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直方图教案

人教版初中直方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学会如何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3. 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1.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2. 理解直方图中各小组频数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练习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说明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过程,包括计算变动范围、决定组距和组数、列出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加深理解。
3. 解释直方图中各小组频数和频率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频率的意义。
三、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 引导学生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如估计某个区间的人数等。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强调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过程,并能够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练习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直方图中各小组频数和频率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直方图》教学设计.doc

《直方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2)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分布表的概念3)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读图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统计图表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2)能够从直方图中读出有关信息三、教学难点:1)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2)绘制直方图四、学情分析:在本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会用相应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本节与条形图的知识紧密相关,但是又有所不同,可以看做是条形图基础上的新发展。
同时,本节课起着第一节“认识统计图表”和第二节“用数据描述统计图表”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本节课对第一节进行复习整理。
五、策略方法:创设情景一由象问题一究新知一应用拓展六、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七、教学过程问题4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
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 8158、160、168、159、159、158、159、168> 154、15416 9158、158、158、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14916 3163、162、172、161、153、156162、162、163、157162、16216115 7157、164、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156、15715 3165、159、157、155、164、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多。
直方图课程设计

直方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用途。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直方图,并能够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意识到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性质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特点为对数据分析感兴趣,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和分析技巧。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学会制作直方图,并能运用直方图分析数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用途。
首先,介绍直方图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一种用来展示数据分布的图形。
然后,讲解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包括收集数据、分组、计算频率等步骤。
最后,介绍直方图的用途,如通过直方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教材的章节为第四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用途。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讲解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用途。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直方图分析数据。
然后,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直方图,加深对直方图的理解。
最后,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制作直方图的心得。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准备了一系列教学资源。
教材为《数据分析与应用》,参考书为《统计学原理》。
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此外,准备实验设备,如纸张、剪刀、彩笔等,让学生动手制作直方图。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来判断他们的学习效果。
直方图教案

直方图教案
教案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用途。
2. 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直方图。
3. 学生能够分析直方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案步骤:
引入 (5分钟):
1. 利用例子解释直方图的定义: 直方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高度表示数据频率的图表。
2. 提问学生,直方图有什么用处? 回答可能包括: 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找出数据的最大和最小值、比较不同组的数据等。
讲解 (10分钟):
1. 解释直方图的构成。
x轴代表数据的分组区间,y轴代表频率。
2. 展示如何绘制一个简单的直方图。
例如,给定一组数据:20, 12, 15, 18, 22, 10, 15, 25, 18, 20。
将数据分组为0-10, 11-20, 21-30等区间,并绘制相应频率的长方形。
练习 (15分钟):
1. 给学生一组数据,并要求他们绘制相应的直方图。
例如,数据可能是学生们的考试成绩。
2. 检查学生的绘图是否准确。
拓展 (10分钟):
1. 让学生观察直方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哪个区间的频率最高? 哪个区间的频率最低? 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 等等。
2. 讨论不同的直方图形状可能对应不同的数据分布。
总结 (5分钟):
1. 回顾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
2. 总结学生学到的关于直方图的知识点。
扩展活动:
1. 给学生更多的实际数据集,让他们绘制相应的直方图并做出相关分析。
2.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工具绘制直方图,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0.2.2直方图优秀教学案例

4.简要介绍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系统讲解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包括数据分组、计算频率、绘制直方图等步骤。
2.通过示例演示直方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直方图制作方法的理解。
3.鼓励学生相互倾听、交流、质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和发现。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能够通过直方图解读数据的分布特征,如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
3.学会使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掌握如何运用直方图进行数据的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方图的制作方法。
4.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2.设计合作任务,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发挥个体优势,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引出直方图,并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直方图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绘制和解读这两种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直方图的了解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了解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直方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难点:如何绘制直方图,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直方图的相关教学素材。
3.分组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图形来表示这些数据,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作用。
同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直方图来表示数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尝试绘制直方图。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绘制经验,总结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直方图的绘制要点。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方图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初中直方图教案

初中直方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直方图表示数据分布。
2. 培养学生解读直方图的能力,能够从直方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直方图的定义及制作步骤。
2. 直方图的解读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直方图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方图的制作方法。
2. 直方图的解读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直方图的制作步骤和解读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直方图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直方图的兴趣。
例如:某班级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成绩分布在60-100分之间,请问如何用图形表示这个班级的成绩分布情况?2. 直方图的定义及制作步骤:(1)直方图的定义:直方图是一种统计图表,用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
(2)制作步骤:a. 确定数据的范围,即极差。
b. 确定组距和组数。
c. 计算每组的频数或频率。
d. 绘制直方图。
3. 直方图的解读方法:(1)观察直方图的形状,判断数据的分布类型(对称、偏斜等)。
(2)观察直方图的峰值,判断数据的最大频数所在区间。
(3)观察直方图的宽度,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4. 实际问题中的直方图应用:(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方图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直方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直方图的制作和解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制作一组数据的直方图,并解读直方图所表示的意义。
2. 查找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用直方图进行分析解决。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和解读技巧,能够运用直方图表示和分析数据分布。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直方图数学教案

直方图数学教案
标题:直方图数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直方图的概念
-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直方图的定义:介绍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频数、频率以及如何计算。
2. 直方图的制作步骤:详细解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制作直方图,包括确定组距、计频、绘制矩形等步骤。
3. 直方图的应用:通过实例说明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如描述数据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分布情况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直方图的相关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直方图,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直方图,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者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直方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知传授:讲解直方图的定义和制作步骤,可以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直方图,并通过对比、讨论来加深理解。
4. 深化理解: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分析讨论中的表现,以评估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直方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直方图教案(教学设计)

直方图【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
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3.通过对直方图的学习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难点:掌握如何确定组距和组数。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直方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直方图,并且我们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直方图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2.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统计调查直方图的内容,它的具体内容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
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cm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
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如下(数据看书本126页)。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多。
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进行整理。
它是如何在题目中应用的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
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如下(数据看书本126页)。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解析:根据课本126页解题步骤。
根据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练习:什么是组距呢?解析: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
三、课堂总结1.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直方图及直方图的应用。
2.它们在解题中具体怎么应用?四、习题检测1.什么叫做组距?2.课本130页习题。
初中数学直方图教案

初中数学直方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作用;2. 学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3. 能够通过直方图获取和分析数据的信息。
教学内容:1.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作用;2.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方法;3. 利用直方图分析数据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频数、频率等;2. 提问:你们认为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一种用来展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它将数据分成若干个小组,统计每个小组的频数,并以长方形的高度表示频数;2. 讲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通过直方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数据的集中程度、分布范围等;3. 讲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方法:a. 将数据分成若干个小组,计算每个小组的频数;b. 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刻度,横轴表示数据分组,纵轴表示频数;c. 以长方形的高度表示频数,长方形的宽度表示数据的组距;d. 绘制直方图;4. 举例讲解如何绘制直方图,并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制一个简单的直方图。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题包括绘制直方图和分析直方图;2. 老师挑选几份练习题进行讲解,讲解时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直方图的绘制方法和分析方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2. 强调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个给定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2. 分析给定直方图,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能够通过直方图获取和分析数据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直方图的定义,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2.能够分析所给数据,绘制出对应的直方图,并能够对图像进行解读和简单分析。
3.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断。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直方图的定义2.直方图的绘制方法3.直方图的相关术语介绍和解读4.直方图的实际应用2. 重难点1.直方图的绘制方法2.直方图的相关术语介绍和解读3.直方图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直方图?你们对直方图有什么了解?在哪些领域下我们可以应用直方图?通过导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直方图的初步认识。
(2)讲授直方图的定义和绘制方法•展示直方图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认识。
•介绍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包括调整区间宽度和选取合适的分组。
(3)讲解直方图的相关术语和解读方法•介绍直方图的构成,包括横轴和纵轴,以及柱状图的构成。
•介绍直方图的相关术语,包括分组区间、频数、频率等,以及如何进行解读和理解。
(4)绘制直方图安排课堂时间,进行直方图绘制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中解读直方图。
(5)直方图的实际应用•引入现实应用例子,如年龄分布、身高分布等,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应用直方图的实际方法和步骤。
(6)巩固练习为学生准备巩固练习,包括课堂上的小测验和课外的作业内容,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直方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练习赏析法:通过实际绘制和分析直方图,加深学生对直方图的印象和理解。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解答,使学生对话题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3. 注意事项•在授课的时候应注意必要的图表和例子的使用,尽可能地使思想和数字量化、可视化。
•绘制的直方图应该准确、美观,要记录清楚所使用的数据。
《直方图》教案 人教数学七年级下册

10.2 直方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2.明确频数直方图制作的步骤,会绘制频数直方图.3.能从频数分布表和频数直方图中获取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理解概念,掌握分析数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2.能够通过简单的互助,完成数据处理的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处理现实问题中数据的好奇心,了解数据处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兴趣.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3.本单元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会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没有接触过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学生构建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场景,使他们能够融入其中,按照自己一定的方式去理解每个概念,吃透概念.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168158 154158154169158158159167170153160160 159159160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155156165 166156154166164165156157153165159157 155164156166要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应该怎样整理数据?(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10,探究频数直方图教师出示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参加呢?学生答:应该选择身高相差不多的同学参加.这样比较整齐.教师问: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你知道怎样做才能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学生比较多?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少.)学生答:数据较多,很难选取.教师问:数据给你什么印象?学生答:数据多而且乱,都在150-170之间.教师问:数据较为杂乱,而且不能完全概括为150-170之间,有少数数据在此范围外.应该如何处理数据?师生一起解答:为了使选取的选手身高较为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同学比较多,哪些身高范围的同学比较少.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教师问:要分组,需要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请同学们找一找,算一算.学生答:本组数据中,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学生问:如何确定分组的数呢?教师答: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组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问题中我们采用等距分组.学生问:怎样确定每组的数据个数呢?教师答:在本问题中,因为最大值减最小值为23,如果从最小值开始,每隔3作为一组,要将数据分成8组.教师问:能否用刚学的不等式知识,将8组数据的范围表示出来?学生答:所以要将数据分成8组:149≤x<152,152≤x<155,…,170≤x<173.这里组数和组距分别是8和3.教师讲解:分组中要注意的问题:①把所有数据分成的组的个数叫做组数。
10.2 直方图(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同步备课(人教版)

10.2 直方图(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简单的直方图;3.掌握统计直方图中各个结构的含义;4.进行直方图的读取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直方图的绘制;2.直方图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内容1.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2.直方图的绘制方法;3.直方图的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集中频率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频数分布表的概念和绘制方法,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2. 概念讲解(10分钟)1.运用举例的方式,介绍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表之间的联系,解释直方图的作用。
3. 直方图的绘制(3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绘制直方图的步骤与方法。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模仿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完成指定题目的绘图。
3.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作图结果,并进行纠正和完善。
4. 直方图的数据分析(20分钟)1.教师通过解读直方图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直方图中各个结构的含义。
2.学生就给定的直方图,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直方图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巧。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1.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学生自主搜索相关实例,在家庭作业中尝试绘制并分析直方图。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反思与点评。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搜索相关实例,绘制并分析直方图。
七、板书设计# 直方图(教学设计)## 1. 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 特点1- 特点2- 特点3## 2. 直方图的绘制1. 步骤12. 步骤23. 步骤3## 3. 直方图的数据分析- 结构1:含义1- 结构2:含义2- 结构3:含义3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例的引入和互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3.能使用Excel绘制直方图,并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直方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2.如何利用Excel绘制直方图,并进行简单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学生们可能已经了解了很多种方法来展示数据,例如表格、折线图等等,但一般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方图。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什么是直方图,它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Excel绘制直方图。
2.认识直方图a.定义直方图是一种用矩形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它是由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变换而来的。
b.特点•每个矩形代表的是一段数据的范围。
•矩形的高度代表的是该范围内数据出现的频数。
c.示例比如说,我们以一段班级中某科目的成绩为例,我们准备将成绩分成10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分数范围是相等的。
然后在纵轴上画出每个等级的频数,即这个等级内的人数。
接着,我们在横轴上标上成绩区间,例如60-69,70-79等,每个区间的长度也是相等的。
那么,这个图像就是我们所绘制的直方图。
3.Excel绘制直方图并进行简单分析a.数据的处理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具体的数据,来帮助我们绘制直方图。
这里以班级中某科目某次考试成绩的数据为例image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了。
具体的步骤如下:•将原始成绩数据按照等级分类,计算每个等级内的频数。
•将数据汇总到一个数据表格中,从而方便进行直方图绘制。
b.绘制直方图Excel中的绘制直方图的功能十分强大,我们只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执行即可:•选择数据表格中的数据,打开Excel图表。
•选择直方图类型的图表,并点击“下一步”。
•根据需要设置直方图的外观样式。
•点击“完成”即可生成直方图。
c.直方图的分析通过对所绘制的直方图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结论。
比如说,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班级中成绩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他们的成绩是处于哪些等级中比较多的?等等。
直方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直方图》教案从容说课本节将引入频数、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等统计图表,这些概念和图表,虽然是一个新授内容,但学生应该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例如,学生在以前统计活动中曾经将一些统计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实际上已经涉及了频数;而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制作了大量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这些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和大胆设计的能力.同时,我们认为这些概念和图表的学习重点应在于利用它们更好地整理和表示数据,来解决问题.因此,教科书在设计此内容时,力图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然地引入这些概念和图表.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理解频数的概念.2.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画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根据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频数分布折线图.教学重点1.学会确定数据的组数与组距,•进而列出频数分布表并能画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对学生整理、表示、处理数据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教学难点通过探讨学习,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抽样调查收集数据时应注意的问题:样本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据统计中的新概念──频数,同时也将认识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大家准备好了吗?(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师:小华调查了八(3)班50位同学所喜欢的A、B、C、D•四种品牌运动鞋的人数,结果如下:C CD B D C A A A DC C B B C A A B C CD D D B B C C C D AB BCD D D B B A AC CD A B B A C D D你能很快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吗?生:不能,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一眼很难看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师:你认为小华的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生:不好,必须把表中的A、B、C、D分别数出来,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师: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整理出A、B、C、D出现的次数,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那它们的频数分别是多少呢?生:A的频数是10,B的频数是12,C的频数是15,D的频数是13.(师生共同作图,并得出结论:该班同学最喜欢C种品牌的运动鞋).师:认识了频数之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推进新课一、出示问题,探索新知师:出示课本问题4,我们如何选择才能使参赛的选手身高比较整齐呢?生:需要知道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才行.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介绍的方法,探索出具体方法,然后展示你的成果,遇到问题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展开自学、交流,体会组距和组数的确定以及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教师参与其中,并做好巡视指导.)二、学生活动,探讨交流,成果展示绘制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称极差),确定统计量的范围.本题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cm.(2)决定组距和组数.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在实际分组时,往往要有一个尝试的过程,最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组数.本题按等距处理,从最小值开始,以3cm为组距,可分为8组.(组数和组距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具体问题来决定.)(3)确定分点.149≤x<152,152≤x<155,……,170≤x<173.(确定分点的办法有多种,为了保持组距相等,往往会把最小值减小一点作为最左端的分点,把最大值加大一点作为最右端的分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两边上的组距也可以与其他组距不相等.)(4)列频数分布表.列表时可采用划记法进行累计.(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而且,既然是反映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那么各个“条形”之间就应该是连续的,而不应该有间隔.当各组的组距相等时,所画的各个“条形”的宽度也应相同.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上取点、连线,得到频数折线图.在绘制频数折线图时所取的点应在“条形”或所取区间上部的正中,这样可使得所绘制的折线图更为直观地反映频数的分布情况,否则整个图形就可能向左或向右偏移,造成一定的视觉误导.应用示例经过调查某班同学们的身高(单位:cm),得出了下表: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全班同学身高的平均数.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较多,应适当分组,按制作频数分布图的方法步骤进行.解:(1)计算极差:这组数据的最小数是141,最大的数是172,它们的差(极差)•是172-141=31(cm);(2)确定分点;(3)定组距,分组:根据极差分成七线,组距为5cm(一般100个数据以内分5~12组);(4)用唱票的方法绘制频数分布表:(5)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点评:(1)合理进行分组是绘制频数直方图的关键之一;(2)确定分点常常采用半闭半开区间的办法.此外,为了保持组距相等,往往会把最小值减少一点作为最左端的分点,把最大值加大一点作为最右端的分点;(3)•列表时可采用唱票法进行累计;(4)绘制频数折线图时,所取的点应在“条形”或所取区间上部正中.知能训练光明中学八年级二班对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让粗心的小亮进行了统计,结果小亮得到了下表,但其中有几个空没有填上.(1)请你帮小亮把表格补充完整;(2)根据补充后的表格绘制出频数直方图.解:(1)空格部分填写如下:(2)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3所示: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将数据整理分组,列出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及频数折线图.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我们会得到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布置作业一、习题10.2 1、2.二、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活动与探究在200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取得辉煌成绩.第28•届奥运会金牌榜如下:中国奥运奖牌回眸(1)分别制作美、中、俄、澳以及其他国家在第28•届悉尼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据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2)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3届到第28•届奥运会所获金牌数、奖牌总数.(3)要客观评价一个国家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比较困难,•有人认为比金牌数,有人认为比奖牌数,你同意哪种?你还有更合理的建议吗?分析:要根据题目中的数据,按照绘制扇形与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细心地完成,对于合理的建议,则要针对数据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来展开.解:(1)扇形统计图、条形图如图4所示:(2)折线统计图如图5所示:(3)两种看法都可以,•我认为既比金牌数又比奖牌数更能综合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备课资料下表是从报刊上收集到的某地2月份空气指数和空气质量描述对照表.(1)请用一统计表表示“轻度污染”“良”“优”的天数各有几天?•出现的频率各是多少?(2)请选择一种统计图表示这28天的污染指数变化情况.(3)请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对这28天中,•“轻度污染”“良”“优”的天数作出比较.分析:题目给出的是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结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1)要求对各种空气质量的天数和频率作出统计,这就需要设计一张表,•用以记录各种情况出现的次数,最后累计得到“天数”和“频率”,这样的表即为频数分布表.(2)要求用统计图表示污染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每天污染指数都不一样,所以以日期作为横轴,以污染指数作为纵轴,绘制折线图,就能直观地看出其他变化情况.(3)要求用统计图对各种情况作出比较,较适合的图是条形图或扇形图.解:(1)统计表如下表所示:(2)适宜选用折线图,如图6所示:(3)可用条形图比较,如图7所示:也可以用扇形图比较.如图8所示:人的生命才真的挫折。
直方图教案

直方图教案直方图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2. 掌握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能够读取和分析直方图,从中获取有关数据的信息。
教学重点:1. 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2. 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读取和分析直方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例子来导入直方图的概念,如某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二、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方式(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直方图的定义:直方图是一种用矩形表示数据分布的统计图表,它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矩形组成,每个矩形表示某个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2. 教师告诉学生直方图的构成方式:直方图的横轴表示数据的区间范围,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
每个矩形的宽度表示数据的区间宽度,高度表示该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三、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确定数据的区间范围和区间宽度;计算每个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绘制直方图。
2.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直方图的方法:在横轴上绘制数据的区间范围;在纵轴上设置合适的刻度;根据每个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绘制相应高度的矩形。
四、练习与巩固(2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的数据,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直方图。
2. 学生可以互相检查和比较自己制作的直方图,讨论并解答问题,例如:哪个区间的数据最多?哪个区间的数据最少?五、读取和分析直方图(15分钟)1. 教师告诉学生如何读取直方图:首先看横坐标的刻度范围和每个矩形的宽度,了解数据范围和区间宽度;然后根据每个矩形的高度,判断不同区间的数据量大小。
2. 教师提问学生一些关于直方图的问题,例如:根据直方图可以推断哪个区间的数据最多?哪个区间的数据最少?六、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制作直方图,并写出根据直方图得到的结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 直方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2节《直方图》是统计学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构成原理,掌握绘制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并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直方图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直观感受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2.难点:直方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实际意义。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直方图,提高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方图模板、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引入直方图的概念。
展示一张身高分布的直方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直方图的定义、性质和绘制步骤。
通过PPT展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直方图的构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组数据,根据所学方法绘制直方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直方图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0.2直方图教案

10.2直方图教案篇一:10.2_直方图教案1-2第十章第四课时直方图(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163—168页,写出你的困惑:二、复习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三、新课.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分析: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②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2最大值?最(:10.2直方图教案)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7?组数,如:?333组距组距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你能不能用更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频数分布的情况吗?三思索交流1.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本超市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下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分钟到7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6分钟而小于7分钟,其它类同).这个时间/min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6分钟的人数为()(第37题)a、5B、7c、16d、332.已知一组数据8,6,10,10,13,11,8,10,12,12,9,8,7,12,9,11,9,10,11,10,那么频率是0.2的一组数据的范围是()a、6?x?8B、8?x?10c、10?x?12d、12?x?144.已知20个数据如下:25,21,23,25,27,29,25,24,30,29,26,23,25,27,26,22,24,25,26,28,对这些数据列频数分布表时,其中24.5-26.5这一组的频数是()a、8B、7c、11d、5第十章第五课时直方图(二)教学目标:1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了解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学生总结绘制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观察探究集体讨论
小组讨论学习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组距。
小组之间唱票补充完整频率分布表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根据频率分布表回答可以从155~164的学生中选队员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PPT中的学生做广播体操的镜头
认真观看,有什么发现
在PPT中展示学生跳操视频
师生互动探索直方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了63名同学的身高,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找到这40名同学呢?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节课中利用PPT课件(其中包括影音的插入)与Excel表格技术绘制频数分布表以及频率分布直方图,在上课过程中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PPT的使用贯穿始终才开始的影音使用以及后面课件的展示,在绘制直方图时需要借助Excel表格来绘制。使用PPT 课件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绘制直方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来,体验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快捷和更方便,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根据直方图中的数据说出每组的人数,以及选取的范围
在PPT中展示学习的内容,同时借助投影仪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利用Excel 绘制表格
利用投影仪让学生上台展示可以怎样选取队员
演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
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第1,3题
评价
完成练习
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总结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2、让学生自学课本中的绘制直方图的前两个步骤,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确定一个固定的组距3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149≤x<152
152≤x<155
155≤x<158
15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x<161
161≤x<164
164≤x<167
167≤x<170
170≤x<173
4、提问: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5、引导学生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自我总结
用PPT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七年级上册同学们就学会了用Excel 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前一节课学习了统计调查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在本节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及时绘制频率分布直方表和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去绘制自己的直方图。体验了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为今后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地平台。
直方图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直方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学习用条形图、扇形图与折线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它们更复杂的一种统计图,同时频数分布直方图也是后面统计知识的基础,对后面将要学习的数据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用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它们对统计知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并不陌生。但是列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决定组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必须要调动好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初一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善于形象思维,而本节课的设计正好是以学生熟悉的实例为背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展统计关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描述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合作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