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措施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措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一则著名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
此故事发生在周瑜借东吴之名向刘备借船时,刘备要向周瑜展示自己的实力,于是借箭以抗击曹操。
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智谋机智,也启示我们在现代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本文分析了草船借箭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一、草船借箭教学的优点1.1 激发学生的兴趣草船借箭教学类似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1.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合理安排资源等环节,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草船借箭教学的不足2.1 学生能力差异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完整地理解草船借箭的策略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2 学生动机不足草船借箭教学虽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只是完成任务而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与精髓,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3.1 弹性分组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可以采取弹性分组的措施,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多元化评价除了传统的测试评价外,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展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3.3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探究、合作与创新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使草船借箭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总结草船借箭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一、引言《草船借箭》是中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周瑜借箭的故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在小学五年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编版教材将《草船借箭》作为必学故事之一,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对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作为一则经典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智勇双全、智取豪强的特点。
教材将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解,详细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同时,教材还在适当的位置插入一些生词和诗词,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整个教材内容设计紧凑合理,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三、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非常灵活多样。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表演、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通过朗读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观看动画片或者舞台剧的表演,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冲突;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这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分析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效果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材内容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通过观看表演的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增加记忆效果。
再次,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效果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虽然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草船借箭》专家点评:
《草船借箭》专家点评:一、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于老师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这节课就重点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突出重点,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二、“笑”字露英雄本色。
于老师在教学该文时,抓住这里的“笑”字,于平淡处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在笑曹操的多疑,有的说在笑周瑜的妒忌,有的说在笑鲁肃的多余担心。
剖析一“笑”,可揭示诸多人物的性格。
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每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
真可谓谈笑间,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师生自主探究合作精彩!这部分教学是探究性阅读课的关键,于老师的处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确立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专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他“神”哪里,“妙”在何处?。
这个专题具有三个特点:集中性,因为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深广性,因为它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开放性,因为它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
2、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如引导学生你们想采用哪种方法研读呢?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究的成果,令人拍案叫绝!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草船借箭》 中的人物性格和重点语句分析
《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性格和重点语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草船借箭》中人物性格的对比和重点语句分析,使学生从几方面体会人物性格,领悟人的内心活动,真正懂得诸葛亮的“识人、识天” 是借箭成功的关键,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
〔关键词〕草船借箭形象语言人物性格1 《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性格对比1.1 周瑜忌才妒能与诸葛亮豁达大度的对比。
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智,想借造箭之机陷害诸葛亮。
他先以“公事” 为由,婉转地强迫诸葛亮“不要推却” ,接着以十天造十万支箭故意刁难他。
表面心慈气和,实则凶狠毒辣,在一句一个“先生” 的假意恭维背后暗藏杀机。
在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周瑜又自以为得计,当即以“军中无戏言” 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而后他又吩咐将干们故意拖延时间,并派鲁肃前往探听。
为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挖空心思,不惜使用一切肮脏手段,足见他心胸狭窄,鼠肚鸡肠。
而诸葛亮早就看穿了周瑜的祸心,但为了孙刘联合破曹,在成竹在胸之时,含而不露,将计就计,主动请任。
从思想上麻痹周瑜,使他得意忘形,精神放松,从而掌握主动。
在这里,通过对比,学生们不难看出周渝的阴险奸诈与诸葛亮的顾全大局,豁达大度。
1.2 鲁肃惊慌失措与诸葛亮镇定沉着的对比。
身为周瑜的得力将士,鲁肃目睹了周瑜、诸葛亮二人的唇枪舌剑。
面对都督的刁难,诸葛亮痛快答应,令他难以置信,同时也为诸葛亮捏一把汗,这足见他善良、厚道。
诸葛亮也正是对鲁肃的性格了如指掌,才请求他帮忙借船、军士等和造箭不相干的东西,这更增加了鲁肃的疑惑和担心。
在第三天四更取箭时,神秘的气氛弄得鲁肃摸不着头脑,虚张声势的举动又着实让他心惊。
他想不到一个文弱书生会带为数不多的兵士来闯有八十万大军的曹营,故而他表现的是大惊失色。
而诸葛亮却谈笑风生,劝他只管饮酒取乐,天明即刻回转。
在曹军的眼皮底下饮酒作乐,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借箭” 。
在这里,鲁肃的惊慌失措更衬托出诸葛亮的胆识过人和遇事沉着的儒将风度。
《草船借箭》说课稿(精选8篇)
例题4、把1至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图中各圆圈内,使每条直 线上三个圆圈内所填数之和都是10。
2
7
重数
1
6
5
3
4
练习4、萱萱把1、2、3、4、5、6、7这七个数填入下图的七 个方框里,每个数只填一次。使得三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 恰好分别是8、11、15。 请给出一种填法。
数阵图初步
例题1、在图中的三个圆圈内填入三个不同的自然数,使得三 角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1。
2
公共和
5
3
4
1
6
练习1、在图中的四个圆圈内填入合适的自然数,使得正方形 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4。
158
6
2
734
例题2、在下图的八个圆圈中分别填入八个不同的自然数,使 正方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现在已经填好了五个数, 那么每条边上各数之和应该是多少?并将其补充完整。
6
4
2
1
3
5
7
例题5、将1至9分别填入下图中的圆圈内,使得图中所有三角 形(共七个)的三个顶点上的数之和都等于15。现在已经填好 了其中三个,请你在图中填出剩下的数。
73
24
8 1
例题6、把1至11填入下面“六一”图形的十一个空格内,使 得每一条直线上的所有数之和都相等。
6 294
75 8 10
4
比较法
13
8
练习2、在图中九个圆圈中分别填入九个不同的自然数,使 得图中六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现在已经填入五个数, 请将其补充完整。
10 8 3
4 1 16
7 12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 教材内容分析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周瑜借东风之机,利
用草船借箭之计,成功破敌的故事。
在本篇故事中,不仅展示了周瑜智勇双全的形象,更体现了智谋胜过武力的道理。
这是一个教学中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分析的故事。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草船借箭》,使学生了解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
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条件,巧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故事导入法引入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场景;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思考周瑜如何利用草船借箭之计破敌;小组讨论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如何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等。
4.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智慧和道理,引导学生不仅停留
在故事表面,更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
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和活动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教学中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索、发现和创新。
5. 总结
通过对《草船借箭》教学的深入反思,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智慧
和战略,更能培养学生的策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
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
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
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
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
19草船借箭(完美版)解析
鲁肃: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 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 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 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 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 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 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 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 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 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 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 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 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 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 《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 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 欺侮的典型。
2.懂地理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 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 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 喊。” 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 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 箭。”
3.识人心
吴承恩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 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这部小说写 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 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 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空城计”,广为流传。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 文、地理知识。 课文还有哪个地方显示诸 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 测准确的句子?(第7节找)
自读故事结果
自读结果部分,请思考: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 、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 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我真比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 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 瑜自叹不如。小结: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草船借箭分析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
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
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
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
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
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草船借箭》一文中对周瑜的神情描写仅有三处,但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
回视前文,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最终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
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
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
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
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草船借箭是一则中国古代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信借用秦国箭数万之多以对抗敌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战略智慧和灵活应变的精神,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案例分析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案例分析以初中历史课为例,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战略、策略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情境创设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教学材料,包括草船借箭的故事、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等。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这个故事中的智慧和战略。
二、案例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兴趣。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问题。
例如: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韩信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借到秦国的箭?3.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按照任务分工,主动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4.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每个小组的观点和意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5.全班讨论:根据各个小组的分享,引导学生全班讨论,并对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辩论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这个案例中的智慧和战略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这个故事中的战略和智慧,引导学生认识到草船借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灵活应变和创新思维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战略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中的活跃程度和参与度。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学情分析方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层次性教学,让学生从人物对话中更加充分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
③课后学情,跟进反思 同时,新课标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
在课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三国演义》中凸显智慧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培养 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推荐阅读。
《草船借箭》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能力维度 所属环境 微能力点 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县(市、区)
学校
姓名
学科 语文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草船借箭》
五年级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督”“寨”等 9 个生字,会写“忌”“曹”等 11 个生字,会写 “妒忌、委托”等 12 个词语。
自评等级
诸葛亮——神机妙算,关羽——义薄云天等等;再抛出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这些问题都能很 好地反馈学生的情感导向,有利于我在课中进行恰当地引导。
②课堂反应,及时调整 本课我主要从“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从中渗透方法 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神机妙算这个词后,用一句话过渡: 我们常说 了解一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关注人物对话,听其言,来 走近诸葛亮,了解他的神机妙算。紧接着把学生领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这-段描写的是周 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我就用周瑜的第一句话做引领, 教会学生方法,继而让学生通过开展 小组合作方式,运用这个方法来品味周瑜话中的言外之意,从而读出周瑜真实的内心。这是 整节课的铺垫,也是方法的渗透。 在“前后关联,感悟才干”这一板块,先抛出问题调研“文中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印 象?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受?”“面对怀着嫉妒之心的周瑜所提出的“要求”, 诸葛亮知道其真正目的吗?为什么?”“课文最后,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 不上他!”你认为周瑜哪儿比不上他?为什么?”利用希沃白板统计功能,我发现学生在理 解文本内容时,学生不能够将文章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解读,因而造成理解不够准确,文本信 息量稍大时,学生提取不全,因而造成学生对人物形象评价不全面。我以诸葛亮说的“只要 三天”为切入点,继续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问:在“只要三天”的背后还算好了什么? 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出诸葛亮的知天气和识人心,并且让学生初步领悟文本在写作上的特点: 前后呼应。 这是课堂精华所在,在此环节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从 中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此环节中,我还利用希沃白板设计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 练,比如:诸葛亮( ) 地说:“只要三天。”把你想到的词语直接填到句子中读一读。还有在引导 学生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环节,我抓住课文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 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听话听音, 我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全,他是话中有话,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这 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去读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 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当学生经过深入探讨,抛出问题调研“文中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文中的哪些地 方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受?”“面对怀着嫉妒之心的周瑜所提出的“要求”,诸葛亮知道其 真正目的吗?为什么?”“课文最后,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你 认为周瑜哪儿比不上他?为什么?”利用希沃白板统计功能,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 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内化”“吸收”的过程时,我紧抓住诸葛亮的“笑”,问 他会在笑谁,笑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多种信息,进行理解的延伸,从而引发学生对 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分析。这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也是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提升应用。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4草船借箭学习目标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紧扣课文语言,感悟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读书吗?《三国演义》读过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书中的人物?生说,师评价;书中的故事你知道哪些?生说。
同学们可真爱读书呀,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那充满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
三、交代写作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我们来看写作背景,齐读。
课文已经预习过,咱们来检查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领读,观察生字并找出最难写的一个字共同书写。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谁能用一句话介绍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说,师: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神机妙算)究竟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呢?四、精读“神机妙算”。
1、默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到10自然段中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仔细想想这个地方如何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做上批注。
2、交流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啊!咱们来交流一下好吗?从哪句话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师:说说你内心的感受。
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师:好,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里,他们都看到了这场大雾。
同学们思考一下:鲁肃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生:(预设吃惊,纳闷,害怕)。
师:请你读出这样的心情,生读句子。
师:诸葛亮,他是什么心情?生:(预设高兴),请你高兴的读一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进攻江东。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他得知曹操的军队箭矢充足,而自己的军队箭矢匮乏。
周瑜看到这种情况,心生嫉妒,便设下陷阱,令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淡定自若,他向周瑜保证能在三天内完成任务。
他找来二十只大船,每船上扎满稻草人,然后趁着大雾弥漫的夜晚,将船只驶向曹操的水寨。
曹操见江面上有船只靠近,以为是敌军来袭,便命令士兵放箭。
箭矢如雨点般射向草船,稻草人上很快插满了箭。
诸葛亮等箭矢足够后,便命人鸣金收兵,安然无恙地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当周瑜看到诸葛亮带回的十万支箭时,心中既惊讶又佩服,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草船借箭》赏析: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首先,诸葛亮面对困境,不慌不忙,冷静分析,巧妙利用敌人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他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大雾天气,制造出敌军来袭的假象,成功引诱曹操的军队射箭。
其次,诸葛亮的计划精密,细节考虑周全。
他选择在大雾天行动,既能隐蔽自己的行动,又能迷惑敌人;他用稻草人代替士兵,既能减少己方的伤亡,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箭矢。
最后,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赢得了周瑜的敬佩,也展示了他在战争中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灵活应对,善于利用自身和环境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草船借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智慧、勇气和策略的重要性,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小学语文_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2.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和智慧的故事,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来,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古人云,学贵有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是谁向谁借生2:为什么借箭?(师板书:为什么)生3:怎么借箭的(师板书:怎样借)?生4:借的结果怎样(师板书:结果)?……师:你们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端起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
生:带着问题快速通读课文。
2.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来试着解答其中的一个问题呢?生1:我选择的是为什么要借箭?生2:我选择怎么借箭?生3:我选择借箭的结果怎样?师: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概括出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来试试?预设生:本文主要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陷害。
3.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这些人物排排名?(生答)老师:我们给四个人物排了名。
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板书:诸葛亮)师: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板书:神机妙算)师:你们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生:“神”和“妙”形容高明,“机”和“算”指计谋。
草船借箭释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草船借箭释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草船借箭,作为古代典故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策略之一。
它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被广泛传颂并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纷争不断。
草船借箭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对峙,秦国的国力相对较强,而楚国拥有众多的箭矢。
秦国的将领白起深知箭矢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于是想借用楚国的箭矢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然而,秦国与楚国实力对比悬殊,白起无法直接攻击楚国,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巧妙的策略,即草船借箭。
在草船借箭中,白起通过制造了一艘看似不值一提的草船送给楚国,但在草船内部却暗藏了秦军精英弩箭手。
当楚国接受了礼物并解开船舱时,秦军弩箭手迅速利用楚军蓄势已久的箭矢进行杀伤,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战斗力。
楚国虽然拥有大量箭矢,但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大量的士兵和箭矢,从而削弱了楚国的战斗力。
草船借箭的意义不仅在于白起巧妙地利用了楚国箭矢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更在于展示了战争策略中的智慧和计谋。
通过草船借箭这一谋略,秦国成功地延缓了楚军的进攻步伐,使得秦国在后续战争中获得了更大的机会。
此外,草船借箭还对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的实力并不足以直接面对这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和智慧来解决难题,就像草船借箭一样。
这需要我们善于思考,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草船借箭是一段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故事。
除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战略智慧,它还向我们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方法。
通过借力使力,我们可以在面对困境时找到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这种智慧和策略的应用,不仅在战争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样也能够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方式,它是文章发展的框架,也是读者理解和接受文章信息的重要依据。
草船借箭教材解读
笑谈“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教材解读一、教材编排《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本课紧承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第46回改写而成的,是紧接“蒋干中计”之后的又一个精彩的斗智故事。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
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要引导学生读懂《草船借箭》,首先得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课内与课外融汇贯通,由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二、教材背景1、教材简说:《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各据一方,相互讨伐。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受刘备之命,过江东,协助东吴一起抗曹。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威风,粉碎了周瑜的阴谋。
故事以“借箭”为主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情节生动,结构严谨。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以周瑜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生性多疑来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才智超群,顾全大局的品质。
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文章出处: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我古代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
第五课《草船借箭》知识点分析
第五课《草船借箭》知识点归纳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会写: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贤妒能忌:妒忌猜忌顾忌肆无忌惮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督:都督督促监督督战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惩:惩罚严惩惩办惩前毖后鲁:鲁莽齐鲁鲁菜粗鲁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寨:水寨山寨村寨安营扎寨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呐:呐喊吐纳唢呐呐喊助威插:插秧插花插队插嘴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近义词: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拒绝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反义词:推却——接受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第1篇】草船借箭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第7号,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草船借箭》。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篇课文做具体的阐述。
一,把握情感,领悟教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该篇课文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一个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的故事。
课文以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为大背景,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写清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文章语言精炼,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生动,将诸葛亮这个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研读课文,结合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字词,赏析文章精妙的句子;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人物形象。
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对记事写人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在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加强,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品悟赏析,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注重时效,选择教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能按住马头,让它饮水。
”这道出教学的精髓在于“主体探究”。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个性化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才取以读促悟法,阅读讨论法,启发点拨发和讲授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培养能力,选择学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再读”的学习方法,采取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探究学习发,感受内容,体悟情感,达成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
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
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
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
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
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草船借箭》一文中对周瑜的神情描写仅有三处,但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
回视前文,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最终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
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
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透过这两个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周瑜。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
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
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
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万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
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
这一叹既有惋惜,又有佩服。
自己谋划已久,却仍未如愿,自然惋惜;诸葛亮神机妙算,考虑周密,安排巧妙,非自己能比。
面对事实,周瑜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纵观周瑜三次神态变化,不难看出文中对周瑜的描写正是为了反衬诸葛亮。
在这场斗智中,周瑜输给诸葛亮的不仅仅是才智,还有他的胸襟、气度和人品。
《草船借箭》是和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呼应的重点课文。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生活、斗争的演变过程,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
一般地说,情节的开端就是事情的前因,情节的结局就是事情的后果。
但就本课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圈套作为陷害诸葛亮的口实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
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算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分清了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不能说就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周瑜嫉贤妒能开始的“因”,为什么会导致诸葛亮获胜的“果”呢?或者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这就必须分析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矛盾冲突一开始就激起了波澜。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问起“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时,诸葛亮说“用弓箭”。
这正是周瑜所需要的答案,于是立即用造箭的“公事”相委托。
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且把期限由十天缩短到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
真是一个投其所好,一个正中下怀。
接着,矛盾在这个悬念中继续发展。
周瑜与鲁肃的对话泄露了限期造箭的目的,充分暴露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诸葛亮见到鲁肃,先用要求帮忙相激,然后提出向他私下借用船只和军士的要求。
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膝等物,借船只、军士干什么?期限一天天接近,到了第三天四更,才请鲁肃去江边取箭。
诸葛亮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又是一个悬念。
但是,尽管悬念未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诸葛亮对周瑜的许诺决不是军中戏言,而是成竹在胸的。
诸葛亮料定三天之后必然“大雾漫天”,他深知曹操也不是无能之辈,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定不会“轻易出动”。
“只用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是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必然要采用的“上策”。
果然,当诸葛亮的草船“一字儿摆开”逼进曹军的水寨时,曹操调集水陆大军的“一万多个弓弩手”齐为射箭。
这是全篇的高潮,前面的种种悬念到此全都释然。
“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因为有才干而遭妒忌,又因为有才干才击败了妒忌者的计谋。
因此,从情节入手,揭示诸葛亮的才干,就不仅分清了前因后果,而且找到了联系前因与后果的桥梁。
《草船借箭》的中心人物是诸葛亮。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刁难,请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从曹操那儿“借”来了十万支箭,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服输。
学生们对诸葛亮的才干自然十分佩服,教者如果简明点示一下也未尝不可。
霍老师并不这样处理,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学生们人人动脑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足智多谋。
有的说:智慧超群。
有的说:精明能干。
有的说:神机妙算。
……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作出对诸葛亮的评价,所以发言对诸葛亮的评价,所以发言踊跃,气氛热,形成了围绕“才干”的辐射性思维。
霍老师这样处理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围绕中心,归纳各段段意。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而显示才干。
通过教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
霍老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了诸葛亮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认识全文可以分成四段,同时根据教学中的板书作出简明扼要的归纳——第一段,写出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草船借箭》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用短期内要造出十万枝箭的毒计来陷害他。
而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终于完成了任务,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
文章内容十分生动,情节引人入胜。
同学们在阅读时,一定会发现作者的精心构思,在情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设下的一个个悬念。
一向精明能干、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对有意刁难、陷害自己的周瑜,好像毫无戒备,对赶造十万枝箭的“公事”竟满口答应。
看到此,不禁叫人为他担心。
周瑜提出“十天造好”,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当众立下军令状,这还不叫人为他捏一把汗?周瑜为了置诸葛亮于死地,暗地里吩咐军匠不供应造箭材料,而奇怪的是诸葛亮造箭不要造箭的材料,却向鲁肃借用“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这又是为什么?真叫人感到奇怪。
谁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短短的三天,要造出十万枝箭,这已经是叫人难以想象的事了,可是诸葛亮接连两天没有丝毫动静,眼看剩下最后一天了,他怎么向周瑜交箭?好容易挨到第三天,诸葛亮密请鲁肃一道去取箭,却把船向曹营开去,这又是为什么?更令人费解的是,船近曹营水寨时,诸葛亮竟命令军士擂鼓呐喊。
这怎么得了,难道他不怕曹军冲来,在这滔滔江面上,他能有什么脱身之法?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曲折而又扣人心弦,让我们边读边产生悬念:这后事到底如何?因而一味地想追读下去了解个究竟。
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注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
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
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
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
”语言坚定果断。
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
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
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
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
”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
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
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
”语气骄横,咄咄逼人。
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
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
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
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
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
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
“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
”“哪里去取”“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他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