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
2024年市发改委做好人才工作情况的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市发改委做好人才工作情况的总结范本总结:____年市发改委人才工作情况近年来,市发改委一直致力于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为推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____年,市发改委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下面是对该年度市发改委人才工作情况的总结。
一、人才引进工作市发改委在____年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加入。
在引进人才方面,市发改委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组织人才招聘、开展人才洽谈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
通过这些举措,市发改委成功引进了数十名博士、硕士和本科人才,涵盖了经济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多个领域。
他们的加入为市发改委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为推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人才培养工作市发改委在____年加强了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班、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等方式,市发改委积极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市发改委还鼓励干部职工深入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实践锻炼,增加实践经验。
这些培养措施的实施,为市发改委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市发改委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才管理工作市发改委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____年加强了对人才队伍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市发改委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明确了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等相关制度和流程。
同时,市发改委建立了人才库,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也让人才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四、人才激励工作市发改委在____年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制度,向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薪酬激励。
同时,市发改委还加大了对人才的关怀和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激发了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总之,在____年市发改委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不仅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突破,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2020)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2020(整理自:恒大研究院)导读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
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
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趋势。
摘要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约630万;其中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
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的跨城求职者。
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均在春节后的3月。
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37%,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
榜单概览:上海连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
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从结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
2019年应届生和海归人才流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 2021
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1导言近年来,我国科技行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与此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备受关注。
《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1》提供了关于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的全面分析,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1. 前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生产国之一,科技人才储备雄厚,但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1》首先对我国科技人才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
2. 科技人才总量报告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3. 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然而,报告也揭示了我国在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瓶颈和不足。
虽然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巨大,但在国际国内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尚有不足。
4. 地区分布差异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指出科技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相对较为集中和发达,而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二、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趋势1. 人才流动随着我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人才流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报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动情况,并探讨了人才流动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2. 国际合作报告还着重指出了我国科技人才与国际合作的情况,特别是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我国科技人才参与度和贡献。
3. 产学研结合在指出我国科技人才发展趋势的报告也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
我国科技人才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产业中去,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挑战1. 人才流失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1指出了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高端科技人才出现了流失现象,这对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2. 人才培养模式报告还提到了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挑战。
人才工作年度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2021年,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紧紧围绕人才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将2021年度人才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人才引进工作(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本年度,我单位共引进各类人才10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0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0余人,本科生40余人。
(2)优化人才引进渠道。
通过参加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多种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引进质量。
(3)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2. 人才培养工作(1)加强培训体系建设。
建立了涵盖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体系,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2)开展各类培训活动。
组织开展了50余场专题培训,培训人次达到2000余人次。
(3)加强导师制度。
选拔了一批优秀导师,为青年人才提供指导,助力其成长成才。
3. 人才使用工作(1)优化人才配置。
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合理调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2)搭建人才平台。
搭建了人才项目、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对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 人才激励工作(1)落实薪酬待遇。
按照国家政策,及时调整人才薪酬待遇,确保人才收入合理。
(2)开展评优评先活动。
定期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3)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优秀人才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 人才引进方面(1)人才引进渠道单一,缺乏吸引力。
(2)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未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2. 人才培养方面(1)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
年第二季度深圳人才大市场人才供需指数报告
金融行业: 需求稳定, 竞争激烈
制造业:需 求下降,人 才过剩
教育行业: 需求增长, 人才短缺
医疗行业: 需求稳定, 人才短缺
房地产行业: 需求下降, 人才过剩
各职位的人才供需情况
职位需求:销 售、市场、研 发、技术等职
位需求较大
职位供给:销 售、市场、研 发、技术等职
位供给充足
职位需求与供 给对比:销售、 市场、研发、 技术等职位需
人才流动的行业和职位特点
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IT、 金融、房地产等热门行业
职位类型:技术类、管理 类、销售类等职位需求较 大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 历需求占比较高
工作经验:具有一定工作 经验的求职者更受欢迎
薪资水平:高薪职位需求 占比较高,但竞争也较为 激烈
人才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 人才需求增加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人才 引进政策,吸引人才流动
企业需求:企业对人才的 需求增加,吸引人才流动
薪资待遇:薪资待遇提高, 吸引人才流动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改善, 吸引人才流动
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空间 大,吸引人才流动
人才竞争情况分析
人才的竞争程度
竞争激烈:人才 需求量大,竞争 激烈
供需失衡:人才 需求大于供给, 供需失衡
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
人才的竞争趋势和未来展望
竞争趋势: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未来展望: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政策支持:政府将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环境
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年第二季度人才供需情况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报告将针对不同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各类企业机构。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北京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和文化等领域。
金融业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科技公司需求IT和工程技术人才,而文化领域则需要艺术家和文化管理人才。
此外,由于北京是政治、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很高。
二、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上海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制造业和服务业。
金融行业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制造业需要工程技术人才,而服务业则需要销售人员和客户关系管理人才。
此外,上海的外贸和物流行业也对人才的需求较高。
三、广州广州作为中国的南方重要城市,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广州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商务和服务业。
制造业吸引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电子商务需要网络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服务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业需要销售人员和客户关系管理人才。
此外,广州的旅游和餐饮行业也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
四、深圳深圳作为中国的特区和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深圳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科技、电子和制造业。
科技企业需要IT和研发人才,电子行业需要电子技术人才,制造业需要工程技术人才。
此外,深圳的创业环境良好,吸引了不少创业人才和企业家。
总结起来,不同城市的人才需求因其特点各异。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对金融、科技和文化人才的需求较高;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对金融、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需求较高;广州作为南方重要城市,对制造业、电子商务和服务业人才的需求较高;深圳作为特区和创新中心,对科技、电子和制造业人才的需求较高。
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报告
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报告一、前言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现状根据对重点产业的调查研究,目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端技术人才高端技术人才是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一批能够引领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高端技术人才。
2.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
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一批能够融会贯通、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3.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生产一线操作和服务的劳动者。
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一批能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原因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2.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3.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待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人才流失到国外或其他地区。
四、解决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对策建议为解决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1.加强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3.加强人才流动管理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减少人才流失。
五、结语解决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人才需求分析报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人才需求日益凸显。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和匹配。
一、宏观经济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产业中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
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 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急需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算法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人才短缺的情况比较突出。
2. 现代服务业。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化、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3. 传统制造业。
虽然传统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但对技能型、熟练型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三、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1. 教育培训。
我国的教育培训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瓶颈。
大学生的数量增加,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 人才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等原因,人才流动的均衡性有待加强,需要建立更加灵活、便捷的人才流动机制。
3. 人才引进政策。
各地区对于人才引进政策的力度不一,有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但也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
四、人才需求预测与对策建议。
1. 预测。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未来高端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
2021年人才工作总结和2022年人才工作计划
2021年人才工作总结和2022年人才工作计划2021年人才工作总结和2022年人才工作计划一、2021年人才工作总结2021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一年。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巨大困难。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才资源的发掘、培养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针对形势的变化,深入研究人才需求,做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首先,我们加大了人才的招聘力度。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广泛宣传招聘信息,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同时,我们还配备了一支专业的招聘团队,通过多渠道的招聘方式,确保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我们注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组织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根据员工的表现制定了激励政策,通过薪资福利、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加强了人才的管理和流动。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和员工的发展意愿,进行合理的人员流动和岗位调整。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团队的稳定性,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潜力。
总的来说,2021年,我们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的流失率较高,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一年中制定更加详细和全面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二、2022年人才工作计划面对新的一年,人才工作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抓住机遇,我们制定了如下工作计划:1. 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
我们将继续采用多种招聘方式,并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
通过拓宽招聘渠道和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2.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我们将根据团队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培训课程。
同时,我们将注重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环境,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2020年第二季度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模板】
2020年第二季度**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日期:2020年7月目录一、概况 (1)二、人力资源供求情况 (3)三、用工定点监测 (16)四、失业动态监测 (22)2020年第二季度**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一、概况经综合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全市650家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的情况和相关数据,形成第二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一)各项就业指标同比较大降幅,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全市新增就业20728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6.06%,同比下降26.82%,时间过半但任务完成尚未过半,新增就业压力加大;二是截至第二季度,全市期末实有失业人员26215人,环比增加9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3%,环比一季度末(2.18%)上升0.15%,同比(2.15%)上升0.18%,失业人员有所增加,“保就业”“稳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二)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双下降,供求规模整体缩减。
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企业用工需求影响较大。
第二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职位共34926个,求职人数为28999人,环比分别下降45.82%和28.89%,同比分别下降23.88%和19.29%。
(三)各项监测数据反映用工人数呈下降趋势,裁减员风险增加。
一是在岗人数下降,全市650家就业失业监测企业第二季度期末在岗总人数162814人,环比减少719人,降幅0.44%,同比减少6921人,降幅4.08%;二是净流失人数增加,全市650家就业失业监测企业第二季度净流失共1750人,净流失人数比上季度增加一倍多,侧面反映在受疫情影响下,企业批量裁减员的风险较以前季度有所增加。
三是新增用工需求有所下降,第二季度期间,企业通过各类招聘渠道补员后基本满足用工需求,但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用工需求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最新数据)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最新数据)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长沙(见图表)。
其中京沪深居前三。
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城市人才持续集聚,共有7座上榜,中部有武汉和长沙上榜,西部仅有成都榜上有名。
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强北京人才吸引力拔得头筹。
泽平宏观研究显示,近年来,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最高而且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
从收入水平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21年我国人均月收入、人均年收入30强城市排行榜》统计数据,北京市表现抢眼,以人均月收入21554元,人均年收入258648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位。
从人才引进政策看,力度较大。
2021年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在放宽年龄和门槛的情况下,不占引进指标的毕业生范围增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符合一定条件可直接办理落户……”上海人才吸引力位居第二位。
泽平宏观研究显示,上海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此外,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
深圳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三位。
近两年深圳人才集聚明显,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但是由于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
广州人才吸引力位居第四位。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广州20XX-2021年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是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排名第五到第十位的是二线城市。
人力季度总结人才引进效果评估
人力季度总结人才引进效果评估在过去的季度里,我作为人力资源负责人,负责人才引进的工作。
本文将对该季度的人才引进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和改进我们的招聘工作。
一、人才引进情况在本季度,公司共招聘了20名新员工,从不同的渠道吸引了各类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其中包括技术人才、销售人才和行政支持人员。
二、人才需求与匹配度评估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部门的需求,我们制定了具体招聘计划,并与各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
通过与部门负责人的深入讨论,我们明确了技能要求和背景要求,并制定了招聘的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对一部分岗位的人才需求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匹配度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招聘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背景和技能进行了一定的评估和筛选,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原因,还是存在一些不够匹配的情况。
这给了我们后续改进的方向,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招聘流程,提高候选人的匹配度。
三、招聘渠道效果评估在招聘过程中,我们广泛利用不同的招聘渠道,如网络招聘平台、校园招聘和猎头公司等。
针对每个渠道,我们进行了效果评估,以便更好地调整我们的招聘策略。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网络招聘平台是我们最主要的招聘渠道,因为它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校园招聘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在本季度我们顺利吸纳了几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
猎头公司的效果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其费用较高且只能吸引一定范围的求职者。
基于以上评估结果,我们将继续加大网络招聘平台的投入,同时与相关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以提高校园招聘的效果。
对于猎头公司,我们将重新评估和选择,确保其能够更符合我们的需求。
四、新员工入职情况评估新员工的入职情况和培养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本季度,我们对新员工的入职情况进行了评估,以了解并解决新员工在工作适应和融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新员工的反馈和领导的评估,我们发现大部分新员工能够顺利融入团队,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的工作水平。
2024年市发改委做好人才工作情况的总结
2024年市发改委做好人才工作情况的总结2024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对于市发改委而言,做好人才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市发改委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对2024年市发改委做好人才工作情况的总结,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引才和培养。
一、引才方面市发改委在2024年加大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人才招聘活动。
首先,市发改委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人才派遣等方式引进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其次,市发改委积极开展招聘会、专场招聘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到市发改委工作。
此外,市发改委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通过以上措施,市发改委成功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为推动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培养方面市发改委在2024年注重培养和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开展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首先,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市发改委根据工作需要对各部门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和调整,形成了一个既有专业性又有协同性的工作团队。
其次,在绩效考核方面,市发改委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鼓励人才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来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
此外,市发改委还积极组织部门间的业务培训和项目经验分享,促进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2024年市发改委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大引才力度和注重培养工作,市发改委成功吸引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然而,也要看到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发改委在引才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在培养方面,市发改委需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以适应市发改委工作的需要。
公司年度人事总结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果显著
公司年度人事总结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果显著今年对于公司的人事工作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年份。
公司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们的业务增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公司今年度人事工作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性。
一、人才引进在今年的人才引进方面,公司采取了多种有效的策略,包括如下几点:1. 招聘渠道扩大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招聘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招聘会等渠道,积极扩大公司的招聘范围,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2. 精准招聘:根据公司需要,制定了详细的职位描述和要求,确保各个岗位的招聘对象能够准确匹配公司的需求。
3. 校园招聘:与多所知名高校合作,定期参加校园招聘活动,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公司,并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4. 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公司还积极引进一些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人才,以填补公司现有人才结构的空缺,并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
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只是一个开端,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并发挥员工的潜力,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1. 岗位培训:公司注重为员工提供专业的岗位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培训,员工能够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形成更好的职业规划。
2. 职业发展:公司鼓励员工参与内部的职位竞聘和晋升机制,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同时,也积极为员工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3. 导师计划:公司设立了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导师,为新员工提供指导和帮助,加速他们的融入和成长。
4. 奖励激励:公司设立了各种奖励制度,包括绩效考核、年终奖励、岗位晋升等,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三、成果显著通过今年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公司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1. 人员结构优化:引进了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使得公司的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和多元化,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推进报告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推进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各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加大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取得了不少成就。
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国实行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回国发展。
同时,我国还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如“北京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为各地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
此外,我国还积极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水平人才。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实行了“全民培训计划”、“国家重点培育研究生计划”等一系列培养计划,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
例如,“国家基础科研计划”、“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等,以及“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设施和服务。
而且,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人才引进与培养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要进一步优化引进政策,加强引进管理,确保引进人才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的重点和方向,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不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更是促进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西安二季度XX人才供求分析
西安二季度XX人才供求分析一、第二季度基本概略1、人才供求总量2020年第二季度,共有2985家用人单位参与西安市人才市场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共提供失业岗位49400余个,求职人数100000余人。
职位供求比为1:2〔职位为1,求职人数为2〕,初步达成意向人数35893,达成意向率为36%。
2、招聘单位状况从招聘单位分类统计来看:民营、私营、集体企业占总数的55%,股份制企业占27%,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占12%,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占2%,其他类企业占4%。
·用人单位性质散布一览私营和集体企业 1658家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64家股份制企业 801家外商投资企业 348家其他类型企业 114家·抢手行业、职位一览排名前十位的热点行业前十位的需求职位1 餐饮/酒店/文娱/效劳业销售2 批发/商贸//物流效劳人员3 计算机/网络/通讯机械加工/机械制造4 消费/加工/制造行政/人事/后勤5 医疗/制药/生物工程会计/出纳/财务经理6 房地产/修建/建材/工程推销/仓储/物流管理7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软件/网络工程师8 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电子元器件加工9 教育/培训/咨询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美工10 广告/媒体/艺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二、供求状况剖析〔一〕企业状况剖析1、民营、股份制企业成为招聘市场上的〝主力军〞据统计,二季度共有2985家单位参与西安市人才市场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其中民营企业有1658家、股份制企业有801家,两者占招聘单位总数的82%,成为招聘市场上的主角,提供失业岗位31713个,占到了招聘需求总数的64%。
经过几年开展,民营、股份制企业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开展的重要助推器,在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活动中,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也不时是招聘的〝主力军〞。
首先,民营企业在国度各项政策支持引导下,企业开展迅速,人才需求量不时添加;其次,基础岗位活动性较大,需求在招聘市场上继续寻觅适宜自己的人才;再次,民营和股份制企业的岗位简直涵盖了各行各业,岗位需求面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2020年春季招聘⾼峰延后,⼆季度⼈才需求快速复苏,环⽐增⻓57.2%
✦⼆季度平均招聘薪资7879元,⼤量中低薪区间岗位恢复招聘,整体薪资⽔平有所回落
✦⼩微企业⼈才需求和⼈才吸引⼒双回暖,然⽽中⼩微企业抗冲击能⼒不⾜,仍是稳就业核⼼重点 ✦新基建相关⾏业⼈才吸引⼒占优,贸易进出⼝⾏业⼈才吸引⼒呈现假性升⾼ ✦疫情态势影响⼈才流动,⼴州⼈才吸引⼒⾸次夺冠,武汉迅速回归前⼗ ✦三⼤城市群⼈才内部流动率达到历史新⾼,“城市群⼈才⼤战2.0”初具雏形 ✦岗位规模平均提升三成,主要城市JMPI指数普遍回暖
✦⻄安蝉联⼀线城市⼈才流⼊率榜⾸,武汉恢复相对⼀线城市的⼈才净流⼊ ✦新⼀线城市技术⼈才需求维持⾼位,助推⼈才结构升级
✦⽣活服务业迎来复苏,带货经济正在⻛⼝,⼤量岗位环⽐需求翻倍
P ART 1
P ART 2
人才吸引力指数城市间人才流动观察
P ART 3新一线城市人才流动观察P ART 4
行业及岗位需求&薪酬观察
2019
目 录
2020
2020
2020
✦2020年⼆季度,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复⼯复产。
国家统计局7⽉16⽇公布的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员564万⼈,较2019年上半年的737万⼈仍有较⼤差距,但⼆季度新增城镇就业已回升⾄335万⼈,较⼀季度环⽐增⻓46.3%。
✦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的招聘⾼峰明显延后,⼆季度成为重点时间段,数据显示,2020年⼆季度就业市场复苏显著,⼈才需求环⽐增⻓57.2%,同⽐增⻓14.8%。
✦与此同时,由于相当⼀部分中低收⼊区间的岗位在⼆季度才集中恢复招聘,2020年⼆季度的全国平均招聘薪资为7879元,同⽐环⽐均有下降。
招聘⾼峰
期延后,⼆季度⼈才需求环⽐增长57.2%
9.5k 2020年⼆季度平均招聘薪资
7879元
2020年⼆季度⼈才需求环⽐增幅
P ART 1
⼈才吸引⼒指数
⼈才招聘结构接近正常⽔平,薪资两极化情
况缓解
✦数据显示,2020年⼆季度,在25分位和50分位的区间,招聘薪资⽔平保持平稳;在75分位和90分位的⾼薪区间,招聘薪资有所下降;
✦⼆季度薪资分布的变化与⼈才招聘结构的逐步回归有关。
⼀季度,中低薪资区间的基础岗位招聘规模锐减,⾼薪岗位需求⽐例有明显上升,暂时显著拉⾼平均薪资⽔平;⼆季度,各⾏业⾼速复⼯复产,特别是⼤量基础类岗位恢复招聘,⼈才需求结构逐渐接近正常,薪资的两极化差异现象得到了缓解。
2020新基建相关⾏业⼈
才吸引⼒占优,贸易进出⼜⾏业呈现假性升⾼✦2020年⼆季度,⼈才吸引⼒指数前⼗的⾏业与⼀季度基本⼀致,指数绝对值有⼩幅升⾼;⼈才吸引⼒指数最⾼的⾏业前三甲依然是互联⽹、 IT、在线教育;
✦⼆季度,疫情对部分⾏业⼈才需求的影响还在存续。
由于国际疫情依然严峻,贸易/进出⼝⾏业⾃3⽉起持续受到影响,本季度由于求职者众多⽽岗位规模依然不⾜,复苏程度不及其他⾏业,⼈才吸引⼒呈现“假性升⾼”;
✦另⼀⽅⾯看,“新基建”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相关⾏业⼈才需求增⻓,也体现在⼈才吸引⼒指数上。
互联⽹/IT⾏业所属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半年增加值同⽐增⻓14.5%;上半年,集成电路产量同⽐增⻓16.4%,5G等领域同样快速发展,助推电⼦/通信⾏业⼈才吸引⼒指数回归前⼗。
P ART 1
⼈才吸引⼒指数
2020年⼆季度⼈才吸引⼒指数前⼗⾏业
互联⽹IT在线教育交通/物流⼴告/传媒⾦融医疗/制药⽂化/娱乐电⼦/通信贸易/进出⼝
⼩微企业
需求和⼈才吸引⼒双回暖✦2020年⼆季度,各规模企业的⼈才吸引⼒指数绝对值普遍回升,⼩微企业和⼤型企业变化较⼤,呈现“两头升⾼”的形势。
百⼈以下⼩微企业的招聘需求占⽐由疫情初期的不到40%回升⾄54%,基本恢复到正常⽔平。
其中,0-20⼈规模的微型企业⼈才吸引⼒指数较⼀季度环⽐继续提升,达到0.88,是过去⼀年以来的最⾼值。
这种情况⼀⽅⾯是由于⼩微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另⼀⽅⾯,也和上半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以应届⽣群体为代表的低年资求职者为寻找更多机会,扩⼤关注⾯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微企业是吸纳就业能⼒最强的市场主体,尽管情况有所好转,整体经营压⼒依然较⼤。
中⼩微企业的抗击打能⼒相对差⼀些,对疫情反复、市场变化等外部性因素更为敏感,通常难以⽀撑频繁的开业停业带来的额外成本。
作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中⼩微企业就业压⼒依然突出,不可盲⽬乐观。
✦与此同时,⼤企业发展相对稳定,在疫情期间成为稳固就业的主要⼒量。
⼆季度,千⼈以上规模企业的⼈才吸引⼒指数稳步提升,其中,万⼈以上规模企业吸引⼒指数提升⾄1.34,环⽐增⻓11.7%。
P ART 1
⼈才吸引⼒指数
2020年⼆季度不同规模企业⼈才吸引⼒指数
0-20⼈20-99⼈100-499⼈500-999⼈1000-9999⼈10000⼈以上
2020
✦2020年第⼆季度,⼈才吸引⼒城市15强榜单⼤部分是⽼⾯孔,但由于疫情发展态势和管控政策的不同,⼀线城市的座次出现洗牌。
✦⼴州在本季度第⼀次跃居城市⼈才吸引⼒指数榜单⾸位。
由于⼴州复⼯复产较早,社会⽣活秩序已基本恢复,求职者活跃程度较⾼,⼈才流动限制不⼤,薪资⽔平相对平稳且处于中⾼⽔平,带来⼈才吸引⼒指数的⼤幅提升。
✦杭州⼈才吸引⼒指数再次回归第⼆位。
重启的武汉就业市场在⼆季度空前活跃,辅以税务减免和多种产业政策扶持,城市⼈才吸引⼒指数迅速增⻓,回归15强并获得了第六名的⾼排位。
⼴州⼈才吸引⼒指数⾸次夺魁,武汉回归前⼗
P ART 1
⼈才吸引⼒指数
2020年⼆季度⼈才吸引⼒指数前⼗五位城市
⼴州
杭州
北京
深圳
上海武汉成都郑州⻓沙南京南宁⻄安重庆海⼝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