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预设.docx

合集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课堂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预设和生成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概念,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寻找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不高、数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以及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

而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概念,是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教学工具。

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联,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从而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的内容就是以上所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以及预设和生成在其中的具体作用和应用,我们旨在揭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预设与生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我们可以为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启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我们还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未来有关预设与生成的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1. 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有限,需要老师通过具体事例和实物教具等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为主,因此课堂教学内容通常较为简单和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do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山东省平邑县平邑街道第二小学273300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而新课程要求从牛.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

教学就不再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当然,“真正的新课程乂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我们的课堂才充满“生命和活力”。

一、精心设计、预设生成所谓预设生成,主要指教师在课前为了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而预设教案(备课与计划)时所预测到的教学时可能发生的生成。

它钮括“预设”和“生成”两部分。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可见,为了更好地牛.成,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

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课前如果仅仅预设到教案上的方法。

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剪拼组合的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也就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公式,即依据分析比较,长方形的长、宽跟原来的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自己看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

即C/2=2πr/2=πr。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11^^; 宽;圆的面积=圆的周讼的一半×半径=πr2。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预设方案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预设方案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预设方案范文]摘要:学好数学,对学生来说,今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小学数学是一个打地基的阶段,看似简单,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是整个数学教育体系的关键阶段。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制定出一套详尽的预设方案,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现在教育界正刮着一股改革之风,小数数学当然也是改革的重点。

如何借着这股改革之风,是小学的数学教育能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彻底跳脱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小学的数学教育领上一条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正是我辈应该思考的问题。

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无疑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所谓预设,是指预测、设计,也就是说教师要首先将教材钻研透,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制定教学计划或是教案时都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预设出发。

在小学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就将课堂教学做出了详细的安排,一切课堂流程也都有了事先的充分准备,这都是教师需要做的课程预设。

笔者认为,要要制定出合理、科学、适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预设方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形成良好教学课程预设方案。

一、根据小学生特点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小学生还是一群孩子,他们喜欢新鲜感,喜欢刺激,想让他们呆在教室里几十分钟老老实实的听课,有点不太可能。

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不再专注于分数,而教学任务也应该还包括对孩子们道德和品格的教育,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时时刻刻体现出来。

在进行教学课程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而不是一味的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

要在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在展开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教学并不是只是参考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的,而是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做一个适度的调整,选择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最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9年第7期中学数学研究-9-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221300)田彦军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要求数学课堂要更加开放和包容•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和生成是否精彩是检验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一、精彩的生成需要精心的预设预设是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所必须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之前考虑学生的学情,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只有考虑周全,才能做到精心预设.否则,教师在课堂上就有可能因为突发状况出现“挂黑板”的情况.为了避免尴尬的场面发生,所以每一位教师要注重预设.案例9椭圆习题课问题情境:当6为何值时,直线I:=x+b与椭圆仏2+/=4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没有交点?(自主先学)生9:将直线的方程和椭圆的方程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代数法)教师在学生利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后,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生2:能不能仿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利用几何法进行求解.(几何法)教师觉得学生的想法非常不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成资源,决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利用图形,根据直线在y轴截距b的位置不同,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从而求b的取值范围.生3:能不能利用直线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与2«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判断直线与椭圆相切、相交、相离•全班学生对这位同学的想法都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位同学的方法实在是太好了.教师依然决定让学生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利用直线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焦点的距离等于(小于、大于)2a 相切(相交、相离),求出b的取值范围.生4:能不能将椭圆变成圆来求解,因为椭圆是由圆压缩得到的,所以也可以把圆还原回去•把椭圆的方程变成+(y)2=9,直线的方程变为y =2',+b,只要求新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即可.(此时掌声不断)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在课堂相互交流、补充的过程,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看似生成的方法很“意外”,其实追根溯源在教材上都能找到其背景•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的方法于的系的方法•代数法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几何法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但是这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几何法还是有区别的;生3的方法把判断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迁移到这里来;生4的方法源于课本一道例题,那里是把圆压缩成椭圆,这里反其道行之•因此,精彩的生成背后,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如何能做到精心预设?第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正如波利亚所说:“我01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第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就是说,应该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第三,具有多种解法.冲破定式思维,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二、动态生成的精心预设的必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料学生的全部的想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根本没有预料到.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不能一味地朝着预设好的问题上引导,忽视学生的想法,而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上的一个亮点!案例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师:代要际,想要什么?发明者说:“陛下!您只要按照我的要求在棋盘上放满麦粒就行了.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上放9粒,在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在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以此类推,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即可”.国王心-2-中学数学研究2219年第7期想:这个人不要金银财宝,只要麦粒,这有什么难的.于是,国王立即下令按照发明者的要求放麦粒•请问:国王能够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教师给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国王到底要给发明者多少麦粒?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主动投入到探究、讨论中去.生9:按照发明者的要求,放满整个棋盘的麦粒总数为S=9+2+22+…+2於①,然后将上式两边同时乘以2,得2S=2+22+23 +…+2s4②,再②-①利用错位相减法得2S-S=24-9,从而求出S.这种方法是大部分同学的方法,因为课本上给出的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就是错位相减法•但是,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有一位同学给出了一种方法,令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感到惊讶.生2:放满整个棋盘的麦粒总数为S=9+2+22 +…+24,将上式改写成9+2+22+…+24+24 =9+2(9+2+22+…+24),即S+24=9+2S,从而求得S.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的意外的收获,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与错位相减法相比,显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不像错位相减法显得突然•所以,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留给学生充足、自由思考时间,你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即数学学习事实上不是机械去重复历史中’原始创造’,而应根据学生自己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好的思路进行,只有生成的课堂中才是有生命力的.三、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各有利弊.所以,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和谐,准确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案例3交集、并集创设情境:学校举办了排球赛,13理科9班69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这是课本上一道习题改编的,既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想通过这样一道题,精心为学生预设好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学生主要探究、讨论什么是交集和并集?如何利用三种语言表示交集和并集?交集和并集有哪些性质?如果记A={参加排球比赛的同学丨”={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丨,U={13级理科9班同学丨,而且还能有一个意外的发现C u(A U B)= ("A)n(C u B),这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生成.学生的思维如果继续延伸下去的话,就应该能想到C u(A n b)=(C u A)u(C u B),这就是伟大的摩根定律.当然有的同学也可能发现容斥原理Card(A U B)= CardA+CardB-Card(A n B).所以,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应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善于抓住学生的一些思维火花,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多一些高质量的预设,学生就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就会展现出课堂的精彩,就会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基于元认知理论的高三数学解题教学思考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26000)梁瑾高三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专题训练的形式进行查漏补缺,将整个高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重组,使其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在这个关键的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科组的老师们可谓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收效是有的,但却不容乐观.学生解题往往是:解题前缺少对题意的审视和方法的选择、比较;解题过程中缺乏“瞻前顾后”、及时纠错;解题后没有验证答案正确性的意。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预设;课堂生成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55-021.课堂预设——捕捉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面对千变万化的小学生,这种特点更加显著,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工作。

1.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观念和教学认识是教学预设的基础,因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认识会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被动的,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

历史证明,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教学观念应该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深入钻研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课堂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编写,具有普遍性。

但是教学具有特殊性,因此,普遍适用的教材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

深入钻研教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深度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广度、深度,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理解接受能力等,来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知识量和知识难度。

(2)教师要正确区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重点和难点上多花时间帮助学生理解,避免抓不住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垂直与平行》这一部分教材的钻研中,教师要从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垂线、垂足等新的知识点中敏锐地判断出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是重点。

教师应当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来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对那些暂时还没相交,但延长后会相交的直线属于相交的情况存在疑惑。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共5页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共5页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预设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

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教师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对教学进行预设。

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体会。

一、在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准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组织素材1、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1)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教师预设时多花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

(2)筛选学习素材。

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积极采用;淡化学生已经历或熟悉的内容的教学。

(3)重组学习素材。

对于编排顺序不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基础的学习素材,就要大胆地调整。

替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素材。

如“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课本中的素材与乡村学生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家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2、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学习资源。

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更需要家长助一臂之力。

有位家长针对孩子对数的顺序概念模糊,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和孩子玩插牌游戏,家长手中拿着几张牌,牌的顺序是1、2、3、5、6、8,让孩子把4、7、9的牌按顺序插进自己的牌中,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对数的顺序认识很见效。

(2)加强互联网及报纸、电视等媒体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当今的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师生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

这样的教学过程因为教师的教案被打破,带来了师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节外生枝”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寻求教学的新的平衡,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应的对策)。

1精心预设,准备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教好教材。

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教师备课的重点就要考虑。

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

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此外,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没,收获生成。

如笔者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来进行观察。

我们预设学生做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前后、左右、上下、甚至斜角都要充分体验。

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开展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像。

于是,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火柴盒、牙膏盒、漏斗、粉笔盒、杯子、立方体、牛奶盒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大型的立方体和长方体及圆柱和圆锥体等材料,让学生上台从各方位观察并画下来。

课堂实践证明,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生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令人耳目一新。

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想知道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方法?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制定〕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状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

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理性的思索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同学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合计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常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

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同学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同学说说剩下多少米?同学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

我又让同学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

接着让同学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别的状况,编成题自己解决。

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同学通过思索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别状况(结果末尾有0的,必须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

反馈时,让同学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同学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

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必须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

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同学的各别生成所以一旦同学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够,同时也是平常训练中没有重视同学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施行中也好好的做了,碰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同学腾出空间,为同学生成提供条件,激励同学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

如有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

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由于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

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显得比较淡薄。

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一堂课前,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

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

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

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预设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师的预设还包括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分析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数学课堂,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内容共计235字】1.2 研究目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数学课堂的预设,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前对课堂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准备工作,帮助教师提前规划好教学过程,增加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通过研究数学课堂的生成,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交互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整和反馈,帮助教师灵活应对不同情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可以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小学数学课堂预设是指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和设想。

这些预设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接着,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等,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它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1. 引言1.1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指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和计划,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是教师备课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大纲,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还应该整合和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技术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与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的预设与生成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师生互动效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践: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数目或者标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目标既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总目标,又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指导。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合适的目标;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还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践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问题预设

小学数学教案问题预设

小学数学教案问题预设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加法运算;
2. 能够理解小数加法的计算规则;
3. 能够运用小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
2. 教具:数字卡片、小数点卡片、计算器;
3. 课前准备:设计好小数加法的练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准备一副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回答两个小数的加法计算结果。

二、讲解小数加法规则(15分钟)
1. 通过例题,讲解小数加法的计算步骤和规则;
2. 强调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小数点的作用。

三、练习小数加法(20分钟)
1. 让学生做小数加法的练习题,检验他们掌握程度;
2.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惑。

四、实际问题运用(10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小数加法求解;
2.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小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化学生对小数加法规则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小数加法的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鼓励学生按时完成并及时纠错。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鼓励学生勤动脑、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学科教育方式,扮演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的重要角色。

然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如何得出正确的答案,而忽略了数学背后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并提出一些优化和改进方案。

一、预设的概念与作用预设是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作的合理假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预设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

1.教师的预设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教学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而不是复杂的代数方程。

2.教师的预设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的预设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当教师预设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较为困难时,可以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教师的预设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情况。

如果教师的预设过高,学生可能感到压力过大,导致学习的动力减弱;如果教师的预设过低,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预设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教师应设计简单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的学习水平。

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辅导。

3.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准确预设有效生成“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

筐住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

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课例:北师大三年级分数的认识,理解平均分产生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师:拿出你准备的图形,把图形任意折一折,用直尺和彩笔沿折痕画一条线,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

学生操作,师选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师:谁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生1:按形状分。

生2:按大小分。

生3:按有没有平均分来分。

这正是我预设到的,但我并没有立即喜形于色。

师:你怎么知道图形有没有平均分?生3:把这些图形分别对折就知道有没有平均分。

于是我动手验证了他的说法,并把图形分成了两类。

师: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那阴影部分用什么表示?生:用1/2表示。

师:那另一类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生:(争先恐后)因为图形没有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2表示。

生: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平均分产生分数,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即生成)。

作为数学老师,必须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新的切入口,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再现关键问题,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关键突破,抓到“痒”点,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屮。

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來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

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対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

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常握或部分常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例如: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分、秒认识》的教学,调查学生有关钟表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哪些。

结果,班上的学生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还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学生提出为什么1 小时=60分,1分=60秒等问题。

以上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就是构成这节课数学教学学习平台的要素之一。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化很多的吋间去研究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时分秒之间关系的验证,对时间的体验及怎样更快、更准确地读出时刻等方面上來。

建立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吋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
方案。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屮有数,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屮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旅游的租车和购门票中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租车和购门票的有关信息,使其成为租车和购门票方案设计的素材和依据;在教学“比例尺” 时,让学生课前寻找有关的地图并读懂地图,教师则利用网络搜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提供丰富的资源,等等。

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

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吋,课前用吹塑纸剪一些小鸟图案,并制好小鸟叫声录音带,师生共同在黑板上贴出先有5只小鸟,又飞來4只,最后飞走3只的完整过程,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出小鸟的叫声,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情境学习Z中。

还可以用动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出树上小鸟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加减混合算式。

同时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又会生成许多种算式。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

实施预设吋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长方形的而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而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

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

“我知道氏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一一提出猜想一一验证猜想一一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屮,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

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屮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

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采用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

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

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

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创造性地建构教学方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

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平顶山市叶县龚店乡中心小学刘秋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