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环境、教育关系的思想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认为人的发展是受教育的结果,教育不仅是一种实践方式还对人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其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实践着的教育,实践是在教育的指导下实践的,以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标签:环境;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的阐述,对文化价值观多元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的思想

(一)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的思想

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认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2]后来费尔巴哈也承认了人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变化所影响的。这种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了解实践在生活中的作用,它认为人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没有看到人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因此,不能真正地反映出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包括唯物主义者的继承人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由人所处的环境、机遇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其中,他们所说的环境正是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依靠那些天才,这里的天才是指英雄人物、天才以及统治者,意思是只有那些天才和统治者才可以是教育者,人民群众只能是受教育者,整个世界是因为天才和英雄人物的推动而发展的。在他们看来,法律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决定人们的行为,决定社会的一切,有好的法律制度就有好的社会环境。他们把天才和英雄人物夸大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必然引发唯心史观的出现,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中。罗伯特·欧文的旧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人们在优良的环境中被教育可以塑造优秀品质和善良的性格;人们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吸收不好的成分,形成不好的品质。只有天才人物、英雄和统治者等高尚的人们才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人民群众无法发现某些真理,他们的思想只能被教育者统治。这种旧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改造环境,改变人民群众并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愚昧、偏见、无知等错误意见,而这些意见也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所以马克思批判:“这种学说忽视了教育者也一定是受教育的人,并且人也是可以改变环境的。”

(二)马克思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的阐述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可以被看作是变革的实践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一致。”这句话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概括了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说明了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改变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改变人,人也改变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着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所谓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生活水平以及道德水平。“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所认为的观念。”[3]这说明人的思想观念是社会存在决定的,是被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影响着,随着社会关系和经济制度等变化的。在环境影响人的同时,人也可以改造环境。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利用生产资料生产他们所需的物质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改造环境,提高生存条件、完善社会制度、提升道德水平。人们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在人與环境相互作用时,他们两者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在环境被提升的同时,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不断优化完善自己。

(三)人与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发展的旧唯物主义观点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他认为环境与人是受动和能动的,而不是单方面谁决定谁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推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依赖于环境,环境的改变离不开人的发展。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影响着人的日常行为和道德素质的形成。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而环境则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人的发展是以环境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人在一定能动的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因此,人的发展和环境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第二,人的发展是受教育的结果,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一种实践方式。首先,教育通过传授、陶冶、训练等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发挥引导、激发、矫正、提高等作用,使人在好的教育环境中改造自己。卢梭说:“植物通过栽培而成熟,人通过教育而发展”,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些观点都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帮助人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实现也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上。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帮助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形成独特的人格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还在实践中激发人的创造性,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实践着的教育,同时实践也是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现实条件是会变化的,如果摆脱了实践性和现实性,教育目

的都是不会被实现的。而实践又是以教育为基础的,实践需要教育的指导才不会盲目地进行教育实践,才会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人的发展。所以,教育和实践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第四,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以教育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具体的环境又决定着教育活动目的的实现,以及达到教育的效果。19世纪中叶,欧文环境决定论主张:“认识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一个人所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人所受到的好的或者不好的教育都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的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促使人向积极的发展方向前进;而不良的环境使人精神消极,产生悲观的情绪,这就表明了环境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极为明显,它制约着人的发展。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他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说法,社会的发展和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天才英雄人物和统治者身上。一切教育者都应该是受过教育的,就如中国古代的皇帝,虽然它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但他在继位之前一定是受过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治理天下。一个人想要成为教育者,首先自己就要具备教育者所具备的条件,通过教育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想要成为天才英雄或者统治者之前,一定要自身受过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人民群众。教育者先用知识武装自己,才具备资格让教育对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使自己拥有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技能、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水平,才能在受教育者中起到导向作用,引领受教育者接受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因此,教育者要扎实自己的基本功,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吸引受教育者的尊重。凝聚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度,从而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二、人与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多思想家认为环境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养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创造人。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制约思想品德的形成。人是社会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离开环境这个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展开,因此,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的思想意识就离不开环境这个载体。因此,人的思想源于社会现实和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错误的反映。思想是由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旧思想的灭亡到新思想的产生,不断突破旧思想的束缚,探索创新形成新的思想。

时代发展的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发生着变化,同时也受到外来社会意识的强势挑战,人们的思想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