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磁现象_教案2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简单的磁现象教案简单的磁现象教案1 〔一〕教学目的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互相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教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镍币,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等。
〔三〕课前准备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老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
〔四〕教学过程1.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区分方向。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
板书:第一节2.进展新课(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展探究。
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老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局部吸引铁的才能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说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老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局部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局部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认识磁铁的两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磁铁两极的判定,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具: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磁铁模型、磁铁两极指示器、细线、铁钉等。
2.学具:每组一个条形磁铁、一个蹄形磁铁、一些铁钉、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条形磁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磁铁的性质1.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条形磁铁,让学生自由探索磁铁的性质,如磁铁的两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
a.磁铁有两极,分别为N极和S极。
b.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探究磁铁两极的判定1.教师出示磁铁两极指示器,讲解如何使用。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磁铁两极指示器,让学生判断磁铁的两极。
(四)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教师讲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两个条形磁铁,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五)巩固提高1.教师出示一些磁铁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解答。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找资料,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磁铁的性质、磁铁两极的判定以及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磁铁的性质教师活动:展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提问:“你们能感受到磁铁的吸引力吗?它对什么物体有吸引力?”学生活动:学生尝试用磁铁吸引铁钉,观察并描述现象。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的两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磁铁的基本性质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磁现象。
五、教学准备1. 磁铁、铁钉、铁片等实验材料。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二、磁铁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磁铁,引导学生发现磁铁有两个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极,即N极和S极。
2. 让学生用磁铁分别靠近铁钉、铁片,观察吸引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磁铁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的性质。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1. 让学生用磁铁相互靠近,观察排斥和吸引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磁铁与铁钉、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巩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应用,如磁卡、磁盘、磁悬浮列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思考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什么是磁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磁化现象。
教具准备铜棒、铁棒、铁屑、玻璃板、条形磁体、细线、铁钉.钢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种季节,小明的爸爸有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他家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但两种种子在外表面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的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怎么把它们很快分离?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机灵的小明很快利用一些铁屑和一块磁铁就把种子和杂草的种子分离开来?你能说出他是怎么做的吗?其中所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从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几个磁概念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活动2: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方案的加以补充。
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活动3:让学生将磁铁靠近玻璃板上的铁屑,说出你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并阐明这个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活动4:如图甲所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归纳总结:(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
磁体上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20.1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0.1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简单的磁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磁现象,并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体的性质,能够分辨磁体和绝缘体。
2. 让学生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磁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绝缘体材料(如塑料、木头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磁铁、几个铁钉和一些绝缘体材料。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如磁卡、磁性玩具等,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磁现象是什么吗?磁体有什么特点?”2. 讲解磁体的性质:讲解磁体的定义,展示磁体的两个极(N极和S极),并解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磁铁与铁钉、磁铁与绝缘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然后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他们的发现。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活动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对磁铁与绝缘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磁现象的资料,了解磁现象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磁现象的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磁悬浮列车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磁现象。
简单磁现象_教案

简单磁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磁现象,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教学重难点】1.知道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磁化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何让一个毽子在竖直的面上“跑步”?(不能用手拿毽子)2.表演“毽子跑步”。
二、新课教学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小学自然学过的磁现象还记得吗?它只能吸铁吗?合作探究实验一、二学生分析回答实验结果2.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合作探究实验三学生分析回答实验结果。
3.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实验四:悬挂的条形磁体静止时指南北4.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
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5.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很强,如果把两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演示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生共同实验探究五: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6.研究磁化现象提问:回形针有磁性吗?你的实验中未与磁铁接触的回形针是怎么连在一起的?请同学们进行猜想探究:猜想、实验探究六:回形针的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7.磁场磁体如何对未接触的物体产生相互作用的呢?展示抽象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
简单磁现象 教学设计

简单磁现象教学设计1. 知道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知道磁现象的应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磁现象。
教学内容:1. 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磁现象的应用。
3. 实验观察和探究磁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曾经见过磁铁吸附东西吗?”“你们觉得磁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吸引力呢?”等。
2. 探究磁现象(10分钟)向学生介绍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如:“磁现象是指磁铁对铁、镍、钴等物质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磁铁有两个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
3. 实验观察磁现象(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包括磁铁、铁片、绳子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
(1)实验一:吸引铁片将磁铁放在桌面上,用手捏起一个小铁片,悬挂在磁铁下方,观察铁片的动态。
观察到铁片被吸引并靠近磁铁的北极。
(2)实验二:排斥铁片将两个磁铁的北极或南极靠近,观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到两个磁铁之间的排斥力,无法靠近。
(3)实验三:磁铁吸附铁片将一个磁铁放在桌面上,另一个磁铁靠近它的南极,观察两者之间的互动。
观察到两个磁铁相互吸引,并吸附在一起。
4. 讨论磁现象的应用(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磁现象的应用,如磁铁的吸附、电磁铁的运用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如磁铁可以用来吸附钉子、夹子等小物件,电磁铁可以用来制作电磁铁捕小甲鱼等。
5. 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复述。
6. 小结训练(15分钟)提供一些小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 课堂延伸(10分钟)教师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和视频,引导学生继续对磁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磁现象,拍摄照片或记录下来,写一篇关于磁现象的实际应用的作文。
9-1磁现象的教案2

磁现象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磁现象【教学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磁现象(P62-63)。
磁的现象如磁性吸铁性和指南北、磁极的名称和位置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和入门的最基本的,所以要学生学好尤为重要。
(一)设置帆船在海上航行要指南针的情境引出指南针,并介绍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属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司南,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科学情感,提高兴趣。
(2分钟)(二)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三)由观察实验引出磁性和磁体的概念。
(4分钟)(四)同样通过现象明显的实验去分析论证得到磁极的概念和名称的命名方法。
(5分钟)(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过程,所以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
再通过思考问题和练习,学以致用从而巩固和深化重点和难点。
(15分钟)(六)磁化现象。
也是通过对比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再讨论分析小结出磁化的概念、方法和规律,再简介磁性材料方面的知识。
还通过磁化实验现象磁体吸引铁钉,运用磁化规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磁体能吸钢铁一类物质的本质,培养了学生从理解到本质的思维体验。
(8分钟)(七)磁的应用。
通过课件投影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实物,生活生产中来知识的认识→生活中去的认识过程。
(2分钟)(八)总结认定目标。
(九)达标测评(7分钟)。
总的流程是:设置情境提问引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导学达标→理解应用→总结认定目标→达标测评。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磁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从理解到本质的思维体验。
3、情感领域: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磁针、1元镍币、回形针、实验小车、大铁钉、水泥钢钉。
利用百度搜有关磁现象包括指南针、磁体人类、磁化、磁的应用等的图片或视频。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性的概念,知道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磁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磁现象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磁性的概念:磁体、磁性材料2. 磁极:N极、S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 磁化:磁化的过程、磁化的方法4. 磁现象的应用:磁铁、磁悬浮、磁性材料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磁性的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的过程。
2. 教学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磁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现象。
3.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磁铁、铁钉、铁片等磁性材料。
2.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开关、磁铁、铁钉等。
3. 课件、教学图片、视频等。
【教学环节】1. 导入: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磁性的概念,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课堂讲解】1. 讲解磁性的概念,介绍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2. 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实验。
3. 讲解磁化的过程,演示实验。
【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铁钉等磁性材料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磁化铁钉,观察磁化效果。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磁现象应用实例,如磁悬浮、磁性玩具等。
六、教学环节:【课堂讲解】1. 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实验。
2. 讲解磁化的过程,演示实验。
【互动提问】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磁化过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磁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的两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学会用磁铁进行简单的磁现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能够运用磁铁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 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珍惜实验仪器,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磁铁的基本性质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运用磁铁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
难点:1. 磁铁的磁性强度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日常生活中磁现象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器材:1. 磁铁2. 铁钉3. 铁板4. 指南针5. 实验记录表格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磁铁的使用经验,如磁铁有什么用?磁铁能吸什么?磁铁有哪些特点?2. 探究磁铁的性质:1.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磁铁去吸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认识磁极:1. 实验:让学生用磁铁在铁板上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铁现象。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1. 实验:让学生用磁铁进行实验,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磁铁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
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对磁铁性质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和运用磁现象。
六、教学延伸1. 磁铁的磁性强度:1. 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磁性的磁铁进行实验,观察吸引铁钉的数量,从而比较磁铁的磁性强度。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 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磁性的磁铁进行实验,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七、应用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磁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 设计小发明:让学生利用磁铁的性质设计一个实用的装置。
八、作业布置2. 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如磁体、磁极、磁性等。
2. 学会使用磁铁进行简单的磁性实验,观察和描述磁铁的性质。
3. 能够运用磁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磁体的认识1. 磁体的定义2. 磁体的分类3. 磁体的性质第2课时:磁极的性质1. 磁极的定义2. 磁极的性质3. 磁极的相互作用第3课时:磁性的判断1. 磁性的定义2. 磁性的判断方法3. 磁性的强弱第4课时:磁铁的运用1. 磁铁的吸附作用2. 磁铁的应用实例3. 磁铁的局限性第5课时:磁现象的探索1. 磁现象的实验观察2. 磁现象的解释3. 磁现象的生活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磁体的认识2. 磁极的性质3. 磁性的判断方法4. 磁铁的运用5. 磁现象的探索难点:1. 磁极的相互作用2. 磁性的强弱判断3. 磁现象的生活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磁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学生能理解磁极的定义、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学生能运用磁性的判断方法判断磁性物质的强弱。
4. 学生能列举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5.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磁现象并解释相关现象。
六、教学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实验器材、PPT等。
2. 学具:每人一个磁铁、铁屑、实验记录本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基本内容:a. 磁体的认识:讲解磁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极、磁性、磁力等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磁铁进行简单的磁现象实验,观察并描述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3. 能够运用磁铁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指南针。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现象。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磁现象的观察。
2. 运用磁铁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磁铁的排斥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制作简易指南针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材料:1. 磁铁2. 铁钉、铁片等铁质物品3. 指南针4. 实验记录表格场地:实验室或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磁铁的基本性质:介绍磁铁的定义、磁极、磁性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两极和磁性。
3. 磁现象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4. 磁铁的应用:介绍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性挂钩、磁性玩具等,激发学生对磁铁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磁铁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制作简易指南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学生能够完成实验记录表格,展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磁铁的种类:介绍不同种类的磁铁,如永久磁铁、电磁铁等,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多样性。
2. 磁铁的原理:简要介绍磁铁的工作原理,如磁铁的分子结构、磁畴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磁铁的应用实例:介绍磁铁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共振成像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二.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磁化
三.教学资源:条形磁针、蹄形、环形、大头针
四、教法学法;实验探究
通案
个案
五、教学过程:
师:磁铁同学们经常提到,也有人叫吸铁石,我们将用一个半星期的时间来学习第十六章电与磁,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师:我拿条形磁体的N去靠近小磁针的N、S,分别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普通的钢钉能否吸引大头针?
师:我把条形磁铁放在钢钉上面,钢钉能否吸引大头针?
生:这个钢钉也吸引大头针了。
师:这说明钢钉也有了什么性质?
生:磁性。
师: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有了磁性的过程,称磁化。
师:钢能保持磁性,称硬磁性材料。
师:用磁体吸引各种物质,归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师:磁铁不仅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钴、镍,我们把这样的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称为磁体。
师:在凳子上铺一层大头针,放入条形磁体,观察现象,归纳磁极。
师:同学们观察小磁针每次静止时的指向有什么规律?
师:指南的称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称为北极,用N表示,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
铁不能保持磁性,称软磁性材料。
思考:
1.磁体有哪两种性质?
2.如何鉴别一个物体是否有磁性?
3.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a、b,只有一个有磁性。如何鉴别哪个有磁性?
六.作业:必做题:背概念
选做题:卷1-5
六、板书设计:
1.磁性:
2.磁体:
3.磁极: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磁化:
七、课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
一.教学目标:
九年级《简单磁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磁体与磁极:介绍磁体的概念,区分天然磁体和人工磁体,讲解磁极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判断题:磁体只能吸引铁、钴、镍等磁性物质。
2.选择题:下列哪个不属于磁体?(A.铁钉B.磁铁C.电荷D.电流)
3.填空题:磁感线是从磁体的____极出发,回到____极。
4.应用题: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设计梯度性的课堂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磁现象研究及应用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6.培养学生关注磁现象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磁现象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磁体,并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所认识。但在深入理解磁场、磁感线等抽象概念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磁现象教学设计(集合7篇)

磁现象教学设计(集合7篇)磁现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难点:磁现象的应用三、教具:多媒体、条形磁铁、直导线、小磁针若干、投影仪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及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
在本章,我们要学习磁现象、磁场的描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知识主线十分清晰。
本章共二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为第一单元;第四~第六节为第二单元。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它。
(二)新课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磁现象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电磁感应现象:二、教学内容1、磁通量()复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表示.(2)公式:(3)单位:韦伯(Wb) 1Wb=1T·2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注意强调: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2、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3、实验演示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提问: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现象分析:对线圈,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结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3、例题讲解4、教师总结: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5、布置作业磁现象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和实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
《磁现象》教案(通用3篇)

《磁现象》教案(通用3篇)《磁现象》篇1【思想】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和实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
由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磁性和磁体;2.知道磁极;3.知道磁极的指向性和磁极的表示方法;4.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5.知道磁化及其应用。
二、方法过程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演示,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磁极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能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法】讲授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请大家先听两个故事:(幻灯片展示)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明的工匠们修建了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刻就会被门牢牢地吸住。
2.在加拿大东海岸,有一个神奇而令人生畏的世百尔岛,来往的船只只要一靠近它,不但指南针失灵,还会把船吸向海底,造成触礁沉没。
听了这两个故事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吧?今天我们学习了磁现象,就会明白这是为什么。
(板书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磁现象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课件演示)2.我们把这类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课题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课型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了解磁性、磁化、磁体、磁极2.知道磁极间相互作用3. 了解磁性材料的应用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得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5.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磁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通过磁现象的探究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8.通过试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9.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能简单的应用。
教学难点知道磁化的方式并能简单的应用。
教学方式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具各种磁铁,大头针,钢钉,玻璃球、铜块、铝块、木块、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目的(一)引课:游戏课前游戏,考察学生记忆力,大屏幕展示多组图片。
然后观察图片,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其实却被一种神秘物质联系,直接引入磁。
(二)新课:磁性、磁体探究活动一:请用你桌上的器材快速的将铁球从铜块、铝块、木块、玻璃……中分离,试试总结,磁铁都能吸那些物质?分析实验、归纳结论:1.磁性:把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三)新课:磁极、磁极间相互作用教师提问:磁铁磁性强弱是否处处相同呢?请同学们自己感受一下。
探究活动二:磁体的磁性强弱①如图甲所示:将订书钉子放在偏离中间的位置上,观察钉子的运动方向,②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来判断磁性强弱观看参与游戏学生分组探究学生归纳得出磁性、磁体概念学生分组实验: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简单的磁现象。
引出磁体的磁性强弱不同归纳出磁极的概念和南北极的概念甲NS学生分析归纳: 条形磁体不同部分磁性强弱不同,两端磁性强,中间部分磁性弱。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探究活动三:使小磁针转动,停止时观察现象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磁铁具有指向性 教师: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又叫S 极;指北的那个极叫北极,又叫N 极。
简单磁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磁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4)了解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简单的磁现象,经历概括和表述实验现象的过程。
2)通过收集、整理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磁现象,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通过了解我国从古至今在磁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磁化现象。
教具学具:条形磁铁,小磁针,大头针,铁屑,铁块,铜块,铝块,塑料,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1、司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磁悬浮列车: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二、新课教学1、认识磁现象小学自然学过的磁现象还记得吗?它只能吸铁吗?活动一:用磁体吸引你桌上的东西,看看它都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分析回答实验结果板书:一、磁性与磁体1、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2、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活动二:用磁体吸引铁粉,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回答实验结果。
板书:3、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活动三:支起小磁针,使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观察它静止时的指向演示:悬挂的条形磁体静止时指南北板书:4、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
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活动四:2、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很强,如果把两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板书: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生共同实验探究五: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3、研究磁化现象提问:铁柱有磁性吗?怎样知道它是否有磁性?将铁柱靠近大头针,观察现象演示:固定铁柱,用磁铁靠近铁柱,让铁柱靠近大头针再观察现象板书: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

张石友
授课班级
初二年级
验收
月日
学科
物理
授课时间
2005年12月1日
查验人
课题
简单的磁现象
课型
合作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磁性,条形磁体的两个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和磁性材料。
⑵了解中国古代磁性的应用和现代生活生产中磁性的应用。
⑶学会动手实验来判断条形金属物的磁性和自制指南针。
师:由此可见,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几乎没有磁性。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磁体的两个磁极是否一样呢?
实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同学们可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利用两个小车等。
探究结论:磁体的两个磁极不同,我们把一个称之为南极(S极),另一个称之为北极(N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人类最早认识的磁体(比如周星驰的那个)是天然磁体。后来人们根据需要学会了自制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的这些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如果这些磁体能够长久的保持磁性,统称为永磁体。
二、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师:对于一个磁体来说,它有一定的形状,那么它各个部
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请看实验。
实验:用条形磁铁去接触碎铁屑,发现铁屑都集中在两端,中间几乎没有。
借此内容用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成就,同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科学意识
板
书
设
计
简单的磁现象
一、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二、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条形磁体的磁极在两端)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知道磁体、磁极、磁化、永磁体、磁性材料等概念.
了解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观察磁体可以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组成的物体,体验一些简单的磁现象,经历概括和表述实验现象的过程.
通过收集、整理磁性材料在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磁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小制作以及对磁现象应用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磁体、磁极、磁化、永磁体、磁性材料等概念
会通过一些现象概括出结论.
课前准备:磁铁、大头针、铁钉、铁屑、钢棒、铜铅、铝.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然后通过大量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概括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在实验过程里体会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并能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重视了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堂中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充分渗透了STS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