现下列情况的,须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 1.中医医院识别名称中使用“中心”字样的,或以具体的疾病名称作为识别名称的。 2.中医医院以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命名,或加挂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临床实习医院名称的。 (三)中医医院不得同时使用中西医结合医院名称。 (四)中医医院名称中不得使用含有“疑难病”、“专治”、“专家”、“名医”“祖传”或者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以及其他宣传或者暗示诊疗效果的名称。 (五)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进行所有权改造后,不再属“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原名称中的行政区划名称需进行相应变更。 二、关于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名称 (一)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名称应体现中医特点,首选中医专业名词命名。临床科室名称应规范,采用疾病名称或证

企业所属行业分类表

WORD 格式可编辑 所属行业类别、分类及行业代码查询表 发布日期: 2014-10-31 浏览次数: 13180 核心提示: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如何分类以及各行业代码查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 代码( GB/4754-20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 造业;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 业; E 建筑业; F 批发和零售业; G 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H 住宿和餐饮业;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J 金融业; K 房地产业;L 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业;P 教育; Q 卫生和社会 工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查询表: A农、林、牧、渔业 行业代码行业名称详细说明 1农业 0111 谷物的种植; 0112 薯类的种植; 0113 油料的种植; 0114 豆 类的种植; 0115 011谷物及其他作 麻类的种植; 0117 糖料的种植; 0118 烟草的种 植; 0119 其 棉花的种植; 0116 物的种植 他作物的种植 012蔬菜、园艺作物 0122 花卉的种植; 0123 其他园艺作物的种植0121 蔬菜的种 植; 的种植 水果、坚果、饮 0131 水果、坚果的种植;0132 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的种植;0133 香料作物的种13料和香料作物 植 的种植 14中药材的种植 2林业 021林木的培育和 造林; 0213 林木的抚育和 管理、 0211 育种和育苗; 0212 种植 022木材和竹材的 竹材的采运 0221 木材的采运; 0222 采运

中医病名及症候分类

感冒 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咳嗽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风温肺热病 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 邪陷正脱肺痈 初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肺痨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咯血 肝火犯肺阴虚火旺 痰热壅肺 气虚血瘀 悬饮 邪郁少阳 饮停胸胁 肺络不畅 喘病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水气凌心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哮病 .1发作期 1冷哮: 2热哮: 3虚哮: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2脾气亏虚 3肾气亏虚 胃脘痛 肝胃气滞 寒邪犯胃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瘀阻胃络 胃阴亏虚 脾胃虚寒 噎膈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呕吐 寒邪犯胃 食滞胃肠 痰饮停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吐血 胃热炽盛 肝火犯胃 瘀阻胃络 脾不统血 肝胃阴虚 便血 胃肠积热 湿热蕴结 肠风伤络 脾胃虚寒 痢疾 湿热蕴结 寒湿困脾 脾阳亏虚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泄泻 寒湿困脾 肠道湿热 食滞胃肠 肝气郁滞 脾气亏虚 肾阳亏虚 黄疸 肝胆湿热

湿困脾胃 热毒炽盛寒凝阳衰水臌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便秘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 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紫癜 风热伤络血热伤络 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温 湿郁卫气 气分湿热热入营血霍乱 中焦湿热寒湿困脾 亡阴证亡阳证中暑 阳暑 阴暑 暑厥 暑风 疟疾邪郁少阳 暑热内郁 暑湿内蕴 疫毒侵袭 正虚邪恋 胸痹心痛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内阻 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悸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心阳虚弱 不寐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 郁病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忧郁伤神 心脾两虚 癫病 痰气郁结 气虚痰结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狂病 痰火扰神 火盛伤阴 气血瘀滞 痫病 痰火扰神 血虚风动 风痰闭窍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肝肾阴虚 头风 肝阳上亢 痰浊上扰 瘀阻脑络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眩晕 风阳上扰 痰浊上蒙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痿病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瘀阻脉络 肝肾亏虚 中风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一、外感病证 1、感冒 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表寒里热证 2、外感发热 辩证分型:卫表证、肺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胆热证、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3、湿阻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4、痢疾 辩证分型: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噤口痢 5、疟疾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 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3、喘证 辩证分型: 实喘:风寒闭肺、表寒里热、痰热遏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水凌心肺、肝气乘肺 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4、肺胀 辩证分型:外寒内饮、痰瘀阻肺、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5、肺痈 辩证分型:初期(风热/寒犯肺)、成痈期(痰瘀热毒)、溃脓期(热壅血瘀)、恢复期(气阴两虚) 6、肺痨 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7、肺痿

辩证分型:虚热、虚寒 8、肺癌 辩证分型:气血瘀滞、痰湿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 三、心脑病证 1、心悸 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2、胸痹心痛 辩证分型: 1、实证:寒凝心脉(阴寒凝滞)、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痰浊壅塞)、瘀血痹阻(心血瘀阻) 2、虚证: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气阴两虚 3、眩晕 辩证分型:风阳上扰(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肾精不足 4、中风病 辩证分型: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4、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5、痰热内闭清窍; 6、痰湿蒙塞心神; 7、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咽wai)斜) 5、不寐(失眠) 辨证分型:实证(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附】健忘 辩证分型:心脾不足、肾精亏耗、痰浊上扰、肝郁气滞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新)(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新) -- C 制造业 代码 类别名称 门类大类中类小类 C 制造业 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31 1310 谷物磨制 132 1320 饲料加工 133 植物油加工 1331 食用植物油加工 1332 非食用植物油加工 134 1340 制糖 135 屠宰及肉类加工 1351 畜禽屠宰 1352 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 136 水产品加工 1361 水产品冷冻加工 1362 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 1363 水产饲料制造 1364 鱼油提取及制品的制造 1369 其他水产品加工 137 1370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 139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1391 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 1392 豆制品制造 1393 蛋品加工 1399 其他未列明的农副食品加工 14 食品制造业 141 焙烤食品制造 1411 糕点、面包制造 1419 饼干及其他焙烤食品制造 142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1421 糖果、巧克力制造 1422 蜜饯制作 143 方便食品制造 1431 米、面制品制造 1432 速冻食品制造 1439 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144 1440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 145 罐头制造 1451 肉、禽类罐头制造 1452 水产品罐头制造 1453 蔬菜、水果罐头制造

1459 其他罐头食品制造 146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1461 味精制造 1462 酱油、食醋及类似制品的制造 1469 其他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149 其他食品制造 1491 营养、保健食品制造 1492 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 1493 盐加工 1494 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 1499 其他未列明的食品制造 15 饮料制造业 151 1510 酒精制造 152 酒的制造 1521 白酒制造 1522 啤酒制造 1523 黄酒制造 1524 葡萄酒制造 1529 其他酒制造 153 软饮料制造 1531 碳酸饮料制造 1532 瓶(罐)装饮用水制造 1533 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 1534 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制造 1535 固体饮料制造 1539 茶饮料及其他软饮料制造154 1540 精制茶加工 16 烟草制品业 161 1610 烟叶复烤 162 1620 卷烟制造 169 1690 其他烟草制品加工 17 纺织业 171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1711 棉、化纤纺织加工 1712 棉、化纤印染精加工 172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 1721 毛条加工 1722 毛纺织 1723 毛染整精加工 173 1730 麻纺织 174 丝绢纺织及精加工 1741 缫丝加工

三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及评审核心标准

一、三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2012年版)》共1000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50分,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部分350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和三级不合格中医医院划分标准如下: (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90%; 3.第二部分得分≥300分; 4.核心标准全部达到要求。 (二)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750分≤总分<900分; 2.245分≤第二部分得分<300分; 3.核心标准全部达到要求。 (三)有以下条件之一的,评审结论即定为不合格: 1.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45分; 3.有核心标准不符合要求。 二、《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核心标准 《标准》及细则中对那些最基本、最重要、必须做好的,且若未达到要求势必影响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标准,列为“核心标准”,具备单项否决(终止评审进程)的作用。核心标准及要求如下: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标准

核心标准一: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核心标准二:将对口支援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相关鼓励措施。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60%;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未达到60%,但比上年度增长超过了5.0个百分点。未达到60%,本年度临床科室(麻醉科、口腔科除外)不得招聘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核心标准三: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核心标准四: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 核心标准五: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不得有神经内科、消化科、风湿免疫科、泌尿科等名称。外科二级分科应命名为外一、外二、外三……,不得出现其他命名。 核心标准六: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数占门诊总人次数的比例≥10%。 核心标准七:中药处方(饮片、中成药、院内制剂)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数的平均比例应超过60%。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数的比例超过30%;或比例在10%以下,但较上年度增长超过了7个百分点;或比例在10%-20%,但较上年度增长超过了5个百分点;或比例在20%-30%,但较上年度增长了3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人次的比例≥50%,或未达到50%,但比上年度增长超过了3.0个百分点。 核心标准八:临床科室制定至少3个以上完善的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应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体现本科临床实际和特色。所抽查的2个临床科室的6个病种中,符合要求的完善的中医诊疗方案数量≥4个。

中医证编码TCD

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毛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 43006 1) (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 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re than 1 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pr 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 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h of th e TCM research. 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 is 1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发表时间:2017-06-27T17:41:56.5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欧国秦[导读] 总之要做好中医编码工作,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养成仔细阅读病历的习惯,同时虚心向临床人员请教。 湖南省武冈市中医医院病案科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中医疾病分类国家标准,它的应用促进了中医临床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能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要搞好中医编码工作,必须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配备必要的专业书籍,工作人员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要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医病证;编制原则;分类代码 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需要对西医诊断、中医病名和证候进行编码。我国在卫生信息管理的教学中没有相关的中医编码内容,后期的继续教育也少有对中医编码的培训,为此许多中医医院的同仁对于中医编码的工作都比较茫然。本文就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进行了总结。 1 配备必要的工具书及中医专业书籍,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目前在中医医院从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医基础薄弱。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科室必须配备相应的中医专业书籍和工具书。我们医院病案科购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病名大辞典》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多种专业书籍,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学习。同时聘请医院高年资的老中医为我科工作人员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了中医病、证的基础知识。 2 了解开展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呢?我们只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好这项工作。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辩证论治规律,它完全不同于西医不能沿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分类方法。1996年1月起在全国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下文中简称TCD)对中医病证进行分类。实行中医病证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3 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要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TCD是一个怎样的分类系统并熟悉掌握它的操作方法。TCD中包含了中医病名475个,中医证候名1027个,是将中医的各种病、证按照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3.1 TCD的编制规则中医的临床诊断包括病名准断和证候,TCD规定以病、证并列的方式,分别予以分类、编码,其结构为:病证分类代码=病名代码+证候分类。 3.1.1病名分类规则病名的分类以该病所属的临床科别和专科系统进行分类。其中临床科别有七个类目: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和骨伤科。[1]分类目以二级专科分类,例如眼科中的二级专科分为胞睑、眦、白睛、黑睛、瞳神、外伤、瘤、癌和其他病。 3.1.2 证候分类规则证候分类以中医学辩证系统规划类目,证候类目有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筋络、六经、卫气营血和其他证候六大类。[1]证候的分类目和细类目分别以该证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分类,分类目如湿证类、热证类等,细类目如湿困中焦证,热郁成庸证等。 3.2 TCD编码方法 TCD编码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编码方式。[1] 3.2.1 病名编码方法病名的6位码分别为病名标识位、科别类目位、专科系统分类目位、序号2位和尾码。[1]病名标识位统一用 “B”表示。类目位和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科别和专科系统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序号位是在同专科类目中的序号。尾码位是进一步细分时的数字标识。例如:耵耳病 BRE110中B为病名标识;R表示科别为耳鼻喉科;E表示专科为耳病类;11为序号;0为尾码。奶麻病BES020中B为病名标识;E表示科别为儿科;S表示专科为儿科时行病类;02为序号;0为尾码。 3.2.2证候分类编码方法证候的6位码分别为证候标识位、类目、分类目、细类目、序号和尾码。证候标识位统一为 “Z”。类目位、分类目位和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证候类目、第一个内涵属性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序号位在相同证候属性中的顺序号。尾码位是证候意义相似时的区分标识。例如:气营两燔证ZWVX10中Z为证候标识,W表示类目为卫气营血证候类,V表示分类目为气分证类,X表示细类目为气分、血分证类,1为序号,0为尾码;厥阴下利证ZLJ040中Z为证候标识,L表示类目为六经证候类,J表示分类目为厥阴证类,04为序号,0为尾码。 3.2.3 TCD中的特殊代码 TCD规定在同一类代码中出现重复时,第一个代码按原规则,第2个用首个汉字拼音的第2个字母作为代码,以此类推。病证代码按规则应为“I”时要用“M” 代替,为“Q”时用“V”代替。例如:同为骨伤科疾病的伤筋病的代码为BGS,而损伤内证病的代码为BGU。期类用ZVM表示,其他证用ZVV000表示。 这样的编码方法让我们看见病证分类代码就能了解该病、证的归类及属性。例如:代码BRK010表示该病是口齿病类的牙痛病;代码BRB010表示该病是鼻病类的鼻疔病;代码ZZP030表示该证候是脏腑经络证候类目,脾证类的脾虚不固证。 3.2.4 代码的查找方法中医病证编码可以分别通过TCD的表3、表6和附录A三种途径查找。其中表3是按照科别类目和专科类目顺序排列,表6是按照证候类目和证候属性顺序进行排列的。通过这两个表格查找时,编码人员必须了解疾病所属的科别和专科及证候的类目和属性。例如:查找胬肉攀睛病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病的科别类目属于眼科,专科分类目属于眦病,然后到表3中查找得到编码为BYZ050;查找暑入阳明证的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证候是病因证候,其证候属性为暑、阳明证,然后到表6中查到编码为ZBSYA0。这就要求编码人员有非常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对中医的病名和证候有相当的了解才能确保正确查找到编码。所以这样的查找方法难度较大,在大多数中医医院病案室的编码工作中使用较少。在我们平时的编码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TCD中的附录A“中医病证名汉语拼音索引”来查找编码。这个索引是按照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排列的,根据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就能很方便的找到相应的病名和证候。例如:查找瓜藤缠病的代码,该病名的首字拼音为gua,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gua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BWP240;查找寒凝证的代码,该证候的首字拼音为han,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han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ZBH040。但在实际的分类中有很多的病名和证候都不能够直接查到,这时就要求根据编码规则编制扩展码。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附件3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 内科病BNX050 多寐病BNP100 腹胀满病 BNF肺系病类BNX060 健忘病BNP110 泄泻病 BNF010 咳嗽病BNX070 癫狂病BNP111 暴泻病 BNF011 外感咳嗽病BNX071 癫病BNP120 吐血病 BNF012 内伤咳嗽病BNX072 狂病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BNX080 痫病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BNX090 昏迷病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BNX091 神昏病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BNX100 痴呆病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BNX110 抽搐病BNP180 溢饮病 BNF060 肺胀病BNX120 薄厥病BNP190 支饮病 BNF070 肺痨病BNX130 卒死病BNP000 脾系病(便秘病)BNF080 咯血病BNP 脾系病类BNG 肝系病类BNF090 鼻衄病BNP010 胃脘痛病BNG010 胁痛病 BNF100 失音病BNP020 胃痞病BNG020 黄疸病 BNF110 肺衰病BNP030 吐酸病BNG021 阴黄病 BNX 心系病类BNP040 反胃病BNG022 阳黄病 BNX010 心悸病BNP050 呕吐病BNG023 急黄病 BNX011 惊悸病BNP051 暴吐病BNG030 萎黄病 BNX012 怔忡病BNP060 呃逆病BNG040 积聚病 BNX020 胸痹心痛病BNP070 嘈杂病BNG041 积病 BNX021 卒心痛病BNP080 噎膈病BNG042 聚病 BNX030 心衰病BNP090 腹痛病BNG050 臌胀病 BNX040 不寐病BNP091 卒腹痛病BNG051 水臌病

《中医诊所备案信息表》及说明

中医诊所备案信息表 编号:

注:1、本表格一式三份。一份由申请人(申请机构)留存,一份由备案的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存档,一份由上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存档。 2、执业人员按照实际在诊所执业人员填写,没有的填写无。 3、个人举办的诊所,涉及法人机构事项不需要填写。

信息表是拟举办中医诊所备案时需提交的材料之一,个人或法 人机构举办中医诊所,均需填写此表。 一、 编号 编号与《中医诊所备案证》上的编码一致。参照原卫生部《卫 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WS218-2002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 位)。其中,备案编号中反映卫生机构(组织)类别的代码( 4 新增编码为D21 &原有的D212代码作为审批管理的中医(综合) 所的代码。 二、 具体填写项目说明 (一) 诊所名称 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 命名的要求。 (二) 诊所地址 为诊所所在的具体地址。 (三) 法人名称 举办诊所的法人机构法人证书标识的名称。个人举办诊所的, 不填写此项。 (四) 法人资质证明编号 包括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证书和工商登记执照、社会 和行业组织登记证书等。个人举办诊所的,不填写此项。 (五) 法定代表人 法人机构举办诊所,法定代表人应填写法人机构法定代表人。 个人举办诊所的,不填写此项。 (2 2 位)

(六)主要负责人 个人举办诊所的,应填写举办人身份证姓名。 法人机构举办诊所的,主要负责人为法人机构任命(聘任)的诊所负责人,并符合《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 (七)诊所房屋平面布局图 指诊所使用房屋按照比例标识,并注明功能分布和面积大小的平面布局图。 (A)诊所设备清单 诊所配备的所有设备清单,设备名称应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名称一致。 (九)所有制形式 1.个人举办诊所的,所有制形式为私人所有制; 2.法人机构举办诊所的,所有制形式按照法人机构所有制形式(国有、集体、股份、私有等)确定。 (十)经营性质 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申请人自行选择。 (十一)诊疗范围 1.诊所仅配备具有规定学历的执业医师,诊疗范围按照1994 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要求备案诊疗科目。 2 .诊所仅配备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的医师,诊疗范围按 照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确定的执业范围进行备案,包括中医 药技术方法和治疗病证范围。 3.诊所同时配备具有规定学历的执业医师和中医(专长)医师,

中医疾病编码

中医疾病编码 ICD码疾病名称统计码助记词 ICD码疾病名称统计码助记词 BES010 麻 疹 MZ443 MZ443 BFC100 产后盗汗 CHD44 CHD44 BES020 奶麻 NM544 NM544 BFC110 产后身痛 CHS34 CHS34 BES030 风痧 FS343 FS343 BFC120 缺乳 QR335 QR335 BES040 丹痧 DS343 DS343 BFC121 乳少 RS323 RS323 BES050 水痘 SD541 SD541 BFC130 乳汁自出 RZZ35 RZZ35 BES060 痄腮 ZS434 ZS434 BFC140 回乳 HR235 HR235 BES070 顿咳 DK124 DK124 BFC150 产后血崩 CHX32 CHX32 BES080 白喉 BH324 BH324 BFC160 恶露不下 ELB11 ELB11 BES090 疫毒痢 YDL14 YDL14 BFD010 带下病 DXB14 DXB14 BES100 疰夏 ZX414 ZX414 BFF000 征瘕 ZJA ZJA BES110 夏季热 XJR31 XJR31 BFF010 征瘕 ZJ2 ZJ2 BEX010 胎黄 TH314 TH314 BFR010 妊娠恶阻 RSE15 RSE15 BEX020 赤游丹 CYD43 CYD43 BFR020 妊娠痫证(病) RSX44 RSX44 BEX030 脐风 QF334 QF334 BFR030 妊娠腹痛 RSF34 RSF34 BEX040 脐湿 QS341 QS341 BFR040 异位妊娠 YWR55 YWR55 BEX050 脐疮 QC345 QC345 BFR050 胎漏 TL344 TL344 BEX060 脐血 QX331 QX331 BFR060 胎动不安 TDB14 TDB14 BEX070 脐突 QT344 QT344 BFR070 堕胎 DT531 DT531 BEZ010 肺炎喘嗽 FYC22 FYC22 BFR080 小产 XC543 XC543 BEZ020 鹅口疮 EKC24 EKC24 BFR090 滑 胎 HT431 HT431 BEZ030 厌食 YS134 YS134 BFR100 胎萎不长 TWB13 TWB13 BEZ040 积滞 JZ342 JZ342 BFR110 胎死不下 TSB11 TSB11 BEZ050 疳证(病) GZ441 GZ441 BFR120 子烦 ZF544 ZF544 BEZ060 惊风 JF434 JF434 BFR130 子肿 ZZ532 ZZ532 BEZ061 惊风-急惊风 JFJ43 JFJ43 BFR140 子满 ZM544 ZM544 BEZ062 惊风-慢惊风 JFM43 JFM43 BFR150 子晕 ZY521 ZY521 BEZ070 疳积 GJ434 GJ434 BFR160 子痫 ZX544 ZX544 BEZ080 五迟 WC154 WC154 BFR170 子悬 ZX524 ZX524 BEZ090 五软 WR114 WR114 BFR180 子 ZY541 ZY541 BEZ100 五硬 WY114

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分类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肺气不宣,则见咳嗽。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真阴被灼,水亏木旺。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新版中医住院病案首页表汇总

医疗机构(组织机构代码:) 医疗付费方式:□中医住院病案首页 健康卡号:第次住院病案号: 姓名性别□ 1.男 2.女出生日期年月日年龄国籍 (年龄不足1周岁的)年龄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克新生儿入院体重克出生地省(区、市)市县籍贯省(区、市)市民族 身份证号职业婚姻□ 1.未婚 2.已婚 3.丧偶4.离婚 9.其他现住址省(区、市)市县电话邮编 户口地址省(区、市)市县邮编 工作单位及地址单位电话邮编 联系人姓名关系地址电话 入院途径□ 1.急诊 2.门诊 3.其他医疗机构转入 9.其他 治疗类别□ 1.中医( 1.1 中医 1.2民族医) 2.中西医 3.西医 入院时间年月日时入院科别病房转科科别 出院时间年月日时出院科别病房实际住院天 门(急)诊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编码 门(急)诊诊断(西医诊断)疾病编码 实施临床路径:□ 1. 中医 2. 西医 3 否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1.是 2. 否 使用中医诊疗设备:□ 1.是 2. 否使用中医诊疗技术:□ 1. 是 2. 否辨证施护:□ 1.是 2. 否 出院中医诊断疾病编码入院 病情 出院西医诊断疾病编码 入院 病情 主病主要诊断 主证其他诊断 入院病情:1.有,2.临床未确定,3.情况不明,4.无 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疾病编码 病理诊断:疾病编码 病理号 药物过敏□1.无 2.有,过敏药物:死亡患者尸检□ 1.是 2.否血型□ 1.A 2.B 3.O 4.AB 5.不详 6.未查Rh □ 1.阴 2.阳 3.不详 4.未查 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责任护士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编码员 病案质量□ 1.甲 2.乙 3.丙质控医师质控护士质控日期年月日

中医病案首页填写说明

医疗机构 XXXX (组织机构代码: XXXX-X )医疗付费方式:□中医住院病案首页 健康卡号:第次住院病案号:

救助 5.商业医疗保险 6.全公费 7.全自费 8.其他社会保险 9.其他

(二)凡可由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住院费用清单的,住院病案首页中可不填写“住院费用”。 附件2 住院病案首页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基本要求 (一)凡本次修订的病案首页与前一版病案首页相同的项目,未就项目填写内容进行说明的,仍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1〕6号)执行。 (二)签名部分可由相应医师、护士、编码员手写签名或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 (三)凡栏目中有“□”的,应当在“□”内填写适当阿拉伯数字。栏目中没有可填写内容的,填写“-”。如:联系人没有电话,在电话处填写“-”。 (四)疾病编码:指患者所罹患疾病的标准编码。目前中医诊断按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编码执行,西医诊断按照全国统一的ICD-10编码执行。 (五)病案首页背面中空白部分留给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业管理部门结合医院级别类别增加具体项目。 二、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医疗机构”指患者住院诊疗所在的医疗机构名称,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机构名称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目前按照WS218-2002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标准填写,代码由8位本体代码、连字符和1位检验码组成。 (二)医疗付费方式分为: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贫困救助;5.商业医疗保险;6.全公费;7.全自费;8.其他社会保险;9.其他。应当根据患者付费方式在“□”内填写相应阿拉伯数字。其他社会保险指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保险等。 (三)健康卡号:在已统一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健康卡号码,尚未发放“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就医卡号”等患者识别码或暂不填写。 (四)“第N次住院”指患者在本医疗机构住院诊治的次数。 (五)病案号:指本医疗机构为患者住院病案设置的唯一性编码。原则上,同一患者在同一医疗机构多次住院应当使用同一病案号。 (六)年龄:指患者的实足年龄,为患者出生后按照日历计算的历法年龄。 年龄满1周岁的,以实足年龄的相应整数填写;年龄不足1周岁的,按照实足年龄的月龄填写,以分数形式表示:分数的整数部分代表实足月龄,分数部分分母为30,分子为不足1个月的天数,如“2 月”代表患儿实足年龄为2个月又15天。 (七)从出生到28天为新生儿期。出生日为第0天。产妇病历应当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期住院的患儿应当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入院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指患儿出生后第一小时内第一次称得的重量,要求精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说明--标准

住院病案首页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基本要求 (一)凡本次修订的病案首页与前一版病案首页相同的项目,未就项目填写内容进行说明的,仍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1〕6号)执行。 (二)签名部分可由相应医师、护士、编码员手写签名或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 (三)凡栏目中有“□”的,应当在“□”内填写适当阿拉伯数字。栏目中没有可填写内容的,填写“-”。如:联系人没有电话,在电话处填写“-”。 (四)疾病编码:指患者所罹患疾病的标准编码。目前中医诊断按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编码执行,西医诊断按照全国统一的ICD-10编码执行。 (五)病案首页背面中空白部分留给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业管理部门结合医院级别类别增加具体项目。 二、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医疗机构”指患者住院诊疗所在的医疗机构名称,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机构名称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目前按照WS218-2002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标准填写,代码由8位本体代码、连字符和1位检验码组成。

(二)医疗付费方式分为: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贫困救助;5.商业医疗保险;6.全公费;7.全自费;8.其他社会保险;9.其他。应当根据患者付费方式在“□”内填写相应阿拉伯数字。其他社会保险指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保险等。 (三)健康卡号:在已统一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健康卡号码,尚未发放“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就医卡号”等患者识别码或暂不填写。 (四)“第N 次住院”指患者在本医疗机构住院诊治的次数。 (五)病案号:指本医疗机构为患者住院病案设置的唯一性编码。原则上,同一患者在同一医疗机构多次住院应当使用同一病案号。 (六)年龄:指患者的实足年龄,为患者出生后按照日历计算的历法年龄。年龄满1周岁的,以实足年龄的相应整数填写;年龄不足1周岁的,按照实足年龄的月龄填写,以分数形式表示:分数的整数部分代表实足月龄,分数部分分母为30,分子为不足1个月的天数,如“2 月”代表患儿实足年龄为2个月又 15天。 (七)从出生到28天为新生儿期。出生日为第0天。产妇病历应当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期住院的患儿应当填写“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入院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指患儿出生后第一小时内第一次称得的重量,要求精确到10克;新生儿入院体重指患儿入院时称得的重量,要求精确到 15 30

中医病案首

三台太和医院 医疗付费方式:□中医住院病案首页 健康卡号:第次住院病案号:

医疗 4.贫困救助 5.商业医疗保险 6.全公费 7.全自费 8.其他社会保险 9.其他(二)凡可由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住院费用清单的,住院病案首页中可不填写“住院费用”。

附件2 住院病案首页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基本要求 (一)凡本次修订的病案首页与前一版病案首页相同的项目,未就项目填写内容进行说明的,仍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1〕6号)执行。 (二)签名部分可由相应医师、护士、编码员手写签名或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 (三)凡栏目中有“□”的,应当在“□”内填写适当阿拉伯数字。栏目中没有可填写内容的,填写“-”。如:联系人没有电话,在电话处填写“-”。 (四)疾病编码:指患者所罹患疾病的标准编码。目前中医诊断按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编码执行,西医诊断按照全国统一的ICD-10编码执行。 (五)病案首页背面中空白部分留给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业管理部门结合医院级别类别增加具体项目。 二、部分项目填写说明 (一)“医疗机构”指患者住院诊疗所在的医疗机构名称,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机构名称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目前按照WS218-2002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标准填写,代码由8位本体代码、连字符和1位检验码组成。 (二)医疗付费方式分为: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贫困救助;5.商业医疗保险;6.全公费;7.全自费;8.其他社会保险;9.其他。应当根据患者付费方式在“□”内填写相应阿拉伯数字。其他社会保险指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保险等。 (三)健康卡号:在已统一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健康卡号码,尚未发放“健康卡”的地区填写“就医卡号”等患者识别码或暂不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