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讲义“有无相生”,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命题。

它源自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深邃而又质朴的智慧,对我们理解世界、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

要理解“有无相生”,首先得弄清楚“有”和“无”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有”往往指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被感知到的具体存在;而“无”则似乎是一种虚空、不存在的状态。

但老子所讲的“有”和“无”并非如此简单和绝对。

从物质层面来看,一个杯子,当其被制作完成,具备了形状、材质和用途,这便是“有”。

然而,杯子中间空的部分,能用来盛装水或其他东西,这个“空”就是“无”。

没有这“无”,杯子就失去了它作为容器的功能。

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杯子的价值。

再比如一间房子,四周的墙壁和屋顶是“有”,但房子内部的空间,即“无”,才是人们真正使用的部分。

如果只有实体的“有”而没有虚空的“无”,房子就不再是能供人居住的房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无相生”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丰富、地位的提升、荣誉的获得,这些都是“有”的追求。

但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富足这些“无”的部分。

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有”,可能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和疲惫之中;而当我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去感受内心的“无”,便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安宁和自在。

就拿事业成功来说,努力工作、积累财富、获得社会认可,这是“有”的成就。

但在奋斗的同时,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懂得给自己留出思考和休息的时间,这看似“无”的时刻,实则为未来的发展积蓄了能量。

“有无相生”也体现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

一颗种子,在破土而出之前,处于“无”的状态,但它蕴含着生长的潜力和可能性。

当它发芽、成长,变成一棵幼苗,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转变。

而当这棵幼苗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最终又会走向衰落、凋零,重新回归“无”。

但这种“无”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循环的开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替也是“有无相生”的体现。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讲义“有无相生”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概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它所蕴含的智慧深远而精妙,对我们理解世界、看待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有无相生”,简单来说,就是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有和无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相互的关系。

从自然现象来看,白天与黑夜,此为有和无的交替。

白天阳光普照,万物清晰可见,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有”;而夜晚黑暗笼罩,一切隐匿于黑暗之中,看似寂静空无,这是“无”。

然而,正是黑夜的“无”,让生物得以休息,为新的一天的“有”积蓄能量。

没有黑夜的“无”,就无法成就白天的“有”。

在四季的更迭中,也能体会到有无相生的道理。

春夏时节,万物生长繁荣,花红柳绿,果实累累,这是“有”;秋冬之际,草木凋零,大地似乎变得荒芜,这是“无”。

但秋冬的“无”并非真正的消失,而是在为下一轮的“有”做准备。

树木在冬季落叶,是为了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以更好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人类社会中,有无相生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

例如,财富的积累与消费。

努力工作赚钱,积累财富,这是“有”;而合理地消费,享受生活,看似财富减少,是“无”。

但恰当的消费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激发工作的动力,从而为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可能。

再看知识的获取与运用。

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看似知识在消耗,是“无”。

但正是通过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有无相生也起着关键作用。

经历成功时,收获的荣誉、经验是“有”;而面对失败,遭受的挫折、教训是“无”。

然而,失败的“无”能让我们反思不足,积累经验,从而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没有失败的磨砺,就难以真正体会成功的珍贵。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战争与和平也是有无相生的体现。

战争带来破坏和痛苦,是“无”;但在战争过后,人们往往更加珍惜和平,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创造新的繁荣,这又成为了“有”。

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3/11/2024
21
(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4)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
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
突破随之。 ——华罗庚
(5)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
动 与 静
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黑点?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能?脸张几到看能你你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 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 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
19
名句赏析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吃一堑,长一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3/11/2024
20
(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
(2)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冯子咸
4大成于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 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 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 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重视每个细节上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 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重视细节的问 题,及时交代漆工把船上的漏洞给补了,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 安全吗?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出处】《老子》第1则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近,高低相等,音声和谐,前后始终如一。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知道什么是丑;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坏的。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2则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你以为自己是工具,其实没有的时候,你可以用。

凿户为室,无时可为室。

所以,有图利,无图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在汽车的轮毂上。

只有当轮毂的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中心有一个空的空间)时,汽车才能运行。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第3则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道中,又叫“食有余,形有余,物或邪”。

所以,没有德人的位置。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则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

为什么不称老子为 “李子”?
有学者认为:称“老
子”说明老子哲学的 深邃,思想的老道; 称“老子”也是我们 这个早熟的民族深刻 的隐喻性的象征。
(一)赏读节选第7节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支离疏与孔子 身体严重残疾——却有用而长存 道德之圣——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落荒而逃。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 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看似“有用” ,实 则无用。其实,有用无用,儒家和道家的出发点 不同,主要看对谁有用而已。
写一篇小论文,论逆向思维在作文立意中的运用
——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认为坚强比柔弱 好,强大能战胜柔弱;我们看到的是“有用者” 的用处。
逆向思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认为柔弱比坚强 好,柔弱能战胜强大;他偏看到的是“无用”之 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选读 之
有无相生
1.疏通文意,熟读经典; 2.理解《老子》的思想及蕴含的人生智慧; 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发学生 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简介
老子是道家学派首创人, 其身份和生活时代现在还没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 也。”他的“终”,《史记》 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 衰,乃去。……出关,守关 令尹喜强为之著书,做《道 德经》五千言,化胡而去, 莫知所终”。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对我们的启发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 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 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 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 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 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 累,还要持之以恒。
• 第 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 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 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天下大事难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 “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 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 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你 能 找 到 几 张 脸 ?
能? 脸 张 几 到 看 能 你 你
故事 有一个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 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 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 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 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 成了。 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 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 产生了“有”。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故有之 有 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 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 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 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 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 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 ‘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 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 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 都没有了。” ——(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无相生 知识点总结

有无相生 知识点总结

有无相生知识点总结一、有无相生的涵义有无相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在《易经》中,“有”指的是实在的、有形的东西,而“无”则指的是无形的、无实体的。

有无相生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了某种事物,就会产生相应的无,而无也会孕育出新的有。

这种相生的过程是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的,构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在有无相生的哲学观念中,有与无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永恒流转的。

在某一时刻,有可能转化为无,无也可能变为有。

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

有无相生的深层含义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有无相生就是其中基本的规律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相生的思想是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上的。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对立的因素推动的,而有无相生则深化了这一理论,强调了事物内部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认为有和无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存,构成了世界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有无相生的知识点有无相生的思想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哲学、科学、宇宙论、文化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探讨有无相生的相关知识点。

1. 哲学思想:有无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有无相生的观念。

有无相生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家、儒家、墨家等各个学派都有一定的影响。

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2. 宇宙论观念:宇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包括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虚无。

有无相生的思想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转化。

这种观念对宇宙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解宇宙本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科学研究:有无相生的思想也对当今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量子物理、相对论、宇宙学等领域,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规律,试图从有无相生的角度来解释宇宙间各种现象和现象。

有无相生 知识点总结

有无相生  知识点总结

有无相生知识点总结有无相生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老子》中。

在其中,《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明确了有无相生的概念。

它表达了有和无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生发的关系。

这种思想即有无相生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被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有无相生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宇宙间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条件或者平行的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矛盾、互相补充的复杂关系。

这种关系是中国文化中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对于世界观的讲述与展现。

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有无相生的思想强调了宇宙间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者条件,而是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观点与后来的唯物辩证法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有无相生的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

其次,有无相生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唯物辩证法为例,它也提出了一种宇宙间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这种观点不仅是一种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的揭示。

可以说,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有无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无相生的思想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同时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有无相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走近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要点梳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子的“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天道与尘世的实用哲学相反。

人所喜好的功名、利禄,天则视作束缚身心、磨灭良知的累赘。

人所厌弃的疾病、苦痛,天则视作消减罪业、砥砺心性的良机。

人所张扬的个性、自我,天则视作迷失本性、抛弃生命的愚行。

《有无相生》选文解读

《有无相生》选文解读

《有无相生》选文解读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

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

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

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

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

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

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

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

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

这是一种境界。

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

诸子选读老子有无相生原文

诸子选读老子有无相生原文

诸子选读老子有无相生原文引言:老子(Laozi)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成为了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文化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提出了许多关于有无、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选读老子原文,探讨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

一、《道德经》中的有无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有无的概念,并表达了他对于有无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道的无名性,即道不可名、无法言喻。

他认为,宇宙的开始是无名的,而一切万物的来源则是有名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指出,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和认识到美的存在,才会有了丑恶的概念。

同样地,只有了解和认识到善的存在,我们才能判断事物的不善。

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中,老子也提到了有名与无名、有形与无形的对比,强调了有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生性。

二、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有无观点还涉及了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即认为有与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节强调了道的宽广无边,与万物息息相关。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道,而道又包含了一切存在。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老子通过谷神不死之例,表达了有无相生的思想。

谷神是一种生命之源,它的存在使得万物能够生存,并且与天地根相互联系。

三、有无相生的应用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不仅停留在哲学层面,还可以应用到人生、社会和管理等方面。

在人生层面,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强求、不抵抗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挑战。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守住自己的内心,静观事物的变化,以达到顺应宇宙规律的境界。

在社会层面,有无相生的思想强调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田稼恶.,籴贵民饥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4)兵兵弃.旱甲相曳乘兵.,而天走下 大屈
故上兵.伐谋
大 樊小将多军少以.,穷报困怨来归以.丹德
(5)以倚 何柱以.而解笑忧,?箕唯踞有杜以.康骂曰
夫焚夷百以家.近之,言则,游以.者愚众黔首
(6)则是险以以兵远强,则则..灭至者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4)人之生也柔.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软弱 (5)其死也坚.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
课前基础预练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三十辐.( ) 埏.( )埴 自矜.( )者 起于累.( )土
共一毂.( ) 凿户牖.( ) 余食赘.( )形 其死也枯槁.( )
答案:fú ɡǔ shān yǒu jīn zhuì léi ɡǎo
1.通假字 (1)自见者不明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其脆易泮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死而不亡者寿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起于累土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通“现”,表现 (2)“泮”通“判”,分 离 (3)“亡”通“妄”,荒谬 (4)“累”通“蔂”,盛土的工 具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共33张PPT)
都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是民主的,与己 相异者是独裁的,就要铲除他。
第二章
解释: 广泛社会大众,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 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会形成很不好的风气。 不是好事。
大家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 是恶,这不是好现象,社会风气会变成很不 友善。(因众人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 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的冲突、对立,让 民心不纯、世风日下。就会制造出种种二元 对立。)
树干大到要几人合抱的大树,
也是从小树苗开始长成。九层高 台也是从一砖一瓦积累而成。要 完成千里之行的重大功业,也是 要从眼前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 的去实行。(做人要实实在在,不 要好高远。说一丈,不如行一 尺。)
一般人做事,常常在几乎快要成功的时
候,因缺乏恒心而失败了。(做一件事情, 无论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时就是最危险的 时候。因为快成功会使自己昏了头,一高兴, 眼前的成功反而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 回首已百年身”。)“慎终如始”,青年同 学们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 生成功的大原则。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 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 色。则永远没有失败,永远是进步的。
喜爱自我表现、自夸、自吹、自捧,对于道而言,
那些心态行为都是属于多余的累赘。大自然、万物 不会有那些心态行为。同样的,有道、得道之人, 也不会有那些心态行为。
(自我筑梦一场空)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人生的妙哲学,做人要怎么做, 要怎么为人处世,你才会迈向真正 的成功。如果你为所欲为任性的去 做,你就会形成最后的一场空。老 子希望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人生 的每一步要清楚地走,做真正有智 慧的人,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幸福。
二、领会老子“有无相生,
超越二元对立”的大智慧。知道、 学道、明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去,运用到写作中去。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讲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和“无”是一对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其中的“有无相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有”和“无”。

“有”,通常指的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一本书、一辆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有”。

而“无”,并非是绝对的空无一物,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事物的发展和存在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比如空间、时间、思想、情感等。

那么,“有”和“无”是如何相生的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举例说明。

以房屋为例,一座实实在在的房屋是“有”,但房屋内部的空间是“无”。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无”的空间,我们才能在房屋里生活、活动。

如果没有这个空间,房屋也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所以,“有”的房屋和“无”的空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居住场所。

再比如艺术创作。

一幅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是“有”,而画面所传达的意境、情感和思想则是“无”。

正是因为这些“无”的存在,才使得画作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幅没有意境和情感的画,只是一堆线条和色彩的堆砌,毫无价值可言。

在科学研究中,“有”是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无”则是我们提出的假设和理论。

实验现象是实实在在的“有”,但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则是“无”。

科学家们通过对“有”的观察和分析,去探索和发现“无”的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来解释更多的“有”,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有”是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无”则是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

没有这些无形的情感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冷漠和疏离。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有”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拥有的财富和地位,“无”则是我们内心的平静、智慧和品德。

一个只追求外在的“有”,而忽略了内在的“无”的人,往往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感到空虚和迷茫。

《老子·道经·二章》“有无相生”解

《老子·道经·二章》“有无相生”解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12)
元吴澄《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对论也。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一则存于人之认识,故曰:'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为有,斯无已;皆知难之为难,斯易已;皆知长之为长,斯短已;皆知高之为高,斯下已;皆知音声巨之为巨,斯小已;清之为清,斯浊已;皆知前之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复如是。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二则存于物之本体。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推而言之,美恶相存,善不善相因也。"(13)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为三层。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理。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仍是说理,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说明。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是说事,是前面所说之理的结论。
其中第二句连举六对反义概念,连用六个"相"字。六对概念的关系均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赖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学者并无异辞。兹略举数家:
因此,大致说来,道家一派讲"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要对它进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态度上讲(26),这一点由庄子尤可证明。而老子也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27)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吴澄《道德真经注》解唯为正顺,阿为邪谄。刘师培《老子斠补》以为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认为,"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生于无",而不可说"有无相生"。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老子在中国古代学术的概念思维方面,虽有极高的成就,但其学说中却同时包含着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二者交互穿插,这是不能不予以分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字词汇总语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重点字词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见,通〝现〞〕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其脆易泮〔泮,通〝判〞〕起于累土〔累,通〝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重点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那么灭,木强那么折〔被动句〕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课文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之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把握重点第1那么«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第1那么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

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

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

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第3那么«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第3那么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

〝企〞就是踮起脚跟。

〝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

〞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

这是比喻的喻体。

〝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

〝自是〞即自以为是。

〝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

〝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

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

这是比喻的本体。

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

〝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

〝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明〞〝彰〞〝功〞〝长〞表达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在很多时候,人们〝假设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第4那么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

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那么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

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

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

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

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

«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

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5那么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即反复考虑。

〝为〞即做、办成。

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

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