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卫星运动时间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卫星运行时间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及换算。
(2)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卫星运行时间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时间单位的意义,掌握换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时间单位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与时间计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时间单位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学生在课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卫星运行时间》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能正确结算。
教学难点:掌握每一步计算算理,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视频:视频观看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情况。
师: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却浓缩着中国人在航空航天领域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让我们带着崇敬之心通过一段资料再一次回顾我国第一课人造卫星的发射情况。
(引出书中资料)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你能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师:为什么用乘法来解决同学们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小结:求几圈的运行时间,就是再求几个114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就用乘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和明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类型。
师:出示问题: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分?请同学们列式解决问题。
师:估一估,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如何进行估算的。
小结:估算没有绝对的标准,却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出积的大致范围,因此,我们要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计。
设计意图:体会估算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估算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二、探究新知1. 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师:利用已学过的乘法知识,独立计算出114×21的结果。
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师巡视指导。
听汇报算法①114×20=2280(分) 114×1=114 (分) 2280+114=2394 (分)②114×21 =114×7×3 =789×3 =2394 (分)③竖式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并解计算过程,让学生了解114和2280的由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1)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1)”所准备的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我打算用这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
教材中第36页的内容,包括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以及与时间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学生们可能会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感到困惑,所以这将是我教学的重点。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播放一些卫星运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卫星运行时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我会详细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份清晰的板书,包括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公式和相关的重要概念。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包括:1. 简述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 计算下列卫星运行的时间:(假设卫星的速度为每秒500公里,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36000公里)(1)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
(2)卫星绕地球一圈半的时间。
答案: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为:时间 = 距离 / 速度。
2. (1)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36000公里 / 500公里/秒 = 72秒。
(2)卫星绕地球一圈半的时间为:54000公里 / 500公里/秒= 108秒。
新北师大版《卫星运行时间》课件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 空。卫星重173 公斤,绕地 球一圈需时114分,我国成 为世界上继苏、美、法、日 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 星旳国家。
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394
: 114 ×21
2280﹢114=2394
114
×2 1
————
1 1 4 … 114×1
两位数个位上旳数乘三位数,积旳未尾和个 位对齐
2 2 8 ……114×20
用两位数十位上旳数去乘三位数,积旳未尾 和十位对齐
————
2394
最终把两次乘得旳积相加
试一试:(用竖式计算)
• 135×74=
• 练一练 • P31-1 • P31-3
经过本节课旳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旳计算法则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步:用两 位数( )位上旳数乘三位数,积旳 未尾和( )位对齐;第二步:用两 位数( )位上旳数去乘三位数,积 旳未尾和( )位对齐;第三步:再 把两次乘得旳积相加。
思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 • 第一步算什么?怎么算? • 第二步算什么?怎么算? • 第三步算什么?
三位数乘两位数旳计算法则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步:用两位数个 位上旳数乘三位数,积旳未尾和个位对齐 ;第二步:用两位数十位上旳数去乘三位 数,积旳未尾和十位对齐;第三步:再把 两次乘得旳积相加。
114×
想:把21提成20+1,分别乘以114, 然后把两次乘得旳积相加。
114×20=2280 114×1=114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卫星运行时间》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实际操作演练。
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卫星运行相关视频资料。
3. 计算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新知:讲解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及计算步骤。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际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拓展延伸:讲解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1. 卫星运行时间公式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
2. 课堂练习题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实践操作环节是否充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公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的程度。
4. 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卫星运行时间公式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复杂的概念,让学生易于理解。
2. 课堂练习题的设置,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要注意题目的难度,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
3. 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课时目标1.让学生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特点。
2.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观察和把握能力。
3.让学生了解卫星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观察时间的能力。
2.让学生根据卫星运行时间和自己的时间来调整生活规律。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卫星的具体运行时间和影响。
2.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时间管理和规律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PPT先播放有关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2.针对图片和视频中的卫星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卫星的基本情况。
正文1.首先,让学生手中持有的小电子钟进行时间差比较,并且做出解释。
2.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对于生活的影响,包括:通讯、气象、导航、遥感、军事安全等等方面。
3.通过了解,学生开始自己寻找卫星轨迹和运行时间,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有条理的安排。
4.教师利用白板或黑板说一些生活中常规的日程,并通过计算时间来分析管理自己的时间.5.交流学生、家长,探讨家庭中可能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
结束1.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地说自己学习到了什么。
2.教师发放相应的复习讲义供学生参考。
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卫星的运行特性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培养他们对时间的观察和把握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管理时间的能力,使日常生活规律有了更科学的安排。
这种教学方法是全方位的,既适用于理论课,也适用于实践课,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加深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公开课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三乘法1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数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类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用电脑课件呈现阅兵式的场面,并简介阅兵式的每个方阵的排面25人,纵向14列,并让学生计算。
一个方阵多少人?请学生在纸上算,并请同学回答。
教师板演14×25=350(人)。
介绍中国的阅兵式是世界上人最多,场面最雄伟的,全世界的人都想观看,想想要通过什么来转播?学生回答:卫星板书:卫星运行时间2.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3.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1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1.根据以上信息,地球一圈需要114分,21圈要多少时间?2.应该怎么列式呢?114×21=对比14×25=350(人)提问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三位数乘两位数。
3.估算。
(1)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2)学生可以把114看做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展示具体计算。
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2280+114=2394解决方法2:114×21=114×7×3(用21看成“7×3”)=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2394解决方法3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5.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哪个数位对齐?第二步算什么,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哪个数位对齐?第三步怎样算?6.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7.你能总结计算方法吗?三、结论总结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算式应强调0的处理,在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我们通常把数位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节第一节内容,卫星运行时间。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地球卫星运行的实际数据,让学生学会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地球卫星运行的实际数据。
3. 学生能够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卫星运行时间。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观察数据,并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计算卫星运行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卫星运行图、计时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地球仪和卫星运行图,向学生展示地球和卫星的运动。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卫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2. 知识讲解: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解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绕自转轴转一圈是一天。
3. 实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组卫星运行的实际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卫星运行的时间规律。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卫星运行的时间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卫星运行的时间。
卫星A:运行速度为每秒20公里,运行时间为30分钟。
卫星B:运行速度为每分钟60公里,运行时间为45分钟。
2. 答案:卫星A运行的时间为:30分钟× 60秒/分钟 = 1800秒,1800秒÷ 20公里/秒 = 90公里。
卫星B运行的时间为:45分钟× 60秒/分钟 = 2700秒,2700秒÷ 60公里/分钟 = 45公里。
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卫星运行时间》课程目标:1. 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
2. 学会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
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行的概念。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吗?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二、学习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10分钟)1. 教师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包括卫星轨道、卫星周期等。
2.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三、学习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包括卫星轨道周期和卫星运行速度的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计算练习,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练习和巩固(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结果,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吗?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时间单位,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学习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
在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时,需要理解卫星轨道周期和卫星运行速度的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卫星运行时间第一课时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卫星运行时间第一课时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卫星运行时间第一课时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课题是《卫星运行时间》。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卫星运行时间展开的。
我们将从教材的第五章第三节开始,主要学习了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
教材中给出了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课件和黑板,学具包括练习册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为例,引导学生们思考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问题。
2. 讲解:我将通过课件和黑板,详细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练习:我将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卫星运行时间1. 基本概念卫星运行时间: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
2. 计算方法卫星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长度 / 卫星速度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颗卫星的轨道长度为24000公里,速度为3000公里/小时,求这颗卫星的运行时间。
2. 一颗卫星的轨道长度为12000公里,速度为2000公里/小时,求这颗卫星的运行时间。
答案:1. 24000公里 / 3000公里/小时 = 8小时2. 12000公里 / 2000公里/小时 = 6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计算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便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 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计算时间间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计算时间间隔。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时间的概念,学会计算时间间隔。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卫星运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卫星运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我们国家的卫星,它在太空中运行,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卫星在太空中绕地球运行,它的运行速度很快,每小时可以绕地球飞行几圈。
”三、讲解时间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时间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间是我们用来衡量事物发生顺序和持续过程的单位。
”四、计算时间间隔(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卫星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那么绕地球飞行两圈需要多长时间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绕地球飞行两圈需要180分钟。
”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卫星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那么绕地球飞行三圈需要多长时间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绕地球飞行三圈需要270分钟。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时间间隔。
我们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卫星运行的轨迹,并计算它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19页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要简算: 48×125 32×6+68×6 102×41 57×29-57×9
第20页
两个生物小组15 天共制作蝴蝶标 本690个。第一组 天天制作20个, 第二组天天制作 多少个?
第21页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 数乘以两位数乘法,同学们 要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
①能够把114看作100,21看作20来估算: 100×20=(分) ②能够把114看作100来估算:
100×21=21等00(于分1)8,0比分角多叫。平角
③能够把21看作20来估算: 114×20=2280(分),比2500分少。
第8页
处理方法(1) 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 (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分)
第14页
460×27= 12420 (元) 460
×
27
3220
__ _9 2 0___
12420
答:共要12420元。
第15页
趁热打铁
一、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更正过来。
118 × 23
更正: 1 1 8
× 23
354 236
2814
×
354 236
2714
第16页
1.笔算。
225×31+6=
414×72+5= 606×71+5=
227×90+7= 303×38+4= 425×43+9=
621×81+3= 114×40+9= 515×96+6=
第17页
二、我能很快算出积。
因数 116 121 513 617 623 因数 31 60 44 53 47
《卫星运动时间》教案

《卫星运动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卫星运动的时间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2.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速度3. 卫星运动的时间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速度,卫星运动的时间规律。
2. 教学难点:卫星运动的时间规律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速度。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卫星运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卫星运动的时间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速度。
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卫星运动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卫星运动的时间规律。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卫星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速度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卫星运动时间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辅资料。
2. 实验器材:如卫星模型、地球模型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卫星运动的实际应用,如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
2.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卫星运动的理解。
《卫星运动时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卫星运动的周期和轨道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2. 卫星运动的周期和轨道的关系3. 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4. 卫星运动时间的测量实验5. 卫星运动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卫星运动的周期和轨道的关系,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卫星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卫星运动的规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卫星运动的过程。
3.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卫星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卫星发射的壮观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卫星运动时间。
2. 讲解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动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4. 讲解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实例计算。
5. 进行卫星运动时间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卫星运动的时间测量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6. 讲解卫星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气象卫星等,让学生了解卫星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卫星运动时间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卫星运动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卫星运动的周期和轨道的关系、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图片和动画。
3.1 卫星运动时间(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

3.1 卫星运动时间(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动的基本知识,理解卫星运动时间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动的基本知识2. 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星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运动时间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卫星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卫星运动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 计算卫星绕地球两圈的时间。
3. 讨论卫星运动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运动时间的概念,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卫星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
《卫星运行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本节课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具体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正确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
一般情况下,用较大数目的乘法解决简单问题时,往往对结果先进行估计,以把握精确计算结果的合理范围或数量级。
根据淘气和笑笑的两种估算方法,旨在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估算。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是建立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法与算理的基础上的,所以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法与算理,本质上就是如何把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法与算理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情形。
主要是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
教学中利用横式、表格、竖式的角度呈现计算方法。
结合计算135×74的竖式笔算的过程,正确掌握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特别要注意计算所得到的数字要落在哪个数位上。
1. 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 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2. 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3. 板书课题:卫星运行时间【设计意图】:设计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1)课件出示问题: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整理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21个114分大约是多少分呢?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3)小结估算方法:估算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两个原则:接近,好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多
学生2:比2500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 ······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一难点。
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汇报运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把旧知迁移应用到新知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学好每一块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31页的“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练一练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 ······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
教师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就很容易找到最简便、最具普遍性的方法。
我认为这样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