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课例分析(段学翠)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让课堂洋溢着民主性评价——《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一、引导讲述文本故事(明大意,激趣,练“表达”)师:著名的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一个渔人的奇遇记。
师:能讲给我们听听吗(主体情节不变,细节允许发挥)生甲……生乙……生丙……师: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讲得如何?(生各自评)【教学中应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型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素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大胆而直率的个性】师:其它同学也谈谈看法。
(生自由发表“评价”)师:我也说说我对三位同学演讲的印象。
(师展开评价,评价时故意加入一些“错误评价”)生:老师,我感觉您对生乙的评价不够准确,人认为生乙的人物对话设计很符合人物身份,入情入理。
而您却说生乙的对话设计不合情理。
生:老师,您说生丙多处用词生硬,我却感觉那几处用词很合语境,且很新鲜。
(师大加表扬生这种敢于点评乃至否定老师观点的行为,并鼓励全班学生发扬这种精神)【师故意设置“评价陷阱”,诱导学生来点评老师的评价,这是师生、生生间互动评价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态。
提高了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真实地感到自己是真正的评价主体,发展主体。
多元的评价主体(师、生,家长、学校、专家、其它相关人士)之间互相沟通,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人性的评价关系,最终,教学主体获得发展】二、质疑“陶渊明著名”,明“主旨”。
师:人们都说“陶渊明名气大,写文章厉害”。
此文不过写了“一个渔人的奇遇记”,哪有什么深意?(生疑惑,进而议论开了,师适时点拨要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写作背景去考虑)生1:作者辞官后,贫困潦倒,笔下的渔人所遇“世外桃源”生活美好,借此以表达向往之情。
生2: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充斥着硝烟的生活,想躲入“世外桃源”以图清静。
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掌握重点字词,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诵读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律,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感受古人的表达方式。
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不同的观点,互相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是文中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感受其美好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读词句,感受桃花源美景。
2. 深入探究,感悟陶渊明追寻的社会理想。
一.导入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和谐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美景。
二.想一想,提取词句。
问题: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屏显。
(幻灯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找一找,理解词句。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师也醉心于这美丽的景色,利用闲暇时间在葵山拍了几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与桃花源的景色有哪些异同?(屏显照片)(学生观看插图,小组交流后发言)师过度:“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和“通”组成,意为“交错相同”;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做——古今异义。
(幻灯片)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屏显: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小结:同学们思考非常认真。
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
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说一说,品析词句。
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在相关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2、出示背景,再探桃源。
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屏显: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读训练课文的第九课,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三、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寻找“世外桃源”在文中的依据,朗读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对联”、“诗歌”“读后感”等形式来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们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一堂《桃花源记》课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堂《桃花源记》课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言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讲解知识点,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桃花源记》这篇著名文学作品为案例,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阐述1.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桃花源记》,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2)理解文本中桃花源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内容1)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我会教授一些跟《桃花源记》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汉语词语“桃花源”是由唐朝文学家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而来。
2)理解文本中桃花源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我会让学生逐段阅读《桃花源记》,让他们理解文本中的桃花源内涵,并引导他们思考桃花源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何在。
在学生理解文本中桃花源内涵的基础上,我会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与现实之间具有的联系,并探讨桃花源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我会向学生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1)桃花源里的人们如何生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什么不同?2)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一员,你是否想离开桃花源?为什么?3)桃花源是一个“人间仙境”,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还会让学生探究桃花源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场景,如如何运用桃花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创造美好的社会。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会翻译的语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齐读课文。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感知 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位和赏析。)1、 桃花源的外面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 源外部环境的语句。2、桃花源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的语句。3、桃花源 中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结:作者笔下的桃花 源环境优美,男女耕作,老少皆乐,民风淳朴,是一个 和平安宁的地方。)5、这样的地方在当时找得到吗? 为什么找不到呢?6、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 其社会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 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在农村(写作本文时作者已 57 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 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 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 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 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 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 界之中。(屏显)教师引言:唉,陶渊明何其不幸,生
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
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
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
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
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
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
感情。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学生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一起走进桃花源,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理想;二、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介绍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陶渊明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因不满现实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他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注意清断句、节奏,注意语速、标记生词。
学生听朗读,标记断句,生字.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2)学生交流将古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律的方法。
(3)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课件出示)A、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B、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义。
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解决后,教师强调重点。
)五、读课文,深化理解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的故事。
明确:一个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
2、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神奇)有同学心里会说:“我们龙口有山有水,一年四季各种花次第开放,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的呀?”谁起来说说你的看法,引入渔人所处的战乱的社会。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3.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二、教学重难点1.仔细品味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2.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通过诵读《饮酒·其五》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1.正音:黄发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刘子骥()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释义(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反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三)读一则故事。
1.学生合作诵读课文,用声音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做到字正腔圆、声断气连、抑扬顿挫。
)2.教师示范读。
3.按照老师的提示梳理故事的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故事内容,梳理故事的线索。
同时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入一处绝境。
1.桃林奇景(1)从文章中圈点勾画描写桃林的句子,根据老师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林画面,与袁中道的《再游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体会陶渊明语言的简洁凝练。
至桃源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花源记》)(2)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连串更神奇的景象出现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①疏通文意之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渔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读好文中的波澜。
②填写感叹词,体会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教法1.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含反思)
举例解释:如“世外桃源”一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解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的用法。
-写作特色的理解:对于寓言、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实际语境来解释。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纯净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以“我的桃花源”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品。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创意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绘出各自的“桃花源”。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因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说课稿
9《桃花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说明、时间安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桃花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
《桃花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
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
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的美;情感目标: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积累文言词语;○2诵读中感受桃花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教学课例
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教学课例(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教学课例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教学课例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分析
文华中学段学翠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省时高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探讨的话题。
彭启红老师讲授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堂生动的语文教学的典范课。
一、引导讲述文本故事(明大意,激趣,练“表达”)
师:著名的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个渔人的奇遇记。
师:能讲给我们听听吗?(主体情节不变,细节允许发挥)
生甲……生乙……生丙……
师: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讲得如何?
(生各自评)
【教学中应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型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素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大胆而直率的个性】
师:其它同学也谈谈看法。
(生自由发表“评价”)
师:我也说说我对三位同学演讲的印象。
(师展开评价,评价时故意加入一些“错误评价”)
生:老师,我感觉您对生乙的评价不够准确,人认为生乙的人物对话设计很符合人物身份,入情入理。
而您却说生乙的对话设计不合情理。
生:老师,您说生丙多处用词生硬,我却感觉那几处用词很合语境,且很新鲜。
(师大加表扬生这种敢于点评乃至否定老师观点的行为,并鼓励全班学生发扬这种精神)
【师故意设置“评价陷阱”,诱导学生来点评老师的评价,这是师生、生生间互动评价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态。
提高了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真实地感到自己是真正的评价主体,发展主体。
多元的评价主体(师、生,家长、学校、专家、其
它相关人士)之间互相沟通,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人性的评价关系,最终,教学主体获得发展】
二、质疑“陶渊明著名”,明“主旨”。
师:人们都说“陶渊明名气大,写文章厉害”。
此文不过写了“一个渔人的奇遇记”,哪有什么深意?
(生疑惑,进而议论开了,师适时点拨要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写作背景去考虑)
生1:作者辞官后,贫困潦倒,笔下的渔人所遇“世外桃源”生活美好,借此以表达向往之情。
生2: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充斥着硝烟的生活,想躲入“世外桃源”以图清静。
生3:作者正是借世外桃源的美好来反衬现世的黑暗,以此寄托他对这种理想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作者写出了人民的心声。
生4……生5……生6……生7……生8……
【学生在与作者世界、文本世界、生活世界的交流对话中,教者应帮助生创设开放的、人性的民主对话氛围,对于学生的新思维、真表达宜作延迟评价,让学生尽情倾吐,思维在互动中碰撞,更有利于生成“新教育、新学生”】
(生争议停,师生共评价,得出生3的观点较好,从而明确了文章主旨,了解了作者其人。
后又播放了一系列以“反战”为主题的画面,加深认识。
)
三、探讨教材各“生成点”,深入学习
师:我以前讲过,教材的“生成点”主要指什么?
生:教材的“空白点、模糊点、争议点、趣点、疑点、重难点”等。
师:有兴趣探讨一下各“生成点”吗(讨论几分钟,生自由发表见解。
)
生: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五六百年,衣着“悉如外人”,作者这一说法值得怀疑,桃源内外衣着不会一样。
(师:有价值的发现)生:“世外桃源”存在吗?“标记”怎么没了?被桃源人跟踪来抹去了?(发现问题有深度,见解独到。
)
生:渔人告“世外桃源”于太守,此人不守信用。
现在我国加入了WTO,渔人行为要不得。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看到世界上地区冲突不断爆发升级,真想劝劝当局领导人读读此文,唤起他们的良知。
(生:关注现实世界,关心人民疾苦)
生:太守遣人复寻,是出于好奇?还是想去敲诈百姓,增加税源呢?当今社会这些“大盖帽”要是当时太守,那挖地三尺也得找到“世外桃源”好去收税啊……我们家开小商店,他们经常去要钱……
大家对该生褒贬不一,师提议课后搞个小调查——如今的税务官……并建议该生:小小年纪,多关注充满阳光的社会生活面。
【看似杂乱无章的交流,其实很人性的:学生的言行或积极或消极;或新鲜或陈旧;或真实或虚伪,凸现他们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的优势与不足。
教者应组织应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定性、定量评价,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激励的言语,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鼓掌,委婉批评等等),兼顾多元的评价指标(生综合素质),对学生“长善救失”,使其在发展中走向“全人”】
自主的、互动的、多元的评价是建构民主性评价的核心要素。
民主性评价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的内化与外延。
评价中,应始终关注、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应始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它应是充满人性温情的评价体系,开放而有序,自主而内省,鲜活而精致。
它美得像一杯流动的“牛奶”。
反思:
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
即使有ppt,通常也只是用ppt“教学”,ppt放完了,课堂教学也就结束了。
而这堂课老师引导讲述文本故事,明大意,激趣,练“表达”。
思维被充分激活,省去老师空洞枯燥乏味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与作者世界、文本世界、生活世界的交流对话中,教者应帮助生创设开放的、人性的民主对话氛围,对于学生的新思维、真表达宜作延迟评价,让学生尽情倾吐,思维在互动中碰撞,更有利于生成“新教育、新学生”。
在这堂课中,彭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
文言文教学,最感枯燥的是疏通文意,我们在教学中要么自己一字一句翻译,要么指定学生翻译。
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无所事事,不愿主动记笔记,费时低效,无法走出困境。
而这节课让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关注文本,品析、鉴赏语言,从而达到把握课文主旨。
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搭抬,学生唱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