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启示

这个学期有幸选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这门课程,跟随徐老师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习与思考。

哲学是一门令人增长智慧的学问,学习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便是从民族文化的根源去探寻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财富不断膨胀的今天,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驱使着人们不断从外界攫取财富,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完善。净化心灵世界、重寻精神家园,这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徐老师所说,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忧患了,不向善了,不敬畏了;许多人也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惨烈,信仰缺失,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一些人已经忘记了人之根本。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能够保持宇宙中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地位,就在于人性中保留了兽类所没有的那一点点几希,倘若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天良,人与禽兽何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到当下人们纯粹的对于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真的是本末倒置。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曾告诉我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发出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直击人心的叩问。反观当下,很多人以“不义而富”为荣,比如靠制假卖假致富,不管不顾消费者所收到的伤害;比如靠贪污受贿敛财,破坏社会公平,比如靠巧取豪夺谋私,践踏社会正义。他们确实因此而得到了很多财富,但是得乎?失乎?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君子而

言,不义而富是一种耻辱,为了的一时的利益而将人之为人的天良弃之一边,真的是得到大于失去了吗?丢失了一件看得见的器物我们免不了伤心难过,那么如果丢失了人之为人的本心与天良呢?真正令人悲哀的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人之天良的存在,更不会有找寻回来的想法。只有在当头棒喝之下才会明白自己离人之本心走了多远!殊不知,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之为人的天良那般珍贵,那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

中国近几十年的的发展,难以否认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效。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人地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膨胀的欲望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GDP毕竟不是万能的,片面的追求物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整体的失衡。看待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追溯到资本萌生的源头。作家苇岸曾经写过“有一天人类将回顾他在大地上生存失败的开端,他将发现是1712年,那一年瓦特的前驱,一个名叫托马斯·纽科门的英格兰人,尝试为这个世界发明了第一台原始蒸汽机。”自此开始工具理性便大行其道。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功利的方法最有效地达到目的的理性,是一种崇拜工具和技术主义的价值观。它本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发展演变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理性也逐渐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了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人们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行动只受

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依靠理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漠视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殊不知人的真挚的情感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不由得想起了当下社会的“剩女现象”,她们中很多人的不能不说是工具理性的牺牲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应该是超越物质的最美好的事物,爱情是无悔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支持,而当工具理性占据人们的整个头脑的时候,对于功利的追求变得比纯洁的情感更重要,车子、房子、票子变得比两个人心心相印更重要,门当户对变得比两个人相知相爱更重要,没有爱情的结合只能是将就,剩女这种现象盛行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对于工具理性的追求根源在于我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正所谓手段成为了目的,本末倒置,本是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性却成为了套在人们身上的牢笼,这种矛盾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诚然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但是我们不应该为此荒废精神家园,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仅在于人能够使用工具、掌握语言,更在于人有超越物质的更高远的追求。我们要扬起超越名与利,属于生命本征的风帆。当下的我们如何寻回精神家园,保留人性中的几希,保存人所具有的美好情感?正如1988年的巴黎宣言所讲“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到幸运且骄傲,因为我们有灿若星辰的民族文化积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在这个绝大多数人都向往向前走的时候,人如何拥有向上的精神信仰?

倾听那远古的教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在于保持自己清明而不受污染的本性;亲民在于推己及人,拂去他人灵魂的尘埃;至善便是灵魂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的终极目标,何谓至善?我想便是内圣外王的境界,内圣是格致诚正之路,外王是修齐治平之路,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修内圣之德,成外王之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仁者爱人,论语有言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推己及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也正如圣经中所说,你想要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当下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源于人们漠视了这金银二律。诸如医患纠纷,倘若医者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患者方面能够做到对医生的信任与理解,又怎么会出现矛盾与纠纷呢?可以说忠恕之道不仅是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的精华,也是解决当今社会各种矛盾的共同道德规范。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中国哲学的永久性价值,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自由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现实确实是密密无缝的利害网络,人性往往很难跳脱这个圈套,曲折迂回,也仍然是被名利圈住。资本的刺激让人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他人的欺骗、伤害也往往根源于此,佛语所云的“贪、嗔、痴”也就是这样子吧。如何摆脱桎梏,突破现实那密不透风的利害网?只有发挥人性中所存在的人之为人的那一点点“几希”,合理的控制住欲望,抑制住自己的私心,学会利他,学会爱人,做到:“有情、有心、给予、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