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而且有些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也不清楚。有的改变是因检验过程中化学反应被干扰;有的则反映特殊器官受损,如肝肾;有的病人代谢功能特殊,对某一化合物的形成或排出呈现加速或迟滞;其他如结合部位的竞争,降解酶的激发或抑制等。由于药物成分复杂,此资料仅供参考。 一、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致贫血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6)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8)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潘等。 (2) 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 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6)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2.致白细胞破坏增加的药物 (1)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 (2) 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氯霉素等。 (3) 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地西洋(安定)、地高辛等。 (4)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等。 (5)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6) 其他: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三) 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药物 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都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一般均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继而使血小板减少,最后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白细胞的寿命为4天,血小板为9天,红细胞为120天。 (1) 致再生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化学品: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甲氧芳芥(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唑嘌呤、甲氨蝶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 (2) 引起骨髓再生不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氮、氯丙嗪、甲巯咪唑、苯妥英钠、乙氧萘青霉素、乙琥胺、保泰松、吲哚美辛、氯苯那敏等。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导语: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总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价值长期的服用药物特别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凝 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总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价值长期的服用药物特别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凝血酶时间偏高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如果掌握好原因就能很好的进行预防,下面一起了解下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范围为:男性11~13.7s,女性11-14.3s。 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因素较多,但其根本原因是凝血因子的缺失。一切导致凝血因子减少的原因都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之所以是肝功能检查中重要的一项,那么其时间的长短一定反应肝功能的某些变化。 肝脏是凝血因子形成的主要场所,当肝功受损时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合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正常值时会表现一系列的症状,如体表容易出血,出血后不容易止血。如牙龈出血、创伤出血等现象。同时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身体容易出现青紫斑块,身体稍微受压就会产生或青或紫的斑,几分钟后才渐渐消失。 除肝功能异常造成凝血酶原偏高现象还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原因。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首先要考虑肝功问题,做详细的肝功检查,确定病因及时进行治疗。 上面就是对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朋友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平时在生活中尽量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出凝血凝血酶时间(TT)测定(第四版) 出凝血原理: 在37℃条件下,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出凝血标本处理: 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试剂:TT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德灵Test Thrombin Reagent试剂(试剂盒代号OWHM13)。内含凝血酶测定试剂冻干品:标准浓度的牛凝血酶,牛白蛋白;凝血酶测定试剂缓冲液(25mmol/l,)。按要求的量用缓冲液溶解小瓶中的试剂,测试之前必须将试剂溶解液预温到37℃。复溶的试剂从冰箱中取出后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出凝血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4.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4.6.2检查消耗品: 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 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如还不熟悉试剂位置时,可在主屏幕上选Reagent Setting,按屏幕显示放置试剂。 3、查看仪器的洗液瓶和废液瓶 出凝血4.6.3准备标本:将样本放入样本架,再将样本架放到仪器进样器上。 出凝血4.6.4输入检测项目:主菜单上按下Work List 键,进入工作菜单,输入TT项目。 出凝血4.6.5输入样本号:按屏幕下菜单的ID No.键,按顺序输入样本的序号。 出凝血 4.6.6开始检测:录入完所有测试信息,按下屏幕右上角START 键,开始检测。 出凝血质量控制:使用德灵公司的leve11质控品做质量控制。每批质控品的值不超过2SD。(详见出凝血1质量控制) 出凝血计算:仪器自动计算出结果。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总 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2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 3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及医学意义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一)正常参考值 TBT法:(Simplate Ⅱ型):2.3~9.5分钟(min) IVY法:2~7分钟(min) Duke法:1~3分钟(min)(不超过4分钟) (二)临床意义 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1.BT延长 (1)血小板数量异常: 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 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 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二、凝血时间(CT)测定 (一)参考值

普通试管法:5~10分钟(min) 硅管法:15~32分钟(min) 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分钟(min) (二)临床意义 1.CT延长 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②血管性血友病; 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⑤循环血液中的抗凝物,如抗Ⅷ因子抗体可抗因子Ⅸ抗体、SLE等。 2.CT缩短 ①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 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凝血时间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它与出血时间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根据标本来源,凝血时间测定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1] 编辑本段 测定方法 根据标本来源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测定。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而即使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发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该异常的结果变为正常。本法极不敏感,仅能检测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检率达95%故属于淘汰的方法。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的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种检测法:(1)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趋于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与普通试管法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采用涂有硅油的试管。由于硅管内壁不易使内壁凝血因子接触活化,故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也较第三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r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先充分激活接触活化系统的凝血因子Ⅶ、Ⅺ等,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第三性,是内源性系统第三的筛选试验之一,能检出Ⅷ:C水平<45%亚临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监护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较好的指标之一。以上测定凝血时间的各种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无论敏感性或准确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2] 编辑本段 正常范围 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检查介绍凝血时间指离休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3] 编辑本段 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一)参考值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 凝血酶原比值:0.82~1.15 (二)临床意义 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 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 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等。 2.PT缩短: 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②DIC早期(高凝状态); 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 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参考值:33.68~40.32秒 (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

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 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 倍为宜。

白及煎剂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玻片法)

白及煎剂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玻片法) 1.【实验目的】 了解止血药对动物凝血时间的影响; 掌握止血药的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 器材:注射器、粗天平、灌胃针头、载玻片、毛细管、眼科弯镊、大头针、秒表(可找可以读秒的数码仪器或设备代替)。 药品与试剂:100%白及水煎液,生理盐水、苦味酸(标记用)。 动物:小白鼠(18~22g),雌雄不拘。 3.【实验方法】 (1)取小鼠称重和标记后,随机均等分为甲、乙两组。 (2)甲组按0.2ml/10g体重的剂量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乙组按0.2ml/10g体重的剂量给予100%白及水煎液灌胃。 (3)灌胃30min后,用毛细管从小白鼠球后静丛取血(方法:左手抓住鼠两耳之间的头部皮肤,使头固定,并轻轻向下压迫引起头部静脉血液 回流困难,使眼球充分外突,致使眼底球后静脉丛充血,右手取一内 径为1mm的毛细管,沿着内眼眶后壁刺入,向眼内角和喉头方向前进 约4~5mm,轻轻转动再缩回,血液则自然进入管内)即有血液流出, 于载玻片滴一滴血,血滴直径约为5mm,立即用秒表计时。 (4)每隔30s用清洁大头针自血滴边缘向里轻轻挑动一次,并观察有无血丝挑起。从采血开始至挑起血丝止,所历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5)记录凝血时间,作均数显著性测验。 4.【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如下图:

1).本实验情况符合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 检验方法进行均数显著性测验, 由公式 ,V= n 1 + n 2 - 2 得出,本次实验数据显示甲、乙两组小白鼠凝血的时间一致,未能达到所做实验的目的,即未能通过数据大致地证明白及煎剂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也即未能间接地证明白及有熟练之血之功效。因此本次实验的数据记录有误差存在的可能。 2).可能原因:①考虑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小组擅自决定每隔10s 用清洁大头针挑动待测血滴;②但是实验所处的实验室温度可能有所偏差;③缺乏一个小鼠凝血的普遍时间的预实验;④用清洁大头针挑动待测血滴的时间间隔过长。 5.【注意事项】 (1)凝血时间可受室温等因素的影响,以室温15~20。C 较好。 (2)每次挑血滴时,不应从各个方向多次挑动,以免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时 间。 (3)挑血滴间隔的时间应准确,动作要快而细致并要求注意观察。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 时间的测定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出血时间测定,可检查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材料】 人;采血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秒表、条、玻片及大头针等。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秒用条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至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1~4min。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指端后,用玻片接下自然流出的第一滴血,立即记下时间,然后每隔30s用针尖挑血一次,直至挑起细纤维血丝止。从开始流血到挑起细纤维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正常人约为2~ 8min。 【注意事项】 1.采血针应锐利,让血自然流出,不可挤压。刺入深度要适宜,如果过深,组织受损过重,反而会使凝血时间缩短。 2.针尖挑血,应朝向一个方向横穿直挑,勿多方向挑动和挑动次数过多,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网状结构,造成不凝血假象。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学习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二、动物与器材 蛙或蟾蜍、蛙类手术器械、蜡盘、蛙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三、方法与步骤 1、破坏蛙脑脊髓 2、剪断脊柱、剪除腹壁和内脏 3、玻璃皮肤 4、分离坐骨神经 5、完成标本制备

SIEMENS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

SIEMENS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英文名称:Test Thrombin Reagent 【包装规格】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10*5ml;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的缓冲液:1*50ml。 【预期用途】 在临床上用于检测人血浆的凝血酶时间(TT)。 【检验原理】 凝血酶可使血浆标本制度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形成凝块的时间即检测时间。 【主要组成成份】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冻干品:标准浓度的牛凝血酶,牛白蛋白。 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的缓冲液:HEPES(25mmol/L),pH7.4。 防腐剂:5-氯-2-甲基-4-乙噻唑-3-1(6mg/L)、2-甲基-4-乙噻唑-3-1(2mg/L)。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瓶试剂贮存在2-8℃,有效期24个月。 复溶后稳定期: 37℃8小时 15-25℃10小时 2-8℃7天 -20℃4周 在原瓶中,复溶后试剂可冷冻保存。开瓶后缓冲液的稳定期:2-25℃稳定12周。 不同血凝分析仪有各自的稳定数据。 【适用仪器】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CA-510/CA-520/CA-530/CA-540/CA-550/CA-560/CA-1500/CS2000i/CS-2100i/CA6000/CA7000 【样本要求】 采集血浆,将枸橼酸钠(0.109mol/L)1份与静脉全血9份混合,避免产生气泡,按不小于1500g,离心至少10min,出去上层血浆,保存在15-25℃备用。 更详细的步骤请参照CLSI文件H21-A5的第3条。 15-25℃标本稳定时间:4小时,含肝素标本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 按试剂标签上标明的量用缓冲液复溶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测试前,必须将原瓶或塑料试管内试剂预温到37℃,并小心混匀。 【检验方法】 自动方法: 适用于手工或者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iemens公司提供几种凝血分析仪的参考指南(应用表)。参考指南中包括分析仪和分析方法的详细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和操作手册中提供的内容不同的性能指标。这种情况下,参考指南的信息将替代操作手册中的内容。请同时参考仪器厂家的操作指南! 手工方法: 移液入37℃预温的试管: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 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H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 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百科名片 凝血酶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目录[隐藏] 原理与临床意义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

[编辑本段] 原理与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编辑本段]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1]。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

出血时间测定和意义

出血时间测定方法和意义 卫生部于2000年11月24日颁发了卫医发[2000]412号文件,文件规定“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出血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检验项目,在此对如何使用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 一、BT测定的原理 用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上造成一个“标准”创口,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激活、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当血管和(或)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出血时间可出现变化。 二、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BT检测时需要哪些器具? 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测定过程的安全性、无菌性和方便性,推荐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模板式出血时间测定器,具体使用方法依照测定器生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 BT测定所需的器具包括: ·出血时间测定器 ·秒表 ·血压计 ·消毒滤纸 ·酒精拭子 ·蝶形胶布、纱布和长胶布 ·剃刀(必要时在前臂试验部位剃去皮肤表面的体毛) 三、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BT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首先要确认试验对象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是否低于本实验室的参考范 围(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得的BT与Plt测定结果呈负相关,当Plt≤100×109/L 时,BT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试验依据。) 2.试验前向试验对象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伤口留下疤痕、瘢痕形成的可能性以及感染的危险性等。 3.将试验对象的手臂掌心向上置于固定的台面上(台面高度最好接近心脏水平),以肘窝皮肤皱褶下方2-3cm,前臂外侧1/3处作为试验部位,试验部位要求无体毛(必要时剃去)、疤痕、纹身、擦伤、浅表血管、皮肤感染及胎记等。 4.在手臂上段套上血压计袖带 5.用酒精拭子清洁试验部位,然后使皮肤自然凉干至少30秒。 6.在使用测定器前,给血压计袖带打气,使压力达40mmHg并维护30-60秒,在测定过程中要确保压力稳定在40mmHg,避免使用漏气的血压计(否则无法维持恒定的压力)。 7.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时操作人员要戴手套。 8.将出血时间测定器放在前臂选定的位置上,使之贴于皮肤表面,但要保证测定器对前臂的压力尽量小。按测定器说明书的操作方法,作一垂直或平行于肘窝皮肤皱褶的切口。成人的切口长5mm,深1mm。 9.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10.每隔30秒用滤纸吸去从切口流出的血滴,注意应避免触及切口,也不能挤压,如果出血量较多,可增加用滤纸吸去血滴的频率,直至出血停止。记录在皮肤上作切口直至出血停止的时间即出血时间。 11.测得试验结果后去掉血压计的袖带,若切口附近需要进行清洁时,勿用酒精触及切口,否则易引起再次出血及加重瘢痕形成。 12.用蝶形胶布使切口的边缘合拢,但勿使胶布贴在切口上,再用纱布和长胶布对伤口进行包扎以防

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5-07-21T15:04:12.6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敏 [导读] 在凝血标本检验中,检验试剂、样本血量、时间、温度等将影响凝血因子离体后的变化情况,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张敏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 550002) 【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的60例抗凝静脉血标本,采集完立即在室温下对其进行常规四项检查,数据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在-4℃条件下放置24h,B组置入-20℃条件下24h后再次进行凝血检查;C组在4h、8h、24h后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数据。结果:凝血标本在-4℃条件下保存24h后,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20℃保存24h后,APTT明显延长(P<0.05)。在室温下,放置4h、8h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放置24h后,FIB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三项指标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 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凝血标本;检验结果;时间;温度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221-02 在医学检查中,凝血四项检查是必要检查项目,即是检查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主要用于预测术前凝血功能、诊断出血性疾病、监控抗凝血类药物等[1]。同时,在凝血标本检验中,检验试剂、样本血量、时间、温度等将影响凝血因子离体后的变化情况,进而影响检验结果。本文分别以温度、时间为变量对凝血检验的四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影响。以下为研究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我院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集的60例抗凝静脉血标本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采集患者均为无出血性疾病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均为26~41岁,血样检查合格,无血量过量、溶血状况。将所有标本随机分为A、B、C三组、每份20例。 1.2 检测方法 在所有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用一次性空针采血管采1.8ml血,按照1:9比例加入109mmol/L抗凝剂枸橼酸钠0.2ml,两者均匀混合后置于凝血专用试管中。然后在采血30min内,以3000r/min速度离心采集血10min后,获取无溶血、无黄疸、无脂血的血浆,在其状态下立即检测凝血四项[2]。在此基础上,将A、B组标本分别置于-4℃、-20℃条件下,24h后检查APTT、PT、TT、FIB,C组标本置入室温下4h、8h、24h各检测一次。最后统计比较检测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在处理本次的研究结果的过程中,统计数据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并用x2检验,用x-±s表示正太分布的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经过数据处理,当P<0.05时,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不同温度对凝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比于对照组,凝血标本在-4℃条件下保存24h后,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20℃保存24h后,凝血标本TT、PT、FIB指标无明显变化,但APTT明显延长(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出血性、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凝血四项检查极为重要,是监控抗凝血类药物、预测凝血功能重要指标,检测结果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手术、疾病治疗、诊断,指导药物用量。同时,在四项指标中,TT表示机体内FIB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APTT是对机体源凝血情况的反映,而PT是对机体外源溶血情况的反映,FIB是对人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的反映。 黎建安[3]等人对存放温度、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影响进程研究,提出血浆在室温下放置4h后,各项指标会出现延长倾向,随放置时间增加而变化,且在-20℃条件下,放置24h后,血浆APTT明显延长。在本次研究中,凝血标本在-4℃条件下保存24h后,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20℃保存24h后,APTT明显延长(P<0.05)。同时在室温下放置4h后,四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放置8h 后,各指标呈现延长趋势,但变化不明显(P>0.05),放置24h后APTT、PT、TT均明显变化(P<0.05),FIB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报告相符。 分析研究结果,PT、APTT两指标受温度、时间影响大于TT、FIB。其中,APTT检测结果受Ⅶ因子影响,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Ⅶ

第七章 凝血系统的基础生理

第七章凝血系统基础生理 第一节血液的物理性能 一.血液的功能: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一种流体组织。主要功能: (一)运输首先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肌酐 等代谢产物以及过多水分也要通过血液经皮肤、肾、呼吸器官及肠道排出体外。 (二)维持酸碱平衡 (三)营养 (四)形成胶体渗透压 (五)防御 (六)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七)分泌部分多肽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二.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的首要功能是参与止血血栓的形成,其他功能还有参与凝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激活后可释放多种凝血有关的物质,首先是凝血因子的释放,如凝血因子Ⅱ、Ⅴ、Ⅵ、Ⅶ等;释放的vWF作为因子Ⅷ的辅因子,与Ⅷ结合,防止其被降解,大大延长了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其次,为凝血提供了活性表面,如Ⅹ因子酶复合物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必须在含有磷脂的细胞膜表面组成,而这种膜表面的最主要来源是活化的血小板。这些复合物在磷脂表面一方面使其活性大大增强,又免被其他酶破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凝血局限化,使凝血发生于血管损伤处被活化的血小板表面。 第二节凝血系统的基础生理 凝血是指流动的液态血液变成不流动的凝块,其实质就是呈液态(水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固态(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的生化过程。这一过程有一系列酶(大部分为丝氨基酸蛋白酶)和辅因子催化。平时它们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液内,一旦一种因子被激活,即作用于另一个或一些特定因子前体,将之部分水解,而使之激活,进而出现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并聚合成网状结构,血细胞黏附其上,形成牢固的红色血栓。 一.凝血因子 (一)Ⅻ因子 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是一个单链糖蛋白分子,其本身是一个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可以被带负电荷的表面所吸附,被多种因子激活,包括激肽释放酶、Ⅻa、Ⅺa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在内源性接触激活过程中,Ⅻ因子的激活主要靠激肽释放酶。Ⅻ因子激活后生成Ⅻa因子,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活化的方式有两种,所以活化的产物也有两种,一种为α-Ⅻa因子,另一种为β-Ⅻa因子。α-Ⅻa因子、β-Ⅻa因子均能激活激肽释放酶原,但只有α-Ⅻa因子才能激活Ⅺ因子。 (二)Ⅺ因子 Ⅺ因子与高分子量的激肽原以非共价键结合存在于血浆中,它本身也是一个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可被Ⅻa、Ⅺa以及凝血酶酶切激活生成Ⅺa因子。Ⅺ因子的结构是由两个相同多肽链连接组成的,每条链包括分子量50000的重链和分子量为30000的轻链,活性部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一、测定原理: 1、在凝血酶作用下,待检血浆中纤蛋白原变位纤维蛋白。当待检血浆中抗 凝物质增多是,凝血酶时间延长。 二、标本要求: 1、凝血专用管(CTAD管,枸椽酸钠0.109M,蓝帽)抽取静脉血至刻度线, 充分混匀。1000转离心10分钟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 2、测定量 100ul血浆 三、试剂: 1、STAGO公司原装试剂STA?-THROMBIN? 2、保存条件:2-8℃ 3、使用条件:使用前干粉与稀释液混匀,放入搅拌珠,以保持试剂为混悬 液,条码扫描后放入仪器试剂柜特定位置。 四、仪器和材料: 1、STA全自动血凝仪 2、含有磁珠的反应杯 五、标准和质控: 1、预定标,标准曲线由厂家在试剂中提供。 2、质控品为原装STA-COAG CONTROL N+P两批号定值血浆干粉,保存条件 2-8℃。使用前加蒸馏水1ml,混匀即可使用,试剂开启后在试剂柜内稳定8小时。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六、操作程序: 1、装卸试剂:F2键打开试剂柜,条码扫描后确认试剂量,放入特定孔(带搅拌珠混匀功能)即可。 2、定标与室内质控:更换试剂批号时仪器根据每批试剂的标准曲线自动定标,24小时室内质控自动测定一次,未通过则仪器会提示报警。 3、标本测定:F1键打开标本柜,输入号码后随机插入标本孔,选择测定项目后关闭标本柜。吸样针加100ul血浆入反应杯,预温240秒后加入50ul TT试剂并开始计时。秒数计算均由仪器根据曲线自动完成换算。 4、传送并核收结果。 5、注意事项: a、血量与抗凝剂比例适宜,离心时间充分以确保血浆中无血小板干扰测定 结果。 b、标本无凝固。 七、计算和参考值 由仪器自动完成,正常参考值:14-21秒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