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社会救助管理办法
制作人:XXX 时间:20XX年X月
目录
第1章 社会救助管理办法简介 第2章 社会救助对象认定 第3章 社会救助保障措施 第4章 社会救助管理机制 第5章 社会救助案例分析 第6章 社会救助政策建议 第7章 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总结
● 01
第一章 社会救助管理办法简 介
社会救助概述
福利待遇
认定结果也决定了个体或家庭 可以获得的相关福利待遇 如低保等
社会稳定影响
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平,认定结 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社会凝 聚力
社会救助管理办 法
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是为了 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 度和效率而制定的相关规 定。这些管理办法涵盖了 对象认定、救助流程、政 策落实等方面,旨在建立 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为贫困 人口和处于困难境地的人 群提供经济和社会援助的 一种制度安排,旨在保障 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救助政策
最低生活保障
为家庭提供基本生 活保障
住房保障
提供住房支持
医疗救助
帮助贫困人口获得 医疗服务
临时救助
临时帮助处于困难 境地的人群
社会救助主体
政府
制定政策 提供资金支持
谢谢观看!
援助形式
提供一定期限内的 临时性经济援助和
生活保障
医疗救助政策
01 医疗援助对象
贫困人口和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的人员
02 政策内容
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或医疗费用补贴
03 目标
确保贫困人口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住房保障政策
住房援助对象
贫困人口 无家可归者
社会救助概述
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含义与特点(1)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和其他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救助的特点①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②救助对象的限制性社会救助的对象须由法律规定,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真正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③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克服困难,向救助对象提供最低生活需求和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或物资,而非改善和提高其生活福利。
④救助手段的多样性实施社会救助既可以采用实物救助也可以使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政府救助,又有民间救助。
⑤救助程序的法定性社会救助对象必须履行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方能获得社会救助的待遇。
2.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发展(1)欧美西方国家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历史上西方国家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与教会的慈善济贫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济贫被看作是教区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义务。
157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开征“济贫税”,兴办“教养院”,以收容流民。
1601年女王又正式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化的救助保障制度正在萌芽。
在英国《济贫法》的影响下,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先后颁布了类似的济贫法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政策与实践①养恤:主要包括施粥、居养、赎子等措施。
②蠲缓:主要包括蠲免和停缓,是指免除或暂缓赋税、徭役。
③赈济:主要包括赈粮、赈银等,即向灾民发放粮食、衣物或银钱帮助灾民度荒。
④贷赈:主要是在灾荒时期,由政府贷给灾民耕牛、农具、种子,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在度过灾荒以后,再附带低息或不附息收回所贷的本金。
⑤工赈:即“以工代赈”。
政府在灾害发生后,通过使用灾民劳力,兴修水利堤防、道路等工程,用付给民工工钱的办法来达到既救灾又兴修了公共工程的目的。
⑥安辑:即对逃荒流离的灾民进行安顿,主要措施包括给田、赍送等。
00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2010年1题2012年1题2014年1题2015年1题2019年1题2020年1题2021年1题第十章知识框架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1.最低生活保障 2.特困人员供养3.受灾人员救助 4.医疗救助5.教育救助 6.住房救助7.就业救助 8.临时救助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一)兜底线(二)保基本(三)救急难(四)促发展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一)生理需求(二)安全需求(三)社交需求(四)尊重需求(五)自我实现需求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1.救助对象的多样性2.救助类型的复杂性3.工作过程的持续性4.工作方法的融合性5.工作依据的政策性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一)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二)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三)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四)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第一节核心知识总结服务对象的需求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一)对象识别(二)协助申请低保(三)提供心理支持(四)调节家庭关系(五)开展能力建设(六)促进社会融入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三)提供疾病治疗(四)办理丧葬事宜知识点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一)协助申请救助(二)改善救治环境(三)协调医疗资源(四)强化社会支持知识点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一)协助申请住房救助(二)宣传讲解政策知识点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一)提供教育机会(二)提供教育补助(三)心理能力建设知识点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一)转变就业观念(二)自我认知调整(三)职业技能培训(四)链接就业资源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一)危机干预(二)外展服务(三)机构救助根据困难情形,临时救助对象可分为急难型救助对象和支出型救助对象。
社会救助概述范文
社会救助概述范文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群体对于有特殊困难、急需帮助的人群给予物质资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劳动就业帮助等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扶持。
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社会救助范围广泛,对象包括国家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流浪乞讨人员、无业人员、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
对于这些人群,社会救助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帮助,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
首先,物质资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方式之一、物质资助包括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和低保等。
临时救助是对突发困难的群众提供的一次性救助,包括食品、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帮助。
特困人员供养是对确实无法自理生活的特困人员提供的长期供养,包括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的供养。
低保是对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的长期救助,包括社会保障金、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其次,医疗救助也是社会救助的重要一环。
医疗救助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对无医保、医保不足的人员提供的医疗费用减免或减轻,以及对患重大疾病、罕见病和贫困患者提供的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其健康水平,减轻负担。
再次,教育资助也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资助包括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免费教育、助学金、勤工助学等。
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确保了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勤工助学提供了临时的兼职工作机会,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
此外,劳动就业帮助也是社会救助的重要一环。
劳动就业帮助包括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扶贫开发等。
就业培训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公益性岗位安置为无业人员提供短期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扶贫开发通过发展产业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总结起来,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
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对于弱势群体和面临困境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经济、生活和其他形式的援助。
它致力于解决贫困、失业、残疾、灾难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帮助个人或家庭渡过困难时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社会救助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急救助:面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可以提供紧急救助,如提供食物、住宿、医疗和其他日常必需品,确保受灾群体基本的生存需求。
2. 经济救助:社会救助可以提供经济援助,例如提供失业救济金、低保、养老金等经济支持,帮助贫困、失业、残疾等群体减轻经济压力,增加生活保障。
3. 教育救助:社会救助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教育费用的补贴、助学金等,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
4. 康复救助:针对残疾人群体,社会救助可以提供康复设施、辅助器具、康复训练等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5. 社会关怀:社会救助不仅提供物质支持,还包括情感关怀和心理援助等,鼓励受助群体重新树立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救助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 (2)1.1 社会救助服务定义 (3)第二章社会救助服务基本原则 (3)1.1.1 公平原则的内涵 (4)1.1.2 公平原则的体现 (4)1.1.3 救助及时原则的内涵 (4)1.1.4 救助及时原则的体现 (4)1.1.5 分类救助原则的内涵 (4)1.1.6 分类救助原则的体现 (4)第三章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5)1.1.7 救助对象 (5)1.1.8 救助内容 (5)1.1.9 救助流程 (5)1.1.10 救助对象 (6)1.1.11 救助内容 (6)1.1.12 救助流程 (6)1.1.13 救助对象 (6)1.1.14 救助内容 (6)1.1.15 救助流程 (7)第四章社会救助服务流程 (7)1.1.16 申请条件 (7)1.1.17 申请材料 (7)1.1.18 受理程序 (7)1.1.19 审核内容 (7)1.1.20 评估方法 (8)1.1.21 审核与评估结果 (8)1.1.22 救助实施 (8)1.1.23 跟踪服务 (8)1.1.24 终止救助 (8)第五章社会救助服务标准 (9)1.1.25 救助对象准确性 (9)1.1.26 救助内容全面性 (9)1.1.27 救助程序规范性 (9)1.1.28 救助措施针对性 (9)1.1.29 救助资源整合性 (9)1.1.30 救助申请时效 (9)1.1.31 救助审核时效 (9)1.1.32 救助发放时效 (9)1.1.33 救助调整时效 (9)1.1.34 救助政策宣传满意度 (9)1.1.35 救助服务流程满意度 (9)1.1.36 救助服务质量满意度 (10)1.1.37 救助服务态度满意度 (10)1.1.38 救助服务监督满意度 (10)第六章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 (10)1.1.39 基本素质要求 (10)1.1.40 专业素质要求 (10)1.1.41 人员培训 (10)1.1.42 人员考核 (11)第七章社会救助服务设施与设备 (11)1.1.43 设施配置原则 (11)1.1.44 设施配置内容 (11)1.1.45 设备维护 (12)1.1.46 设备管理 (12)第八章社会救助服务质量管理 (12)1.1.47 监控原则 (12)1.1.48 监控内容 (12)1.1.49 监控方式 (13)1.1.50 完善服务流程 (13)1.1.51 提高服务质量 (13)1.1.52 提升服务效果 (13)1.1.53 强化内部管理 (14)第九章社会救助服务监督与评估 (14)1.1.54 监督原则 (14)1.1.55 监督主体 (14)1.1.56 监督内容 (14)1.1.57 监督方式 (15)1.1.58 评估原则 (15)1.1.59 评估内容 (15)1.1.60 评估方法 (15)1.1.61 评估流程 (15)第十章社会救助服务政策与法规 (16)1.1.62 政策制定的原则与依据 (16)1.1.63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程序 (16)1.1.64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监督 (16)1.1.65 法规执行的措施 (16)1.1.66 法规执行的监督 (16)1.1.67 法规执行的改进 (17)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救助PPT教案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 政预算,予以保障。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 助流浪乞讨人员。
3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国际贫困标准法:由欧洲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一种收入比例法, 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平均收入水 平来确定最低标准。社会救助以满足最 低生活消费为目的,这种最低消费水平 的确定可以一定时期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为依据,向下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一 般情况下,最低社会标准相当于社会平 均收入的50%-60%。
和宗教的色彩。 1601年,英国颁发的《伊利莎白济贫法》,是西方最
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措施。 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救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 统的差别,各国社会救助的目标、标准和措施等也各 有不同。
14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政策 与实践(了解)
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待遇标准低,目标是应付灾害,克服困 难,向救助对象提供最低生活需求和简 单再生产的资金或物资。
9
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实物救助、现金救助 临时应急救助、长期固定救助 政府救助、民间救助 形式多样,有利于满足救助对象最迫切
的需要。
10
救助程序的法定性
救助对象必须履行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方 能获得社会救助的待遇。
36
符合救助条件的精简退职职工的救助标准
一、按本人原标准工资的40%发放救助费;补助2/3的医疗费; 当死亡后,按去世前4个月40%救助费总额发给丧葬补助费。 ❖如果原标准工资过低,救助费不够维持本人生 活的,除原工资的40%外,可以再增发稍高于当 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救助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可以 随着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提高而进行相应的调 整。
《社会救助制度》PPT课件
3、社会捐助制度 民政部2005年发布《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现已被2008年公布的《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取代。 (1)救灾捐赠和救灾物资的使用范围 (2)救灾的原则和主管部门 (3)捐赠程序 (4)境外救灾捐赠 (5)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三、农村“五保”制度 (一)概述 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 方面给与村民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制度。对象 是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村民,无劳动能力、 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 或者其上述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国务院1994年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2006年修改,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自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二)主要内容 1、廉租房保障对象的条件和标准由地方政 府的房地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民政、国 土资源、税务等部门拟定,报本级政府批 准后公布执行。
2、廉租住房资金来源:实行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 渠道筹措的原则,主要包括:(1)市、县财政预算安排 的资金;(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 廉租住房补充资金;(3)社会捐赠的资金;(4)其他渠 道筹集的资金。 廉租住房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项用于租赁住房补贴 的发放、廉租住房的购建、维修和物业管理等。 实物配租廉租住房来源:(1)政府出资收购的住房;(2) 社会捐赠的住房;(3)腾空的公有住房;(4)政府出资 建设的廉租住房;(5)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 实物配租廉租住房来源以收购现有住房为主,限制集中兴 建廉租住房。 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 60%。
(二)我国救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下列情况下应启动 应急预案: 第一,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 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 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 一的:(1)因灾死亡30人以上;(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 群众10万人以上;(3)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第二,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 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 坏1万间以上。 第三,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 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 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 酌情降低。
社会救助1-2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认为货币等财富的边际效 用是随着数量增加而递减的。 • 通过收入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 政府通过收入转移的措施,把货币收入从高收 入者处“转移”一些给低收入者,就可以增加 社会货币的总效用,使社会总满意度增加。 • 转移的方式: 1,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2,富人自愿地捐赠和举办福利设施。转移不 得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
一、社会救助的特征
• • • • • 救助对象的有限性(资格审查的严格性) 最低保障性 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 资金来源的单一性 救助时限的短期性
社会救助的功能
• 对于贫困者的影响:缓解贫困 • 对于经济的影响:推动经济发展 • 对于社会的影响:体现社会公平和进步
二、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
*补充材料:在近130年的现代社会保障发展 史上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1,19世纪80年代,德国首相俾斯麦主导下 颁布《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养 老保险法》
2,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了《社会 保障法》第一次提出社会过《社会保障 最低标准公约》将社会保障政策作为当 代各国政府应共同追求的社会目标和执 政理念,目前有172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实 行了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一、萌芽阶段:古代、中世纪社会的社会救助 二、产生阶段:1601年旧《济贫法》1834年新 《济贫法》 三、发展阶段:1883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产生 后、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以及1948年 英国社会福利国家产生后社会救助得到迅猛 发展 四、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许多资本主义国 家开始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改 革的方向(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强 调个人责任)以及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社会 救助的理念(无责任即无权利)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
社会救助
3.确定最低生活标准的方法有生活需求法、国际贫困标准线、生 活形态法、恩格尔系数法。
4.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现代社会救助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 城镇普遍建立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农村扶贫的战略路径主要有三条:体制改革 推动缓贫、经济增长带动扶贫以及项目开发促进扶贫。我国已经 启动这三条途径,采取综合性扶贫战略。但是,任重道远。
• 我国农村贫困的标准 • 贫困者规模 • 农村贫困的成因
11.3.2 我国的农村贫困对策
• 农村扶贫的含义和对象 • 农村扶贫战略选择 • 农村扶贫的方式和方法 • 农村扶贫的成就、问题与前景
第四节 dir 转型期中国贫困问题 及其对策
群言堂
自主选题 互相交流 共同探讨
第十一讲小结
1.贫困可以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维持生存 的最低需求品缺乏。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穷者的生活水平与其 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 平低的生活状态。在最低生活保障中,一般指相对贫困,因此这 里的贫困是一个变动的概念。
11.2.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 •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容 •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
题和改进措施
第三节 农村的贫困问题和 贫困救助
•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对策
11.3.1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 社会救助的概念 • 社会救助的历史沿革 • 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 社会救助体系 • 社会救助的标准 • 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 社会救助的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理论
• 反贫困是社会救助的主旨。贫困理论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理 论。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 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如下: • (1)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 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 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 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 三、社会救助的介体 • (一)社会救助的内容 • 一般而言,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城市生活 救助、农村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 助、住房救助、失业救助与就业援助、灾 害救助和司法救助。
• • • • • • •
(二)社会救助的原则 1.依法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人本化原则 4.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原则 5.统筹发展原则 6.及时性原则
• (二)现代社会救助是基于基本人权的公 共行动 • 1.现代社会救助属于维护人权的一种公共行 动,而不是“行善施舍”,不用于一般的 慈善行为。 • 2.社会救助不是出于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的一 种怜悯和同情,而是基于基本人权的公共 行为。
• (三)社会救助属于社会再分配领域的公 共行动 • 1.社会救助在本质上是未达到某种公共目的,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 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 2.强调“公平优先”,旨在通过再次分配, 调节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程度、维护社会 的稳定,保障个人公民的基本人权等。
• 1.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变成被救助 的对象,虽然接受救助时被救助者表现为一个个 体或家庭,但是从整体上看社会救助问题属于公 共问题。 • 2.社会救助时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体为了解决贫 困、临时困难、生命威胁的公共行动,使用的是 公共资产,动员的是公共力量,分配到是公共价 值,实现的是公共利益。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性质和特点
•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 社会救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且主导的多元 化行动网络依据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 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 员及其家庭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 援助与支持,以保障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的社会保障制度。
• 二、社会救助的性质 • (一)社会救助属于一种公共行动
• 3.市场主体 • 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救助的可能性: • (1)“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昭示着企业也会 通过捐赠等方式反哺社会。 • (2)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公益行为提高自己的知名 度和公信力,借此可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进 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 (3)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委托等方 式参与社会救助的实施。 • (4)通过市场行为可以更好地获取社会救助资源, 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服务或款物的质和量。
• • • •Leabharlann 二、社会救助的客体 (一)基于收入及生活状况的分析 1.没有生活来源、且无依无靠的受助者 2.有一定收入和生活来源,但其十分有限, 使其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 国家法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受助者。 • 3.因为突发危机而造成生活、生存困难的受 助者。
• (二)基于受救助对象所处社会群体的分 析 • (1)未成年人;(2)老年人 • (3)残疾人;(4)失业者 • (5)疾病患者;(6)流浪乞讨者 • (7)进城务工人员;(8)涉法当事人 • (9)其他应该被列入受助对象的社会成员, 如遭遇各种患难、不幸的人员。
• 三、社会救助的特点 • (一)基本保障性 • 社会救助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种最起码 的安全性和“确定性”,无论是谁,只要 其生活一旦陷入困境,或者降低到法定的 保障线之下,就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社 会救助。但是这种救助标准仅限于满足基 本生活需求,属于“最低水平的保障”。
• (二)非义务性 • 是指国家和社会对被救助对象实施救助, 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使其摆脱生活困境, 而并不需要被救助对象做出任何承诺,也 无需被救助对象付出任何报酬,不具有交 易属性。
• 需要政府在社会救助的多元治理主体中扮 演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1.从宏观上看,政府应该承担指导责任和确 定行为准则的责任。 • 2.在微观层面上看,政府应该切实担当其社 会救助的“划桨”责任。
• (1)政府在社会救助立法,社会救助程序、 标准、对象等方面担任主导作用,扮演主 体角色。 • (2)建立规范的社会救助款物管理机制。 • (3)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 层次。 • (4)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 • (5)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 扩大政府社会救助的公共财政支出。
• (五)救助期限的短暂性 • 社会救助的期限一般较短,只要被救助者 能够通过自身生成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救 助行为即可停止。
• (六)政府主导性 • 政府主导性是指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虽然 可以是多元的,但是主导者、承担主体责 任者是政府。 • 1.社会救助项目、范围、标准通过政府立法 确定; • 2.社会救助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 • 3.实施社会救助的主要是政府部门或者有政 府部门动员的社会力量,政府在其中承担 统一指挥、领导协调的职责。
• (2)优势视角 能力是优势视角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于 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及社区的各个层面。社会救助社会工 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增进自身能力。
• 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性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结合了社会工作的专业 方法与社会救助的特殊性,其特点包括: • 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 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 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 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 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作用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有: •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 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 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 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 (三)对象限定性 • 一般而言,享受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需要 达到下述两个条件之一: • 1.经过个人申请、政府调查而被认定社会救 助对象。 • 2.处于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生活难以为 继,生命受到威胁等。
• (四)公共责任性 • 现代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人权, 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有需要者的一种责任和 义务,如果政府等公共机构没能及时、有 效地实施社会救助,将被视为“失职”、 “缺位”,严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而不 仅仅是道义上的谴责。
• (二)“元治理”角色的担当者:政府 • 具体而言,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可能存在的问 题和风险有: • 1.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乃至市场化的过 程中存在着政府“卸责”和缺位的风险。 • 2.社会救助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需要强调救助 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化。 • 3.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需要合适处理多元主体的 责任交叉和充分合作。 • 4.对民间能力能否有效参与社会救助也存在争议。
• (四)社会救助是法定的、制度化的公共 行动
• 1.政府在开展社会救助时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 不合理的认定救助对象、降低救助标准、错乱救助程序等 都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理。 • 2.现代社会救助依赖固定、专业的机构实施,这些机构依 法成立,他们进行必要的分工合作、设置合理的职能部门、 招募专业的工作人员、实施科学的组织管理。 • 3.现代社会救助项目,实施范围等都是法定的,不得随意 更改,也正因为此,现代社会救助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和 系统性,并不像一般救济行为那样具有临时性、短暂性。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制度构成
• 一、社会救助的主体 • (一)基于治理理论的分析 • 治理理论反对将意义束缚在总体化、中心 化的理论和系统之中,强调公共机构和民 间机构、社会个体的合作,强调通过多元 主体之间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达成共 识、共同行动,形成多元和相互的权力向 度。
• 社会救助实施主体:政府、社会组织、社 会个体,乃至市场主体。一方面政府应该 在社会救助上扮演主导者角色,在立法、 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力量动员、监督管 理等方面承担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政府 应该将其独自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 责任中的一部分转移给民间机构,民间机 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公共项目委 托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提供公共服务。
• (三)治理网络的有益参与者 • 1.社会组织 • 社会组织可以在社会救助方面发挥如下三 大方面作用: • (1)直接救助者角色 • (2)政策促进者角色 • (3)资源募集者角色
• • • • • •
2.志愿者 志愿服务的形式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互助与自助类的志愿服务; (2)具有博爱特性的志愿者行为 (3)参与型志愿服务 (4)倡导型志愿服务
• 市场主体可以分别以如下五种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 (1)市场主体直接为社会救助项目捐赠资金或需 要的物质。 • (2)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合作,使用社会组织的 无形资产开展公益营销。 • (3)市场主体为了提供自身内部管理效率,激励 内部员工,也会在其成员中开展一定程度的社会 救助活动。 • (4)市场主体接受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委托,参与 社会救助,提供社会救助服务。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意义与功能
• (一)缓解贫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 谐 • (二)保障生活,提高能力,促进社会发 展 • (三)扶贫济弱,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 平
第四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 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 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 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 过程。
• (5)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以市场化的方式获取社会救 助资源。 • 一是重商的时代精神使营利性行为在非营利世界中容易被 接受; • 二是许多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都在寻求以新的方式提供社 会产品和服务,而不使受益人产生依赖心理; • 三是非营利组织领导人正在寻求解决财务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钥匙,自营创收的商业活动被视为比捐款和拨款更为可 靠、更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 四是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资金来源也正向更商业化的渠道 倾斜。 • 五是竞争对手也“逼迫”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考虑商业性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