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的安全保密与开放利用
科技档案信息在新形势下的保密与开放利用
1 1档案保 密 与利 用的 辨证 关 系。科 技档 案 的保密 和开 . 放利用 ,是 档案 工作 的两 项重要 内容 。档 案保 密 ,是对 在一 定 时 间和 区域 范 围 内带 有 一 定技 术 性 和 机 密性 的 内部 信 息 保 守秘 密 , 特 定 的时期 内限定 其 阅读 、利用 的范 围 ;档案 在 利 用 ,是为 了充 分的开 放利 用档 案 中的信 息资 源 ,发 挥科 技
档案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 促进经济建设 和科
学技术 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 ,“ 科技档案管理中的保密与开
放 是对 立 统一 的辩 证 关 系 ”… ,档案 保 密工 作应 以方便 利 用 为原 则 ,不能 只强 调档 案 的保密 性而不 考虑 利用 ,同时 ,也 不 能只 图利用 的一 时便 利而 忽视 保密性 。利 用与 保密关 系 的
享 ,以适 应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客 观需 要 。 2 做 好档 案开放 利 用 过程 中的保 密 工作
方法 ,使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新
时期科 技档 案保 密工作 重要 的研 究课 题 。 1 准确把 握档 案保 密 与开放 利用 的关 系 在档 案开 放利 用工 作 中 ,保密 与利 用 的关 系最 难 以把握
技档案保 密工作也面临着 由传统的保密观念向现代保 密理
念转 变 的挑战 。如何 解决 好科技 档 案利用 与保 密 的关 系 ,寻 求一种 既 能保护 技术 持有 者权 益 ,又 能综 合利 用科 技档 案 的
置 ,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
生命 线 , 是档 案事 业兴 衰 的所 在 ,必须 “ 保密 的前提 下 也 在 开 展 利用 ” 在 利 用 的 基础上 加 以保密 ” 。最 大限度 地发 ,“ 挥 、挖 掘科技 档 案价 值 ,既重 视其 载体 的保 密 防护 , 重视 更 其 所含 信息 的开 放利 用 ,做到 保 、用结 合 ,保 而不死 ,用而 不 乱 ,使 科技 档 案得 到充分 合理 的利用 ,实 现信 息资源 的共
数字档案室管理制度
安全保密制度一、档案管理人员为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责任人, 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要采取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措施以协助档案管理人员做好电子档案安全保密工作, 其他工作人员应自觉维护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密。
二、数字档案室系统登录帐号和密码须妥善保管, 不得泄露给他人, 密码应定期更改, 密码长度应在六位以上, 并由数字、大小写字母与符号等组成。
三、电子档案条目和全文按利用级别划分为互联网公开、政务网公开、本单位公开、不公开四个级别。
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电子档案实际内容设置条目和全文的网上查询利用级别, 并根据查询用户需求设置该用户网上查询权限。
四、电子档案全文按权限进行查阅, 不得擅自外传。
涉密档案严禁在网上提供查询。
五、禁止外来计算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数据管理维护制度一、数字档案由档案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管理人员分别负责管理和维护, 确保档案数据安全。
二、各门类的归档数据经质量检查合格后, 输(导)入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 由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
三、修改、删除数字档案必须由档案管理人员执行操作。
四、数字档案应至少制作三套备份(一套硬盘, 两套光盘), 备份介质分开保管, 一套向区档案馆(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移交异地保存。
五、综合档案室应配备专用的防磁柜, 规范存放归档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
档案数据网上查询利用制度一、数字档案室提供各类非涉密室藏档案网上查询。
二、本单位工作人员经开通个人帐号, 登录数字档案室系统查询数字档案。
外单位人员查询档案需经本单位分管领导同意后由档案管理人员执行相应查询操作。
三、本单位工作人员数字档案利用权限分三级设定。
普通用户:是指一般工作人员通过档案管理员发布的档案信息进行查阅。
中级用户:是指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在普通用户使用权限基础上, 可以添加指定分类的资料。
高级用户:是指中层以上的领导可以查阅各类档案。
四、本单位人员查询限制开放的数字档案需提出查阅申请, 由档案管理人员审查后提供查询利用。
加强档案开放与利用的建议
加强档案开放与利用的建议
加强档案开放与利用是促进信息共享、保障公众知情权、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加强档案开放与利用的建议: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需要制定明确的档案开放与利用的政策法规,规定档案的分类、保密级别、开放流程、使用条件等,为档案开放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宣传:宣传档案开放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档案利用的认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利用档案资源。
建立开放平台:搭建统一的档案开放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获取渠道,支持在线检索、下载等服务。
分类开放:档案资源涉及敏感信息的,可以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分类开放,保护隐私和国家安全。
开展数据挖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档案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研究成果。
强化档案整理和数字化:提高档案整理和数字化水平,将大量
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方便存储和利用。
制定使用准则:制定档案的使用准则,明确使用目的、范围、规范等,保障档案的正当合理使用。
鼓励研究和创新:支持科研机构、高校等对档案资源的研究和创新应用,推动档案资源的价值挖掘。
信息公开和互联网技术:将档案信息融入政务信息公开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度。
加强监督和评估:设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档案开放与利用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的透明和规范。
这些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促进档案资源的开放与利用,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
谈如何做好档案开放利用中的档案保密工作
有破损 或其他问题时 , 必须及 时做 出正确处理 , 并做 好记 录。
对 于一 些破 坏性较大的行为 , 要及 时报告上级 , 通过法律途径 来挽 回损失。
3 做 好 档 案 的 密 级 调 整 工 作
密管理措施 , 以供相 关人士参考借鉴 。 关键词 :档案管理 ;开放利用 ; 保 密工作 ;审查鉴定 档案 保密工作是档 案管理 工作 中的一项 重要 内容 , 尤其 是对 于一 些特殊的企业 或单位 来讲 , 档案 都是要 进行 密级分 类 的。例如 , 有些密级等级较低 的档案可 以被广泛借 阅参 考 ,
立人员的约束机制 , 使其在 日常工作 中 , 对 绝密档案 的凋 阅 、
移出 、 销毁等严格按 规定手续 办理 , 必须 经指定领 导人审 批 ,
认 调阅 。绝密档案使
用完 毕后应及时清对 、 检查 , 发现失密 、 泄密 问题 , 应及时查 明
一
秘密档案混在一起 , 造成档案信息泄露 。同时 , 要按立档单 位
档案 中的文件密级编制 目录或 卡片 , 建立涉 密文件 统计 台账
和存放地点索引 , 为科学的管理 、 准确 的掌握 、 有效的保密 、 及 时的提供创造条件 , 做好 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
4 涉 密档 案人员管理 档案保密工作 的好 与坏 , 档 案管 理 人员 的素质 是关 键 。 首先 , 领导要注重涉 密档案人 员管理 工作 , 加强制度 管理 , 建
成3 0年 , 也不 能对 外完全 开放 , 可 以根 据实 际情况 延期 一段 时间 , 直到这些档案不再对 国家利益造成影 响后再对外 开放 。 除 了这些规定 以外 , 档 案法还 规定 了需要保 密 的档案是 有密 级之分的 , 一般 是分 为 绝 密 、 机密 和秘 密三 个 密级 J 。不 同 密级 的档案在管理 中需要 根据不 同 的要 求进 行管 理 , 以最大 程度地利用档案资源 又不会 影响其保密价值 。但是 需要 注意
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安全保密制度一、非本馆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库房,因特殊情况需要进入库房,必须经馆长批准并进行登记后,由本馆工作人员陪同方可进入。
二、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将馆藏档案携带出馆,不得私自复印、摘抄、传播、盗窃、出卖具有内部涉密的档案内容。
三、档案工作人员不得超越职责范围,私自为他人查阅、摘抄、复印、拍摄、外传档案文件;不得在任何场合与任何无关人员谈论馆藏未开放档案的内容;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馆藏档案资料的存放情况;不准以通信等任何方式泄漏密级档案内容;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复印、摘抄机密或绝密文件;不得任意将案卷带出档案库房(室)。
四、档案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摘抄、复制、拍摄的档案材料,凡使用完毕应集中存放,需要作废的,必须亲自及时的予以销毁;工作中形成的带有字迹的废纸,不得随意乱丢乱放、带出馆外或作废纸变卖,禁止将档案内容抄于个人笔记本上。
五、档案工作人员与利用者应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记的不记;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机密文件、资料;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面前谈论机密;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电局传达机密事项;不携带机密材料游览参观、探亲、访友和出入公共场所。
六、凡查阅密级档案,应严格手续,按保密规定掌握使用,并严格控制查阅范围,未经有关领导批准,不予查阅。
利用一般档案时,未经接待人员同意,查阅人员不得擅自抄录、复制;从本馆抄录的档案内容,未经本馆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或印刷出版;调阅未开放档案和有关机密档案以及复制限制件,须经区有关领导批准,方可查阅。
利用涉密档案,要严格审批手续,控制使用,不得擅自开放或扩大利用范围。
七、实行严格的档案资料查借阅制度和归还核对制度,接待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实行监阅,档案资料用毕及时入箱入库保存。
档案的.降密、解密,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任何人不得自行其事。
八、档案工作人员变动时,要认真办理交接手续,离职后不得泄露党和国-家-机-密。
试论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
177作者简介:纪宝辉(1973— ),男,汉族,黑龙江肇东人。
主要研究方向: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新时代的来临给各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就档案管理工作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档案信息得以在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传播,资源获取渠道越来越广泛,获取方法越来越便利,资源共享程度也越来越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
但是与此同时,信息的泛滥也衍生出一些安全问题,比如隐私档案信息的泄露等,所以采取有效措施管控网络信息环境,对档案隐私权进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含义及法律特征隐私权众所周知,就是每个人对于与自己有关的个人信息的传播控制权,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公开或使用其个人信息,就属于侵犯隐私权。
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同样是具有法律特征的,其一,公民的隐私定义是有明确定义的,只要是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公民个人的生活信息,比如公民的姓名、职业、年龄、居所以及身体状况和生活活动等,都属于公民的隐私。
其二,公民的个人信息和私生活情况是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有权利选择不公开和解释自己的个人隐私,他人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收集、公开或利用自然人信息,否则将构成隐私侵犯。
其三,公民对自己的档案隐私有足够的处置权利,也就是说,公民可以按照自身意愿披露自己的隐私信息,甚至可以放弃隐私的享有,或者同意他人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只要不违背法律,这些都是被允许的。
隐私权保护并非是浅显的对隐私信息进行保密保护,其主要的含义是对公民处置个人隐私信息的权利的保护。
二、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内容(1)保密权。
我国相关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寄存档案的公布和利用,应当征得档案所有者同意,这就是对个人生活情报的保护法规。
公民对自身生活情报有权隐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生活、财产等不受到外界影响。
(2)利用权。
在个人隐私的利用权中,公民有权利用自己的隐私从事商业活动,而在未经权利人的许可时,任何人不得利用他人隐私进行商业活动。
浅析如何开展档案开放与档案保密工作
浅析如何开展档案开放与档案保密工作作者:王璐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7年第2期【摘要】本文从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档案资源开放与保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着重强调应在高度重视档案资源保密的前提之下,通过加大档案资源的开放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最终服务社会发展。
【关键词】档案;保密;档案开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档案资源的查询借阅量明显增多,档案资源的服务对象和利用领域逐渐扩大,刺激了档案存在模式的快速转变,即由封闭和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然而,在开放环节上,怎样实现档案的作用,体现档案本身价值的同时,还保证提供档案利用时不泄漏机密,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作者发现,只要正确客观分析档案资源保密和开放的辩证关系,合理解决保密和开放之间的矛盾,就能切实实现档案资源保密和开放之间的完美组合。
一、对档案资源开放举措的认识档案资源开放是档案馆经封闭型和半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而且档案资源开放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构成了档案事业得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我国档案馆内保存的资料,开放时间通常应该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
文化、科学、经济、技术等类别档案资料面向社会的开放期限可以不满30年,牵涉到国家的安全、重大利益或者其它期满不适合开放于社会的档案资料面向外界开放期限的规定,可以超过30年。
针对重要工作、活动档案,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重要工作档案的管理制度。
一般情况,重要工作档案从放入国家档案馆之日起满6个月甚至3个月就要面向外界开放。
档案资料开放措施反映出社会的开放化程度,揭开档案部门的神秘面纱,转变成为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部门。
档案资料开放,不单单是在利用范围方面的扩大,同时是对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权利的兑现和承认,政治民主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对档案资源保密的理解体会保密从古至今和档案工作一直是“喜结连理”“如影相随”,是档案的所有者及形成者对档案馆及其内部员工的要求。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摘要】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随着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进一步深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在促进档案开发利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尝试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现状、实现前提、要求及方法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在对数字档案信息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需求或主题将数字档案承载的相关信息集中、加工成各种形式的数字档案信息产品,有效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优化、系统的数字档案信息的一项档案业务环节。
一是信息的线索与途径,形成数字档案信息检索体系,尽快引导利用者对馆(室)藏数字档案信息认识、了解、熟悉,使数字档案信息迅速而广泛地得到利用。
二是以协助利用者利用数字档案信息为目的的开发利用工作,即由数字档案存贮部门根据对社会需求的预测,对数字档案信息通过筛选、综合、归纳和提炼,进行若干次加工,加工成文化产品、科技产品,包括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方面的知识信息产品,为社会各方面的利用个体或群体提供系统、优质的数字档案信息产品,以节省利用者查找、鉴别,数字档案信息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益。
三是以参与利用者的信息研究为目的的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即针对利用需求,同利用者根据共同研究开发利用数字檔案信息,分析加工数字档案信息,提供数字档案信息的综合研究成果,为利用者的决策、科技攻关、市场谋划、经济统筹、指导生产提供第一信息支持、服务于利用对象,使数字档案信息的持有者既是提供者同时又是利用者。
这三层的第一层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开发利用工作要求,有很强的导向性,后两层是“活化”数字档案信息,向社会各方面提供实用而系统的信息产品,使数字档案信息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信息,将电子档案信息潜在价值变为直接和现实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和技术的等效益。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安全保密实施策略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安全保密实施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档案管理也正在走向数字化建设的阶段,数字档案的管理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加强了对档案的保护和管理。
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数字化建设是科技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数字档案可以实现快速与高效的检索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数字化档案节约空间,归档方便,并且便于实现远程访问,减轻了物理上的工作压力。
最后,数字化档案还能够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避免数据的丢失和损坏,从而确保档案的有序和长久性。
数字档案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管理者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
第一,确立数字档案的访问权限和管理制度。
应在组织内建立档案管理部门,明确每个成员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制定严格的档案查阅、调阅和传输规定,建立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档案的使用范围应限定在特定用户范围内,以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二,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通过使用网络安全防护工具,例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加密软件等,以及网络监测、检测和反向追踪技术等手段来加强防范和预警。
同时,加强网络访问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三,保障电子档案的数据备份和恢复。
制定定期备份和数据恢复计划,确保数据可靠性和完整性。
为防范损坏和意外事件等情况造成的数据丢失,电子档案应同时备份于不同的位置,并保存于不同的介质之中。
第四,建立大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安全管理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对于大数据档案,需要使用加密技术保护,限定数据的访问权限,并通过数据安全监测和识别技术加强数据监测和管理。
总结数字档案管理能够为档案管理带来许多便利和优势,但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建立数字档案的安全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工作程序,加强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工作,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关键。
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数字档案室的安全保密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数字档案室,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光盘档案、磁带档案等。
第三条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管理严格,责任明确;3. 技术保障,科学规范;4. 保密意识,全员参与。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1. 制定和修订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制度;2. 审批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项目;3. 组织开展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培训;4. 监督检查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工作;5. 处理数字档案室安全保密事件。
第七条数字档案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2. 熟悉档案管理知识和保密法规;3.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4.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第三章安全保密措施第八条数字档案室应当设置安全保密设施,包括:1. 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磁、防虫等设施;2. 安全保密监控系统;3. 专用档案库房;4. 专用计算机设备。
第九条数字档案室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包括:1. 档案信息分类分级制度;2. 档案信息访问控制制度;3. 档案信息传输安全制度;4. 档案信息备份与恢复制度;5. 档案信息销毁制度。
第十条数字档案室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以下安全保密措施:1. 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2. 不得将档案信息带出工作场所;3. 不得在非工作场所使用档案信息;4. 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档案信息;5. 不得擅自修改、删除档案信息。
第十一条数字档案室应当定期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保密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分析
数字档案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分析文/周霭摘要:档案文件的数字化扫描处理成为档案信息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本文针对《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新旧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围绕归档文件整理、档案数字化扫描管理、档案移交管理等层面阐释了具体的质量控制策略,探讨了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措施,供新时代档案信息化工作借鉴。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安全保密由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于2018年1月起正式实施,对于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档案数字化扫描与加工处理,能够实现档案数字化,满足档案长久保存的要求,实现档案检索与利用的数字化,依托数字化档案增强信息关联度,提升档案资源利用价值。
1《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标准比较分析为加强数字化工作各环节涉及的主要设备的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无泄密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31-2017》《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对于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较于原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两标准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1扫描色调不同在扫描方式上,原标准中提出了黑白二值图像、连续色调图像两种扫描方式,新标准指出宜采用彩色扫描方式1.2清晰度不同在页面为单色文字时,依据档案资料字迹的清晰度、是否带图片进行扫描方式的选取,在清晰度高、无图片的情况下新旧标准均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扫描,在清晰度差、带图片的情况下原标准与新标准分别推荐采用连续色调、灰度模式进行档案材料的扫描。
1.3多色文字图像扫描模式不同在页面为多色文字图像时,原标准主张采用连续色调图像进行扫描,新标准强调采用彩色模式扫描。
1.4扫描分辨率不同新标准在一般情况下要求分辨率不小于200dpi,在需进行COM输出或高精度仿真复制的情况下应将扫描分辨率分别控制在300dpi和600dpi以上[1]。
2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控制策略与安全保密措施2.1做好归档文件整理2.1.1完善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要点2023
档案工作要点2023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乎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23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数字化档案管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档案利用与开放共享等方面,探讨档案工作的要点。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档案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方向。
在2023年,数字化档案管理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
同时,要加强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保护,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二、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数字化档案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23年,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数据的加密和安全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同时,要加强对档案数据的隐私保护,合法使用档案数据,保护个人隐私权益。
三、档案利用与开放共享档案的利用与开放共享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2023年,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利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查询和利用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同时,要推动档案开放共享,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促进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四、档案管理规范与标准档案管理规范与标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在2023年,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规范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档案工作的专业水平。
五、创新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2023年,档案部门要加强对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档案保护与修复档案保护与修复是档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023年,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档案的损坏和丢失,提高档案的保存和传承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档案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修复受损档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简述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及安全保密控制
简述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及安全保密控制【摘要】档案数字化是将传统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形式的过程,旨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便利性。
在数字化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文件扫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以及数字化过程的监督与评估。
安全保密控制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和安全存储,以确保档案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数据备份措施有助于防止数据丢失,权限管理措施可以控制档案访问和修改权限,监督和评估措施则用于检查和改进数字化流程。
质量及安全控制措施对于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档案数字化将进一步发展,并需要更加完善和安全的技术来保障档案信息的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关键词: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安全保密、数据备份、权限管理、监督评估、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定义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是指将纸质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转换和整理,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传播的过程。
通过档案数字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检索、便捷共享,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档案数字化的核心目标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
档案数字化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1.2 目的与意义档案数字化的目的和意义非常重要。
数字化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传统的纸质档案需要翻阅和整理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数字化后可以通过电子系统快速检索和查找需要的信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数字化可以有效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纸质档案容易受到破坏、丢失或被篡改,而数字化档案可以通过加密等技术手段实现安全访问和传输,有效保护档案的隐私和机密性。
数字化还可以促进档案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性。
数字化档案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平台方便地向公众开放,促进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得档案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传承。
数字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加强档案安全保密控制、促进档案资源共享和传承,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本文从引言开始,讨论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对其开发与利用的影响。
接着在分析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整理、保护与管理、共享与开放,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和利用效益分析。
最后通过结论部分指出了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呼吁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其价值。
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档案资源的保护性和利用性,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整理、保护、管理、共享、开放、技术应用、效益分析、发展趋势、价值提升。
1. 引言1.1 数字化时代的背景数字化时代是指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档案信息资源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日益繁多。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成为了必然选择。
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成为了一种趋势,可以更好地保存、管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档案信息资源也不例外。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利用,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了建设数字社会的重要环节。
1.2 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是研究和学术的重要依据,为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安全保密实施策略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安全保密实施策略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安全保密实施策略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本文将从数字化建设和安全保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数字化建设1. 信息化设备的建设:建设专门用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满足档案信息存储、传输和查询的需求。
2. 档案数字化处理: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图片处理和文本识别等技术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格式的电子档案。
进行数据清洗、校对和分级处理,确保数字档案的质量和可访问性。
3. 档案分类与索引: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和索引规则,对数字档案进行分类和索引,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浏览。
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升索引的准确性和智能化。
4. 档案查询和利用:提供灵活、便捷的查询和利用方式,包括通过关键字搜索、分类浏览和多维度筛选等功能,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各种需求。
5. 档案长期保存:建立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机制,确保档案的可持续性。
包括定期备份、存储容灾和数据迁移等措施,保证档案不受硬件故障、软件失效和技术迭代等因素的影响。
二、安全保密实施策略1. 访问控制: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体系,对不同用户和角色进行访问控制。
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档案信息。
2. 加密技术:采用加密技术对数字档案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3. 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和监控用户对档案的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并阻止非法行为和安全事件。
4. 防病毒和防恶意攻击措施: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和病毒防护软件等技术措施,防止病毒和恶意代码对数字档案系统造成危害。
5. 数据备份和恢复:定期进行档案数据的备份,并建立有效的数据恢复机制,确保在意外损坏或丢失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档案信息。
6. 培训和宣传: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培训,提高员工对档案保密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档案控制使用和开放的标准
档案控制使用和开放的标准
档案控制使用和开放的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 档案保密标准:档案保密标准是指为了保护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而制定的标准,在档案管理中必须严格遵守。
2. 档案公开标准:档案公开标准是指为了保障公民知情权、参政权和监督权而制定的标准,公开档案应满足民主决策、公共监督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要求。
3. 档案数字化标准:档案数字化标准是指为了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而制定的标准,包括数字化存储、数字化检索和数字化传输等方面的要求。
4. 档案鉴定标准:档案鉴定标准是指为了保证档案真实性、可信度和溯源性,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进行鉴定,确保档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5. 档案存储标准:档案存储标准是指为了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涵盖了物理性保护、环境监控、风险评估和灾难应急等方面的要求。
6. 档案描述标准:档案描述标准是指为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精准检索和管理,标准化档案描述数据的描述符,构建档案描述规范和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探究
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探究作者:范洁来源:《兰台内外》2024年第22期摘要:文章对高校档案开放利用、隐私保护等概念实行界定,强调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兼顾二者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滞后、档案开放和个人隐私定义模糊、技术保护措施不到位和公众意识欠缺等,并提出系列策略,其目的在于从健全法律法规、理清边界、强化技术保护和增强公众意识等方面,推动高校档案在开放利用和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均衡。
关键词:高校档案、开放利用、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G273.5;G647.24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知识经济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是教育资源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开放利用高校档案对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档案通常蕴含着丰富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开放利用时如何保证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分析存在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概述1.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的概念高校档案开放利用指的是在保障个人隐私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将高校档案资料向社会公众开放,供人们查询、研究与利用。
这一做法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历史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够提高高校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然而,档案开放利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确保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被泄露,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隐私保护是高校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涉及个人信息安全、名誉权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如信息脱敏、限制访问等,确保在开放利用的同时,不侵犯个人隐私。
因此,高校档案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既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又保障个人权益不受侵害。
2.高校档案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学生、教职工个人信息及其他隐私内容都被记录、保存于档案之中,对这些隐私信息实行保护是尊重个体权益、维护个人隐私的法律需要。
档案的重要性、保密性、数字化优势
档案的重要性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世代相传,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档案物化并延续了人类的记忆,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业绩,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历史上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
从一定意义上说,档案本身也属于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宝贵财富,档案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载体,对于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起着重要的法律凭证作用。
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
它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相伴随,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档案利用需求的增长,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档案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档案业务工作,它是档案室和档案馆围绕档案所进行的一系列业务工作,是利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档案具有特殊功能,主要是指档案有人们社会活动中具有的其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它主要指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一、凭证作用:档案是历史的真赁实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这一点它不同于其他文献。
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作用,是由档案形成的特点和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档案是自然形成的,这种形成的自然性,决定了档案记录历史情况的客观性,档案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从档案自身的物质体态上看,它保留了当事人的历史真迹,如亲笔手稿、印信等。
有些文件还保留了当事人的声音、形象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档案是确凿的真凭实据。
二、参考作用: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不仅具有凭证作用,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
这是因为档案不仅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偿社会实践活动的浓度,而且,也反映了实践活动的广度,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察往知来,视兹故帙”,对档案的参考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
档案的参考作用,其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可靠性和广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档案开放利用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刘俊玲((长江航道管理局档案管理中心) )摘要:本文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提出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想。
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信息安全0概述!1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2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3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4总结档案利用是档案作用和价值的最终体现。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的信息化、数据库化和档案利用的网络化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本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即将面临而又无法逃避的问题,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贯穿于电子档案的形成、处理、传输、存储、维护和利用各个阶段,很多学者针对各个阶段中涉及的管理、技术、法规、人才、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工作[2] [3],以期构建合理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笔者仅就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多个网络层次威胁—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真实性;二是档案信息内容不被篡改和泄露,即完整性和保密性;三是档案信息的长期有效性。
由于数字档案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对技术的依赖性,使其安全极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
所以自从数字档案信息出现以后,其安全问题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焦点问题[4]。
在网络(internet\局域网\无线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性、网络协议的脆弱性、网络传输的易拦截性和人为的疏忽,在网络结构的各个层次都存在安全隐患。
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图1 网络各层次安全内容及面临的主要威胁物理层的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是最底层的威胁,主要是对环境、硬件设备和线路的安全威胁,环境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电源是否稳定不间断、有无抗静电、抗辐射、防尘、防水、防漏电等安全措施。
硬件和线路的安全威胁只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使得计算机硬件和设施损坏,无法实现正常的联网;人为灾害主要有无意失误和人为干扰两种:用户使用不当,安全配置设置不合理造成安全漏洞,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而人为干扰是有意的破坏网络底层设施,通过非法终端介入,线路干扰等各种手段,威胁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致使系统瘫痪。
链路层的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数据的安全威胁。
主要是指链路数据的泄露、丢失甚至被篡改或删除,从而破坏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另外,恶意的隐藏攻击可以采用不断的发送级别高的请求来占用节点资源,或发送大量的请求使档案数据库服务系统响应速度减慢甚至停滞,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甚至使正常用户被排斥不能进入网络系统或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这种威胁隐蔽性很强,一般会把它看成通讯环境差,所以很难发现。
网络层的威胁是档案信息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层,是恶意攻击的重要方向,因为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路由的确定,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通过伪造路由信息来破坏路由协议,从而使数据丢失或失去原始真实性,另外最常有的攻击方式是针对软件和网络漏洞的黑客攻击和病毒攻击,黑客攻击主要是通过非法(非授权)访问,进入服务系统,窃取信息,造成文档的泄密。
甚至进行违法操作,删除、修改、恶意添加,使正常使用者获得错误信息或者无法获得服务,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转。
而病毒攻击主要是利用系统漏洞和人为的疏忽,潜入计算机系统,窃取文档、破坏系统、甚至打开系统“后门”,直接威胁档案的信息安全。
而传输层的安全主要是传输协议和密钥的安全,一旦传输协议和密钥被识别破译,数据的传输将完全暴露在网络中,失去安全保障。
带来的威胁主要是攻击者可以复制,编造信息,从而向网络节点发送欺骗信息,是档案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读性,而且一旦欺骗信息时间标记准确,甚至可以破坏服务终端的交换数据的能力。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存在多方面问题,早在1996年国家档案局就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开展电子文档管理方法、技术、标注和构建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电子文档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6] [7] [8],但在网络化建设、法制建设、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滞后性,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应用系统安全、信息标准安全等方面的不足。
1.2.1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展存在滞后性首先是档案馆信息化网络建设滞性,主要体现在全国各个档案部门虽然已经建设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数据库,但都自建自用,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而且标准化程度低,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档案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网络安全本身也存在滞后性,因为安全技术是在对抗中不断发展的技术,不断出现的应用安全问题推动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因此,它总是滞后的,正是这种滞后性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5]。
其次是法规制度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立法和档案法律法规没有有机的融合,而且总是在实施中不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修正,所以存在滞后性。
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CAD文件的面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推出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在1999年,为规范电子文档的归档与管理中的问题,国家档案局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在2000年为了解决计算机在辅助档案管理中的需要,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在2001年为了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标准化程度,国家档案局又发布了《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2002年针对公务活动中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又出台了第三部和第四部档案信息化部门规章。
由此立法过程可以发现法律制定的周期性与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存在鲜明的滞后。
第三是安全管理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很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应用人员以及领导层缺乏安全意识,甚至有些档案工作者没有受过正规的网络安全培训,对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重视不够,甚至知之甚少,致使安全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执行力。
同时,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人才严重匮乏,在技术层面上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信息环境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标准化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明显滞后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1.2.2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不足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是对档案信息和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及功能、效率进行保障的动态行为过程。
它源于人、管理、技术等因素所形成的预警能力、保护能力、检测能力、响应能力和反击能力。
现阶段,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a) 突发事件多,档案信息资源缺乏生存能力;b) 法规制度不健全,档案信息缺乏保护能力;c) 标准不统一,档案信息安全缺乏执行能力;d) 评估、防范少,档案信息安全缺乏预警能力;e) 专业人才短缺,档案信息安全缺乏发展能力;f) 网络漏洞多,档案信息安全缺乏数字化技术支撑能力。
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2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需要多策并举:基础环境建设上着力,奠定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基石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环境和人为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为了保护档案信息的实体安全,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存储设备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和其他环境事故的破坏,档案数据的异地备份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而人为环境建设主要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制度、积极防御,从思想根本上充分认清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极端重要性。
同时人为环境建设还包括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培养,以及档案利用者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杜绝因为人为的疏忽大意造成档案信息的泄露、丢失或损坏,从而奠定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基石。
网络系统建设上加力,铸造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屏障网络系统建设主要包括a)通过各种网络安全技术预防档案信息安全危害;b)通过软件安全评估审计与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应对档案信息安全威胁;c)通过信息备份与恢复补救已成事实的灾难。
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主机数据库安全技术、路由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防火强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病毒查杀技术、黑客入侵检测技术等。
通过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关键设备,就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带来的危害。
安全审计主要是针对与安全有关的网络行为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
涉及的记录形成网络智能型日志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并划分职责范围。
而安全评估主要是通过国家软件测评中心对系统软件进行安全性评估,寻找出系统的“bug”和漏洞,同时对不同的电子档案密级划分性质和重要程度,并对安全状态和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预测,以及确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而安全检测与预警机制主要是采用“看门狗”软件系统,对网络入侵和病毒攻击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用来及时发现和阻止各种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行为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活动,作为防火墙技术的补充,应在服务器、局域网各重要网段配备监测和预警系统。
信息备份与恢复主要是对已丢失或失真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补救。
因为网络条件下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存在滞后性,任何一个网络都不能确保万无一失,由于人为的疏忽和网络攻击致使档案信息丢失和失真的现象难免不发生,因此需要建立备份与恢复系统,即使一旦信息去失和失真,也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而且要特别注意采用异步备份和同步备份相结合的方法,即对当前系统的所有数据进行同步备份,保证当前数据的真实性;而异步备份主要是对数据和一段时间的历史记录进行异地备份保证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信息标准建设上增力,锻造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准绳^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法制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三个方面。
档案信息法制标准主要体现在档案立法的专门性和内部安全制度的针对性上。
国家和地方机构的立法应覆盖档案信息行为的各个环节。
针对网络环境下大难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制定具体、详细的建设标准,从法律上约束档案信息行为。
而内部安全制度的制定,应针对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场景,制定不同的制度标准,细化到一人、一岗、一机的规范上,从而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的规范性、可操作性以及档案信息的通用性。
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建设主要包括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权威标准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能从战略高度统揽本机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
在机构的组织形式上,既要能够在日常服务利用工作中履行职能,又要便于在档案信息面临危害时及时转入应急体制并发挥作用;机构职能的确立上,既要能对本机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战略指导和宏观管理,又能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具体问题进行策略支持和微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