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悲喜爱国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共28张PPT)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积累杜甫忧国忧民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说 听 喜 行
唐朝军队 黄河的南北两岸
涕泪 喜欲狂 穿、下
盼望已久 爱国情怀 归心似箭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2月25日
下课! 同学们再见!
2024 课件
公开课教案
总结技巧(一)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样可以让文章更加有重点和条理,避免偏离主题或文不对题。
公开课教案
总结技巧(一)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 掉 也可编辑修改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小学升初了中解的诗作人文对选祖材国技大巧好如河下山:的热爱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诵诗歌。 深入挖掘三:、对《于闻小官学军升收初河中南的河学北生》来说,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非常重要。可以从家庭 、学校、引生导活学等生方通面过选朗择读自,己理熟解悉诗的句材的料意,思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主题,写出有真情实 感的文章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关注细节了:解选诗择人具对有祖细国节统的一材的料喜,悦可和以激让动文之章情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选择一些自 己亲身经背历诵的诗小歌故。事、场景等,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和中心思想。 注重描写教:学注难重点描与写重可点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描 写性的材难料点,:如引人导物学形生象通、过景品色读描重写点等词,句通,过体描会写诗来歌表的现情主感题和和韵中味心。思想。 突出中心重:点在:选通择过材朗料读时和,理要解明诗确句文的章意的思中,心感思受想诗,歌并的围意绕境中和心情思感想。来组织材料。这 样可以让教文具章和更多加媒有体重资点源和:条理,避免偏离主题或文不对题。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
“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
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生1: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二,宏观把握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五,提升情感放飞心灵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六,自读自悟探索新知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七,说写实践张扬个性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八,丰富积累打开视野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本课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反思+学习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涕、裳、襄”,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说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法】:点拨法、读书指导法【学法】:抓关键词法、联系资料法【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谁来读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师:对于杜甫你除了知道他是诗圣以外,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信息?师:要想学好这首诗,得知道写诗的背景。
(播放视频)(2分) 二、读准读通,读懂大意要求:放声读两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注意关注旁边的注释。
1.生按要求读文;2.指名读并评价。
如评价:多音字“卷”和“还”读得特别准备。
他的节奏也读得特别准确,谁听出是怎么停顿的?3.读古诗,还要读得有韵味。
指名读双句最后一个字的拼音,发现压什么韵?(ng)押韵的字拖音,齐读。
4.师:其实读出韵味还不是读诗的最高境界。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与诗人心心相通,心有灵犀)师:要有感情地读,还要走进诗歌了。
看看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5.处理地名:请再读诗歌,结合地图和注释,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注释的都是诗句中的(地名)?一首诗歌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地名。
以后读古诗,看到地名不做深究,大概知道一下就行。
地图,其实就是诗歌中的两句,哪两句?怎么理解?6.知道了地名,理解了后两句,这首诗歌中还有没不懂的地方?(考古今异义词)7.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吗?(指名逐句说意思)(4分)三、入境悟情,探究表达1.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说明诗歌表达的情感?2.逐句读,看看哪些言行举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10分)预设:剑外忽传收蓟北,喜从天降;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一家人都很高兴喜笑颜开漫卷诗书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喜不自胜眉头紧锁;春天作伴现实之喜;想象之喜3.梳理七种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3.学会朗读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诗歌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朗读时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讲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
2. 学生学习诗歌(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的意境;•学生齐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3. 集体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4.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古诗的音韵和诗意;•每组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互动。
5.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给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和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评价展示的成果。
五、教学反馈1. 复习巩固(10分钟)•点名朗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顾讨论的重点内容。
2.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从自己的角度写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古诗的理解程度;•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案主要针对《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希望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并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简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简析一、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
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
[题解]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简析]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人称“诗圣”。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3)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一. 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诗的正确朗读和背诵,诗中意象和词语的理解。
2.难点:诗人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古诗的背景、作者、意象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意象、历史背景等内容。
2.图片: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如地图、古代战争场景等。
3.音乐:选择与古诗氛围相符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古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古诗。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感悟的文章。
3. 进行古诗知识拓展,了解杜甫和陆游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人在国家兴亡、民族危难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首诗分别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登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古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在国家兴亡、民族危难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标题,了解诗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解释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何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解析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示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示儿》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5. 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探讨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两首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探讨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观察其能否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意写作作品的综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悲喜爱国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 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 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闻讯,即将家属 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 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 禁。第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 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身处沦陷区
生死弥留
涕泪 妻子 诗书 青 山河 草木 花 鸟 生 死 九州 王师
关注事物 春
家书 白头
家祭
语言风格 欢快 活泼
悲伤 愁苦
悲痛
情感基调 喜 快
悲慢
悲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 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 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 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 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社会背景自身处境关注事物语言风格情感基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示儿社会背景收复失地战乱平息战乱开始国家分裂自身处境流落他乡身处沦陷区关注事物涕泪妻子诗书青春山河草木花鸟家书白头语言风格欢快活泼悲伤愁苦情感基调喜快慢悲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悲喜爱国情
单元总结提升 张芸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 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 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 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 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 对后世影响很大。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 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 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年老体弱, 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 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 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 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 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 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 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 (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 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 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 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实用文档
jì
蓟北
wū
巫峡
tì
涕泪
xiān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便下襄 (xiā实n用ɡ文)档阳向洛(luò)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眼泪
单击有内容
实用文档
河北 四川 河南
(剑外)
实用文档
却看妻子愁何在,
夫人和孩子
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单击 打开有内容
实用文档
单击有 内容
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地 区),是安、史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 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实用文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北,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实用文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实用文档
导入
同学们,在国历代地许多诗歌作品 中,有一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 首诗就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在临终诗留 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示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唐朝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爱国情怀,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诗人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想象、品味,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兴衰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诗句中所描绘的战争场景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激情带感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兴衰,培养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战争场景、生字词的课件。
2.音频:准备与诗句相匹配的音乐或战争场景的音频。
3.纸笔:用于学生书写、作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图片等手段,营造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兴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然后解释诗题,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自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停顿、语调、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战争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课后习题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课后习题答案4、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九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备课复习资料教学教材详细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本资料目录单元课时安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简析作者简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法指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朗读节奏划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指导重点字音提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字词注释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词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精彩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阅读思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文主题归纳诗歌赏析厚积薄发——爱国名句爱国的诗词三首诗感悟三首诗感悟心语三首诗对比阅读课后思考题指导背诵课文单元教材简析单元学情分析单元目标导向单元教法与学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解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的是诗人和妻儿听说朝廷收复失地后的表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简析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作者简介——杜甫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籍襄阳(今属湖北)。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他的诗内容丰富,其中很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状况,大胆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被推崇为“诗史”。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其写作特色。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学会珍惜和平,热爱生活,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理解和诗句翻译。
2. 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全文、注释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介绍、历史背景等。
3. 准备一些关于古诗的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解决一些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写作目的。
4.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指导。
5. 拓展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准备的拓展阅读材料。
学生结合两首古诗,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诗人会对国家的命运如此关注?他们的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表达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加入表格
进行比较,体会社会背景下诗人的爱国
情怀。
…
2、关注身边或社会上的一些重大活动、
重要事件,写一篇小文章,表达自己的
见解、情感、志向……
身处沦陷区
生死弥留
涕泪 妻子 诗书 青 山河 草木 花 鸟 生 死 九州 王师
关注事物 春
家书 白头
家祭
语言风格 欢快 活泼
悲伤 愁苦
悲痛
情感基调 喜 快
悲慢
悲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 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 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 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 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关注事物
涕泪 妻子 诗书 青春
山河 草木 花 鸟 家书 白头
语言风格 欢快 活泼
悲伤 愁苦
情感基调 喜 快
慢悲
《示儿》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示儿》
社会背景
收复失地,战乱平 息
战乱开始,国家 分裂
外族侵略
自身处境 流落他乡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 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 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 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 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 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 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 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 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 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 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 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闻讯,即将家属 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 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 禁。第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 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 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 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 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 的战火席卷半壁江山,使得国家分 裂,唐朝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 部将相继授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 延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平息。当时 诗人杜甫正携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 这一胜利喜讯不禁欣喜若狂。极度兴奋中, 诗人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 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 的诗,轻快活泼、大快人心。
悲喜爱国情
单元总结提升 张芸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 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 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 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 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 对后世影响很大。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②剑外:现在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 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南地区为剑 外。当时杜甫在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县), 正在剑门西南。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社会背景 自身处境 关注事物 语言风格 情感基调
《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社会背景
收复失地,战乱平息
战乱开始,国家 分裂
自身处境 流落他乡
身处沦陷区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 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 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年老体弱, 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 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 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 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陆游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是。安、史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 有宜人景色伴行。
河 蓟北
北
巴峡
四 川
剑外 长
河 巫峡 南
洛阳 襄阳
东 江海
注释
5、涕泪:眼泪。妻子:妻子和孩子 6、漫卷:胡乱地卷起。 7、喜欲狂: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8、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 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