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严耕望治史_邬建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制定长期计划,终身锲而不舍
严耕望成功的另一关键即是他善于制定研究 计划,按部就班,持之以恒。观其治学,从选择研究 领域,到搜集资料与利用,无不有适当计划与系统 安排。一旦确定,则终身勉力行之,少有间断。
他最初凭大学毕业论文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崭露头角,在齐鲁国学研究所续加充实。③入史语所 之后,与前书相衔接,决定为《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 制度》。按此计划,于 1946 年 3 月写成《北魏尚书制 度考》,填补了“这二千年中枢发展史上之一大漏 罅”,④重建起北魏孝文帝时代六部三十六曹的组织 规模,北魏一代尚书制度于此大明。其后续作《北朝 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1948)、《魏晋南朝地方政府 属 佐 考》(1948)、《北 朝 中 央 中 正 与 地 方 中 正》 (1954)、《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1956)。在此过 程中逐步形成一个“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计划,并 将阅读范围从秦汉延伸至唐宋。已出《中国地方行
完成上述研究之后,严氏秉着“通的专史意 念”,又将研究重心转向唐代。他开始阅读唐代重要 书籍,搜录材料,始于 1942 年暑假看《全唐文》。而 关注“唐代交通问题”则在进入史语所之后的 1946 至 1947 年,亦是他真正步入唐史研究领域的初期。 此 时 严 氏 已 就 政 治 制 度 与 人 文 地 理 两 者 兼 顾 ,如 《唐人多读书山寺》(1951)、《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 与地位》(1953)、《唐 代佛教之地 理分布》(1953)、 《唐代国内交通与都市》(1954)等。1956 年夏,更出 版有专著《唐仆尚丞郎表》。此书作为严氏中年时代 “精心结构之著”,一贯其治史特点,材料丰赡,辨析 入微,考论推证精密,纠正了传世重要史料脱讹,兼 备资料工具性与研究考证性于一体。
历史教学问题 2013 年第 1 期
略论严耕望治史*
邬建麟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
摘 要:严耕望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中国中古史研究大家,主要从事政治制度史及历史地理研 究。本文拟就他在治史中如何根据自身才性以选择主攻方向,及在研究中合理运用社会科学理论诸问题,与 其学术成就的关系做些探讨,以求从中悟出一些治学道理,取得借鉴。
这种“整体的中国历史观”在他后半生学术生 涯表现得更为显著。1950 年初,严氏参与撰写《中国 历史地理》之“隋、唐、五代十国篇”,其内容便包含
了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各方面,几乎可视为 隋唐五代全史。其之后的人文地理研究即采取了 “全史”观念,“以经济地理为重心,学术宗教文化地 理次之”,把研究的方向由传统沿革地理 (政治地 理)推展到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欲从人 文地理角度窥探全史,“除了行政区划、军事建置之 外,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各方面问题,凡关涉区域性 或可从区域著眼观察的资料都在搜讨之列”。⑧如 《唐代成都江陵间蜀江水陆道考》(1980),在考证云 安至夔州府路程时,对峡江盐产及夔州府户口作了 细致的研究,资料详实,对当地经济史的研究颇有 帮助。这种旧历史地理学观念的延伸,使得他在后 期学术道路上拓展了人文地理研究新领域。
章学诚说:“大抵文章学问,善取不如善弃,天 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 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己之所长而用之,尤莫要于能 审己之所短而谢之,是以舆薪有所不顾,而秋毫有 所必争,诚贵乎其专也。”②正是严氏能自用其才,学 有专守,坚持用史料说话,秉着乃师称许的“毅力与 傻气”,沉潜考索,不断精进,最终成就足动国际而 垂久远。
同时,在整体通识历史观下作全盘、广面研究,
①李金强:《追忆严师耕望之学行》,《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6 页。 ②严耕望:《治史三书》,第 92 页。 ③参廖伯源:《严耕望先生传》,《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0 页。 ④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敬悼严耕望学长》,《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第 40 页。 ⑤如钱穆致严耕望书:“从地理背景写历史文化,此是一大题目,非弟功夫,殆难胜任。如能著手撰述,实深盼望。际兹学殖荒 落之世,吾侪筚路蓝缕以开山林,只求先指示一大路向,探幽凿险待之后来继起之人,不必老守一窟,尽求精备也。”《钱宾四先生 全集》第五十三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年版,第 384 页。 ⑥邢义田等:《历史地理学与历史研究:专访严耕望院士》,《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531 页。 ⑦严耕望:《治史三书》,第 130 页。 ⑧严耕望:《我撰唐代交通图考的动机与经验》,《兴大历史学报》1993 年第 3 期。 ⑨严氏曾把《宋史》从头至尾认真看过一通,“以求对于宋代有个概括的认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唐史有所 帮助。”其弟子苏基朗教授亦对笔者亲言,他在帮老师搬书时曾目睹其所藏《宋史》夹有密密麻麻的小纸条云云。特附识于此。
关键词:严耕望;治学方法;史学特点
桐城严耕望(1916-1996)称得上是 20 世纪后 半叶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成就最为突出的史家之 一。他成功的原因固不止一端,但对方法和路径把 握得当,无疑是极重要一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一、量才而行与聚小为大
作为钱穆最得意的弟子,严耕望并未走上乃师 寄予厚望的“通才第一流路线”,而是在“专业的第 二流路线”上兢兢业业,“始终只以制度史与历史地 理见长”,成就“专家之学”。①此实与他对自身秉性 的正确认识有关。严氏自视性格木讷,天分不高,若 从事难以捉摸的问题研究,势必被材料困住,作茧 自缚。又欲求学术成果有“长久价值”,故以“多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问题;少涉抽象性”为其工作原则。②据笔者初步 统计,在严氏已发表的 150 余篇论文中,③涉具体问 题的研究有 120 余篇,约占论文总数的 80%,可见 他对具体问题的偏好。
101
历史教学问题 2013 年第 1 期
《先秦方言地理区图》。此文作为他《战国人文地理 讲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地理研究课题的开 创和研究方法的示范作用上,均有重大的贡献”,① 可视为其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表征。严氏这种 从个案、具体问题入手,注重材料证据,以小见大的 历史研究路数不仅是他自身朴实秉性的必然选择, 也与史语所提倡的实证主义风格戚戚相关。
①周佳荣、刘詠聪主编:《当代香港史学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 年版,第 175 页。 ②[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三《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50 页。 ③如顾颉刚致齐鲁大学校务委员会函云:“例如本所前研究生严耕望君所作《两汉地方制度》一稿,以四五年(之)专精成三 十余万言之巨著,诚能出版,必可增加本所之荣誉。”《顾颉刚书信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 233 页。 ④严耕望:《北魏尚书制度考·自序》,《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 ⑤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 ⑥参李启文整理:《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弁言”及“后记”。 ⑦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历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⑧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大约 1956 年秋冬之后,严氏开始专心于唐代 人文地理研究,意欲从地理观点研究隋唐五代人文 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囯疆、政区、户口、产业、交 通、都市、商业等,“俾后之读者治史,凡涉政令之推 行,军事之进退,物资之流通,宗教文化之传播,民 族社会之融和,若欲寻其径途与夫国疆之盈亏者, 莫不可取证斯篇”,⑤可谓涉及全史,规模庞大。1960 年代中期“遂开始分区逐题撰述”唐代交通地理考 证文章,首成“唐蓝田武关道篇”。其研究成果最后 集结成《唐代交通图考》煌煌六大册,逾两百万言, 虽为未竟之作,⑥终传之久远,被誉为“二十世纪中 国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⑦严氏对于这部集其 几十年心血而成的鸿篇巨制,自称乃其“生平功 力最深,论辨最繁之述作”。⑧他在授课中更自信地
严氏这些具体研究,却无“窄仄碎片化”倾向,
他坚持“以小见大”或“聚小为大”,通过细微考证以 达到对全局的深刻认识。这或是他治学成功的关键 之一。如后文所述《北魏尚书制度考》、《秦汉郎吏制 度考》等都是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研究的 极佳范例。又如他在《唐代交通图考》的撰写方法 上,以区分卷,以路线为篇,将材料按地区及水运与 交通制度分为三都、关内、河陇碛西、秦岭、山南剑 南、河东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岭南、河运海运及交 通制度十类,再大体依此顺序逐一撰写;在考订具 体路线时,逐段驿程详加征引史料,说明该条路线 经过的详细情形,诸如州、府、县、军、镇、戍、关津馆 驿、峡谷地形等,对当地历史事迹、民族互市亦颇有 涉及,然后再将所考驿程串连成线,并将路线续编 成网,从而将一幅生动的唐史画卷展现开来。
正因严氏治史具有如此大局观,故往往能从一 些散见资料中梳理出他人不易注意的问题。如其 《扬雄所记先秦方言地理区》(1975)一文,虽只讨论 先秦方言地理区的分布情形,但因作者利用汉代写 成的材料,经精密筛选再重新建构而成,最后绘出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重大项目“六十年来的港台人文思潮研究”(批 准号:11JJD770008)阶段性成果。
102
历史教学问题 2013 年第 1 期
表示:“唐代国界为余所考出!”① 纵观严氏一生学业,虽或中经修正,但“每一个
阶段总有一个目标与计划”。②特别是在决定从地理 观点讲中国历史,欲建立一立体历史观之后,提出 了个人治史三步计划,即先写《唐代交通图考》,次 为《唐代人文地理》,最后是《国史人文地理》。此三 步曲“由小而大,由专而通,有其一贯性”。严氏后半 生的工作重心即围绕它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其晚年 学术生命中最主要的精神动力与支柱。③
三、专精与博通兼顾的治学风格
正如前所述,严耕望的学术是建立在长远计划 之上,故其著作“无一不由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 究中产生”。④这种“地毯式”的全面考证,除了需要 周密的通盘计划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严氏本身 具备的整体通识的历史观亦有重要关系,成为其史 学取向的显著特征之一。
据严氏回忆,在他求学期间,先后受到李则纲 与钱穆的通识性训练,使之学会立志要远大,治学 须向高处着眼,“切忌近视,规模不宜太小”,不能 “仅专守一隅,甘居二流”。⑤入史语所之后,严氏虽 仍以考证为主,但在意境上较为开阔,不限于一点 一滴的考据。其每部书均注意到问题的广阔面与整 体性,规模甚大。在他看来,“史事是多方面的,任何 一件史事的背景也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只从某一观 点某一角度去看历史;不能只凭某一种理论方法去 作解释。”⑥其早年研究政制史,即“意念是通的专 史,并非横的断代史”。⑦
政制度史》(上编)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史研究之大成,涵盖了地方政制的各种问题,诸如 制度渊源、设置、组织、职权、运作机制、功效、发展、 演变、影响等。在史料方面则突破传统文献范围,注 重发掘新史料,从而开阔了研究视野。严氏筚路蓝 缕,网罗事迹,博考而精裁,重建起地方政制体系, 详明其演变过程,具有开创之功。
严氏的整体通识观还体现在他做断代专题研 究时,比较注重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把握,善于把研 究时限放长,在整个时代大潮流背景下探讨史事之 来龙去脉。如《秦汉郎吏制度考》(1951),通过考定 秦汉时期担任宫廷宿卫的小官— ——“郎”,由郎吏的 名称与组织叙起,至郎吏的职任由亲近而疏远,与 由给事到冗散的转变,并提到除郎与补吏的途径, 从而考出秦汉至南北朝几百年间政权社会基础的 演 变 过 程 。 又 如 《唐 人 习 业 山 林 寺 院 之 风 尚》 (1991),利用传统正史记载、碑刻墓志、敦煌卷子、 佛藏中的世俗史料甚至笔记小说稗官野史等材料, 将全国各地的著名山林寺院分区考察列举例证,文 中不仅对唐人在山林寺院中的读书生活情况作了 描述,并且详细分析了这一风尚盛行原因,还将之 与宋代书院制度作比较,以考察此制度的由来。对 此,他说:“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 个朝代,要对于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 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⑨
作者简介:邬建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①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82-284 页。 ②严耕望:《治史三书》,第 49 页。 ③此数据包括后来改订编入专书或论文集者,重复者只计其一。参拙文:《严耕望先生学术年表》,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硕 士学位论文《严耕望史学研究》“附录”。
严耕望成功的另一关键即是他善于制定研究 计划,按部就班,持之以恒。观其治学,从选择研究 领域,到搜集资料与利用,无不有适当计划与系统 安排。一旦确定,则终身勉力行之,少有间断。
他最初凭大学毕业论文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崭露头角,在齐鲁国学研究所续加充实。③入史语所 之后,与前书相衔接,决定为《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 制度》。按此计划,于 1946 年 3 月写成《北魏尚书制 度考》,填补了“这二千年中枢发展史上之一大漏 罅”,④重建起北魏孝文帝时代六部三十六曹的组织 规模,北魏一代尚书制度于此大明。其后续作《北朝 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1948)、《魏晋南朝地方政府 属 佐 考》(1948)、《北 朝 中 央 中 正 与 地 方 中 正》 (1954)、《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1956)。在此过 程中逐步形成一个“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计划,并 将阅读范围从秦汉延伸至唐宋。已出《中国地方行
完成上述研究之后,严氏秉着“通的专史意 念”,又将研究重心转向唐代。他开始阅读唐代重要 书籍,搜录材料,始于 1942 年暑假看《全唐文》。而 关注“唐代交通问题”则在进入史语所之后的 1946 至 1947 年,亦是他真正步入唐史研究领域的初期。 此 时 严 氏 已 就 政 治 制 度 与 人 文 地 理 两 者 兼 顾 ,如 《唐人多读书山寺》(1951)、《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 与地位》(1953)、《唐 代佛教之地 理分布》(1953)、 《唐代国内交通与都市》(1954)等。1956 年夏,更出 版有专著《唐仆尚丞郎表》。此书作为严氏中年时代 “精心结构之著”,一贯其治史特点,材料丰赡,辨析 入微,考论推证精密,纠正了传世重要史料脱讹,兼 备资料工具性与研究考证性于一体。
历史教学问题 2013 年第 1 期
略论严耕望治史*
邬建麟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
摘 要:严耕望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中国中古史研究大家,主要从事政治制度史及历史地理研 究。本文拟就他在治史中如何根据自身才性以选择主攻方向,及在研究中合理运用社会科学理论诸问题,与 其学术成就的关系做些探讨,以求从中悟出一些治学道理,取得借鉴。
这种“整体的中国历史观”在他后半生学术生 涯表现得更为显著。1950 年初,严氏参与撰写《中国 历史地理》之“隋、唐、五代十国篇”,其内容便包含
了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各方面,几乎可视为 隋唐五代全史。其之后的人文地理研究即采取了 “全史”观念,“以经济地理为重心,学术宗教文化地 理次之”,把研究的方向由传统沿革地理 (政治地 理)推展到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欲从人 文地理角度窥探全史,“除了行政区划、军事建置之 外,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各方面问题,凡关涉区域性 或可从区域著眼观察的资料都在搜讨之列”。⑧如 《唐代成都江陵间蜀江水陆道考》(1980),在考证云 安至夔州府路程时,对峡江盐产及夔州府户口作了 细致的研究,资料详实,对当地经济史的研究颇有 帮助。这种旧历史地理学观念的延伸,使得他在后 期学术道路上拓展了人文地理研究新领域。
章学诚说:“大抵文章学问,善取不如善弃,天 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 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己之所长而用之,尤莫要于能 审己之所短而谢之,是以舆薪有所不顾,而秋毫有 所必争,诚贵乎其专也。”②正是严氏能自用其才,学 有专守,坚持用史料说话,秉着乃师称许的“毅力与 傻气”,沉潜考索,不断精进,最终成就足动国际而 垂久远。
同时,在整体通识历史观下作全盘、广面研究,
①李金强:《追忆严师耕望之学行》,《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6 页。 ②严耕望:《治史三书》,第 92 页。 ③参廖伯源:《严耕望先生传》,《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0 页。 ④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敬悼严耕望学长》,《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第 40 页。 ⑤如钱穆致严耕望书:“从地理背景写历史文化,此是一大题目,非弟功夫,殆难胜任。如能著手撰述,实深盼望。际兹学殖荒 落之世,吾侪筚路蓝缕以开山林,只求先指示一大路向,探幽凿险待之后来继起之人,不必老守一窟,尽求精备也。”《钱宾四先生 全集》第五十三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年版,第 384 页。 ⑥邢义田等:《历史地理学与历史研究:专访严耕望院士》,《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531 页。 ⑦严耕望:《治史三书》,第 130 页。 ⑧严耕望:《我撰唐代交通图考的动机与经验》,《兴大历史学报》1993 年第 3 期。 ⑨严氏曾把《宋史》从头至尾认真看过一通,“以求对于宋代有个概括的认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唐史有所 帮助。”其弟子苏基朗教授亦对笔者亲言,他在帮老师搬书时曾目睹其所藏《宋史》夹有密密麻麻的小纸条云云。特附识于此。
关键词:严耕望;治学方法;史学特点
桐城严耕望(1916-1996)称得上是 20 世纪后 半叶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成就最为突出的史家之 一。他成功的原因固不止一端,但对方法和路径把 握得当,无疑是极重要一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一、量才而行与聚小为大
作为钱穆最得意的弟子,严耕望并未走上乃师 寄予厚望的“通才第一流路线”,而是在“专业的第 二流路线”上兢兢业业,“始终只以制度史与历史地 理见长”,成就“专家之学”。①此实与他对自身秉性 的正确认识有关。严氏自视性格木讷,天分不高,若 从事难以捉摸的问题研究,势必被材料困住,作茧 自缚。又欲求学术成果有“长久价值”,故以“多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问题;少涉抽象性”为其工作原则。②据笔者初步 统计,在严氏已发表的 150 余篇论文中,③涉具体问 题的研究有 120 余篇,约占论文总数的 80%,可见 他对具体问题的偏好。
101
历史教学问题 2013 年第 1 期
《先秦方言地理区图》。此文作为他《战国人文地理 讲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地理研究课题的开 创和研究方法的示范作用上,均有重大的贡献”,① 可视为其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表征。严氏这种 从个案、具体问题入手,注重材料证据,以小见大的 历史研究路数不仅是他自身朴实秉性的必然选择, 也与史语所提倡的实证主义风格戚戚相关。
①周佳荣、刘詠聪主编:《当代香港史学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 年版,第 175 页。 ②[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三《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50 页。 ③如顾颉刚致齐鲁大学校务委员会函云:“例如本所前研究生严耕望君所作《两汉地方制度》一稿,以四五年(之)专精成三 十余万言之巨著,诚能出版,必可增加本所之荣誉。”《顾颉刚书信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 233 页。 ④严耕望:《北魏尚书制度考·自序》,《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 ⑤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 ⑥参李启文整理:《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弁言”及“后记”。 ⑦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历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⑧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大约 1956 年秋冬之后,严氏开始专心于唐代 人文地理研究,意欲从地理观点研究隋唐五代人文 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囯疆、政区、户口、产业、交 通、都市、商业等,“俾后之读者治史,凡涉政令之推 行,军事之进退,物资之流通,宗教文化之传播,民 族社会之融和,若欲寻其径途与夫国疆之盈亏者, 莫不可取证斯篇”,⑤可谓涉及全史,规模庞大。1960 年代中期“遂开始分区逐题撰述”唐代交通地理考 证文章,首成“唐蓝田武关道篇”。其研究成果最后 集结成《唐代交通图考》煌煌六大册,逾两百万言, 虽为未竟之作,⑥终传之久远,被誉为“二十世纪中 国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⑦严氏对于这部集其 几十年心血而成的鸿篇巨制,自称乃其“生平功 力最深,论辨最繁之述作”。⑧他在授课中更自信地
严氏这些具体研究,却无“窄仄碎片化”倾向,
他坚持“以小见大”或“聚小为大”,通过细微考证以 达到对全局的深刻认识。这或是他治学成功的关键 之一。如后文所述《北魏尚书制度考》、《秦汉郎吏制 度考》等都是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研究的 极佳范例。又如他在《唐代交通图考》的撰写方法 上,以区分卷,以路线为篇,将材料按地区及水运与 交通制度分为三都、关内、河陇碛西、秦岭、山南剑 南、河东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岭南、河运海运及交 通制度十类,再大体依此顺序逐一撰写;在考订具 体路线时,逐段驿程详加征引史料,说明该条路线 经过的详细情形,诸如州、府、县、军、镇、戍、关津馆 驿、峡谷地形等,对当地历史事迹、民族互市亦颇有 涉及,然后再将所考驿程串连成线,并将路线续编 成网,从而将一幅生动的唐史画卷展现开来。
正因严氏治史具有如此大局观,故往往能从一 些散见资料中梳理出他人不易注意的问题。如其 《扬雄所记先秦方言地理区》(1975)一文,虽只讨论 先秦方言地理区的分布情形,但因作者利用汉代写 成的材料,经精密筛选再重新建构而成,最后绘出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重大项目“六十年来的港台人文思潮研究”(批 准号:11JJD770008)阶段性成果。
102
历史教学问题 2013 年第 1 期
表示:“唐代国界为余所考出!”① 纵观严氏一生学业,虽或中经修正,但“每一个
阶段总有一个目标与计划”。②特别是在决定从地理 观点讲中国历史,欲建立一立体历史观之后,提出 了个人治史三步计划,即先写《唐代交通图考》,次 为《唐代人文地理》,最后是《国史人文地理》。此三 步曲“由小而大,由专而通,有其一贯性”。严氏后半 生的工作重心即围绕它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其晚年 学术生命中最主要的精神动力与支柱。③
三、专精与博通兼顾的治学风格
正如前所述,严耕望的学术是建立在长远计划 之上,故其著作“无一不由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 究中产生”。④这种“地毯式”的全面考证,除了需要 周密的通盘计划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严氏本身 具备的整体通识的历史观亦有重要关系,成为其史 学取向的显著特征之一。
据严氏回忆,在他求学期间,先后受到李则纲 与钱穆的通识性训练,使之学会立志要远大,治学 须向高处着眼,“切忌近视,规模不宜太小”,不能 “仅专守一隅,甘居二流”。⑤入史语所之后,严氏虽 仍以考证为主,但在意境上较为开阔,不限于一点 一滴的考据。其每部书均注意到问题的广阔面与整 体性,规模甚大。在他看来,“史事是多方面的,任何 一件史事的背景也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只从某一观 点某一角度去看历史;不能只凭某一种理论方法去 作解释。”⑥其早年研究政制史,即“意念是通的专 史,并非横的断代史”。⑦
政制度史》(上编)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史研究之大成,涵盖了地方政制的各种问题,诸如 制度渊源、设置、组织、职权、运作机制、功效、发展、 演变、影响等。在史料方面则突破传统文献范围,注 重发掘新史料,从而开阔了研究视野。严氏筚路蓝 缕,网罗事迹,博考而精裁,重建起地方政制体系, 详明其演变过程,具有开创之功。
严氏的整体通识观还体现在他做断代专题研 究时,比较注重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把握,善于把研 究时限放长,在整个时代大潮流背景下探讨史事之 来龙去脉。如《秦汉郎吏制度考》(1951),通过考定 秦汉时期担任宫廷宿卫的小官— ——“郎”,由郎吏的 名称与组织叙起,至郎吏的职任由亲近而疏远,与 由给事到冗散的转变,并提到除郎与补吏的途径, 从而考出秦汉至南北朝几百年间政权社会基础的 演 变 过 程 。 又 如 《唐 人 习 业 山 林 寺 院 之 风 尚》 (1991),利用传统正史记载、碑刻墓志、敦煌卷子、 佛藏中的世俗史料甚至笔记小说稗官野史等材料, 将全国各地的著名山林寺院分区考察列举例证,文 中不仅对唐人在山林寺院中的读书生活情况作了 描述,并且详细分析了这一风尚盛行原因,还将之 与宋代书院制度作比较,以考察此制度的由来。对 此,他说:“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 个朝代,要对于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 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⑨
作者简介:邬建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①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82-284 页。 ②严耕望:《治史三书》,第 49 页。 ③此数据包括后来改订编入专书或论文集者,重复者只计其一。参拙文:《严耕望先生学术年表》,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硕 士学位论文《严耕望史学研究》“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