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讲解第三章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 第三章 函数

离散数学 第三章  函数

下面先规定几个标准集合的基数: 1) 空集的基数为0。 2) 设n为一自然数,Nn为从1到n的连贯的自然数集合, Nn={1,2,3,…,n},Nn的基数为n,|Nn|=n 。 3) 设N为自然数的全体,N={1,2,3,…},N的基数为ℵ0(读成 阿列夫零, ℵ是希伯莱文的第一个字母)。 4) 设R为实数的全体,R的基数为ℵ ,|R|= ℵ 。 • • 以上四项规定,对于空集及Nn的基数,实际上就是集 合中元素的个数,关于ℵ0及ℵ,下面将予探讨。 有了标准基数之后,我们可以对各种集合测量其基数。 测量的手段是以双射函数为主体的等价关系一等势。 比如说,一个集合与N等势,那么这个集合的基数为 ℵ0 。
定理6 设A及B为两个可数集,那么A×B为一可数集。 定理 推论1 推论 设A1,A2,A3,…,An为n个可数集,那么 × A是可数集。
i=1 i n
定理7 (0,1)开区间上的实数不是可数集。 定理 定理8 设A为一集Y的函数,若f 是双射函数,则f 的逆关系 f –1是从Y到X的双射函数。 定理2 定理 设f 是从X到Y的函数,g 是从Y到Z的函数,则复合关 系f οg是从 X到Z的函数,将f ο g记为g ο f 。 定理3 定理 设f 是从X到Y的函数,g 是从Y到Z的函数。 1)若f 和g是满射函数,则g ο f 是满射函数; 2)若f 和g是单射函数,则g ο f 是单射函数; 3)若f 和g是双射函数,则g ο f 是双射函数。 定理4 定理 设f 是从X到Y的双射函数, f –1是f 的逆函数,则 1) (f –1) –1 = f 2) f –1 ο f = IX 3) f ο f –1 = IY
定义3 定义 设 |X|=n,P是从X到X的双射函数,称P为X上的置 换,称n为置换的阶。 • 在n个元素的集合中,不同的n阶置换的个数为n!。 • 通常用下面的方法表示置换。 x1 x2 x3 … xn P = p(x ) p(x ) p(x ) … p(x ) 1 2 3 n • 若∀xi∈X 有 p(xi) = xi ,则称P是恒等置换。 • P的逆函数P-1可表示为 p(x1) p(x2) p(x3) … p(xn) P-1 = x1 x2 x3 … xn • 置换的复合与关系的复合相同。 1 2 3 1 2 3 1 2 3 3 2 1 2 1 3 3 1 2

离散数学讲义第三章

离散数学讲义第三章

Df=A Rf⊆ B
称B是f的值域包 afb, 称b为a的像 用f(a) 是 的值域包, 为 的像,用 的值域包 的像
表示, 自变量) 表示 称 a为b 的像源 自变量 为 的像源(自变量 Rf =f(A)={b| B∈b ,存在 ∈A,使f(a)=b} 存在a∈ 使 ∈ 存在 的子集可以定义函数; 注1: A的子集可以定义函数 的子集可以定义函数 笛卡儿积A 可以定义函数, 注2: 笛卡儿积 1×A2×A3×A4×…… × An可以定义函数 f(a1,a2,a3,a4, ……, an)类似微积分中的多元函数 类似微积分中的多元函数; 类似微积分中的多元函数 函数又称为映射.变换 变换; 注3: 函数又称为映射 变换 由定义可知: 函数允许多对一,不允许一对多 允许B中 不允许一对多,允许 注4: 由定义可知 函数允许多对一 不允许一对多 允许 中 的元素无像源.如图 的元素无像源 如图 b1 b2 a1 a3 a2 a4 b3 b4 b5
# BA =(#B)#A=nm # 证明: 因为任意一个函数f是 的 个元素上取值所唯一 证明 因为任意一个函数 是A的m个元素上取值所唯一 确定,而对于 的任意一个元素 种可能, 确定 而对于A的任意一个元素 在a处的 取值都有 种可能 而对于 的任意一个元素a,f在 处的 取值都有n种可能
(其他值固定 其他值固定,f(a)可以在 中取 个不同的值 则得到 个不同 可以在B中取 个不同的值,则得到 其他值固定 可以在 中取n个不同的值 则得到n个不同 的函数), 有乘法原理可知;,由A到B的函数共有 的函数 有乘法原理可知 由 到 的函数共有 n·n·n·n … … n = n m=(#B)#A # 几种重要的函数: 四. 几种重要的函数 定义4: 是一个A到 的函数 的函数. 定义 设f 是一个 到B的函数 1). 若ai≠aj 时 , 有f(ai)≠f(aj) 像源不同,则像不同 像源不同 则像不同; 则像不同 ( 或f(ai) = f(aj) 时, ai=aj (逆否命题 称f 是一个A到B的 逆否命题)) 是一个 到 的 逆否命题 内 射函数. 射函数 2). 若f(A)=B, 是一个A到 的满射函数 的满射函数. 称f 是一个 到B的满射函数

离散数学第3章 集合

离散数学第3章 集合
命题演算证明法的书写规范 (以下的X和Y代表集合公式) (1) 证XY
任取x, xX … xY (2) 证X=Y
方法一 分别证明 XY 和 YX 方法二 任取x,xX … xY
注意:在使用方法二的格式时,必须保证每步推理都是充分 必要的
27
第三章 集合
命题演算法
例3-3.2 证明A(AB) = A (吸收律)
元素a属于A,记作aA; 或者a不属于A,记作aA,也可以记作┓(aA)。
(4)任意性:集合的元素也可以是集合。 例:A={1,{2},2,{3,4},{6}} A=5,2A,{2}A,6A,{6}A
6
第三章 集合 例如:A={{a,b},d,{{b}}}。可以用一种树形图来表示这种
隶属关系,该图分层构成,每一层上的结点都表示一个集 合,它的儿子就是它的元素。 集合的树型层次结构
32
第三章 集合
§3-3-3 笛卡儿积
定义3-3.2 两个元素a,b组成二元组,若它们有次序 之别,称为二元有序组,或称为有序对或序偶,记为<a, b>,称a为第一分量,b为第二分量;若它们无次序区分, 称为二元无序组,或称为无序对,记为(a,b)。
有序对具有如下性质。 (1)有序性:当x≠y时<x,y>≠<y,x>。 (2)<x,y>与<u,v>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B
11
第三章 集合
§3-2 集合之间的关系
§3-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1)相等关系: • 两集合A和B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元素。 • 若A与B相等,记为A=B;否则,记为A≠B。 • 可形式化为:A=B(x)(xAxB)。
12
第三章 集合

《离散数学》课件第3章

《离散数学》课件第3章
(5)基数大于1的集合上的全域关系是自反的,对称 的和传递的,但不是反自反的和反对称的.例如图3.1―11 所示的关系。
第3章 二元关系
图 3.1―11
第3章 二元关系
3.2 关系的合成
3.2.1 关系的合成 前边已经指出,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因此可以进
行集合运算。本节介绍一种对关系来说更为重要的运 算——合成运算。假设R1是A到B的关系,R2是B到C的 关系(参看图3.2-1)。合成关系R1R2是一个A到C的关系: 如果在关系图上,从a∈A到c∈C有一长度(路径中弧的 条数)为2的路径,其第一条弧属于R1,其第二条弧属 于R2,那么〈a,c〉∈R1R2。合成关系R1R2就是由〈a, c〉这样的序偶组成的集合。
例3.1-1和例3.1-2是列举法的例子。 一个谓词P(x1,x2,…,xn)可以定义一个n元关系R:
R={〈x1,x2,…,xn〉|P(x1,x2,…,xn)} 例如,实数R上的二元关系>可定义如下:
>={〈x,y〉|x∈R∧y∈R∧x>y} 反之,一个n元关系也可定义一个谓词:
P(x1,x2,…,xn)=
利用关系R的图示,也可写出关系R.
第3章 二元关系
3.1.4 关系的特性 在研究各种二元关系中,关系的某些特性扮演着重
要角色,我们将定义这些特性,并给出它的图示和矩阵 的特点
定义3.1―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 (1)如果对A中每一x,xRx,那么R是自反的.即
A上的关系R是自反的 x(x∈A→xRx)
第3章 二元关系
例3.1-2 设学生集合A1={a,b,c,d},选修课集合A2={日 语,法语},成绩等级集合A3={甲,乙,丙}.如果四人的选修 内容及成绩如下:
a日乙 b法甲 c 日丙 d 法乙 我 们 可 表 达 为 S={〈a, 日 , 乙 〉,〈b, 法 , 甲 〉,〈c, 日 , 丙〉,〈d,法,乙〉}

《离散数学》课件-第3章集合的基本概念

《离散数学》课件-第3章集合的基本概念
17
例题
计算以下幂集:
,{};{,{}}
解:
P()={} P({})={,{}} P({,{}})= {, {},{{}},{,{}}}
18
3.3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运算 并,交,补(绝对补),差(相对补-),和对称差等。
19
集合的并运算
• 定义3.3.1 设A,B为集合,由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 合称为A与B的并集, 可表示为: AB={x|xAxB} 其文氏图:
其文氏图如下:
~E = , ~ = E, ~(~A)= A A ~A = , A ~A = E
27
德.摩根定律
• 定理3.3.5 设A,B为任意二个集合,则有: • (1) (AB)= A B • (2) (A B)= A B • 证明 设E为全集,显然有AE=A,AE=E成立。 • (1) (AB)= {x | xEx(AB)}= {x |
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排序,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描述。
集合论在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与
知识库、形式语言及人工智能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
用。
2
3.1 集合及其表示
• 集合是由一些对象聚集在一起构成的。 例如,全体整数 全体中国人 26个英文字母
• 构成集合的对象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事物。 • 定义3.1.1 集合中的对象叫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具有共同性质,也可以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
• 如{2,Tom,计算机,广州}
• 在集合论中,规定元素之间是彼此相异的,并且是没有次序关 系的。
例如,{3,4,5},{3,4,4,5,5},{5,3,4}都是同一个集合。
• 例如,A={3,4,5},

离散数学导论第三章消解原理

离散数学导论第三章消解原理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消解原理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用于解决语义歧义和信息抽取。
详细描述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消解原理主要用于解决语义歧义和信息抽取问题。通过消解语义歧 义,可以确定句子中词语的准确含义,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的准确率。此外,消解原理还 可以用于信息抽取,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抽取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知识挖掘
提供支持。
06
总结与展望
消解原理的总结
消解原理是离散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主要用于解决逻辑推理和决策问题。它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 小的子问题,并利用已知信息来逐步解决这些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原始问题的目的。
消解原理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它为许多问题提供了有 效的解决方案,如逻辑推理、规划、约束满足问题等。
02
例如,在约束满足问题中,可以 通过改进消解原理来减少搜索空 间的大小,从而更快地找到满足 约束条件的解。
混合消解原理
混合消解原理是指将不同的消解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消解原理,以处理特定的问题或领域。
例如,在电路验证中,可以将约束满足问题和逻辑推理中的消解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消解原 理,以更有效地处理电路验证问题。
05
消解原理的应用案例
在逻辑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消解原理在逻辑电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消解矛盾的逻辑表达式,可以优化电路 设计,减少冗余和冲突。
在逻辑电路设计中,消解原理主要用于解决 逻辑表达式的矛盾。通过将矛盾的逻辑表达 式进行消解,可以找到最简化的解决方案, 优化电路设计。消解原理的应用可以减少冗 余的逻辑门,降低电路的复杂度,提高电路 的性能和可靠性。
02

《离散数学》讲义 - 3

《离散数学》讲义 - 3

离散数学
2
1、集合概念及表示
(1)集合 ①概念 一般地说,把具有相同性质的一些东西,汇集成 一个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 例如:教室内的桌子;全国的高等学校;自然数的 全体;直线上的点。 ②分类 有限集:集合的元素个数是限的。 无限集:集合的元素个数是无限的。
离散数学 3
(2)表示
①集合:A~Z;元素(集合中的事物):a~z。 ② I 元素a属于集合A, 记作:aA II 元素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离散数学
8
(2)应用
定理3-1.1 集合A和B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 个集合互为子集。
离散数学
9
4、真子集
定义3-1.3 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B,但 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称A为B的真 子集。 记作:AB。 即:AB(AB)(AB) AB(x)(xAxB)(x)(xBxA)
离散数学 46
(2)相等
定义3-4.1 两个序偶相等, <x,y>=<u,v>,iff x=u,y=v。 注意: ①序偶<a,b>中的两个元素可以属于不同的集合, 可代表不同类型的事物。 ②在序偶<a,b>中,a称第一元素,b称第二元素。
离散数学
47
(3)推广
三元组是一个序偶,其第一元素也是一个序偶。 形如: <<x,y>,z> <<x,y>,z>=<<u,v>,w>,iff<x,y>=<u,v>,z=w 即:x=u,y=v,z=w。 约定:三元组<<x,y>,z>记作<x,y,z> 注意: 当xy时,<x,y,z><y,x,z> <<x,y>,z><x,<y,z>> 其中:<x,<y,z>>不是三元组。 同理:四元组第一元素是三元组 四元组:<<x,y,z>,w> 四元组相等: <<x,y,z>,w>=<<p,q,r>,s> (x=p)(y=q)(z=r)(w=s)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的基数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的基数
第三章 集合的基数
本章讨论集合论中较为困难的问题—集 合的基数问题;但只限于对基数作一简 单介绍;如学时较少可不讲本章或对本 章作恰当的删减.
本章主要概念为:集合的等势、有限集与 无限集、可数集与不可数集及较为常见 的集合的基数.
返回首页
1 2020/2/14
第一节 无穷集的概念
本节主要内容: 1.两个集合等势的定义; 2.基数的概念:基数是集合的一种性质,一
3.设A是任意集合,P(A)为A的幂集,则P(A)的基 数大于A的基数.
返回本章首页
4 2020/2/14
本章小结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集合的等势、有限 集与无限集、可数集与不可数集、较为 常见的集合的基数等.集合的基数反映了 集合的元素的多少,它是集合的一种性 质,一种与该集合等势的集合构成的集 合族的共同性质.
种与该集合等势的集合所构成的集合族 的共同性质,即任何两个集合,如果它 们等势,它们便有相同的基数 (Von.Neumann的观点); 3.利用等势的概念来定义有限集与无限集.
返回本章首页
2 2020/2/14
第二节 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可数集是无限集中最简单的一种,本节把无 限集区分为可数集与不可数集,主要结论有:
1.任意可数集都有一个与其等势的真子集; 2.任意一个无限集都包含一个可数子集; 3.可数集的任意无限子集是可数集; 4.可数集与有限集的并集是可数集; 5.两个(因而有限个)可数集的并集仍是可数
集; 6.可数个可数集的并集是可数集; 7.两个(因而有限个)可数集合的笛卡尔积仍
然是可数集.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本章首页返回本章首页
5 2020/2/14
3 2020/2/14

离散数学讲解第三章

离散数学讲解第三章

2021/4/8
10
3.1 函数
一、 函数的概念
1. 函数 例1.设A={1, 2, 3, 4},B={2, 3, 4, 5, 6},A到B的关系
={(2, 2),(2, 4),(2, 6),(3, 3),(3, 6),(4, 4)}
定义 设有集合A、B,f是一由A到B 的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aA,均存在 唯一的bB,使得afb(或(a,b)f),则 称关系f是由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f: A→B。
8
➢ 函数概念的第五次扩张,提出了“近代函数定义”。
美国数学家维布伦的函数定义,这个定义是建立在重新定义变量、变域和常 量的基础上的。
所谓变量,是代表某集合中任意一个“元素”的记号,由变量所表示的任一 元素,称为该变量的值。变量x代表的“元素”的集合,为该变量的变域,而 常量是上述集合中只包含一个“元素”情况下的特殊变量。这样的变量与常 量的定义,比原来的定义更趋一般化了,而且克服了以往变量定义的缺陷, 变量“变动”改进为变量在变域(集合)中代表一个元素。
2021/4/8
5
➢ 函数概念的第二次扩张是从几何方而的扩张,提出了 “几何的函数概念”。
十八世纪中期的一些数学家发展了莱布尼兹将函数看作几 何量的观点,而把曲线称为函数(因为解析表达式在几何上 表示为曲线)。
2021/4/8
6
➢ 函数概念的第三次扩张,朴素地反映了函数中的辩证因素, 体现了“自变”到“因变”的生动过程。形成了“科学函数 定义的雏型”。
第三章 函 数
3.1 函数 3.2 函数的复合运算 3.3 逆函数 3.4 集合的基数
2021/4/8
1
函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函数概念的起源 函数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图形轨迹的

《离散数学》第3章集合

《离散数学》第3章集合

集合表示方法
列举法
列举法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A={1,2,3}表示集合A 由元素1、2、3组成。
描述法
描述法是通过描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性来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B={x|x>0}表示集合B由所有大于 0的实数组成。
常用集合类型介绍
有限集
有限集是指集合中的元素 个数是有限的。例如, C={1,2,3,4,5}是一个有限 集,它包含5个元素。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殊的集合。
集合论在数据库设计中应用
实体-关系模型
集合论中的集合和关系概念被用于描述实体-关系模 型,这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方法。
数据完整性
集合论中的概念如唯一性、存在性等可以用于定义和 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
查询优化
集合论中的运算和性质可以用于优化数据库查询,提 高查询效率。
集合论在其他领域应用
元素与集合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只有两种,即属于和不属于。如果元素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A,记作a∈A;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元素与集合的运算
元素与集合的运算主要有并集、交集和差集等。并集是指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 集合;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有元素的集合;差集是指属于第一个集合但不属于 第二个集合的元素的集合。幂集与笛卡尔积关来自探讨幂集与笛卡尔积的联系
幂集与笛卡尔积的区别
幂集与笛卡尔积的应用
幂集和笛卡尔积都是集合论中的重要概 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对于任意集合A,其幂集P(A)可以看作 是A与其自身的笛卡尔积A×A的子集构 成的集合。

离散数学第三章消解基本知识

离散数学第三章消解基本知识

*第三章消解原理3.1 斯柯伦标准形内容提要我们约定,本章只讨论不含自由变元的谓词公式(也称语句,sentences),所说前束范式均指前束合取范式。

全称量词的消去是简单的。

因为约定只讨论语句,所以可将全称量词全部省去,把由此出现于公式中的“自由变元”均约定为全称量化的变元。

例如A(x)实指∀xA(x)。

存在量词的消去要复杂得多。

考虑∃xA(x)。

(1)当A(x)中除x外没有其它自由变元,那么,我们可以像在自然推理系统中所做那样,可引入A(e/x),其中e为一新的个体常元,称e为斯柯伦(Skolem)常元,用A(e/x)代替∃xA(x),但这次我们不把A(e/x)看作假设,详见下文。

(2)当A中除x外还有其它自由变元y1,…,y n,那么∃xA(x, y1,…,y n) 来自于∀y1…∀y n∃xA(x, y1,…,y n),其中“存在的x”本依赖于y1,…,y n的取值。

因此简单地用A(e/x, y1,…,y n)代替∃xA(x, y1,…,y n) 是不适当的,应当反映出x对y1,…,y n的依赖关系。

为此引入函数符号f,以A(f(y1,…,y n)/x, y1,…,y n) 代替∃xA(x, y1,…,y n),它表示:对任意给定的y1,…,y n, 均可依对应关系f确定相应的x,使x, y1,…,y n满足A。

这里f是一个未知的确定的函数,因而应当用一个推理中尚未使用过的新函数符号,称为斯柯伦函数。

定理3.1(斯柯伦定理)对任意只含自由变元x, y1,…,y n的公式A(x, y1,…,y n),∃xA(x, y1,…,y n)可满足,当且仅当A(f(y1,…,y n), y1,…,y n)可满足。

这里f为一新函数符号;当n = 0时,f为新常元。

定义3.1设公式A的前束范式为B。

C是利用斯柯伦常元和斯柯伦函数消去B中量词(称斯柯伦化)后所得的合取范式,那么称C为A的斯柯伦标准形(Skolem normal form)。

离散数学第三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离散数学第三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3
推理实例
例1 判断下面推理是否正确 (1) 若今天是 号,则明天是 号. 今天是 号. 所以 明天是 号. 若今天是1号 则明天是5号 今天是1号 所以, 明天是5号 (2) 若今天是 号,则明天是 号. 明天是 号. 所以 今天是 号. 若今天是1号 则明天是5号 明天是5号 所以, 今天是1号 解 设 p:今天是 号,q:明天是 号. :今天是1号 :明天是5号 → ∧ → (1) 推理的形式结构 (p→q)∧p→q 推理的形式结构: 用等值演算法 (p→q)∧p→q → ∧ → ⇔ ¬((¬p∨q)∧p)∨q ¬ ∨ ∧ ∨ ∨¬q∨ ⇔ ¬p∨¬ ∨q ⇔ 1 ∨¬ 由定理3.1可知推理正确 由定理 可知推理正确
19
练习1: 练习 :判断推理是否正确
1. 判断下面推理是否正确 判断下面推理是否正确: (1) 前提:¬p→q, ¬q 前提: → 结论: 结论:¬p ∧¬q→¬ 推理的形式结构: ¬ → ∧¬ →¬p 解 推理的形式结构 (¬p→q)∧¬ →¬ 方法一:等值演算法 方法一: (¬p→q)∧¬ →¬ ∧¬q→¬ ¬ → ∧¬ →¬p ∧¬q)∨¬ ⇔ ¬((p∨q)∧¬ ∨¬ ∨ ∧¬ ∨¬p ∧¬q)∨ ∨¬ ∨¬p ⇔ (¬p∧¬ ∨q∨¬ ¬ ∧¬ ∨¬p ⇔ ((¬p∨q)∧(¬q∨q))∨¬ ¬ ∨ ∧ ¬ ∨ ∨¬ ⇔ ¬p∨q ∨ 易知10是成假赋值,不是重言式,所以推理不正确 易知 是成假赋值,不是重言式,所以推理不正确. 是成假赋值
16
例4 前提:¬(p∧q)∨r, r→s, ¬s, p 前提: ∧ ∨ → 结论: 结论:¬q 证明 用归缪法 ①q 结论否定引入 ② r→s → 前提引入 ③ ¬s 前提引入 ②③拒取式 ④ ¬r ②③拒取式 ⑤ ¬(p∧q)∨r ∧ ∨ 前提引入 ④⑤析取三段论 ⑥ ¬(p∧q) ∧ ④⑤析取三段论 ∨¬q ⑦ ¬p∨¬ ∨¬ ⑥置换 ①⑦析取三段论 ⑧ ¬p ①⑦析取三段论 ⑨p 前提引入 ⑧⑨合取 ¬p∧p ∧ ⑧⑨合取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第3章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3.1 集合的基本概念
3.2 集合的基本运算
3.3 集合中元素的计数
3.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子集:若 B⊆A⇔∀x(x∈B→x∈A),则称B为A的子集. 2.真子集:若 B⊆A ∧ B≠A,则称B为A的真子集. 3.集合相等: B⊆A ∧ A⊆B⇔A=B,称集合A与B相等. 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φ.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空集是唯一的. 5.n元集: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称为n元集. 6.全集:如果所涉及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则称这个集 合为全集(E). 7.幂集:设A为集合,把A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 记作P(A),P(A)={x|x⊆A}. 若A是n元集,则P(A)有2n个元集(n元集有2n个子集).
二.集合运算的算律 幂等律:A∪A=A, A∩A=A;
结合律: (A∪B)∪C=A∪(B∪C), (A∩B)∩C=A∩(B∩C); 交换律: A∪B=B∪A , A∩B=B∩A; 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同一律: A∪φ=A, 排中律: A∪~A=E; A∩E=A; 零律: A∪E=E, A∩φ=φ;
| Ai I A j I Ak | +... + ( −1) m | A1 I A2 I ...I Am | ∑
推论: 推论:在S中至少具有一条性质的元素数是
| A1 U A 2 U ... U A m |= +
1≤ i < j < k ≤ m
∑|A
i =1
m
i
|−
1≤ i < j ≤ m
∑|AI
i
二.包含排斥原理 包含排斥原理

《离散数学》课件-第3章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离散数学》课件-第3章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判断方法一:真值表法
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1,所以((p∨q)∧┐p) →q为重言式。因而推理正确。
判断方法二:等值演算法
((p∨q)∧┐p)→q ⇔ ((p∧┐p)∨(q∧┐p))→q ⇔ ( q∧┐p )→q ⇔ ┐q∨p∨q ⇔1
因为((p∨q)∧┐p)→q为重言式,所 以推理正确。
判断方法三:主析取范式法
★ ★★
可见,如果能证明★★是重言式,则★也是重言式。 在★★中,原来的结论中的前件A已经变成前提了,称A为 附加前提。称这种将结论中的前件作为前提的证明方法为 附加前提法。
例: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如果小张和小王去看电影,则小李也去看电影。小
赵不去看电影或小张去看电影。小王去看电影。所 以,当小赵去看电影时,小李也去。
前提引入
② ┐s
前提引入
③ ┐p
①②拒取式(A→B)∧┐B⇒┐A
④ p∨q
B)∧┐B⇒A
⑥ q→r
前提引入
⑦r
⑤⑥假言推理(A→B)∧A⇒B
⑧ r∧(p∨q) ⑦④合取引入
(2)前提:┐p∨q,r∨┐q,r→s 结论:p→s
证明:
① ┐p∨q 前提引入
② p→q
①置换
(A→B)∧(C→D)∧(┐B∨┐D) ⇒(┐A∨┐C)
(12)合取引入规则:若证明的公式序列中出现过 A和B,则A∧B是A和B的有效结论。
推理规则(12个)
(1)前提引入规则 (2)结论引入规则(隐规则) (3)置换规则:等值置换 (4)假言推理规则:(A→B)∧A⇒B (5)附加规则:A⇒(A∨B) (6)化简规则:A∧B ⇒A (7)拒取式规则:(A→B)∧┐B⇒┐A (8)假言三段论规则:(A→B)∧(B→C)⇒(A→C) (9)析取三段论规则:(A∨B)∧┐B⇒A (10)构造性二难推理规则 (11)破坏性二难推理规则 (12)合取引入规则

离散数学第三章 函数

离散数学第三章  函数
射函数。
第三章 函数
二、反函数
1、定义1:设f:AB是双射,则逆关系 f -1:BA
是从B到A的函数,称为 f 的反函数。
记 f -1 :BA。 由定义可知:当函数 f:AB的反函数存在,若 f (x) = y,则f -1 (y) = x 且
f f 1 I A , f 1 f I B
f 0 ( x) x n 1 n f ( x ) f ( f ( x ))
第三章 函数
(2) 定理2: 设f: A→B,则 f。IB=IA。f=f
(3) 定理3:设有函数f:AB,g:BC
① 若f ,g是单射,则f g也是单射。
② 若f ,g是满射,则f g也是满射。
所以 f。g={(x, 4x 2+4x+2)}, g。f={(x, 2x 2+3)}
f。f={(x, 4x+3)}, g。g={(x, x 4+2x 2+2)}
第三章 函数
2、性质:
⑴ 定理1:设有函数f:AB,g:BC,h:
CD,则f ( g h) 和( f g ) h都是函数,且
③ 若f ,g是双射,则f g也是双射。
注:定理3的逆不成立。
第三章 函数
例3:设A={ 1, 2, 3 }, B={ a, b, c, d }, C={ x, y, z }
令 f = {(1, a), (2, b), (3, c)},
g = {(a , x), (b, y), (c, z), ( d, z)}
f ( g h) = ( f g ) h = f g h 证明: f。(g。h)(x) =(g。h) (f (x))=h (g (f (x)) =h((f。g) (x))=(f。g)。h (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20 8
函数概念的第五次扩张,提出了“近代函数定义”。
美国数学家维布伦的函数定义,这个定义是建立在重新定义变量、变域 和常量的基础上的。 所谓变量,是代表某集合中任意一个“元素”的记号,由变量所表示的 任一元素,称为该变量的值。变量x代表的“元素”的集合,为该变量的变域, 而常量是上述集合中只包含一个“元素”情况下的特殊变量。这样的变量与 常量的定义,比原来的定义更趋一般化了,而且克服了以往变量定义的缺陷, 变量“变动”改进为变量在变域(集合)中代表一个元素。 利用这一变量的定义,维布伦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设集合X、Y,如 果X中每一个元素x都有Y中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把此对应 叫做从集合X到集合Y的映射,记作f:XY,y=f(x)”。 从“数集”到“集”仅一字之差,但含意却大不相同。从而使函数概念 摆脱了数的束缚,使得函数概念能广泛地应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及其它学科 中。
根据定义,若在A中有一个元素a,使得f(a) ≠g (a) , 则f≠g 。
设 A 和 B 都 是 有 限 集 , # A = n, # B = m, 设 A={a1,a2,…,an}, B={b1,b2, …,bm}。
A中n个元素的取值方式是 种, 因此由A到B的函数有mn个, n个 m m m
2018/12/20
19
2.对下列每一函数,确定是否内射,是否满射,是否双射。分别将 “内”、“满”或“双”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
f1 : I I
i 2 i是偶数 f1 i 1 i是奇数 2

(2)
f2 : R R
f3 : N 2 N
f 2 r 2r 15
记BA={f|f: A→B}, 则#(BA)=(#B)#A
2018/12/20 15
例3 设A={a, b, c}, B={1, 2}, 构造出所有由A到B的函数,并验证
#(BA)=(#B)#A
解: 由A到B的函数如下:
f1={(a,1),(b,1),(c,1)} , f3={(a,1),(b,2),(c,1)} , f5={(a,2),(b,1),(c,1)} , f7={(a,2),(b,2),(c,1)} , f2={(a,1),(b,1),(c,2)} f4={(a,1),(b,2),(c,2)} f6={(a,2),(b,1),(c,2)} f8={(a,2),(b,2),(c,2)}
2018/12/20 7
函数概念的第四次扩张,可称为“科学函数定义”进入精确化阶段。
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于1837年给出了函数定义:“若对x(a≤x≤b)的每 一个值,y总有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不管建立起这种对应的法则的方式如 何,都称y是x的函数”。 这一定义彻底地抛弃了前面一些定义中解析式的束缚,强调和突出函数 概念的本质,即对应思想,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因而,此定义才真正 可以称得上是函数的科学定义,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 为使函数概念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人们对函数定义作了如下补充: “函数y=f(x)的自变量,可以不必取[a,b]中的一切值,而可以仅取其任一 部分”,换句话说就是x的取值可以是任意数集,这个集合中可以有有限个 数、也可以有无限多个数,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这样就使函 数成了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有 h(gf)=(hg)f
在这次函数概念的扩张中,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法国数学 家柯西在1821年所著的《解析教程》中,给出了如下函数定 义:“在某些变量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 变量的值,其他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则将最初的变量称为自 变量,其他各个变量称为函数”。
这个定义把函数概念与曲线、连续、解析式等纠缠不清 的关系给予了澄清,也避免了数学意义欠严格的“变化”一词。 函数是用一个式子或多个式子表示,甚至是否通过式子表示都 无关要紧。
所以# (BA)=8 。
2018/12/20
16
二、几种特殊的函数
定义 设f是一由A到B的函数, (1)若当ai≠aj 时,有f (ai)≠f (aj), (或者说当f (ai)=f (aj) 时, 有ai = aj)则称f是由A 到 B的内射。 (2)若对任意b∈B,必存在a∈A,使f(a)=b,则称f是 A到B的满射。 (3)若f既是内射,又是满射,则称f是由A到B的双射。
2018/12/20
17
例4
(a) 是内射,但不是满射;
(b) 是满射, 但不是内射; (c) 既不是内射,也不是满射; (d) 既是内射,又是满射,因此是双射。
2018/12/20 18
练习
1.设A={1, 2, 3, 4, 5} , B={6, 7, 8, 9, 10}, 判断下列由A到B 的关系哪些是函数,哪些不是函数。在相应的括号中键 入“Y”或“N”。 (1) f1={(1, 10),(2, 9),(3, 8),(4, 7),(5, 6)} ( Y ) (2) f2={(3, 6),(1, 8),(2, 6),(4, 7)} ( N ) (3) f3={(3, 6),(2, 9),(1, 9),(4, 9),(5, 9)} ( Y ) (4) f4={(2, 9),(3, 8),(1, 7),(2, 6),(4, 7),(5, 10)} ( N )
2018/12/20
2
函数概念的产生
恩格斯指出:“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 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 。笛卡儿在 1637年出版的《几何学》中,第一次涉及到变量,他称为“未知 和未定的量”,同时也引入了函数的思想。 英国数学家格雷果里在1667年给出的函数的定义,被认为是 函数解析定义的开始。他在“论圆和双曲线的求积”中指出:从 一些其他量经过一系列代数运算或任何其他可以想象的运算而得 到的一个量。这里的运算指的是五种代数运算以及求极限运算, 但这一定义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般公认最早给出函数定义的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他在 1673年的一篇手稿中,把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几 何量,如切线、法线、点的纵坐标都称为函数;并且强调这条曲线 是由一个方程式给出的。
2.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Df=A,而不会是A的真子集。 函数的值域满足Rf B.但对于函数f,常将Rf记作f(A)。 即f(A)=Rf ={b|b∈B且存在a∈A使f(a)=b}
例如 例2中f (2)=6, f (4)=4, g (1)=3, g (3)= 6 Df =Dg=A f(A)=Rf={2, 4, 6}, g (A)=Rg={2, 3, 5, 6}
2018/12/20 9
函数概念的第六次扩张,提出了“现代函数定义”。
19世纪康托尔创建了集合论,函数概念进入了集合论的范 畴,使函数概念纯粹地使用集合论语言进行定义。 在这种情形下,函数、映射又归结为一种更为广泛的概 念——关系。 这就是现代的函数定义,它在形式上回避了“对应”术语, 使用的全部是集合论的语言,一扫原来定义中关于“对应”的 含义存在着的模糊性,而使函数念更为清晰、正确,应用范围 更加广泛了。
2018/12/20 5
函数概念的第二次扩张是从几何方而的扩张,提出了 “几何的函数概念”。
十八世纪中期的一些数学家发展了莱布尼兹将函数看作几 何量的观点,而把曲线称为函数(因为解析表达式在几何上 表示为曲线)。
2018/12/20
6
函数概念的第三次扩张,朴素地反映了函数中的辩证因素, 体现了“自变”到“因变”的生动过程。形成了“科学函数 定义的雏型”。
因此gf ={(a1,c2),(a2,c2),(a3,c1),(a4, c3)} 复合函数gf就是复合关系 fg 。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当将其 看作复合函数时,在其表示记号中颠倒f和g的位置而写成gf。
2018/12/20 22
二、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
定理 设f是一个由集合A到B的函数,IA和IB分别是A和B
2018/12/20 10
3.1 函数
一、 函数的概念
1. 函数 例1.设A={1, 2, 3, 4},B={2, 3, 4, 5, 6},A到B的关系
={(2, 2),(2, 4),(2, 6),(3, 3),(3, 6),(4, 4)}
定义 设有集合A、B,f是一由A到B 的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 aA ,均存在 唯一的bB,使得 afb(或(a,b)f),则 称关系f是由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f: A→B。
2018/12/20
13
f要是集合A到B的函数,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A中的每个元素都要有像 2. A中的一个元素不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像 3. A中不同的元素可以映射到相同的像
2018/12/20
14
3.函数的相等
定义 设f和g都是由集合A到B的函数,如果对于所有的 aA ,均有f(a)=g(a),则称函数f和g相等,记作f=g 。
f3 (n1, n2 ) n1 2
n

(3)
(4)
2018/12/20


20
f4 : N N
f 4 (n) 2n
3.2 函数的复合运算
一、复合函数
定义 设有函数f:A →B和g:B→C,f和对于任一a∈A, (gf)(a)=g(f(a))。 即如果集合B中的元素b是a在f作用下的像,且集合C中的元素 c是b在g作用下的像,那么c就是a在函数gf作用下的像。
2018/12/20
21
例1 设集合A={a1,a2,a3,a4}, B={b1,b2,b3,b4,b5},
C={c1,c2,c3,c4} 函数f:A→B和g:B→C,分别定义为 f={(a1, b2), (a2, b2), (a3, b3), (a4, b4)}, g={(b1,c1), (b2,c2), (b3,c1), (b4,c3), (b5,c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